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采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早期兔肾皮质血流灌注的改变。方法 36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R0组)、缺血后再灌注第2小时组(R1组)、第16小时组(R2组)、第24小时组(R3组),每组各9只。行超声造影并应用时间-强度曲线(TIC)测量灌注峰值时间(TTP)、曲线上升支斜率(β)、灌注峰值强度(A)、曲线下面积(AUC),观察各参数的变化并对比与兔肾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肾缺血恢复灌注后各组与对照组相比TTP、AUC增大,β值、A值降低(P<0.05);缺血再灌注组各组间TTP、β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恢复灌注后第24 h的TTP的延长和β的下降最为显著(P<0.01)。结论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即发生肾皮质微循环障碍,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能敏感反映这一过程。TIC曲线各定量参数对于评价肾局部微循环灌注具有参考价值,其中TTP及β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病理损伤的相关性,探讨静脉连续输注法超声造影评价肾血流灌注的价值.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15只)仅切除右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组(15只)建立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3、7天取5只大鼠行肾脏超声造影,定量测定肾皮质峰值声学强度(A)、造影剂灌注速率(β)、血流量(A×β).统计分析肾皮质血流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病理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假手术组与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同组之间不同时间点、两组之间对应时间点之间比较血流参数A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术后第1天β值、A×β值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术后第3天β值、A×β值开始改善,但仍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第7天β值、A×β值明显改善,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统计相关分析,肾小管坏死积分与A值无显著相关性(r=-0.43,P>0.05);与β值、A×β值均成显著负相关(r=-0.75、-0.77,P<0.01).结论 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血流减少主要是由于血流灌注速度的降低所致;静脉连续输注法超声造影可定量监测肾皮质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技术动态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后兔肾皮质血流灌注的改变.方法:54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肾缺血后再灌注第2h组、第16h组、第24 h组、第3d组、第5d组.行CEUS并应用时间-强度曲线测量灌注峰值时间(TTP)、曲线上升支斜率(β)、灌注峰值强度(A)、曲线下面积(AUC),观察各参数的变化并分析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肾缺血恢复灌注后各组与对照组相比TTP值增加,β值降低,AUC增大(P<0.05);缺血再灌注组各组间TTP、β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恢复灌注后第3d的TIP的延长和β的下降最为显著(P<0.01).A值在RIRI后第16h,24 h,3d较对照组降低(P<0.05),第3d最为显著(P<0.01).结论:CEUS定量分析技术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早期发现肾皮质血流灌注的异常,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即发生肾皮质微循环障碍,在第3d肾皮质微循环灌注受损最为严重,度过这一“危险期”,肾皮质微循环受损得以改善,CEUS定量分析技术能敏感反映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目前的监测方法主要有血液生化、病理检查、肾图、CT和MR灌注成像等,但临床应用均有一定限制。CEUS能实时动态观察肾脏血供,时间-强度曲线(TIC)各参数与肾血流灌注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敏感度及特异度极大提高了超声对肾病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价兔肾皮质血流灌注状态的价值.方法 通过结扎肾动脉建立不同程度家兔肾皮质血流减少的模型.经耳缘静脉团注SonoVue(0.05 ml/kg体质量)进行肾灌注超声造影,观察并采集注射造影剂后0~3 min的动态图像,通过时间-强度曲线(TIC)软件分别计算肾动脉结扎前后肾皮质TIC的加速时间(AT)、峰值背向散射强度(A)、峰值减半时间(T)、峰值基础视频强度差(PBD)、TIC斜率(β)以及A·β值,并对以上指标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 结果 实时观察发现肾动脉结扎前,肾皮质表现为快速明显强化,增强顺序为各级肾动脉-皮质-锥体.结扎后AT明显延长(P<0.001),A显著减小(P<0.001), T明显缩短(P<0.001), PBD明显减低(P<0.001),β明显下降(P<0.002), A·β值显著降低(P<0.001).肾动脉狭窄程度与AT、PBD及A·β呈明显的相关;肾动脉狭窄率在31%~69%之间组与70%~93%之间组比较,后者较前者AT延长(P<0.001),A减小(P<0.029), PBD减低(P<0.001), A·β值降低(P<0.02). 结论超声造影剂和造影专用成像技术可灵敏地反映肾皮质微小血管的血流变化,在评价肾皮质的血流灌注状态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评价肾皮质血流灌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新一代超声造影剂及造影专用成像技术用于评价肾皮质血流灌注状态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A)建立家兔肾皮质血流减少的模型,并行颈动脉插管监测血压。经颈静脉团注SonoVue(0.05 ml/kg体质量)进行肾灌注超声造影,观察并采集注射造影剂后0~1 min的动态图像,然后通过时间-强度曲线软件分别计算NA注射前和注射后的达峰时间(AT)、峰值强度变化(A)、时间-强度曲线的斜率(β)以及A.β值,并对以上指标进行配对样本的秩和检验。结果实时观察发现注射NA前,肾皮质表现为快速明显强化,增强顺序为肾动脉-皮质-锥体。注射NA后,AT较注射前明显延长[(2.26±1.29)s对(6.16±3.10)s,P<0.01],A较注射前显著减小[(19.27±3.30)dB对(12.37±4.25)dB,P<0.01],β较注射前明显下降(11.24±6.39对2.66±1.64,P<0.01),A.β值较注射前显著降低(220.51±140.33对36.96±27.96,P<0.01)。结论新型超声造影剂和造影专用成像技术借助时间-强度曲线可灵敏地反映肾皮质微小血管的血流变化,可用于评价肾皮质的血流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7.
8.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研究兔肾血流灌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结合声学定量时间强度曲线定量评价兔肾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对12只健康家兔两侧肾进行超声造影,并在应用血管活性物质多巴胺(2、5μg·kg-1·min-1)10 min后及去甲肾上腺素(0.3μg·kg-1·min-1)20 min后对兔左.肾进行造影.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对肾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定量参数:开始增强时间、达峰值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结果 两侧肾皮质、髓质超声造影定量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肾皮质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值时间较髓质早(P<0.05),峰值强度(P<0.05)、曲线下面积(P<0.01)大于髓质.输注两种剂量多巴胺后,肾皮质及肾髓质开始增强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呈剂量依赖性减小,曲线下面积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或P<0.01),峰值强度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后,肾皮质开始增强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延长(P<0.05),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均减小(P<0.01),而肾髓质仅开始增强时间延长(P<0.01).结论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能够反映正常肾血流灌注特征及变化. 相似文献
9.
灰阶超声造影对兔急性肾衰竭肾皮质血流灌注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造影检测兔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致急性肾衰竭肾皮质血流灌注的价值。方法家兔后腿肌注50%甘油(12~15ml/kg),成功建立10只急性肾衰竭动物模型,分别于肾衰竭模型建立前后3d经耳缘静脉团注SonoVue(0.05ml/kg)进行肾灰阶超声造影。观察并存储注射造影剂后0~3min的动态图像,利用定量分析软件进行离机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分别计算肾衰竭前后的达峰时间(AT)、峰值强度变化(A)、TIC曲线的斜率(β)、A×β值、峰值减半时间(T1/2)及廓清指数(WR),并对以上指标进行自身造影前后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AT、T1/2在肾衰竭后明显延长(P<0.05),而相应的β、WR值减小(P<0.05),A、A×β值在肾衰竭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AT、β、T1/2、WR与尿素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8、0.30、0.17、0.26(P>0.05),与肌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0.16、0.01、0.16(P>0.05),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新型超声造影剂和造影专用成像技术可较敏感地反映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致急性肾衰竭后肾皮质血流灌注的特点,有望成为评价肾灌注的临床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在选择不同感兴趣区域(ROI)的条件下,健康实验兔肾超声造影增强图像血流灌注参数定量分析结果有无差异。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评价肾血流灌注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低机械指数下实时谐频超声造影观察28例健康实验兔肾,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Philips),选择6种不同的ROI,分别进行肾血流灌注定量分析,测量肾皮质的超声造影灌注参数值,包括上升支斜率(A)、下降支斜率(α)、曲线下面积(AUC)、曲线达峰强度绝对值(DPI)、达峰时间(TTP),并比较同一定量参数在设置不同形状、位置的ROI分析结果中有无差异。结果对于不同形状的ROI而言,肾血流灌注曲线T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α、DPI及AU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形状、大小的ROI置于皮质内与髓质内,其各项定量参数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部位、深度的肾皮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DPI及TTP(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操作简便,准确性高,适合临床运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结果受ROI的形状、位置及大小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监测兔肾VX2移植瘤生长及评价其特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组织包埋法建立20只兔肾VX2移植瘤模型,将其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于植瘤后1~4周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造影结束后切除荷瘤肾脏,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动物均成功建模,超声造影测量的各组肿瘤大小与实体标本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存在一致性。各组兔肾VX2移植瘤超声造影均呈低增强表现,强度弱于肾实质。植瘤后1~2周,主要表现为肿瘤大部增强(7/10),在植瘤后3~4周,主要呈现肿瘤周边增强(8/10)。结论 超声造影可准确显示兔肾VX2移植肿瘤的边界和肿瘤内部的血流灌注特点,在监测兔肾VX2移植瘤的生长和评估移植瘤特性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家兔糖尿病早期肾血流灌注参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定量评价家兔糖尿病早期不同阶段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方法四氧嘧啶按每公斤体重100 mg经家兔耳缘静脉快速注射,成功建立家兔糖尿病模型组19只;正常对照组13只,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成功建模后3 d、1周、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分别采用苦味酸法、尿素酶法检测家兔肌酐、尿素,随后对家兔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双侧肾血流灌注,测量峰值强度(PSI)、达峰时间(PIT)、峰值强度减半时间(HPT)、曲线上升斜率(以K1表示)和曲线下面积(AUC),每次超声造影后随机处死家兔1只,取检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建模后各时间点糖尿病组家兔肌酐、尿素生化测值与正常对照组家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组家兔肾皮质血流灌注较正常对照组家兔增强.成功建模后3 d,糖尿病组家兔PSI、PIT、HPT、K1和AUC与对照组家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成功建模后1周、2周,与正常对照组家兔比较,糖尿病组家兔PSI升高、PIT缩短、K1增大、AUC增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功建模后1周:F值分别为24.087、37.309、15.586、43.629,P均<0.05;成功建模后2周:F值分别为30.146、118.009、9.228、38.200,P均<0.05),肾脏病理学检查仅可见肾小球肥大.成功建模后4周、6周,糖尿病组家兔PSI、AUC高于正常对照组家兔,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功建模后4周:F值分别为15.470、12.335,P均<0.05;成功建模后6周:F值分别为7.532、11.757,P均<0.05),肾脏病理学检查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多.成功建模后8周、10周、12周,与正常对照组家兔比较,糖尿病组家兔PSI降低、PIT延长、HPT延长、K1减小、AUC增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功建模后8周:F值分别为6.821、7.964、50.309、6.744、12.905,P均<0.05或0.01;成功建模后10周:F 值分别为7.012、12.410、97.148、7.165、12.258,P均<0.05或0.01;成功建模后12周:F值分别为6.786、33.515、146.258、9.760、7.045,P均<0.05或0.01),肾脏病理学检查示肾小球系膜细胞明显增多,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至成功建模后12周,肾脏病理学检查示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闭塞,节段性硬化.正常对照组家兔PSI、PIT、HPT、K1、AUC在成功建模后3 d、1周、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组家兔肾血流灌注超声造影参数的变化与病理改变有关,且早于常规血生化指标改变.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增强显像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实质血流灌注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选用8、16和24周龄SHR各8只及同周龄WKY大鼠各8只,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增强显像技术观察肾实质血流灌注,记录造影剂灌注增强的时间-强度曲线,并对曲线参数进行分析。结果造影剂灌注时间-强度曲线形态SHR组较WKY组宽大,并随着高血压大鼠周龄的增大,曲线宽大趋势愈明显;8、16、24周龄SHR较同周龄WKY大鼠曲线达峰时间延迟(29.55±6.60)s对(39.97±9.00)s;(32.55±7.74)s对(43.93±10.84)s;(30.55±8.80)s对(41.47±7.08)s,均P<0.05,峰值强度减半时间延长(48.25±4.42)s对(87.09±6.15)s;(48.68±5.14)s对(87.82±9.25)s;(48.10±5.54)s对(92.62±12.32)s,均P<0.01,曲线下降斜率减慢(0.087±0.018对0.067±0.014;0.083±0.019对0.062±0.015;0.081±0.017对0.060±0.016,均P<0.05),峰值强度无明显变化(P>0.05);SHR组随着周龄增大峰值强度减半时间呈逐渐延长、曲线下降斜率呈逐渐减慢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增强显像可以有效地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实质血流灌注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早期即存在肾微循环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不同灌注法对直径〈10.0mm的兔VX2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方法将VX2瘤细胞接种于新西兰白兔大腿外侧皮下,制成荷瘤种兔并传代。将种兔VX2肿瘤在无菌条件下制成小瘤块,植入兔肝实质较厚处,制成带有VX2肿瘤的新西兰白兔30只,30只VX2肝肿瘤的新西兰白兔,分别经外周静脉采用单次和双次灌注法注射造影剂,与动物肝大体病理切面对照,观察不同造影方法检出微小肿瘤的敏感度。结果30只动物肝脏大体病理检查共检出41个微小肿瘤(其中3.0~5.0mm病灶15个,5.0~10.0mm病灶26个)。荷瘤兔肝VX2微小肿瘤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呈“快进快退”表现,即在动脉相迅速增强,门脉相开始廓清,延迟相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其中单次灌注法共检出病灶数量为32个,其中3.0~5.0mm病灶7个,5.0~10.0mm病灶25个;双次灌注法共检出病灶数量为39个,其中3.0~5.0mm病灶13个,5.0~10.0mm病灶26个。单次和双次灌注法对微小肿瘤检出率分别为78%(32/41)和95%(3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值为5.150,P值为0.023)。单次灌注法与双次灌注法对3.0~5.0mm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7%(7/15)和87%(13/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5.400,P值为O.025),对5.0~10.0mm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6%(25/26)和100%(2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为1.020,P值为0.500)。结论双次灌注法超声造影显著提高了微小肝癌(尤其是直径〈5.0mn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激励微泡的空化效应对实验兔肾皮质血流灌注的改变。 方法选择20只新西兰大白兔,经实验兔耳缘静脉团注微泡造影剂SonoVue(0.1 ml/kg)30 s。将2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5只,造影模式下调节机械指数(MI)分别为0.6、0.75、1.1、1.3,辐照各组实验兔肾均60 s,辐照后15 min再次进行常规超声造影,得出时间-强度曲线(TIC),并获得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包括上升支斜率(A)、下降支斜率(α)、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达峰强度绝对值(DPI)。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MI0.6组、MI0.75组、MI1.1组、MI1.3组实验兔A、α、AUC、DPI、TTP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MI1.1组、MI1.3组实验兔A、α均小于MI0.6组实验兔,AUC、DPI、TTP均大于MI0.6组实验兔,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I1.1组vs MI0.6组:t值分别为3.13、5.31、4.25、4.53、5.72,P均<0.05;MI1.3组 vs MI0.6组:t值分别为3.67、6.23、4.47、5.48、6.86,P均<0.05)。MI1.1组、MI1.3组实验兔α均小于MI0.75组实验兔,AUC、DPI、TTP均大于MI0.75组实验兔,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I1.1组vs MI0.75组:t值分别为6.02、4.36、4.85、5.83,P均<0.05;MI1.3组vs MI0.75组:t值分别为6.19、4.51、5.73、6.97,P均<0.05);MI1.1组、MI1.3组实验兔A均小于MI0.75组实验兔,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1.1组与MI1.3组实验兔、MI0.6组与MI0.75组实验兔A、α、AUC、DPI、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兔肾皮质血流在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剂的空化效应下可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MI的增高引起肾皮质血流的淤滞和血流灌注的减慢,导致肾脏的损伤,应用TIC可定量分析肾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兔肝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CT灌注参数的演变规律及与肝脏酶学指标(AST、ALT)的相关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4组(0.5 h、2.0 h、6.0 h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I/R组结扎肝左叶血供60 min后恢复,制备I/R模型。各组分别接受全肝CT灌注成像,在灌注图上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检查结束后,经下腔静脉取血样,测定AST、AL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AP在0.5 h组显著降低(P<0.05),而在2.0 h组急剧升高(P<0.01);HPP在各I/R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TLP在0.5 h、6.0 h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I/R各组HPI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均<0.01);各I/R组血清AST、ALT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AST与HPI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565, P<0.05);ALT与HAP、HPI、HPP均有相关性(r=0.418,P<0.05;r=0.767,P<0.01;r=-0.674,P<0.01)。结论 通过CT灌注参数,能够动态监测兔肝I/R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