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灸甲乙经》(下面简称《甲乙经》)中多为单穴处方,文中从腧穴的发现形式、配穴理论的发展及实用性分析了单穴处方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是《甲乙经》中临证选穴的主要规律,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其理论根源是《内经》中已有记载的腧穴理论和经络理论;临床辨证分类细致,强调辨证选穴。  相似文献   

2.
复绘王焘“十二身流注五脏六腑明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王焘集唐和唐前医学之大成,继承甄权、孙思邈三人彩色针灸经穴图,以《甲乙经》明堂为准,创绘出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的十二人身彩色针灸经穴挂图,其图人身长7尺5寸;孔穴总数665个,较《甲乙经》多8个双穴;孔穴以朱、墨标点别灸法之禁宜而不述针刺法,是十二人图提倡灸疗的学术思想精髓;经脉取穴以经而论,发展了唐以前、甚至《铜人》明堂人体头面、躯干以行而论之常规。王焘“十二人明堂”对针灸学的发展,堪为后世效法。  相似文献   

3.
《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对各经脉的论述,有循行、病候和治则三部分内容。其中的循行及部分病候,由于马王堆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的出土,而得以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治则部分的研究则因缺乏有关的古代文献而近乎空白,影响着对经络理论及其临床  相似文献   

4.
经络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笔者近年来研读经络专著 ,发现《帛书·经脉篇》〔1〕中脉气流注的思想独特 ,对后世影响较大 ,以下试做探讨。1 脉气流注特点《帛书·经脉篇》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1 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考古专家据其内容及历史背景推断 ,认为其早于《内经》〔2〕。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十一条经脉均从四肢末端起始 ,渐次以上。例如 :臂泰阴温 (脉 ) :循筋上兼 (廉 ) ,以奏(凑 )内 ,出夜 (腋 )内兼 (廉 ) ,之心。《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似文献   

5.
晋代皇甫谧在帛书时代和内经时代"是动则病"的基础上,提出"脉动(病)发"的概念。《针灸甲乙经》治疗部分的内容根据病候特点,四诊合参,结合相关的经脉诊察,对病症进行归类整理。对"脉动(病)发"的学术源流进行深入探讨,可再次认识经脉病候的内涵:首先,经脉受病,产生异常变动,继而产生相关的病候;其次,不仅一条脉动(病)发病症,还有多条脉动(病)发病症,需要通过四诊合参及经络诊断,对病症辨证归经;第三,通过对经脉病候的诊察,在脉病相符的基础上,进行辨经取穴治疗。对"脉动(病)发"的正确认识,有助于现代临床病候观察总结和理论升华,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和阐明经络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6.
六、按刺灸部位划分用穴位,一直为针灸家重视。(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论述数百种病症的500多个针灸处方,是穴法派中辨证取穴的祖师。由于孔穴数量甚多,历来医家选用偏重不同,因而穴法派中又可分为若干小支派,除《难经》倡用八会外,王叔和  相似文献   

7.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一种辨证方法,与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极为密切。经络辨证主要以《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通过十二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经别、经筋、皮部辨证,选用相应的经穴,以扶正祛邪,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8.
经络辨证与针灸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一种辨证方法 ,与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极为密切。经络辨证主要以《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通过十二经辨证 ,奇经八脉辨证 ,经别、经筋、皮部辨证 ,选用相应的经穴 ,以扶正祛邪 ,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9.
任路  李静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17-2118
经络理论中有关经脉循行分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经脉学专著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而历代医书中对足三阴三阳经脉、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循行规律却少有论述,文章从三维圆柱体的假说、"背为阳,腹为阴"、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疗原则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使针灸经络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杨峰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1939-1940
《内经》部分篇章论述针灸理论时涉及对人体的分部,即将分为头、胸、腹、四肢(胫)部。这种分部思想的来源可能与早期经脉理论向心性循行密切相关,有的还显示出足六经理论影响的痕迹,甚至还对《针灸甲乙经》腧穴分类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经络循行、生理、病理为主要依据的辨证方法,有关经络辨证的内容自我国古代就有记载,而在各朝各代的针灸专著中,经络辨证理论更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比较,揭示了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阴阳十一脉灸经》再到《灵枢.经脉》篇经络辨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中医传统经络理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以及《内经》相关理论,提出一种新的针灸理论"五膜理论",并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针灸方法"经穴五膜针法",运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颈项穴是《黄帝内经》"本输"篇中与五输穴并论的经脉要穴,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就经文如此排布的内在依据予以详细解读;进而引申至《内经》对腧穴的认识理路,从颈项穴角度,阐释相关"腧穴-经脉"关系理论;在天回医简到《针灸甲乙经》演变的视野中,辨析古人对腧穴的经脉隶属关系表达,提出"分经"与"分部"列穴的腧穴叙述应与腧穴的归经相区别,重新界定"脉气所发"的学术史地位,昭示《针灸甲乙经》列穴方式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73年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一批帛书,其中有两篇经脉学专著,整理小组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据考证,其成书年代均早于《内经》。其内容与《内经》的《灵枢·经脉》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重要的是,从中可看出经脉病候“是动、所生  相似文献   

15.
经脉理论对针灸临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自《针灸甲乙经》问世至今,经脉理论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以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定量分析了以经穴为节点、主治作为连边的穴-症网络的拓扑学性质,如高聚类系数与小世界效应,首次给出了抽象为不同时期穴-症网络的经脉系统具备高效信息传递性质的拓扑学证明,并分析其对复杂性科学背景下经脉理论发展定量化、数字化的意义,以期为经脉理论研究和针灸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甲乙经》治疗部分内容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针灸学著作,为晋·皇甫谧撰。现今流传的《甲乙经》,全书共十二卷。卷七至卷十二载各种病证的腧穴治疗。一般认为《甲乙经》该部分内容为针灸处方,而今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其并非针灸处方,应属于腧穴主治的归类。《甲乙经》乃汇集《素问》、《针经》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编撰而成。《内经》只载有160个穴名及部分腧穴的主治,《甲乙经》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中近半数的篇幅论及了关于针灸的内容,揭示了针灸疗法的渊源,规范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路线,论述了经脉病症、诊断及治疗.在《内经》中,针灸处方的配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方法,而且内容丰富,切合临床实际,主要因为阴阳、五行学说在当时已成熟的运用在针灸临床中,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理论也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发病部位定针灸配穴的方法为后世针灸处方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灸甲乙经》(下简称《甲乙经》)中取两穴或两穴以上的条文共 1 5 2条 ,占治疗内容总条文(1 0 4 5条 )的 1 4.5 % ,所占比率虽然不大 ,但蕴含了古人配穴的思路和方法 ,是宝贵的用穴经验。综合《甲乙经》的针灸配穴治疗内容分析 ,发现相互配合使用的腧穴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主要体现在不同特定穴的互配及配穴部位的特异性。1 从特定穴角度看《甲乙经》的配穴特点1 .1 五输穴与五输穴相配  在 1 5 2条条文中 ,除去 3 9条经脉穴治疗 ,其余 1 1 3条条文中 ,有 6 8条有五输穴参与治疗 ,占6 0 %。其中最常见的配穴形式是五输穴与五输穴相…  相似文献   

19.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古老的灸疗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关于足太阳脉循行的描述与《灵枢·经筋》中关于足太阳之筋的描述更为接近,二者描述的足太阳脉病证则与《灵枢·经脉》非常接近。可见,中医经络与灸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就灸法理论自身而言,除《黄帝内经》与《针灸甲乙经》构建起的十二经脉或相关腧穴施灸的传统灸法理论外,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明堂孔穴》是现知最早的针灸经穴专著,自晋代皇甫谧据以编集《针灸甲乙经》以后,原书渐趋散佚。隋唐时期曾有过不少《明堂》的传本,如杨上善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甄权的《明堂人形图》,杨玄操的《黄帝明堂经》。其中除《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仅存一卷,其他书籍亦都亡佚,但它们的内容都被《千金方》、《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籍收录。通过对史志记录、现存医籍中的《明堂》佚文以及腧穴主治的记载进行研究可知:现《外台》佚文主要来自《甲乙经》,此外还保留了《明堂人形图》和《黄帝明堂经》的部分内容,而《医心方》则主要来源于《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