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相对表观弥散系数鉴别兔良、恶性淋巴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评价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建立炎性淋巴结模型(良性组,共10个淋巴结)及VX2转移淋巴结模型(恶性组,共16个淋巴结).对所有实验兔均行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由2名医师以3种不同大小的感兴趣区(RO)I测量肌肉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价肌肉作为rADC值的参照脏器的可重复性.测量良性淋巴结、恶性淋巴结及淋巴结对侧股四头肌的ADC值,计算良性淋巴结/肌肉及恶性淋巴结/肌肉的r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个体素大小的ROI下测量肌肉的ADC值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良、恶性组淋巴结的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利用ADC值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80.00%,准确率为84.00%;利用rADC值进行鉴别的AUC为0.97,敏感度为93.33%,特异度为90.00%,准确率为92.00%.结论 当ROI大小选择合适时,肌肉作为rADC值的参照脏器显示出较好的可重复性.较之ADC值,利用rADC值可更准确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兔腘窝淋巴结动物模型,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三种不同的半自动方法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分布的临床价值.方法 21只兔被随机分为炎症和肿瘤转移两组,在动物模型建立以后,行磁共振扫描,采用多b值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后取出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利用...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正常宫颈与宫颈癌表观弥散系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是否可有效地定量区分正常宫颈、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和宫颈癌。方法 对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34例宫颈癌患者及21名正常健康女性行常规MR及DWI,比较正常宫颈、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和宫颈癌的ADC值。结果 正常宫颈DWI表现为内、中、外带三层结构,平均ADC值分别为(1.41±0.26)×10-3 mm2/s、(1.38±0.32)×10-3 mm2/s、(1.40±0.16)×10-3 mm2/s;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为(1.45±0.27)×10-3 mm2/s;宫颈癌平均ADC值为(1.05±0.14)×10-3 mm2/s,宫颈癌平均ADC值明显小于宫颈各层及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P<0.05),宫颈内、中、外带及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可有效地定量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宫颈腔分泌物,但无法有效区分正常宫颈三层结构及宫颈分泌物。  相似文献   

4.
MRI表观弥散系数与腰椎间盘退变分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髓核弥散能力与其退变程度、解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下腰痛患者42例,行腰椎MRI,扫描序列为矢状位T1W、T2W及轴位T2W、DTI,椎间盘按Pfirrmann分级。测量不同退变分级及不同解剖水平各椎间盘髓核相对ADC值并进行比较,分析椎间盘退变分级、解剖水平与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210个椎间盘(L1-2~L5-S1各42个),Pfirrmann分级Ⅱ~Ⅴ级分别为73个、95个、38个、4个。所有椎间盘相对ADC值平均为0.45±0.10,Ⅱ~Ⅴ级分别为0.48±0.08、0.45±0.10、0.42±0.09、0.23±0.15;L1-2~L5-S1分别为0.44±0.08、0.45±0.08、0.45±0.10、0.45±0.11、0.45±0.12。不同退变分级椎间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除Ⅲ级与Ⅳ级两组总体无差异(P>0.05)外,其他各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ADC值与Pfirrmann退变分级具有相关性(r=-0.25,P<0.05)。结论 DTI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采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区分不同病理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pNEN)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2例经病理证实为pNEN患者的MRI表现和病理资料,测量瘤灶ADC。参照WHO 2017年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依据pNEN病理级别将患者分为4组,即pNET G1组、pNET G2组、pNET G3组和pNEC G3组。采用Spearman法分析pNEN瘤灶ADC与Ki-67的相关性,采用LSD法对各组间瘤灶ADC进行两两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ADC区分不同病理分级pNEN的效能。结果: 72例患者pNEN均为单发,其中pNET G1组18例、pNET G2组36例、pNET G3组13例、pNEC G3组5例。pNEN瘤灶ADC与Ki-67负相关(r=-0.845,P<0.001)。各组两两(除外pNET G3与pNEC G3组)间瘤灶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ADC以1.596×10-3 mm2/s为界值,区分G1级与G2级pNEN的灵敏度为97.22%、特异度为83.33%,AUC为0.941(Z=13.340,P<0.001);ADC以1.103×10-3 mm2/s为界值,区分G2级与G3级pNEN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100%、AUC为0.968(Z=18.830,P<0.001)。结论: ADC有助于术前评估pNEN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0T MR 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值)对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病例组)和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MR检查,测量对照组脊髓、肌肉、颌下腺和腮腺的ADC值并对比分析,为rADC选取最佳参照部位。测量所有受检者淋巴结ADC值,并计算其rADC值,比较转移性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ADC值与rADC值有无差异。结果 ①头半棘肌的变异系数最低,腮腺的观察者间一致性最好;②转移性淋巴结(n=28)ADC值和rADC值均低于正常淋巴结(n=57,P均<0.05);③b=600 s/mm2时,DWI鉴别诊断转移性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的ADC阈值为0.924×10-3 mm2/s,敏感度90.9%,特异度86.4%;以头半棘肌为参照的rADC阈值为0.489,敏感度86.4%,特异度86.4%;以腮腺为参照的rADC阈值为0.944,敏感度86.4%,特异度81.8%。结论 ADC值及rADC值均有助于区分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rADC值的诊断价值未较ADC值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以不同b值获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参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单发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后病理确诊良性22例(良性组)、恶性21例(恶性组);将其术前5个b值(0、200、400、600和990 s/mm2)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导入ITK-snap软件,于b值为990 s/mm2的DWI上手动勾画ROI,利用自编程序分别计算ROI内不同b值的ADC百分位数(ADC 5%、25%、50%、75%、95%)、平均值、偏度及峰度,绘制直方图曲线;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直方图参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效能。结果 b值为400、600、990 s/mm2时,良性组ADC 5%、50%、75%及平均值均高于恶性组(P均<0.05);b值为200、400、600、990 s/mm2时,良性组ADC 25%高于恶性组(P均<0.05);b值为600、990 s/mm2时,良性组ADC 95%高于恶性组(P均<...  相似文献   

8.
细胞密度与表观弥散系数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像(diffiusion-weighted image,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影响因素。方法对照病理分析32例乳腺疾病患者的42个ADC值异常的感兴趣区,分析ADC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乳腺问质成分百分比与ADC值呈正比趋势,随间质百分比的增加ADC值增加。肿瘤组织内出血、坏死及间质成分中纤维细胞排列的疏密对ADC有明显影响。结论细胞密度是ADC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与ADC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中脑脚间区弥散信号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特征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健康人的横轴位DWI图像[TR/TE=3 200 ms/94 ms,4次信号采集,弥散敏感因子(b)值分别取0和1 000 s/mm2,矩阵192×192,层厚5 mm,层距1.5 mm,视野=230 mm],其中男111例,女105例,年龄1077岁,平均41.1岁。中脑脚间区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对比信噪比(CNR)和ADC值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性别之间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两变量直线相关分析中脑脚间区的CNR和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中脑脚间区信号明显高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信号(CNR 25.48±7.25 vs.18.79±5.60;t=20.465,P=0.000);男女性别间CNR无统计学差异(t=-1.796,P=0.074)。中脑脚间区CNR与年龄呈轻度正相关(r=0.369,P=0.000)。中脑脚间区的ADC值[(696.23±40.43)×10-6 mm2/s]明显低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ADC值[(741.28±44.92)×10-6 mm2/s](t=-14.654,P=0.000)。男女性别间ADC值无统计学差异(t=-1.199,P=0.232)。中脑脚间区的ADC值与年龄没有相关性(r=0.005,P=0.936)。结论正常中脑脚间区在DWI图像中多呈高信号,其信号强度与年龄呈正相关而与性别无关,其ADC值与年龄、性别均没有相关性。DWI联合ADC有助于识别中脑脚间区的信号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基于3.0 T MRI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 2018年11月接受手术治疗且获得病理证实的5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44例,年龄22~79岁(49±15.69岁),包括良性结节50个和恶性结节35个。所有患者使用3.0 T磁共振头颈联合线圈进行常规及DWI扫描;b值选取0、1000 s/mm2获得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差异。使用ROC曲线分析来评估ADC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良性甲状腺结节的ADC值高于恶性结节[(1.22±0.26)×10-3 mm2/s vs(0.84±0.15)×10-3 mm2/s];ADC值区分甲状腺良恶性结节ROC曲线下面积0.93,最佳阈值为0.91×10-3 mm2/s,其灵敏度为74.1%,特异性为100%。结论ADC值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特异性磁共振参数,基于3.0 T MRI的ADC值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使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相控阵线圈对30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其中16例为恶性肿瘤,14例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使用体线圈行SE-EPI DWI序列扫描,采用全方位扩散梯度及6个b值扫描。DWI扫描时间40~52 s。分析30例病例的DWI与ADC值特点。结果在DWI序列扫描中,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均呈高信号,恶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为(0.849±0.197)×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为(1.598±0.218)×10-3mm2/s,恶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良性淋巴结组(P<0.05),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对于鉴别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瘤患者接受常规MR+DWI检查,之后均接受肿瘤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对照术后病理结果,确定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测量淋巴结的ADC值以及长、短径;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淋巴结的ADC值及长、短径对鉴别诊断淋巴结良恶性的价值.结果 确定转移性淋巴结82个,非转移性淋巴结224个: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短径(P=0.001)、短径/长径(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0);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分别为(0.86±0.20)×10-3 mm2/s和(1.05士0.30)×10-3 mm2/s(P<0.001),淋巴结短径≥10 mm组及<10 mm组内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结(P<0.01);淋巴结短径、短径/长径的AUC分别为0.623、0.599,所有淋巴结、短径≥10 mm组及短径<10 mm组淋巴结的ADC值的AUC分别为0.740、0.792及0.731,故短径≥10 mm组淋巴结的ADC值用于转移性淋巴结诊断的价值最高,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68.2%.结论 3.0T MRDWIBS诊断盆腔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优势;利用ADC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淋巴结径线.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中,准确评价淋巴结的情况对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像学判断良、恶性淋巴结常以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有无中心坏死以及有无包膜外侵袭等来作为参考标准,但这些指标的敏感性和可靠性均较低,转移性淋巴结直径可以很小,而且并不是所有直径较大的淋巴结都是恶性。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良、恶性病变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弥散加权成像在淋巴结的应用及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ADC值对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 实验组:选取经病理证实有宫颈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6例;对照组:随机选取无宫颈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6例。分别测量每例患者宫腔内癌灶、宫颈内口、外口的ADC值,进行ROC分析。结果 实验组宫腔内癌灶的ADC均值 ,与宫颈内口的ADC均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66)。对照组宫腔内癌灶ADC均值 显著低于宫颈内口的ADC值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P<0.001),与实验组宫腔内癌灶ADC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P=0.47)。以宫颈内口ADC值进行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86,最佳诊断界值为1.02×10-3 mm2/s,敏感度为73.1%,特异度为96.2%。结论 DWI有助于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