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噪声对职业接触人群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选择某五金制造厂打磨岗位97人为实验组[平均接噪强度为87.4±1.9 dB(A)],某电子厂装配流水线接触噪声强度低于噪声职业接触限值112人[平均接噪强度为82.5±2.0 dB(A)]为对照组,测定不同噪声接触强度作业人员血清中总SOD活力、T-AOC、MDA水平。同时对两组接触工人进行纯音听阈测试。结果接触噪声强度高的实验组总SOD活力比接触噪声强度较低的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T-AOC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触噪声强度高组比对照组MD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语频听力与高频听力损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MDA与总SOD活力水平呈负相关,与双耳高频听力损失呈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接触噪声对劳动者的抗氧化系统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被动吸烟和职业性噪声暴露对机械厂工人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厂的职业性噪声暴露工人,定义为噪声组;随机选择该院进行健康检查不接触职业性噪声暴露的人群作为对照组;根据噪声组吸烟情况分为不吸烟组,主动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对比噪声组和对照组的听力结果,噪声组中不吸烟组、主动吸烟组及被动吸烟组听力结果及累积噪声暴露量(CNE)。结果噪声组双耳语频平均听阈及双耳高频平均听阈[(21.9±3.9)d B,(40.6±5.3)d B]高于对照组[(18.6±1.9)d B,(31.2±4.8)d 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组中不吸烟组、被动吸烟组和主动吸烟组的高频平均听阈有增高趋势,分别为(32.2±6.8)、(39.5±7.4)和(46.5±8.9)d 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吸烟组、吸烟组及被动吸烟组CNE结果基本相近,分别为(95.4±8.6)、(96.2±7.1)和(95.8±8.7)d B·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动吸烟会造成噪声暴露工人的听力损害,噪声暴露人群应该减少烟草暴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苯、甲苯、二甲苯与噪声的联合作用对听力的影响。方法 2014年5—7月对深圳市某机械制造厂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危害因素检测,设立接触苯、甲苯、二甲苯与噪声联合的观察组(A组)和单纯接触噪声的对照组(B组),比较分析听力损伤的差异。结果 A、B两组噪声强度分别为(88.7±2.3)和(89.5±2.1)d B(A),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6,P0.05)。A组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浓度分别为0.1~0.6、7.5~16.5和6.5~19.8 mg/m3,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B组未检出。A组劳动者语频和高频段听阈均明显高于B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5、4.018,均P0.05)。A、B两组劳动者纯音听阈测试值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各频段的听阈值均有提高。在A组中,暴露时间5 a的劳动者各频段纯音听阈测试值与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5~1.501,均P0.05);但暴露时间≥5 a的A组劳动者各频段纯音听阈测试值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5~5.323,P0.05)。结论苯系物和噪声联合作用对劳动者听力损伤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产性噪声对机械加工行业工人听力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为企业加强噪声危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某机械加工厂9 44例噪声作业者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体检资料作为观察组,46 8例同期进行岗前体检的资料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未接触过噪声及其他毒物),分析血压、心电图和纯音气导听阈测定结果。结果观察组血压增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纯音气导听阈测定结果显示:观察组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在26~3 9 d B、观察对象、轻度噪声聋、中度噪声聋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工龄≤20年组中观察对象的检出率与工龄≤10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20年组,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在26~3 9 d B之间、轻度噪声聋、中度噪声聋的检出率与工龄≤10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接触噪声对作业工人血压的影响较大;接噪工人听力的损失随接噪工龄增加而加重,但重度聋和全聋的较少,而接噪工人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在26~3 9d B之间者检出率较高,应予高度重视,建议企业加强噪声危害控制及个人防护,避免发展为职业性噪声聋。  相似文献   

5.
探索噪声环境下长期使用定制硅橡胶耳塞的实际防护效果。选择200名接触噪声8h等效声级(LEX,8h)≥85dB(A)的人员,分别佩戴定制硅橡胶耳塞(100人)与市售慢回弹耳塞(100人),连续追踪观察其4a纯音听力的变化;同时选择不接触噪声人员10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其4a前后听力损失检出率和听阈偏移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显示,3组人员4a后单耳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为6.0%、15.0%和3.3%,硅橡胶耳塞组与慢回弹耳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0,P0.05);双耳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为5.0%、9.0%和3.3%,硅橡胶耳塞组与慢回弹耳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9,P0.05)。4a后硅橡胶耳塞组、慢回弹耳塞组轻度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为1.0%、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5,P0.05);各频率听阈中位数或听阈位移阳性率第1年与第4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长期规范佩戴定制硅橡胶耳塞可有效地遏制噪声性听力损失随接噪工龄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对接触噪声作业人员有明显的听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苯与噪声联合接触对听力损失的影响。 方法 选择珠海市两家企业中同时接触甲苯和噪声人员78例为混合接触组,单纯接触噪声人员75例为噪声接触组,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办公室和后勤人员90例为对照组,进行现场甲苯浓度和噪声强度检测,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接触组各作业点甲苯浓度、噪声强度均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混合接触组与噪声接触组在高频段(3.0 kHz、4.0 kHz、6.0 kHz)听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频段听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接触组、噪声接触组的语频听力异常检出率(25.6%、22.7%)均高于对照组(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混合接触组的高频听力异常检出率(51.3%)均大于噪声组(24.0%)和对照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工龄≥ 5年者,混合接触组与噪声接触组听力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甲苯与噪声联合接触对听力损害有协同作用,应充分考虑联合接触因素的职业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火电厂噪声和高温的联合作用对工人听力的影响。方法通过选择4组组间基本均衡的现场作业工人做为研究对象,对其工作环境进行噪声测试与高温测试,分析所选4组研究对象听力水平的差异。结果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高温噪声组的语频听阈和高频听阈比噪声组和高温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噪声组、高温噪声组的语频听阈和高频听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高温作业组语频听阈和高频听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单纯高温对工人语频听阈和高频听阈没有影响,但同时接触噪声和高温可加重噪声对人耳语频听阈和高频听阈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单纯接触噪声及与其他混合因素联合作用对工人听力的影响。方法对某发动机制造厂工人的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单纯噪声组,噪声联合高温组和噪声联合正己烷组。对其工作环境进行噪声、高温及正己烷测试,分析各组研究对象听力水平。结果噪声联合高温和噪声联合正己烷组的职业工人高频听阈损失值均高于单纯噪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2,-3.243,均P0.05)。噪声联合正己烷组正常语频听阈损失值高于单纯噪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9,P0.05)。噪声联合高温组的职业性听力异常检出率为8.6%,噪声联合正己烷组为3.2%。接噪工龄≥15 a的高频听阈损失值高于接噪工龄11~15 a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3,P0.05)。结论噪声与高温、正己烷对劳动者听力的影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噪声对纺织工人听力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某纺织公司454例噪声作业人员作为观察组,选择某服装公司556例非噪声作业人员作为对照组,分析纯音气导听阈测定、心电图和血压结果。结果观察组听力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接触噪声对纺织工人听力和血压的有明显影响;纺织工人接触噪声时间越长,造成噪声聋的可能性越大,建议企业加强噪声危害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汽车制造企业噪声暴露工人的听力情况及防护措施效果。
方法 选择某汽车制造企业2015年参加了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2 726名噪声暴露工人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企业噪声危害特征、工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同时通过纯音听阈测试, 分析不同工龄、厂区及车间工种对工人听阈影响。
结果 作业环境噪声总超标率为58.24%。不同性别接触噪声工人听力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左耳和右耳的语频及高频平均听阈水平在不同工龄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其中工龄> 5年组工人左耳和右耳的语频及高频平均听阈均最高。所有工龄组工人右耳语频平均听阈均低于左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但两耳高频平均听阈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左、右耳语频平均听阈水平在不同车间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耳高频平均听阈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其中整车及总装车间高频听阈平均水平较高, 发动机制造车间相对较低。所有车间工人左耳语频平均听阈水平均高于右耳(P < 0.01);但两耳高频平均听阈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工人的双耳平均听阈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大, 汽车制造企业不同车间的噪声对工人听力影响程度不同, 噪声对左耳语频听阈的影响较右耳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洛阳市某热电厂噪声对其作业工人听力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方法 选择同一部门接触噪声作业的126名工人为接噪组,从事其他工种的81名工人为对照组,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和血压检查。 结果 噪声作业工人高血压检出率17.5%,心电图异常检出率32.5%,听力异常检出率1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噪组不同工龄段工人的高血压检出率、听力异常检出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长期接触噪声污染,对作业工人听力和心血管系统均产生一定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长期接触噪音环境的作业工人听力和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情况。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调查长期接触噪音环境的作业工人18 1例为接噪组,非接触噪音环境的作业工人17 3例为对照组,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和血压检查。结果接触噪声环境作业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为12.2%,高血压检出率为9.9%,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为19.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接噪组中,因工龄段不同的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血压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长期作业在噪音环境中的工人听力及心血管系统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听性脑干反应特点,为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130名存在听力损失的噪声作业工人(噪声组)和35名非接触噪声的行政人员(对照组)分别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及纯音听阈测试,然后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噪声组波Ⅰ、波Ⅲ的出现率(85.77%、85.7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0%,P<0.05);噪声组左、右耳的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波Ⅲ、波V潜伏期明显延长(P<0.001);噪声组工龄<10年和工龄≥10年的ABR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组语频听阈异常者的波Ⅰ潜伏期缩短、波Ⅲ潜伏期延长,与语频听阈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噪声性听力损失的ABR具有以下特点:①双耳ABR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基本对称;②噪声可引起ABR波Ⅰ、波Ⅲ的单一缺失或联合缺失;③噪声可引起ABR波Ⅲ、波V潜伏期的明显延长,这种改变与工龄无关;④随着听力损失由高频向语频的发展,可出现ABR波Ⅰ潜伏期的缩短和波Ⅲ潜伏期的延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水平苯乙烯接触和噪声协同作用对职业人群纯音听力结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某运动器材企业同时接触高水平苯乙烯和噪声的114名生产工人为观察组,单纯接触噪声的97名工人为对照组。分析研究对象不同苯乙烯接触水平下的听力检查结果。
结果 观察组空气中苯乙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402.81±52.25)mg/m3,合格率为16.67%;对照组的空气中苯乙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未检出。观察组噪声接触水平的8 h等效声级均值为(87.1±1.1)dB(A),对照组噪声接触水平的8 h等效声级均值为(86.7±1.0)dB(A),两组接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9.2%,对照组的听力结果异常率为8.2%;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高频平均听阈分别为(28.3±9.0)dB、(25.0±2.7)dB,观察组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苯乙烯接触浓度(< 213 mg/m3、213~426 mg/m3、>426 mg/m3)递增,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为6.5%、25.0%、47.6%。
结论 高浓度的苯乙烯增加听力损伤的风险,可能与噪声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影响职业人群的听力神经系统。应把同时接触噪声和高水平苯乙烯的接触人群列为重点健康监护对象,实施以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苯乙烯和减少噪声接触时间等多种防治措施,保护工人听力系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沙漠油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状况,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噪声暴露分组,噪声观察组256人,对照组188人为非接触噪声人员。用常规方法测量每个工人的左右耳高频气导听阈,按GBZ 49-2007标准对听阈作年龄和性别修正,并诊断是否为听力损失,比较两组工人听力状况。结果作业现场共监测19个噪声点,其中有3个点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超标率为15.79%;噪声强度为78~97 dB,平均(85.0±2.0)dB;噪声组中单耳听力损失罹患率为17.77%,明显高于对照组(11.44%)(χ2=6.795,P〈0.01),且噪声组随接噪工龄延长,听力损失罹患率有增高趋势,工龄10年以上的高频听力损失明显增高,噪声组和非噪声组中,男性听力损失罹患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提示泵工、锅炉工等工种高强度噪声引起作业人员听力损失。  相似文献   

16.
噪声性耳聋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噪声对工人听力所产生的危害及个体听力对噪声的易感性差异。方法:选择500名噪声作业工人及对其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另将500名不接触噪声作业的行政、后勤等人员为对照组,分析2组研究对象听力水平的差异。根据每个工人的累积噪声暴露量与高频听阈的线性回归模型确定每个工人听力对噪声暴露的个体易感性,从500名接噪者中筛选出易感者,并以相同数量的非易感者作为对照,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听力水平的差异。结果:接噪组的听损检出率为(19.8%),与对照组(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听损检出率与噪声暴露水平和接噪工龄有关;易感组工人的听力损伤改变明显高于非易感组工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听损检出率随噪声暴露水平和接噪工龄的增加而增高;个体听力对噪声易感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噪声接触时间和噪声强度对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的风险程度。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广东省中山市1 411名噪声作业工人连续3年纯音气导听阈和噪声监测数据。结果 1 411名中山市噪声作业工人2012—2014年双耳高频听阈存在时间主效应和噪声强度主效应(P0.05)。噪声作业工人2012、2013、2014年的双耳高频听阈分别为(30.88±7.21)、(30.57±6.91)、(30.37±7.21)d BHL,2013年与2012年相比,噪声作业工人双耳高频听阈升高(P0.05),2014年与2013年相比,双耳高频听阈无差异(P0.05);不同噪声强度双耳高频听阈不同(P0.05),≥88 d B(A)噪声强度的工人双耳高频听阈最高,2012—2014年分别为(32.83±9.45)、(32.20±9.11)、(32.22±9.52)(d BHL)。结论噪声接触时间和噪声强度与噪声接触工人双耳高频听阈损失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矿山工人的健康状况分析, 为矿山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16年1-12月参加体检的25间矿山229名工人作为矿山组(接触粉尘229人, 接触噪声102人), 并以某钽铌石加工厂同时接触粉尘和噪声工人86人作为对照, 对两组人群健康监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矿山组与对照组均有矽尘、石灰石粉尘和其他粉尘, 矿山组粉尘作业岗位粉尘浓度超标率为20.69%;对照组为4.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接触噪声岗位检测点噪声声级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矿山组体检异常检出率为72.05%, 对照组为48.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矿山组语频听阈升高检出率19.61%;对照组检出率2.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矿山组高频听阈升高检出率60.78%;对照组高频听阈升高检出率26.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矿山组接触粉尘者中疑似尘肺病2人, 对照组没有发现疑似尘肺病患者。矿山组尿常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 而心电图、肺功能、X射线、血常规、血压、ALT检出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矿山工人体检异常检出率较高, 应尽量采取有效的防尘和隔声措施, 加强对矿山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海上石油平台这一特殊的生产环境及工作制度下,噪声对海上石油平台作业工人听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6个生产规模相近的海洋石油平台上的615名作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定点测量的方法,对作业工人接触的噪声情况进行调查和测量,并跟踪调查615名调查对象连续3a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按照工龄及工种的不同进行分组,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听力的受影响程度。结果不同工龄组3a的双耳低频听阈值分别为(19.9±2.7)、(20.5±3.2)、(22.4±4.5)dB,双耳高频听阈值分别为(23.0±6.5)、(26.7±10.0)、(31.9±11.8)dB,低频听阈升高发生率分别为1.9%、3.3%、16.0%,高频听阈升高发生率分别为4.1%、9.3%、20.0%;工龄长组高于工龄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是低频听阈升高、高频听阈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OR1);其他因素与低频听阈升高、高频听阈升高的相关性不大(P0.05)。结论海上石油平台作业工人的个体噪声防护是有效的。在有效个体防护的前提下,工龄对听力的影响与噪声的累计效应的关系不大,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非稳态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损失发生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接触非稳态噪声≥1年的无耳病史的571名男性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噪声接触史、吸烟与饮酒等情况。对噪声接触者测定500、1 000、2 000、3 000、4 000和6 000 Hz 6个频段的听阈,并进行作业环境8 h等效声级检测,分析影响听力损失的因素。结果非稳态噪声作业工人双耳高频听力损失的患病率为52.54%,单耳高频听力损失患病率为71.98%(按人数计)。不同的现场噪声8 h等效声级、接噪工龄和累积噪声暴露量者之间听力损失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8 h等效声级、接噪工龄和累积噪声暴露量与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性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均0.01)。结论非稳态噪声接触对作业工人高频听力造成损害,具有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