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张锡纯冲脉气逆理论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脉气逆理论是张锡纯重要的学术思想,张氏运用这一理论对内科杂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至今仍广泛、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对张锡纯冲脉气逆理论及其在现代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12)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创新中医理论方面建树颇多,肝理论是其特色理论之一。张锡纯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之旨,参《医林改错》等著作,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启发,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充实诠释了中医的肝理论。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辨肝的体用之别,重新阐释了肝的位置、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着重阐述肝的气化功能对人体的影响,对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进行详细论述,丰富了中医对肝的理论认识,深化了脏腑辨证理论,对指导现今临床实践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医家,代表性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详细的记载了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其毕生研究中医学的结晶。张锡纯对冲脉病证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上颇多独到之处,但散见于该书的各个章节之中。笔者在学习张氏著作的基础上,对张氏有关“冲脉病证”的论述作一粗浅的梳理,以展示张氏治疗冲脉病证的特色,也便于同道在学习与临床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祝英波;王德敬;徐宝林 《河南中医》2024,(7):1040-1043
张锡纯推崇“少阳为游部”,以《黄帝内经》的少阳经原文和《伤寒论》少阳传经次序为基准,论证“少阳为游部”在生理上为三阳经之枢纽,在病理上承接经络脏腑间的联系。张锡纯认为,少阳本经分为手足二部而为一经,但其“部”不在一处,游行无定,且少阳位次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但其传经次序为太阳、阳明及少阳。张锡纯在治疗三阳经病变时,多投以小柴胡汤及其类方,小柴胡汤虽为少阳经主方,但少阳介于太阳、阳明,又与厥阴肝胆相连,三阳经病变都有小柴胡证,用药兼顾三经,可为伤寒病、疟疾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锡纯治疗冲脉病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医家,代表性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详细地记载了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其毕生研究中医学的结晶.张锡纯对冲脉病证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上颇多独到之处,但散见于该书的各个章节之中.笔者在学习张氏著作的基础上,对张氏有关"冲脉病证"的论述作一粗浅的梳理,以展示张氏治疗冲脉病证的特色,也便于同道在学习与临床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应用冲脉之气上逆而致病的理论阐析了诸多疑难病例。冲脉致病理论大多与妇科疾病联系密切,血液病学领域涉及较少。通过分析冲脉的生理与致病理论,联系血液病学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根据不同的病机,尝试探讨其在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锡纯(1860-1933)是近代著名的医家。他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而且对中医理论也有所创新。他深研《内经》医理,对人身的气机升降认识比较深入,他提出大气理论,对三焦之气作了详细的阐述。其理论思想均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尤其在老年人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给患者带来身体上损害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心理创伤。因此,文章从张锡纯提出的“大气”理论来探讨眩晕的防治,重点将通过“大气”理论来阐述眩晕的病因病机特点、防治策略及方药运用等,以期为临床辨治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张锡纯系汇通中西的杰出医家,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将中医学"升降相因"思想灵活地运用到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揭示张锡纯"升降相因"理论之精髓。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治温病重视临床实践,更富于创新,他巧制“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临证变通化裁,妙用石膏之量,并因时、因地、因人随证灵活应用,给后学者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张锡纯治疗消渴病经验和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医学衷中参西录》及既往文献。结果:其治疗消渴病经验和理论如下:①汇通中西,阐释消渴发病部位在"膵";②通过取象比类法阐释消渴病发病机理为"元气不升";③承古创新,创制新方;④选药紧扣病机,少而精辟;专效重用,注重配伍。结论:其首先阐释了消渴病的发病部位,首创"元气不升"致消渴的理论,同时创制新的方剂。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