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并肝损害(附2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AP)时肝功能的损害和损害程度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1-01/2003-07收治的急性胰腺炎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在201例AP中有135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重型AP较轻型AP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损害程度也严重。胆源性AP比非胆源性AP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损害程度也明显。结论 肝功能损害是AP的常见临床表现,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胰腺炎的轻重程度呈正相关。肝脏的损害不仅加重AP的病情,还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胰腺炎(AP)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对预后的预测.方法 对207例合并肝功能损害AP患者按照病因、严重程度、年龄分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预后及转归,分析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的肝功能变化指标.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P < 0.05).胆源性AP肝功能指标中ALT、ALP、LDH比非胆源性AP损害程度重(P < 0.05);胆源性AP比非胆源性AP符合SAP人数、转手术率、死亡率均较高,住院天数较长.不同年龄AP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P > 0.05).各肝功能指标中ALT、AST、LDH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结论 胆源性AP合并肝功能损害明显.ALT、AST、LDH等肝功能变化指标可作为对AP严重程度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伴发肝损伤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与病因及病情的关系,旨在探讨肝功能变化对明确AP病因及预测病情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6年3月住院的16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因分为胆源性(n=85)、非胆源性(n=78)2组;参照CT影像Balthazar分级标准将其分为轻型胰腺炎(MAP)和重型胰腺炎(SAP),其中MAP患者138例,SAP患者25例。胆源性SAP 18例,胆源性MAP 67例;非胆源性SAP 7例,非胆源性MAP 71例。比较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LP水平,并观察胆源性、非胆源性AP患者入院时、入院48 h、入院96 h肝功能变化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对于MAP患者,胆源性与非胆源性组间ALT、AST、ALP、GG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SAP患者胆源性与非胆源性组间仅ALP和GG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胆源性AP所引起的肝损伤,48~96 h的ALT、AST、ALP、GGT水平大幅下降,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非胆源性AP患者不同入院时间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胆源性AP患者ALP、GGT及ALP+GGT水平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胆源性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于同一病因引起的胰腺炎,肝功能在SAP与MAP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P患者尤其是胆源性AP多合并肝功能异常。对于MAP,肝功能异常越明显,应首先考虑胆源性;对于SAP,ALT、AST对病因的预测价值不大,ALP、GGT则更为敏感,ALP、GGT的升高,提示胆源性AP的可能。连续检测肝功能变化,对于肝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ALT、AST水平明显下降的患者,胆源性AP的可能性越大。肝功能损伤的程度尤其是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AP病情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发病48h内肝功能改变,探讨早期肝功能损害对AP病因判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3例AP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按病因分为胆源性、非胆源性及不明原因3组.胆源性组(n=80);非胆源性组(n=44);不明原因组(n=29).早期肝功能检测指标:胆源性组(n=61);非胆源性组(n=33).比较胆源性组和非胆源性组早期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mino transamin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direct bilirubin,DBIL)、谷氨酰转移酶(glutamyl 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观察其早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类型,并计算胆源性组早期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胆源性组患者早期肝功能损害较非胆源性组严重,ALT(214.16U/L±146.92U/Lvs30.82U/L±25.59U/L),AST(212.72U/L±210.50U/Lvs28.24U/L±22.16U/L),GGT(438.34U/L±286.69U/Lvs60.48U/L±68.32U/L),AKP(202.81U/L±147.77U/Lvs72.06U/L±36.70U/L),TBIL(56.52μmol/L±46.01μmol/Lvs18.25μmol/L±9.56μmol/L),DBIL(36.81μmol/L±32.50μmol/Lvs5.17μmol/L±4.65μmol/L,均P<0.001);早期肝功能损害临床类型以ALT、AST、GGT、AKP、TBIL及DBIL混合损害为主,占88.6%;其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0.9%.结论:早期肝功能损害可预测AP病因为胆石(源)性.早期肝功能检测应作为急诊的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更适合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5.
207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对预后的预测。方法对207例合并肝功能损害AP患者按照病因、严重程度、年龄分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预后及转归,分析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的肝功能变化指标。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P〈0.05)。胆源性AP肝功能指标中ALT、ALP、LDH比非胆源性AP损害程度重(P〈0.05);胆源性AP比非胆源性AP符合SAP人数、转手术率、死亡率均较高.住院天数较长。不同年龄AP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各肝功能指标中ALT、AST、LDH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结论胆源性AP合并肝功能损害明显。ALT、AST、LDH等肝功能变化指标可作为对AP严重程度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肝功能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病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普通型SARS组91例,重型23例,普通肺炎组61例,入院后检测肝功能情况。结果 普通型SARS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68.1%,显著高于普通肺炎组的24.6%(x~2=27.7,P<0.01),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轻、中度升高为主。重型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达95.7%,年龄明显增大。结论 SARS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机会较大,可能与疾病本身有关,程度较轻,重型SARS的肝功能损害则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肝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后早期肝功能损害各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6-05/2006-08我院创伤骨科入院患者719例中肝功能损害105例伤后24 h及48 h内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创伤后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4.6%,肝功能指标ALT,AST, ALP,GGT, LDH,ALB,TBIL和PT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1.4%,64.8%,42.9%,61.9%,27.6%,20.9%,30.5%,5.7%;创伤后ALT,AST和GGT升高1-3倍者分别为78例(81.3%),49例(72.1%)和42例(64.6%).严重创伤患者出现ALB降低、TBIL升高及PT延长(P<0.001),创伤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及GGT48 h与24h相比明显升高(P<0.01).结论:创伤后早期即可出现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指标一般呈轻中度升高,当创伤伤情严重及并发症多时,可出现ALB降低、黄疸及PT延长,创伤后黄疸为肝细胞性黄疸,可能与胆汁淤积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肝功能损害水平与CHF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87例CHF住院患者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23例,心功能Ⅲ~Ⅳ级64例。CHF患者入院第2天行肝功能、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期,选取30例排除心力衰竭的门诊体检者行肝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CHF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Ⅳ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BNP均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白蛋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心功能Ⅲ~Ⅳ级组白蛋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心功能Ⅱ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Ⅳ级组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BNP成正相关(r1=0.37,r2=0.434,r3=0.49,r4=0.406,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BN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成负相关(r1=-0.303,r2=-0.426,r3=-0.455,P<0.01)。结论CHF患者常出现肝功能及BNP水平改变,其水平高低对于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149例ICP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合并HBV感染,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ICP合并HBV感染,46例)和对照组(单纯ICP,103例)。对比两组ICP发病时间、分娩时间及肝功能指标甘胆酸、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水平,分析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ICP发病时间、分娩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分娩前及分娩1周后甘胆酸、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新生儿体质量、Apgar评分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ICP比较,ICP合并HBV感染者分娩时间明显提前,肝功能损害较严重,且早产、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7%(78/116)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肝损害。按病因分类,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者的发病率为79%(38/48),胰胆手术后(含胆囊切除术后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发病率为68%(15/22),暴饮暴食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发病率为67%(20/30),其他因素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发生率低。胆源性胰腺炎较非胆源性胰腺炎肝功能损害更明显,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6、3.72、4.12、3.26、3.64、3.25,P均〈0.01)。结论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大多合并肝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大承气汤联合ω-3鱼油脂肪乳联合营养支持方案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肝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将71例经过筛选符合要求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6),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吸氧、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及胰酶活性、抑制胃酸分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两组均按照20-25 kcal/(kg·d)供应肠外营养支持,氮热比为1∶(156.25-178.57),非蛋白热量中糖脂比(50%-60%)∶(40%-50%),对照组采用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研究组采用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研究组同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粉末1200 mg+100 m L氯化钠溶液每日1次静脉滴注以及大承气汤每日100 m L鼻空肠管滴注.于入院时及第10天观察两组肝功能、氧化应激损伤指标、炎性指标等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第10天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甘油三酯等肝功能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interleukin,IL)-2、IL-6等炎性指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等氧化应激损伤指标与入院时变化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情况各指标相对较好.结论: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营养支持中,预防肝损害的发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ω-3鱼油脂肪乳结构脂肪乳及大承气汤灌肠能很好改善肝功能和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能更好地降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肝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合并肝损害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2-01~2015-02收治的40例临床确诊为AP的患者,分为轻型胰腺炎(MAP)25例和重型胰腺炎(SAP)15例,并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查体健康者15名作为对照组,进行平扫肝/脾CT值比值测量,对肝功能实验室检查的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肝/脾CT值比值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比较各组间差异性。结果 25例MAP中肝功能损害指标升高18例,出现肝/脾CT值比值倒置72%(13/18);肝功能指标正常7例,出现肝/脾CT值比值倒置57%(4/7),未出现倒置43%(3/7);SAP患者肝功能损害指数上升且肝/脾CT值比值倒置93.3%(14/15)。MAP、SAP肝功能损害指标升高组肝/脾CT值比值分别为(0.85±0.21)、(0.69±0.31),与正常组肝/脾CT值比值(1.25±0.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CT值降低程度与胰腺炎程度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口服阿苯达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致急性肝损害作用. 方法 对4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接受阿苯达唑治疗后出现的急性肝损害(肝功能变化)、基础疾病及转归进行分析. 结果 1)用阿苯达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疗程结束后,26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范围为42.00~252.00 U/L,平均(97.66±56.66)U/L;9例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范围为41.00~131.00 U/L,平均(60.66±29.34)U/L;13例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范围为56.90~213.00 U/L,平均(99.52±46.65) U/L;碱性磷酸酶(ALP)、蛋白质及胆红素水平未见显著变化;2)阿苯达唑治疗过程中,同时加用保肝药物(甘利欣、肝泰乐)组68.42%(13/19)氨基转移酶升高,未使用保肝药物组59.09%(13/22)氨基转移酶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异常者停用阿苯达唑后开始出现好转,出院2个月后血清氨基转移酶大多恢复至正常水平. 结论 口服阿苯达唑可导致急性肝损害,其剂量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临床应用时注意监测肝功能,并合理使用保肝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对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AP)治疗效果,进一步把握ERCP的适应证,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14例AP病例按照不同病因分为2组,分别为胆源性胰腺炎(ABP)和非胆源性胰腺炎.每组分为保守治疗(对照组)和ERCP治疗(治疗组)两部分,比较2组重症胰腺炎(SAP)发生率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在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血压正常,肝功能明显异常(合并胆红素增高)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150 mg,对照组给予甘草酸苷120 mg,均以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的好转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乏力、腹胀、食欲差等不适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甘草酸苷比较,异甘草酸镁可以快速、有效地减轻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的乏力、腹胀、食欲差等不适症状,并改善肝功能各项指标,可作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6.
王小东  王石 《肝脏》2019,24(11)
目的对比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与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引流术(PTCD)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120例患者资料,按术前减黄方案分为ENBD组(57例)和PTCD组(63例),对比两组围术期肝功能指标、术中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引流前,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术前,ENBD组TBil、DBil、ALT、AST均明显高于PT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术后,两组TBil、DBil、ALT、AST、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BD组围术期胆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前行ENBD或PTCD均能够有效减黄,而后者减黄效果更可靠,能够更好地促进肝功能恢复;接受ENBD后胆系感染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酒精性肝病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患者均为我院传染科住院病人,男66例,女2例,年龄30~72岁,平均50.3岁。其诊断标准为: ①肝功能损害: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均呈正常值2倍以上升高;②排除病毒性、药物性、寄生虫性肝炎及各型肝硬变患者;③既往有长期和/或大量酗酒史。  相似文献   

18.
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生物化学试验俗称肝功能试验,是判断有无肝脏损害、评估肝病严重程度、追踪肝病进展以及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临床检验指标.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主要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Y-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红素(Bil)、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项目.  相似文献   

19.
重型肝炎126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对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进行科学的预测。方法将2001-10~2004-06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感染科收治的重型肝炎住院患者126例,分为死亡组(82例)与生存组(44例),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亚型、生化指标、合并症上的差异。结果两组重型肝炎患者在性别、亚型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40岁与>40岁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生化指标上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比值(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胆碱脂酶、甲胎蛋白、钠离子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死亡组合并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结论年龄、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胆碱脂酶、甲胎蛋白、钠离子及合并症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乙酰半胱氨酸(NAC)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或慢性重型肝炎早期)住院患者144例,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各72例),治疗前做常规体检。给药方案:NAC 8g/d,静脉滴注,疗程45d,同时配合基础综合治疗,并于用药前、用药后15、30、45d分别抽血检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肾功能生物化学、血常规等。 结果 入选144例患者中91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标准,53例符合慢性重型肝炎标准。揭盲后A组为试验组;B组为安慰剂组。脱落28例(A组11例,B组17例),进入疗效评价病例试验组61例,安慰剂组55例。试验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得到明显改善。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安慰剂组为5%,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NAC能明显减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氨基转移酶,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试验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好,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皮疹等,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