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感统训练模式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平衡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5例合并感统失调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3例。对照组采用一对一的感统训练模式;试验组根据患儿的感统功能障碍类别(感觉调节障碍、感觉辨别障碍、感觉性基础动作障碍)以三人为一组进行小组感统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Tetrax平衡仪测试体重分布系数(weight distribution index,WDI)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差异。结果:①基础姿势,睁眼(basic position,eyes open, NO)、②基础姿势,闭眼(basic position,eyes closed, NC)体位下WD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闭眼,头转向左侧(eyes closed,head turned left,HL)、④闭眼,头向后仰(eyes closed,head raised backwards,HB)、⑤闭眼,低头前倾至胸部(eyes closed,head lowered forwards onto chest,HF)体位下WDI和Berg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组感统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年龄4—6岁、GMFCSⅠ—Ⅲ级合并有感统失调的脑瘫患儿在HL、HB、HF 3个体位下的WDI以及Berg评分,其疗效优于一对一训练,这种训练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3.
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训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平衡功能训练是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一项内容 ,对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有重要作用。1维持平衡的决定因素维持人体平衡的因素主要有 :①支持面 (supportsurface) ;②稳定极限 (limitofstability ,LOS) ;③平衡感觉组织 (sensoryorganization) :a.前庭系 :提供有关身体在一个不动的参照系统中的定位以及身体运动时的加速情况 ;b .视觉 :提供周围环境的信息以及身体运动和方向信息 ;c .本体觉 :由肌肉、关节、肌腱等处的感受器产生 ,传递各有关效应器发出的状态信息。2平衡功能评定2 .1平…  相似文献   

4.
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少俊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265-4265
为探讨感觉统合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早期康复训练中的作用,对15例6个月内有脑瘫或可疑脑瘫并感觉防御患儿在应用Bobath法等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4种感觉统合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显示15例患儿感觉防御症状均明显改善,这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可改善婴儿早期脑瘫或可疑脑瘫感觉防御症状,从而使康复训练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影响。方法: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48例为2002—01/2004—02十堰市人民医院收治,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采用神经发育疗法治疗(Vojta法,Bobath法);感觉统合训练组29例,在传统神经发育疗法基础上运用感觉统合训练,根据评估结果和婴幼儿发育情况决定控制感觉输入的方案,由有经验的治疗师施行,家长同意此治疗方案并参与训练。两组均训练1次/d,30min/次,10-15d为1个疗程,要求坚持3个疗程以上。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分5个功能区,评价1~3功能区得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评估运动功能,盖塞尔发育量表评估患儿应人能、应物能、动作能、言语能各部分的发育商。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得分:感觉统合训练组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865.33&;#177;1108.47,2855.79&;#177;1207.16,t=3.26,P〈0.01),1~3功能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盖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感觉统合训练组治疗后应人能、应物能、动作能、言语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54.65&;#177;23.16,5240&;#177;19.75;49.60&;#177;95.11,44.00&;#177;23.32;59.80&;#177;25.06,52.30&;#177;22.37;57.85&;#177;23.45;53.10&;#177;21.66,P均〈0.05)。结论:在传统神经运动疗法基础上运用感觉统合训练,能有效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尤其在改善发育商方面,可明显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音乐疗法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0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行音乐疗法联合感觉统合训练,2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88项(GMFM-88)及儿童功能独立性评...  相似文献   

7.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治疗儿童孤独症并探讨其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对2000-O1/2002-12在儿保门诊确诊的11例儿童孤独症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通过8个疗程以上的训练,所有儿童社交、语言、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感觉统合训练是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许晶莉  范艳萍  高晶 《中国康复》2014,29(2):115-116
目的:探讨学龄期脑瘫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方法:脑瘫患儿90例(脑瘫组),正常儿童30名(对照组),对全部受试者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脑瘫组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20.00%,P<0.05);脑瘫患儿本体感觉失调、学习能力发展不足2项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前庭失衡及触觉功能不良2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本体感觉失调及学习能力发展不足的测试评分显著低于其它类型脑瘫患儿(P<0.05)。结论: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低于正常儿童,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低于其它类型脑瘫患儿,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与粗大运动功能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周平衡训练干预对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身体站立位平衡控制能力的作用。方法:选取50名7~12岁粗大功能Ⅰ级的痉挛型脑瘫儿童,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16周的平衡训练。受试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接受Berg平衡量表(BBS)、静态平衡及动态平衡测试。结果:治疗16周后,2组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静态平衡测试在睁眼(DLO)与闭眼状态(DLC)下足底压力中心在左右方向最大动摇径(Dx)、前后方向最大动摇径(Dy)、移动总路程(Lng)和包络面积(Area)干预后值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动态平衡测试干预后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最大旋转角速度(MRS)、平均旋转角速度(ARS)显著小于干预前(P<0.05)。组间平衡能力比较,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erg平衡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观察组Dx-DLO、Dx-DLC、Dy-DLO、Dy-DLC、Lng-DLO、Area-DLO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动态平衡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0.
正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脑瘫临床分型包括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是目前儿童主要致残疾病之一~([2])。国外文献中脑瘫的发病率为1.5‰~4.0‰~([3]),我  相似文献   

11.
平衡仪评定和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平衡仪在测试和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2~5岁痉挛型脑瘫患儿96例,随机分成试验组48例,采用平衡仪训练结合Bobath训练法;对照组48例仅采用Bobath训练法。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应用平衡仪进行测试。结果两组治疗后各平衡参数的反映结果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各平衡参数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训练能加强Bobath训练对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邵磊  张明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2022,37(10):588-591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Berg平衡量表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功能评定的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Berg平衡量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平衡功能评定的信度,为Berg平衡量表在脑瘫儿童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例脑瘫儿童,每例在1周内分别同时接受2位治疗师2次Berg平衡量表测试评分;并使用等级间相关系数(ICC)检验Berg平衡量表的组间及组内信度。结果:Berg平衡量表的组间信度ICC=0.941-0.977,组内信度ICC=0.963-0.988,且95%可信区间集中(P0.001)。结论:Berg平衡量表用于评定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平衡功能时具有较好的信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以训练为主、结合外科手术来治疗痉挛型脑瘫,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儿的年龄、功能障碍程度及智力水平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并对21例患儿辅以手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73.3%,其中结合手术治疗有效率达90.0%,与非手术组比较疗效明显较优(P<0.05)。结论: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病例结合外科手术治疗,能更好地达到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气泡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肌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气泡浴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 21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118例、对照组92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功能训练、针灸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气泡浴,每天1次,2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评估(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和关节活动度测量,了解肌痉挛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效55例、有效5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1.5%;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4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8.2%,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气泡浴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痪患儿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脑瘫患儿髋关节脱何的预测因素.方法 对90例脑瘫患儿进行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和脑瘫类型区分,并测定股骨头外移百分比.结果 四肢瘫患儿发生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最大,偏瘫患儿的风险最小;GMF-CS Ⅰ级发生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最小,GMFCS Ⅴ级风险最大.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育与脑瘫类型和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 3.219, P < 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 > 3.491, P < 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 < 1.565, P > 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108, P < 0.05)。结论 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脑功能定位和中医规范化辨证的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5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26)。治疗组采用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益脑十六穴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共3个月。采用残疾儿童评定量表(PEDI)移动能力部分进行测评。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PEDI移动能力部分积分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个性化针刺治疗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移动能力的改善可能优于益脑十六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