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血清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4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中IL—18及干扰素(IFN)-γ的水平,并动态观察治疗前后IL—18及IFN-γ的变化及其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病情活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18及IFN-γ的水平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且IL—18及IFN-γ的水平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分期有关,其中进行期患者组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组(P〈0.05)。治疗后血清中IL-18及IFN-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IL-18的血清浓度变化与寻常性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有相关性(P〈0.05),且与IFN-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IL-18在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血清IL-18的检测可作为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白介素-18(IL-18)的表达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EGF和IL-18,并对其病程、病期、家族史和皮损面积等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组血清EGF和IL-18水平分别为(208.80±59.17)pg/mL和(1026.77±154.34)pg/mL,较正常对照组[(125.84±12.64)pg/mL和(276.04±86.26)pg/mL]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EGF和IL-18水平分别为(226.64±63.87)pg/mL和(1081.06±143.04)pg/mL,静止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为(160.32±11.26)pg/mL和(923.78±121.8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其与患者的性别和病程不相关(P>0.05)。PASI评分≥10分者与<10分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家族史IL-18水平与无家族史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和IL-18可能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4.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白介素-2水平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笔者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白介素-2(IL-2)的浓度,并进行了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了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病例组: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均来自笔者所在科室门诊,排除相关疾病及各种影响因素。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28.23±12.60)岁(9~60岁)。平均病程(32.81±50.63)个月(20d~16年)。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10±10.00)岁(17~45岁)。经t检验,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ELISA检测严格按照IL-2试剂盒(深圳晶美公司)说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IFN-γ、IL-18和IL-13在早期梅毒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DAbS-ELISA法检测50例早期梅毒患者和52例健康人血清IFN-γ、IL-18和 IL-13水平.结果:早期梅毒组IFN-γ、IL-18和IL-1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一期梅毒组IFN-γ、IL-18水平高于二期、早期潜伏梅毒组和对照组(均P<0.05),二期梅毒组IL-13水平高于一期梅毒组和对照组(P<0.01),低于早期潜伏梅毒组(P<0.05);RPR试验滴度与IFN-γ、IL-18和IL-13不相关(P>0.05);IFN-γ和IL-13负相关(P<0.05),IFN-γ和IL-18正相关(P<0.01),IL-18和IL-13不相关(P>0.05).结论:早期梅毒血清IFN-γ、IL-18和IL-13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早期梅毒发生Th1/Th2免疫应答失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IL-18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和17例正常对照者皮肤中IL-18mRNA的定量表达,采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分析IL-18mRNA的表达与寻常型银屑病病情严重指数(PASI)的关系。结果: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IL-18mRN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皮肤中的表达水平(U=-4.7698,P〈0.001)。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内IL-18mRNA的表达与患者PASI呈显著的正相关(r=0.96258,P〈0.001)。结论:IL-18的表达上调可能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TNF-α,IL-10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TNF-α和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42例银屑病患者采用NB-UVB照射治疗,3次/周,共治疗6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10含量的变化情况,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银屑病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95%,正常人血清TNF-α和IL-10浓度分别为(0.58±1.17)ng/mL和(16.91±4.58)pg/mL;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TNF-α浓度分别为(41.56±8.23)ng/mL和(12.40±7.21)ng/mL,治疗前后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IL-10浓度分别为(7.45±2.32)pg/mL和(11.64±3.42)pg/mL,治疗前后I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UVB照射治疗银屑病患者有效,可能与抑制银屑病患者血清TNF-α水平,提高IL-10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hemerin的浓度.另取30例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组.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Chemerin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emerin的水平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分期有关,其中进行期患者组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组(P<0.05),且Chemerin的血清浓度变化与寻常性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呈正相关性(r=0.521,P<0.05).结论 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显著增高,并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分期相关,提示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2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IL-15的水平、活动期与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IL-15的水平,按常规方法检测了血清补体,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谱,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指标。结果: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增高(P〈0.05);且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的水平;出现抗ds—DNA阳性、低补体C3血症、高IgG血症的IL-15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无上述表现者。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明显升高,且其血清水平与抗ds—DNA阳性、补体低下,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具有相关性,它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朗格汉斯细胞白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的表达.方法: 以S9为内参照,用半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12例银屑病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外周单核细胞来源的朗格汉斯细胞中IL-18BP mRNA水平,采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测定培养液中IL-18BPa蛋白的浓度.结果:银屑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只表达亚型IL-18BPa mRNA;银屑病组IL-18BPa mRNA和蛋白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核细胞来源的朗格汉斯细胞是IL-18BP mRNA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白芍总苷(TGP)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PV)患者血清中Th17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水平,探讨TGP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PV患者经TGP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清中IL-17和IL-23水平的改变,并分析这两种炎症因子在治疗前、后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PV患者血清IL-17和IL-23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TGP治疗后血清中IL-17和IL-2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17和IL-23水平与PASI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TGP可能通过调节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产生IL—2及IL—4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产生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4(IL-4)的能力与病程演变的关系。方法:用生物活性法检测产生IL-2、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产生IL-4的水平。结果:与12例健康人比较,患者组IL-2低于对照组(P<0.01),静止期组较进行期组降低更明显;患者组IL-4低于对照组(P<0.05),进行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静止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患者从进行期向静向期演变可能与PBMCs产生IL-2及IL-4的能力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中MMP-2及TIMP-2的水平.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MP-2、TIMP-2的水平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MMP-2、TIMP-2的血清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分期有关,其中进行期患者组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组(P〈0.05), MMP-2的血清浓度变化与寻常型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有相关性(P〈0.05),而TIMP-2与PASI评分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MP-2、TIMP-2水平显著升高,并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分期相关, 提示MMP-2、TIMP-2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4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sIL-2R水平。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的sIL-2R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且与疾病的活动性和皮损范围无关。该结果提示银屑病患者存在细胞因子的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甲氨蝶呤(MTX)对其的调节作用,探讨MTX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经MTX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sCD40L的水平变化。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sCD40L的水平显著高于经MTX治疗后及正常人对照组(P<0.05),其中进行期患者组显著高于静止期(P<0.05),且血清sCD40L浓度变化与寻常性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有相关性(r=0.435,P<0.05)。结论检测血清sCD40L水平有助于判断寻常性银屑病病情的严重程度,MTX可通过降低血清sCD40L水平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2的水平与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9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和IL-22的水平,并以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的水平21.255(37.181)pg/mL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464(29.880)pg/mL,IL-22的水平56.970(42.720)pg/mL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0.943(62.120)pg/mL,进展期组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水平30.884(41.433)pg/mL高于静止期组患者的14.225(22.83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止期组银屑病患者血清IL-22水平56.974(64.394)pg/mL高于进展期组患者的52.876(43.015)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和IL-22水平与PASI评分结果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2水平上调,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但其与PASI评分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Ⅰ及B—100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银屑病患者易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原因,我们采用免疫定量法、酯法及三唑法分别对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Ⅰ、B-100及胆固醇、甘油三酯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载脂蛋白A-Ⅰ和甘油三酯正常,载脂蛋白B-100和胆固醇升高(P均<0.05),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载脂蛋白A-Ⅰ/B-100比值降低(P<0.05),且与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载脂蛋白B-100升高及载脂蛋白A-Ⅰ/B-100比值降低导致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胆固醇升高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