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春华  吕丽 《吉林中医药》2012,32(8):757-759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气上逆者,乃冲气之上冲”.胃失和降、肾虚失固、肝气恣横、大气下陷是引起冲气上冲的主要因素.善用镇冲、降逆、补虚、收敛之品.张锡纯丰富和完善了冲脉生理、病理的理论,突破了前人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探讨,而实施于临床诸多内科常见病、妇科病症的治疗,且临床辨证治疗常获奇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全面探析张锡纯大气理论的源流及运用价值。笔者对张锡纯大气理论的来源进行考证,分析,并对其具体病症治疗方法从理论理论和临床两方面进行详实剖析,以期对同道运用大气理论处理临病症有所的助益。  相似文献   

3.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近代著名医学家,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1]总计三十卷,书中记录了其平生的理论及经验。张锡纯临床注重冲脉应用,其在冲脉的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颇有心得,且临床辨证治疗常获奇效。现将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冲脉的思想特点总结如下,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张锡纯冲脉气逆理论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唯 《中医研究》2009,22(7):3-5
冲脉气逆理论是张锡纯重要的学术思想,张氏运用这一理论对内科杂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至今仍广泛、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对张锡纯冲脉气逆理论及其在现代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创新中医理论方面建树颇多,肝理论是其特色理论之一。张锡纯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之旨,参《医林改错》等著作,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启发,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充实诠释了中医的肝理论。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辨肝的体用之别,重新阐释了肝的位置、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着重阐述肝的气化功能对人体的影响,对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进行详细论述,丰富了中医对肝的理论认识,深化了脏腑辨证理论,对指导现今临床实践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医家,代表性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详细的记载了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其毕生研究中医学的结晶。张锡纯对冲脉病证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上颇多独到之处,但散见于该书的各个章节之中。笔者在学习张氏著作的基础上,对张氏有关“冲脉病证”的论述作一粗浅的梳理,以展示张氏治疗冲脉病证的特色,也便于同道在学习与临床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锡纯推崇“少阳为游部”,以《黄帝内经》的少阳经原文和《伤寒论》少阳传经次序为基准,论证“少阳为游部”在生理上为三阳经之枢纽,在病理上承接经络脏腑间的联系。张锡纯认为,少阳本经分为手足二部而为一经,但其“部”不在一处,游行无定,且少阳位次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但其传经次序为太阳、阳明及少阳。张锡纯在治疗三阳经病变时,多投以小柴胡汤及其类方,小柴胡汤虽为少阳经主方,但少阳介于太阳、阳明,又与厥阴肝胆相连,三阳经病变都有小柴胡证,用药兼顾三经,可为伤寒病、疟疾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锡纯治疗冲脉病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医家,代表性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详细地记载了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其毕生研究中医学的结晶.张锡纯对冲脉病证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上颇多独到之处,但散见于该书的各个章节之中.笔者在学习张氏著作的基础上,对张氏有关"冲脉病证"的论述作一粗浅的梳理,以展示张氏治疗冲脉病证的特色,也便于同道在学习与临床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曦  史哲新 《中医杂志》2013,54(1):83-84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应用冲脉之气上逆而致病的理论阐析了诸多疑难病例。冲脉致病理论大多与妇科疾病联系密切,血液病学领域涉及较少。通过分析冲脉的生理与致病理论,联系血液病学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根据不同的病机,尝试探讨其在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冯新格 《世界中医药》2011,6(2):158-158
张锡纯(1860-1933)是近代著名的医家。他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而且对中医理论也有所创新。他深研《内经》医理,对人身的气机升降认识比较深入,他提出大气理论,对三焦之气作了详细的阐述。其理论思想均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尤其在老年人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给患者带来身体上损害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心理创伤。因此,文章从张锡纯提出的“大气”理论来探讨眩晕的防治,重点将通过“大气”理论来阐述眩晕的病因病机特点、防治策略及方药运用等,以期为临床辨治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元气论的发展中,各代医家均有贡献,而张锡纯的元气论与其他医家相比颇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人手,探讨其元气论思想,以启发临床。  相似文献   

13.
陈塑宇  李春苹  汪剑 《北京中医药》2021,(12):1366-1369
张锡纯主张三焦有形有质,为网络周身脏腑表里之膜;借三焦膜原论以阐发三焦气化内涵,认为膜原是人身之气周流全身的媒介;并站在形气一体观的角度论治三焦膜原病变,颇具临床实用性.其论述引经据典,旁参西医,为揭示三焦内涵提供了新视角,促进了三焦理论的临床应用,对三焦现代科研思路带来新启发.  相似文献   

14.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有五脏六腑之海血海十二经之海之称,冲脉与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临床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冲脉的相关文献发现,历代文献对冲脉的起始部位说法不一,具体起始部位包括气街、肾下、关元、胞中等。该文通过综合历代相关论述,对冲脉不同起始部位进行分析,认为冲脉的起始部位当以肾下胞中为妥,既丰富发展了冲脉生理、病理理论,赋予冲脉更为广泛的内容,同时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李慧  冯莎 《国医论坛》2013,28(2):16-17
张锡纯系汇通中西的杰出医家,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将中医学"升降相因"思想灵活地运用到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揭示张锡纯"升降相因"理论之精髓。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治温病重视临床实践,更富于创新,他巧制“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临证变通化裁,妙用石膏之量,并因时、因地、因人随证灵活应用,给后学者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张锡纯治疗消渴病经验和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医学衷中参西录》及既往文献。结果:其治疗消渴病经验和理论如下:①汇通中西,阐释消渴发病部位在"膵";②通过取象比类法阐释消渴病发病机理为"元气不升";③承古创新,创制新方;④选药紧扣病机,少而精辟;专效重用,注重配伍。结论:其首先阐释了消渴病的发病部位,首创"元气不升"致消渴的理论,同时创制新的方剂。  相似文献   

18.
张锡纯,近代名医,河北盐山县人,生于1860年,卒于1933年。他行医几十年,医术高明,疗效卓著。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现笔者对其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择其要进行探析,以其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张锡纯思想上传承于中医经典,又不泥于传统,大胆创新,衷中参西,自创众多卓有成效的方剂,其对于肾主纳气有独特的认识,总结如下:肾不纳气的机制——肾阴虚,冲气挟胃上逆迫肺;重视肾不纳气的症状鉴别——喘、满闷(吸气难,气上迫);肾不纳气的脉象——脉多数;治则治法包括填补下焦真阴、敛浮阳、补脾阴、补益元气;张景岳、叶天士是其学术源流。研究其治疗肾不纳气的学术思想与方药的应用,对于肾不纳气的理论理解及喘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淡以养脾"为现代甘淡扶脾法的理论渊源。通过梳理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发现张氏"淡以养脾"理论以"味淡归脾"、"阴虚专重于脾"为理论基础,于阴阳两方面立意,燮理阴阳,体现仲景和法思想。所治虚损在病机上具有以阴虚为基础,虚实夹杂,伴有脏腑形体损伤的特点;病因上强调情志因素的影响。治则治法上,从理脾阴入手。补虚为主,滋阴与和阳同用以阴阳共济。滋阴为主,甘淡合用,平补为要,滋阴益气行水;和阳为辅,补阳益气,引火归原,阳中求阴。泻实为辅,苦甘咸寒以泻热,破血化瘀以助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