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颈椎创伤合并椎动脉损伤后的前路手术中如何减少健侧椎动脉的损伤。方法319例颈椎创伤患者,同时行MRI及MRA检查。结论319例患者中有52例伴有椎动脉损伤,其中单侧椎动脉损伤51例,左侧22例,右侧29例;双侧椎动脉损伤1例。50例单侧椎动脉损伤患者施行了颈椎前路手术。结果50例患者均未出现健侧椎动脉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闭合性骨折脱位继发椎动脉损伤的机制及MRA诊断.方法本组95例颈椎闭合性创伤,男76例,女19例,年龄16~65岁,平均34岁.所有患者接受颈椎MRI和椎动脉MRA检查,当椎动脉预期位置完全无血流成像,MRI T2横断面上椎动脉内有高信号血栓影像时,即确诊为椎动脉阻塞.结果本组95例中,19例合并有椎动脉闭塞,均为单侧,左侧9例,右侧10例,其中颈椎骨折5例,双侧小关节突脱位6例,单侧小关节突脱位7例,无放射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1例.18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任何症状,1例有轻度头昏、嗜睡.结论椎动脉损伤易继发于有小关节突脱位的颈椎创伤,前瞻性MRA检查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椎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标准,椎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动脉造影(MRA)、计算机体层动脉造影(CTA)对脑动脉硬化患者合并椎动脉异常的临床筛查、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86例脑动脉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3例,女53例;年龄30~84岁,平均63.8岁。186例全部行DSA椎动脉造影,172例行椎动脉超声和TCD,53例行MRA,25例行CTA,以DSA椎动脉造影阳性为病例组,阴性为对照组,分别计算4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率。结果:DSA、椎动脉超声、TCD、MRA、CTA检查发现椎动脉异常率分别为50.00%(93/186)、30.81%(53/172)、49.42%(85/172)、15.10%(8/53)、40.00%(10/25)。以DSA椎动脉造影为参照标准,超声检查的灵敏度50.57%,特异度89.41%,一致率69.77%;TCD的灵敏度68.48%,特异度72.50%,一致率70.35%;MRA的灵敏度21.43%,特异度92.00%,一致率54.72%;CTA的灵敏度63.64%,特异度78.57%,一致率72.00%。结论:椎动脉超声、TCD、MRA、CTA4种方法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合理、联合应用,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诊断伴有动脉硬化患者的椎动脉异常。对明确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潜在的颈椎手法推拿,需引起高度警惕,可能会出现椎动脉损伤而造成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颈椎闭合性创伤合并椎动脉损伤的机制及MRA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颈椎闭合性骨折脱位继发椎动脉损伤的机制及MRA诊断。方法 本组95例颈椎闭合性创伤,男76例,女19例,年龄16-65岁,平均34岁。所有患者接受MRI和椎动脉MRA检查,当椎动脉预期位置完全无血流成像,MRIT2横断面上椎动脉内有高信号血栓影像时,即确诊为椎动脉阻塞。结果 本组95例中,19例合并有椎动脉闭塞,均为单侧,左侧9例,右侧10例,其中颈椎骨折5例,双侧小关节突脱位6例,单侧小关节突脱位7例,无放射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1例。18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任何症状,1例有轻度头昏,嗜睡。结论 椎动脉损伤易继发于有小关节突脱位的颈椎创伤,前瞻性MRA检查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平片、MRI、MRA及DS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本组74例患者,74例行X线平片及DSA检查;40例行MRI检查;4例行MRA检查,根据不同病因及发病机制,结合椎动脉所表现的影像学特点,在采取不同方式解除椎动脉机械性压迫的同时,均进行了椎动脉外膜显微剥离术。结果:X线平片、MRI、MRA及DSA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问接反映了椎动脉的受累情况。诊断符合率高,手术过程顺利,按Nagashima疗效评定标准:分优、良、差三级,优良率达92.6%,疗效满意。结论:影像学检查全面分析椎动脉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MRA-MRI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造影(MRA)与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09年11月103例CS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MRA和MRI检测,对CSA进行诊断分型,并依据分型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或非手术治疗。根据Nagashima疗效评价标准随访临床疗效及MRA及MRI检查。结果:MRA-MRI可将CSA分为局部狭窄型、迂曲型、全程变细(闭塞)型和正常型。MRA局部狭窄型、迂曲型中MRI显示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外在压迫因素者行钩椎关节切除、横突孔切开,术后疗效优良率达86.7%;MRA-MRI判定颈椎不稳导致CSA者行椎体间融合,术后优良率达84.6%;MRA全程变细(闭塞)型和正常型采取非手术治疗,术后优良率77.0%。结论:MRA-MRI分型对CSA治疗方案选择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椎动脉损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颈椎骨折脱位与椎动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2 0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 ,同时接受颈椎MRI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结果  2 0例闭合性颈椎损伤中 ,5例无椎动脉血流成像 ,均为单侧 ,左侧 2例 ,右侧 3例。其中颈椎骨折 3例 ,单侧小关节脱位 1例 ,无放射影像的异常脊髓损伤 1例。 4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任何症状 ,1例有轻度头昏、嗜睡。结论 颈椎骨折脱位可并发椎动脉损伤 ,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 ,前瞻性MRA检查是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后路内固定复位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发生椎动脉损伤的原因、外科治疗策略及其预防措施。方法: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采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96例,其中6例术后出现椎动脉损伤,男4例,女2例,年龄32~57岁(39.8±8.3岁),病程18~26d(22.0±2.5d)。2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未见椎动脉损伤,4例术前未行MRA检查。术后3~42h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4例切口渗血或周围血肿形成,行颈后路探查止血后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直接行CTA和DSA检查,明确椎动脉损伤后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随访观察患者脑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例寰枢椎复合型骨折和1例混合型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难度较大,其余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4例椎动脉V3段血管壁损伤(双侧1例,单侧3例),行覆膜支架置入;2例单侧椎动脉V3段假性动脉瘤形成,行椎动脉闭塞术。6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椎动脉损伤出血均有效止血,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10.0±2.2个月),1例双侧血管壁损伤患者术后1年随访仍诉头晕、头痛,面部麻木;3例单侧血管壁损伤患者脑缺血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年随访时未诉特殊不适;2例单侧假性动脉瘤形成患者行椎动脉闭塞术后6个月及9个月随访时诉脑缺血症状逐渐缓解。2例患者椎动脉损伤为内固定手术术中所致,4例患者因术前未行MRA或CTA检查,无法明确椎动脉损伤原因。结论:上颈椎骨折脱位及手术复位内固定可能造成椎动脉损伤,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行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对上颈椎骨折患者术前需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及评估,术中需谨慎操作,避免椎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VCS)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VCS患者行椎动脉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管径、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等。结果76例患者中,67例有异常血管造影表现,包括;①椎动脉V2、V3段外压性狭窄50例;②椎动脉单纯硬化性狭窄10例;③椎动脉纡曲63例;④椎动脉走行异常8例;⑤椎动脉细小或缺如21例。结论VCS的血管造影表现非常复杂,椎动脉V2、V3段的受压、纡曲是诊断VCS的最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代偿机能,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方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A中椎动脉走行及管径情况,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26-72岁,平均(52.51±11.29)岁;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1±12.21)岁。比较两组受试者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性,并结合X线、MRI、MRA资料对观察组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的因素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的发生率达81.13%(43/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以局部迂曲狭窄最为常见,累计占47.18%(25/53);局部迂曲狭窄因素以椎间关节错缝为主,占43.41%(23/53)。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容易发生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而MRA可有效诊断椎动脉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结果。方法 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 (SCTA)技术 ,对 2 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 ,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椎动脉平直 ,无压迫 4例 ,其中 2例血管痉挛变细 ;椎动脉迂曲改变 ,无血管受压 5例 ;椎动脉迂曲、狭窄 ,明显受压 10例 ;畸形 1例。结论 认为S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 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迂曲、狭窄、畸形等改变。结果 22例患者(占总数91.7%)椎动脉不同程度地改变。椎动脉平直,一侧变细4例;迂曲,无压迫5例;受压、管腔狭窄11例;闭塞1例;畸形1例。结论 螺旋CT血管成像能同时显示椎动脉和毗邻结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ools for imaging cerebral arteries. However, it may overestimate steno-occlusive lesion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ervical MRA for carotid steno-occlusive lesions. This study included 13 sides of 12 patients (male: female = 11: 1, 53-83 years old) who showed cervical carotid occlusion on MRA at 3 tesla. The MRA was performed along with 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 (TRICKS) and/or black blood imaging (BBI) when detailed evaluation was considered necessary after routine 1.5 tesla MRA. All patients underwen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for definitive diagnosis. Cervical duplex scan was also performed in 12 sides. DSA demonstrated occlusion in only 6 sides (46.2%). In the remaining 7 sides, in spite of occlusion on MRA, DSA demonstrated stenoses in 4 sides and pseudoocclusions in 3 sides. Adding TRICKS or BBI resulted in correct diagnosis (same as DSA) in 6 sides. In comparison to DSA,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ombination of TRICKS and BBI were 100% and 85.7%, respectively, for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carotid occlusion. In conclusion, MRA alone does not accurately demonstrate severe stenosis of the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and may miss surgical candidates. TRICKS and BBI are useful adjunct tools for an accurate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ic 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在CTA上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的椎动脉CTA重建图像中血管先天畸形15例,血管硬化21例,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致血管局部受压38例,血管闭塞1例,血管瘤1例;椎动脉正常10例。先天畸形中发育异常9例,表现为整条血管纤细,直径小于2.5mm;走行异常6例。血管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粗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钙化等。结论:CTA诊断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有独到之处,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刺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8年9月间在我院住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92例,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龄41~65岁,平均48岁。术前均经颈椎X线、颈椎MRI和椎动脉CT血管造影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在C型臂X线机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局麻后用16 G穿刺针从右侧穿刺,进入病变椎间盘中央稍偏后部,然后置入光纤,以自动脉冲式激光烧灼汽化,每个椎间盘使用激光能量500~1 000 J,分别于术后第1天、6个月、1年,按照Nagashima的标准评价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按照Nagashima标准评分,术后第1天总体优良率为86.95%,术后6个月总体优良率为82.61%,术后1年总体优良率为80.43%。结论经皮穿刺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MRA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用三维动态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眩晕者共76例,均行MRA椎动脉检查。结果测量出椎动脉正常值,左侧为(4.1±0.79)mm,右侧为(3.2±0.83)mm。根据MRA表现将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分为3型Ⅰ型(椎动脉受压型),Ⅱ型(椎动脉硬化型),Ⅲ型(椎动脉畸形型)。通过椎动脉MRA成像特点能够对受累椎动脉作出精确、定性诊断。对5例椎动脉Ⅰ型患者行椎动脉松解术后,MRA显示椎动脉的上述改变已改善或消失,疗效优良。结论MRA是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一重要筛检诊断工具,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MRA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本组31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颈椎骨折261例,双侧小关节突脱位24例,单侧小关节突脱位22例,无放射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12例。全部患者接受前瞻性颈椎MRI及椎动脉MRA检查,对继发椎动脉损伤患者,常规行抗凝、溶栓及改善微循环治疗。结果本组31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52例继发有椎动脉损伤,单侧51例,双侧1例;其中34例为颈椎小关节脱位,16例为颈椎骨折,2例为无放射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51例单侧椎动脉损伤患者,44例无脑神经症状,7例有头昏、嗜睡,1例视物模糊,经治疗后症状均消失;1例双侧椎动脉损伤患者于伤后1周死亡。结论2DTOFMRA是诊断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有效方法,抗凝、溶栓及改善微循环治疗是降低缺血性损害风险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