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使用常规人工气道护理及加强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人工气道护理增氧、吸痰。结果:实验组发生VAP 6例,发生率20%;对照组发生VAP 16例,发生率53.3%。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常规气道护理及加强护理,可以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重视口咽部护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关于重视口咽部护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意义。方法:对我科2009年3月~2010年5月,重症监护室内收治的气管插管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加强口咽部护理,频次为每日4次;对照组采用常规口咽部护理,频次为每日2次。两组均采用洗必泰漱口液。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及VAP的发生时间。结果:实验组发生VAP的例数为11例,发生率为27.5%,对照组发生VAP的例数为21例,发生率为52.5%。实验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VAP发生时间明显早于实验组(P<0.05)。结论:加强口咽部护理对VAP的发生率及VAP的发生时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李丽华  王丽 《华西医学》2010,(9):1745-1746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住在重症监护病房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比较不同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结果对照组VAP发生率52%(25/48),治疗组VAP发生率23%(11/4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711,P=0.003)。结论针对VAP感染的环节加强气管导管气囊的管理、吸痰、口腔护理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集束化管理在预防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 将2014年7月1日~12月3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82例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7月1日~12月3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9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管理和集束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VAP发生率为15.40%,观察组VAP发生率为6.98%,观察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42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42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送检标本细菌检出阳性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护理组送检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7%,对照组阳性率为45%;护理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口腔冲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腔冲洗在预防机械通气(MV)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120例ICU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棉球行口腔擦洗,洗必泰组采用0.12%洗必泰行口腔擦洗加冲洗,碳酸氢钠组采用2.5%碳酸氢钠溶液行口腔擦洗加冲洗,48 h后进行痰培养及口腔定植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率.结果:洗必泰组和碳酸氢钠组病原菌株数、VAP、死亡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洗必泰组和碳酸氢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MV患者进行口腔冲洗,可有效减少口腔定植菌,预防口腔感染和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护理对策.方法 对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本院发生的9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临床感染路径情况进行了监测及综合调查和分析,并对呼吸机机械通气导致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临床研究分析.结果 在EICU实施呼吸机机械通气的171例患者中,有96例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56.1%.在发生VAP的患者中有21例死亡,死亡率为21.9%.VAP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吸烟情况以及体位3个因素有关.同时VAP的发生与呼吸机的连接方式、通气时间、是否频繁吸痰、雾化吸入等危险因素有关,而与口腔护理无关.结论 要降低使用呼吸机所并发VAP的发生率,必须加强临床护理的预防工作,通过加强对EICU的综合管理,严格控制无菌及消毒管理,尽量保持患者取半卧位,定期对呼吸机器械及管路进行消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集束化干预措施对ICU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5-06入住我院ICU的机械通气患者89例作为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干预措施。将2012-06-2013-12未实行集束化干预措施的机械通气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逐项填写统计表。观察比较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VAP发病率及病死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11.4±2.2)d vs.(16.3±3.1)d,(12.5±4.4)d vs.(17.8±5.2)d,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VAP发生率14.6%(13/89),VAP病死率30.8%(4/13),对照组患者VAP发生率36.8%(39/106),VAP病死率为43.6%(17/39)。干预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2组VAP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集束化干预措施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护理.方法 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ICU收治的40例经口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了解VAP的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机械通气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VAP7例,发生率17.5%.结论 做好相关性肺炎的护理预防是降低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化气道护理在降低ICU患者VAP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于本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98例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组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 两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予半卧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其舒适度将床头摇高约30度~45度,并在足部垫一软枕以避免身体下滑;改用容易弯曲的小口径胃管(直径为3 mm) ,鼻饲时将患者上半身抬高约30~40 °并采取持续泵入的方式,速度为约40~60 ml/h. 而对照组则予常规鼻饲,取侧卧或平卧位,且每次鼻饲体积为150~200 ml. 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VAP发生率、通气时间及预后情况. 结果 对照组有20例继发VAP (发生率40. 82%) ,实验组则仅出现9例(发生率18. 37%) ,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实验组的平均通气时间为(9. 89±2. 76)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 07±4. 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也发现,实验组的死亡率(12. 24%)明显低于对照组(30. 61%),组间差异显著(P<0. 05). 结论 发生VAP的机制复杂、危险因素多,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只有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气道护理,才能减少VAP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化胃残余量控制对预防肠内营养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分析96例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随机分成病例组和对照组各48例。分别采用强化胃残余量控制和普通控制。比较2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病例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0.83%、病死率18.75%、机械通气时间(15.21±2.36)d、住院时间(22.38±12.34)d;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9.58%、病死率39.58%、机械通气时间(19.85±4.58)d、住院时间(29.46±15.24)d。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强化胃残余量控制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李楠  张彧  康健  姚昆  邢静 《浙江临床医学》2012,14(6):664-666
目的 探讨"集束化"治疗措施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方法 82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集束化"治疗组(集束化组)40例及传统方法治疗组(对照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病率、入住ICU时间及病死率.结果 集束化组VAP发病率21.4%,平均入住ICU时间16.23d;对照组VAP发病率47.5%,平均入住ICU时间21.4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VAP患者较非VAP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集束化组较对照组混合感染发生率降低,真菌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 "集束化"治疗措施与传统治疗措施相比较能够降低VAP的发病率,减少患者入住ICU时间."集束化"治疗措施对于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军  王蕴  徐淑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07-3509
目的 探讨加强阻断胃肠道病原菌纵向移位的护理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收集3a间人住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并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共133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加强阻断胃肠道病原菌纵向移位的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在VAP发生率和预后方面的差别.结果 (1)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干预护理组患者VAP的总发生率和晚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与常规护理组(28.79% vs 53.73%,P=0.006 1;21.21% vs41.79%,P=0.0180);但在早期VAP发生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8% vs 11.94%,P=0.5786).(2)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干预护理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死亡率等均明显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58,0.0363,0.0478).结论 强化阻断胃肠道病原菌纵向移位的护理措施能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VAP低成本、低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致病菌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于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建立人工气道,且机械通气超过72 h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实验组)56例和非引流组(对照组)50例,记录 VAP发生时间、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不同类型标本病原学培养、鉴定结果及患者病死率等。结果实验组患者 VAP发病率、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下呼吸道痰液标本病原学培养结果与气囊上滞留物培养结果一致。结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以明显降低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 VAP发病率,缩短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减少气囊上致病菌侵入下呼吸道,避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预防 VA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强化胃残余量控制对预防肠内营养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 分析96例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随机分成病例组和对照组各48例.分别采用强化胃残余量控制和普通控制.比较2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病例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0.83%、病死率18.75%、机械通气时间(15.21±2.36)d、住院时间(22.38±12.34)d;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9.58%、病死率39.58%、机械通气时间(19.85±4.58)d、住院时间(29.46±15.24)d.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强化胃残余量控制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周玉仙  涂丽娜 《华西医学》2014,(10):1933-1935
目的观察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目标监测效果,分析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VAP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月-7月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观察组)进行目标监测,并与2012年1月-7月实施全面综合性监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VAP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VAP感染率21.73‰,对照组VAP感染率53.33‰;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目标监测能掌握VAP的危险因素及感染率,及时调整干预措施,降低V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及临床研究,观察柱形套囊气管导管与锥形套囊气管导管的密封性能,比较两种形状套囊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 (1)实验研究:将相同型号的柱形套囊气管导管与锥形套囊气管导管同时进行静态液体密封测试,观察10 min内套囊上液体渗漏情况;(2)临床研究:根据患者转入ICU选择不同形状套囊导管进行分组,柱形套囊组132例,锥型套囊组105例,两组病例均从气管导管冲洗管内注入0.2%亚甲蓝5 ml ,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气管黏膜染色情况,统计VAP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结果 (1)10 min内,相同型号的锥形套囊气管导管液体渗漏量明显少于柱形套囊气管导管;(2)锥形套囊组预防VAP的发生率优于柱形套囊组,特别是预防早期VAP发生率优于柱形套囊组;但在预防长期留置导管VAP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锥形套囊组发生VAP的时间明显较柱形套囊组晚。结论 使用封闭效果良好的锥型套囊导管,可减少声门下滞留物的渗漏量,延迟VAP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工气道气囊上方滞留物间断持续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行人工气道患者分为对照组70例和试验组62例,对照组在患者呛咳,听诊肺部有痰鸣音或者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吸痰;试验组采用滞留物间断持续引流的方法,观察两组VAP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VAP发生率为17.7%,对照组为32.9%,两组比较,χ2=3.92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囊上方滞留物采用间断持续引流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对预防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接受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48 h的老年患者99例,按制订的集束化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包括抬高床头、每日唤醒计划、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和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另选2010年1—12月在我院ICU接受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48 h的老年患者98例为对照组,按ICU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的时间和病死率等。结果集束化组VAP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病死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能有效预防和降低老年患者VAP的发生,减少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降低VAP的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2012年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及呼吸内科行机械通气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结果 65例患者中有20位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0.8%,其中患者合并肺功能减退(OR=43.19,P=0.007)、使用抑酸药物(OR=46.52,P=0.004)、年龄60岁(OR=26.47,P=0.034)是导致VAP发生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CU及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中VAP的发生率仍较高,患者合并有肺功能减退、使用抑酸药物及年龄大于60岁是VAP发生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重视,及时采取预防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