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阐明糖尿病膀胱发展的不同进程中膀胱舒张功能的尿动力学改变。方法以1%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建立正常对照组,对比糖尿病与正常大鼠离体全膀胱舒张变化尿动力学改变。结果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膀胱舒张功能下降,尿动力检查提示:2,4周糖尿病组顺应性低于对照组(P<0.05),12周时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膀胱逼尿肌舒张功能受损,尿动力学检查是糖尿病膀胱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电针疗法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膀... 相似文献
3.
4.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致排尿障碍而留置尿管,因尿管留置时间越长,导致泌尿系感染的机会越多,影响膀胱功能恢复。我科实施整体护理以来,对20例脊髓损伤后自主膀胱机能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999年8月~2000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20例病人中,男16例,女4例,年龄26~54岁,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4例,行手术治疗1例,3例行保守疗法,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16例,皆行内固定术,均因排尿障碍行保留导尿。住院时间最短1月.最长10个月。2 训练方法2.1 定时开放尿管:病人受伤初期,膀胱… 相似文献
5.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5,(5)
<正>泌尿系障碍是脊髓损伤(SCI)后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但往往不被临床重视,因为对于患者来讲肢体功能的康复是第一位的,而泌尿系统障碍往往长期困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剪不断、理还乱,许多患者称其为难言之隐,是影响SCI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1]。如果处理不当,会继发感染、结石、肾积水等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2]。2007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科共收治脊髓损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患者除存在运动障碍外,由于脊髓排尿中枢受损,排尿放射消失,常合并有尿储留及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对脊髓损伤患者需留置尿管护理。在留置尿管的患者中,其中一部份会发生漏尿情况。在本实验中,对我科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研究,了解无漏尿组与漏尿组在年龄、女性比例、注水量、泌尿系统感染率以及留置尿管时间上的差异性,以此分析患者停留尿管后漏尿原因,提高护理水平及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7.
杜凡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6):279-282
目的探寻简便易行的慢性脊髓损伤模型建立方法 ,为探索脊髓型颈椎病的损伤机制、病理及进一步为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56只成年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只。根据大鼠脊柱解剖结构特点自行设计一种大鼠脊髓压迫复合体,用以制作大鼠慢性压迫模型。运用行为学、病理组织观察等方法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脊髓压迫后两组大鼠行为学评分(BB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病理切片,可见实验组明显出现尼氏体减少,细胞核崩解,神经元坏死、减少,泡沫细胞形成,神经纤维脱髓鞘。结论本方法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制作鼠慢性脊髓压迫损伤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爱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118-119
目的 总结脊髓损伤致尿潴留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296例脊髓损伤致尿潴留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排尿功能的锻炼等.结果 296例患者除18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外,其余273例住院时间20~120 d,平均56 d,均完成了膀胱功能训练.后期持续留置尿管但间歇开放29例;使用物理方法诱发逼尿肌反射、鼓励和帮助患者通过增加腹压排尿,必要时采取间歇导尿73例;恢复自主排尿171例,发生尿路感染7例.结论 对脊髓损伤致尿潴留患者给予有效康复的护理,可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正>我科2004-02~2007-05收治的外伤性截瘫患者42例,对外伤性截瘫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9例,女3例,年龄21~53岁。颈椎骨折7例,胸椎骨折26例,腰椎骨折19例。完全性截瘫13例,不完全截瘫29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继发性脊髓损伤大鼠。方法用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投射方法观察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原细胞的变化。结果继发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化学组织染色的改变。结论组织化学染色反应物减少及电子显微镜的超微改变证明脊髓继发损伤动物模型制作成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和七叶皂苷钠组(C组)。B、C组建立稳定的第2-3腰椎(L2-3)左侧hSCI模型,分别在造模前注入生理盐水或七叶皂苷钠。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3、5天,第1、2、3、4周各进行一次运动功能评分及脚印分析(BBB评分)和斜板实验(IP实验)。结果 B、C组大鼠在短时间内(术后1 d)左后肢运动功能均完全丧失,3周后BBB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1 d大鼠的IP实验结果从术前的85.0'降至约12.5&#176;,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4周后,两组IP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可促进h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腹侧损伤后下行传导通路的改变。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6只)和脊髓腹侧损伤15、30、50g3个小组(7、7、8只),使用标准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实验装置在T9~T10水平压迫脊髓腹侧制备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仅咬除椎弓、横突,不损伤脊髓。术后12h,所有大鼠立体定向开颅,生物素葡聚糖胺(BDA)注射于大脑皮层,并采用改良的Tarlov分级评分、斜板实验及BBB评分评价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BDA注射2周后取出损伤节段以下脊髓组织,行BDA染色成像。统计学方法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改良的Tarlov分级评分、斜板实验及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增加砝码质量,使损伤组大鼠受到的腹侧向上提拉力量增大,双下肢改良的Tarlov分级评分逐渐下降,鼠斜板实验临界角逐渐下降,BBB评分呈降低趋势;BDA神经示踪后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后阳性的神经元呈棕褐色深染,脊髓损伤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随着损伤外力的加大,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论脊髓腹侧受损后大脑中枢下行传导通路神经传导异常程度越重,其造成的功能障碍程度也越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行为学、脊髓形态学的表达变化,为下一步实验确定训练时机提供依据。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手术后1、7、14、21、28d组,改良Tarlov法、Rivlin法进行后肢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学显示了损伤后大鼠后肢肌力恢复的一个变化过程;形态学显示了损伤后脊髓血肿形成、组织变性的过程。结论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1周内行为学、形态学的表达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丝素蛋白多孔支架(Porous Silk Fibroin Scaffolds,PSFSs)在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的血管化,为丝素蛋白材料用于组织工程修复中枢神经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具有一定孔径和孔隙率的PSFSs;选取28只清洁级雌性S-D大鼠(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A、B两组(A为实验组,n=16;B为对照组,n=12)。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实验组植入PSFSs,对照组植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海绵。术后4、7、10、14、21、28d,每组各取两只大鼠灌注取材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CD34)检测,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A组微血管超微结构。结果 HE染色示A组炎症反应较B组轻、消退速度快;PSFSs降解速度比PVA快;通过CD34染色计数材料内微血管密度(MVD),A组在术后7、10、14、21、28d分别为1.4、3.6、10.6、8.6、8.8,对照组分别为0、2.2、4.8、4.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后7d即可观察到材料内有微血管形成,14d时达到峰值,随后有所下降并稳定于一定水平;B组7d时尚无微血管形成,14d时微血管数量较多,也呈现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结论 PSFSs能在大鼠脊髓内血管化,可用于神经组织工程支架修复中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 选用Wistar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电针密波治疗组、地塞米松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捶击法致大鼠T11-12脊髓损伤.观察脊髓损伤早期CBS的表达。结果 伤后6h内进行治疗,能更好地促进损伤大鼠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并且脊髓损伤早期.地塞米松治疗疗效优于密波组(P〈0.05);脊髓损伤中晚期.密波组疗效好于地塞米松组(P〈0.05)。结论 夹脊电针能改善SCI大鼠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密波组好于地塞米松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膀胱功能锻炼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3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膀胱功能锻炼.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干预组的满意度(93.6%)显著高于对照组(68.8%)(P<0.05).结论 膀胱功能锻炼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18只随机均分成单纯椎板切除(对照组)、急性脊髓损伤(损伤组)和急性脊髓损伤后NAC治疗(治疗组)三组.用30 g力量动脉瘤夹从两侧夹闭脊髓30 s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治疗组术后15 min、1、2和3d分别予NAC 150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和损伤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动物于术后3d处死取材,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和免疫组化检测脊髓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表达.结果 损伤组脊髓组织中NF-κB、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比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脊髓组织中各因子水平均比损伤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NAC可以通过抑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F-κB的活性,进一步下调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从而减轻继发性炎症反应所导致的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2组不同频率功能性磁刺激(5Hz、10Hz)治疗脊髓损伤高反应性膀胱,与低频电刺激组进行对照,评估治疗疗效,选取更优治疗频率。方法选取2017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我院脊髓损伤高反应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38例,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为低频电刺激组,功能磁刺激组为5Hz治疗组及10Hz治疗组。入组时进行膀胱功能评定,在完成10次治疗后,再次进行膀胱功能评定,对比治疗前后及各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3组膀胱功能参数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前膀胱的最大容量、最大压力、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2组不同频率功能性磁刺激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Hz功能性磁刺激治疗组与低频电刺激组相比,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最大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 Hz、10 Hz功能性磁刺激及低频电刺激对于脊髓损伤高反应性膀胱功能障碍均有临床治疗疗效,其中5 Hz功能性磁刺激治疗的疗效优于低频电刺激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脊髓损伤后患者康复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各类原因造成脊髓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疾病并行相应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个性化护理干预项目.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症状水平、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康复质量、康复期生活质量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症状较对照组轻,膀胱功能恢复强于对照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康复期生活质量与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功能水平、排尿功能恢复速度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患者心理症状水平,改善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神经干细胞(h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原理。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s。24例成年SD大鼠分为移植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均采用NYU-Ⅱ型脊髓打击器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第9天移植组于损伤脊髓中心分别注入经CM-DiI标记的hNSCs混悬液,对照组注入人DMEM/F12培养液。术后第4、8周取损伤部位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术后每7天行BBB评分,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数据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结果成功建立hNSCs的体外培养体系;移植的hNSCs在大鼠脊髓内存活超过8周,并向脊髓损伤头尾端迁移,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示移植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移植组大鼠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植到大鼠损伤脊髓中的人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