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诺贝特为第二代苯氧芳酸类药物,能同时激活PPAR-α及PPAR-γ,对前者的选择性为后者的10倍.该药上市20多年来,已被广泛使用,被认为是降低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有效调脂药物,长期应用可使TG降低30~40%,使HDL-c升高10~15%,同时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TC下降15%左右.血脂紊乱常同时合并有内皮功能紊乱、高血压、炎症状态、血流动力学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多种病理状态.研究表明,非诺贝特除了降脂效应外,还具有一些独特作用,可以改善这些并存的异常,不失为调脂药中的一支独秀.  相似文献   

2.
调脂治疗防治冠心病重点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随着社会现代化、工作紧张、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西方“垃圾食品快餐”广泛渗入中国市场等多种原因 ,国人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急剧增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35~ 5 9岁高胆固醇的患病率男女在 1982年和 1984年分别为 17%和 9% ,1993年和 1994年为 2 4 %和 2 7% ,1998年和 1999年则为 33%和32 % ,10年左右升高了 1~ 3倍多。血清胆固醇的升高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心血管事件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最为重要。因此 ,2 0 0 1年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Ⅲ (ATP Ⅲ )再次强调调脂防治冠心病以降低LDL C为首要靶…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调脂药说明书明确指出:临床可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有冠心病或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等度高胆固醇血症者。临床要诊断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首先要考虑排除可能引起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疾病。可能引起继发性、症状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疾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肝内或肝淤胆、胆汁性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精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应用调脂药物可以调整血脂异常——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从而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与死亡率.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并且还能大大减少冠心病人需做介入治疗和搭桥术的概率,因此调脂药物.特别是他汀类药物已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非常重要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复杂,学说众多。但共识之处是脂质代谢异常为最重要最危险因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高等危险因素,最受关注。年龄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致病因素。中青年,甚至儿童也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仅是老年人才有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影响胆固醇代谢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报道了1例FH致严重冠心病(CHD)的18岁少女,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及其母亲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第9外显子上游第1187-10位碱基G突变为A,该位点突变在中国人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 FH)患者中为首次报道。随访3年联合调脂治疗后患者低密  相似文献   

7.
四、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1.血脂异常的诊断:血脂异常一般是指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超过正常及/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下。研究发现,在东方人群中,血清总胆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防治在调脂领域的某些进展与动向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降脂疗法对动脉粥样硬化 (AS)、冠心病 (CHD)的防治益处 ,已逐渐被公认。以 HMG- Co A还原酶抑制剂 (简称他汀类 )进行的里程碑性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及一级预防试验 [1-5] ,无可争辩地证明降低血清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脑卒中以及总死亡率。所以 ,目前医学界尤其是心血管界一致认为他汀类为主的降脂治疗 (也称调脂治疗 )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范例 ,这个领域进展迅速 ,动向活跃 ,本文就某些方面作简单综述。1 降低 LDL- C仍是关键 ,他汀类被誉为“心脏药物…  相似文献   

9.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 (CHD)的危险因素之一 ,使血脂维持在正常范围能预防和降低 CHD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1]。1 999年 6月~ 2 0 0 1年 5月 ,我们使用国产他汀类药物血脂康治疗 6 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观察其对心绞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及病房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6 8例 ,其中男 3 8例 ,女 3 0例 ;平均年龄 5 1 .3± 4.6岁。入选条件 :1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明确 ,符合心绞痛诊断条件[2 ] ;2未曾使用任何降脂药物或影响血脂药物 ;3无糖尿病 ;4肾、肝功能正常 ;5血压正常 ;6戒除烟酒 ,饮食及生活节律不变…  相似文献   

10.
<正>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可以显著降低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高危和极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血LDL-C达标率仅为31%和22%,提示加强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血脂异常对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冠心病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与血脂异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患者常并存血脂异常,有血脂异常的患者,心血管病患病率明显增高.解放军306医院糖尿病中心曾对24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体检,血脂异常检出率为63.8%;其中高胆固醇(TC)和高甘油三酯(TG)血症为23.9%,单纯高TC为16.1%,单纯高TG为15.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为5.5%,高TC、高TG、HDL-C降低为3.3%.但是,国内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往往忽视对血脂异常的纠正.高TC血症是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TG血症既是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之一,又是损害人体胰岛功能和使糖耐量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血脂参数作为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子的预测指标已被流行病学所确定,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学研究,目前所采用的血脂参数都是空腹状态下测定的结果,但由于人体大部分时间处于餐后(食物消化及其后6~8h内)状态,因此,空腹状态的血脂参数难以准确地反映血脂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而结合餐后血脂参数的测定能更准确地反映血脂的代谢状态。餐后血脂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餐后状态下以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在血浆中聚集为主,餐后甘油三酯(TG)水平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未见增高,这种变化可能与HDL-C、TC、LDL-C的吸收,合成速度较慢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餐后阶段脂代谢异常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时期”,冠心病患者和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个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餐后TG代谢紊乱,餐后TG的代谢情况反映人体对TG的代谢能力及清除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入选对象90例,分为高甘油三酯组(HT)和低甘油三酯组(LT).评价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指标的水平.结果HT组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HOMA-IR水平高于LT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LT组(P<0.05).HT组IMT、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高于LT组,脂联素水平低于LT组(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脂联素与HDL-C(r=0.342,P=0.001)和载脂蛋白A1(APO-A1)(r=0.295,P=0.005)呈正相关;与AIP(r=-0.302,P=0.004)和TG(r=-0.285,P=0.007)呈负相关.在校正BMI、体内脂肪含量(BFC)、WHR后,脂联素仍然与AIP呈负相关(r=-0.244,P=0.024).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脂联素水平降低,并且低脂联素与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医生为什么开调脂药给我? 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LDL—C)水平能够降低您发生心梗、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很多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帮助您改善血脂水平,如戒烟限酒、经常运动、低脂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等。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欧洲和日本普通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在14%~21%。  相似文献   

17.
调脂药就是调节血脂代谢的药物,包括使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降低,和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大多数血脂异常患者需长期服用调脂药物。合理应用调脂药,应该兼顾安全、有效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所谓血脂异常是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降低而言。长期的血脂异常,可使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使管壁增厚、变硬,导致管腔狭窄,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引起血脂异常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其中环境因素、个人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是造成血脂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对预防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循环中不同分子量多聚体形式的脂联素(APN)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148例男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按是否并发冠心病又分为单纯高胆固醇组(n=68)和并发冠心病组(n=80),另选年龄及体质量指数(BMI)与高胆固醇组相匹配的健康查体者(健康对照组,n=84)。排除糖尿病、高血压病、肾脏疾病及重度吸烟人群。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分子量APN和中分子量APN在单纯高胆固醇组显著增加[高分子量APN亚组:(4.98±0.87) mg/L vs. (2.51±0.33) mg/L,P<0.01;中分子量APN亚组:(2.20±0.36) mg/L vs.(1.01±0.15) mg/L,P<0.01],而在并发冠心病组患者中显著降低,且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其它APN多聚体相比,高分子量APN与冠心病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总胆固醇(TC,r=0.345,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r=0.325,P<0.05)及尿酸(UA,r=-0.472,P<0.01)水平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分子量APN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8.43;P<0.05)。结论: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高分子量APN水平的降低与并发冠心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杂志》2006,14(6):504-504
该文分析高血压病伴代谢综合征人群新发糖尿病的预测因素,同时评价较理想的降压药物以降低危险因素,防止糖尿病发生。方法: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选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符合下列3项中2项者进入研究:1)腰围及(或)体质脂数(BMI)异常;2)甘油三酯(TG)及(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3)糖耐量异常(IG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