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以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调查表,通过整群抽样对402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2024名,女童2000名)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男童行为发生率(14.62%)高于女童(10.40%),男女心理行为发生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问题前三位因素男童依次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生依次为攻击、分裂、体诉。儿童行为问题主要与家庭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生率现状与多因素有关,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等应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和分析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等级幼儿园儿童在心理行为发育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ek List,CBCL)中国标准化版对南通市随机抽取四所不同等级幼儿园1 102例4~7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分布情况为:优良26.95%,正常63.88%,不正常9.17%,与国内外报道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5%~20%)基本一致[1-2].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省示范3.47%,一类1.87%,二类16.10%,三类23,81%,省示范、一类、二类幼儿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低于三类幼儿园,不同等级幼儿园中,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认为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幼儿园、家庭是否重视儿童心理教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情况,是否参加早教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各类幼儿园尤其是三类幼儿园的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牟红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179-179
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有人对130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36.97%的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空间小,缺少玩耍同伴,家长凡事包办代替、过分溺爱孩子,而抑制了儿童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儿童得不到身心锻炼的机会。加之家长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且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与纠正,久之就造成心理行为问题和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干预的措施是提高父母素质,创造家庭健康环境氛围和儿童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昆明市城区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 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KMBU),随机抽取昆明市五华区城区5所幼儿园中年龄为4~6岁的儿童500名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总阳性检出率为46.5%。(男孩为52.5%,女孩为40.3%),男女行为问题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儿童行为和父母养育方式互动模型的构建分析发现,影响儿童行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父亲的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母亲的情感温暖和拒绝否认,母亲的养育方式对于儿童的影响力更大于父亲。结论 妥善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成长更为有利,为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应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和监测,采取积极的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杨浦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现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适用于4~16周岁,家长用)对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572名4~6岁儿童行为问题现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0.10%,其中男童为22.41%,女童为17.58%,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P>0.05);男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性问题、分裂样及社会退缩,女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性问题、肥胖及多动。结论:本次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且行为问题因子以性问题等为主。应针对学龄前儿童早期行为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嘉兴市新居民儿童心理发育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新居民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新居民儿童548例,本地儿童1248例,采用自编量表评估儿童家庭影响因素,长处与困难问卷评估儿童心理发育行为问题,心理痛苦温度计评估主观心理痛苦程度,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评估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量表评估社会支持程度。结果新居民儿童主观评定心理痛苦程度高于本地儿童(P=0.002)。新居民儿童亲社会化行为低于本地儿童(P=0.000),多动/注意缺陷问题高于本地儿童(P=0.011)。儿童忽视虐待量表本地儿童5个因子得分低于新居民儿童:责骂因子(P=0.000)、恐吓因子(P=0.000)、情感忽视因子(P=0.000)、教育忽视因子(P=0.000)、身体忽视因子(P=0.000)。社会支持量表本地儿童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新居民儿童:客观支持(P=0.032)、主观支持(P=0.000)、对支持的利用度(P=0.000)。新居民儿童在新居民儿童学校、混合学校、本地儿童学校的3类学校中亲社会化行为、忽视因子、虐待因子、社会支持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新居民儿童较本地儿童心理发育行为明显落后,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更快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顺德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019年3—7月来自4所不同幼儿园的3~6岁在园儿童.分别采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和家庭自制社会学问卷,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等信息,组织家长现场问卷调查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参与调查的儿童共有2164名,平均年龄为(4.9±1.02)岁,其中心理与行为问题异常率28.61%,男性占17.91%,女性占40.96%.经Logistic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孩子性别为男性是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性因素,母亲孕期年龄(20~40岁)和家庭管教方式(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混合型)为危险性因素.结论 幼儿园在园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在园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8.
本课题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我市一所大幼儿园随机抽取200名(独生子女100名,非独生子女1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测试,有助于对学龄前儿童心理适应行为能力作进一步研究。资料与方法对象:某幼儿园随机抽取200名(独生子女100名,非独生子女1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调查方法及内容:采用姚树桥、龚耀先制定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20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测试,由专业人员指导,家长按统一要求填写。该量表常模包括3个因子:即独立因子、认知因子、社会自制因子。该3个因子内容包括8项:即运动、生活、语言、取向、责任、时空、劳动、经济。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愿意配合研究的3~6岁的儿童400人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n=200),对照组儿童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正常;试验组儿童的家庭父母离异、2地分居、单亲等。对2组儿童的心理行为及表现追踪观察3个月,并采用儿童心理行为量表CBCL、自制问卷及访谈、家庭环境量表对其分析。结果经过调查对其进行专业分析研究后可知,对照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0%)显著低于试验组发生率(28.00%),试验组(49.00%)综合影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关系对儿童心理行为有重大影响,家庭关系融洽父母和睦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较不正常的家庭环境成长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小。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汉族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汉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utter行为儿童行为量表对少数民族598名,汉族54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少数民族为32.11%;汉族为30.26%,无显著性;单因素分析结果,影响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妊娠时间等;汉族是年龄、性格、家庭对子女教育方式等;多因素分析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少数民族为:年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汉族为:年龄、性格、教育方式等。结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23%,少数民族为32.11%,汉族为30.26%,少数民族略高于汉族,但少数民族、汉族学龄前儿童在生活环境、性格、家庭结构功能和生源地方面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南宁市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BPb)对体格发育和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对南宁市624名2~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血铅、体格发育、血红蛋白以及心理行为的测定.结果:以美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铅中毒标准(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线,2~岁组、4~岁组和总体男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女童(P<0.05);男女童各年龄组间血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岁组、3~岁组和总体男童的铅中毒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P<0.05);男女童各年龄组间铅中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对身高和体重达标率及贫血发生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水平≥100 μg/L的学龄前儿童交往不良、躯体叙述攻击和多动违纪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铅水平<100 μg/L的学龄前儿童(P<0.05).结论:南宁市学龄前儿童血铅含量存在性别差异,而且血铅水平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村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目的 了解农村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2方法 采用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影响因素问卷 ,调查青岛市市郊 4~ 6岁儿童 6 84名。 3结果 农村学龄前儿童有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8.86 %± 2 .96 % ,其中男童为 15 .76 %± 3.82 % ,女童为 2 2 .0 9%± 4.44 % ;男童检出率较高的因子有体诉、不成熟、性问题及违纪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婴幼儿期疾病、独生子女 ;女童的多动性、攻击性、分裂样及强迫性因子的检出率较高 ,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父亲参与娱乐性赌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及出生时体质量等。 4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南宁市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慧  江蕙芸  王小莲  黄一星 《广西医学》2007,29(11):1743-1744
目的 了解南宁市4~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状况,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保健.方法 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自制家庭调查问卷对南宁市2 10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4.80%,其中男童为25.30%,女童为24.28%.男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违纪(5.43%)、攻击(5.15%)、忧郁(3.96%)性问题(3.31%)及分裂样(2.85%).女童前5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躯体倾诉(5.63%)、忧郁(5.23%)、退缩(4.64%)、分裂样(3.16%)及肥胖(2.1%).对行为问题发生率有影响的因素有家庭类型(父母间的关系)、家庭管教方式、带养人文化程度、父母教育态度、家人对待儿童的态度等.结论 在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诊断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应多向家长宣传、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减少和消除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4.
1131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家庭结构等一系列变化,导致儿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日趋突出。而学龄前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此阶段若发现孩子有某些心理发育问题,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教育,就能完全恢复正常,若错过了这一关键期,有可能造成孩子终生的心理异常。因此,儿童心理行为的咨询和保健已成为儿童保健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父母和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四家幼儿园113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心理行为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调查方法1.1调查内容根据幼儿多动、进食问…  相似文献   

15.
张素霞  刘汝军 《新疆医学》2008,38(12):114-116
一、调查现状: 独生子女在我国儿童中占有绝大数。由于其所处的独特的环境,客观上给独生子女带来相应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孤僻、社会交往不良、焦虑退缩等。因此,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和家庭关心的焦点,重视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开展儿童行为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心理行为为题大多属于发育上的偏异,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国内有人使用中文版Achenh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儿童行为进行流行病调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市级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行为专科工作开展初期的临床特点及后续工作方向。方法分析本院儿童心理行为专科初建3年资料,发现其中的规律。结果 3年间共建立儿童病历993份。所建病历数逐年明显增长;来诊儿童年龄范围广,涉及9个月~18岁6个月的多个年龄段;来源地有本地区的,也有外地区的;就诊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多种多样,其中以多动障碍、言语及语言发育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教养咨询和情绪问题为多。结论设立地区性的儿童心理行为专科是必要的,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今后应重点关注常见多发心理行为问题诊治以及心理亚健康儿童的心理保健,建立咨询-诊断-治疗-再咨询的规范化工作流程,并进一步开展心理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儿科医生经常面临父母和教师对孩子行为问题报告不一致的情况,但既往关于父母和教师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评估的研究较少。目的 调查重庆市主城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探讨父母及教师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评估的一致性及差异。方法 于2018年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抽取学龄前儿童2 698例。儿童家长填写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教师填写Conners教师量表(TRS),比较基于PSQ和TRS的行为问题检出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问卷被有效回收的学龄前儿童2 660例(98.59%)。基于PSQ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47%(385/2 660),男童高于女童〔17.91%(245/1 368)比10.84%(140/1 292),P<0.001〕;基于TRS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44%(118/2 660),男童亦高于女童〔6.29%(86/1 368)比2.48%(32/1 292),P<0.001〕。PSQ中,男童在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多动指数上的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TRS中,男童在品行问题、多动指数上的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8.
闫瑞红  雷璇  张澜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2):2507-2509,2512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我报告的健康行为量表(RHBC)对46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偏爱被试与健康实践行为呈正相关(P<0.05).(2)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认知-情感行为呈正相关;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认知-情感行为呈负相关(P<0.05).(3)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存在显著的回归效应(P<0.05).(4)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差异.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存在重要影响,在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父母亲应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的发展,人们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开始重视。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抚养儿童的传统方式也在变化,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行为形成都会有相应的变化。为了探讨独生子女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我们于1988年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豫北地区4~16岁儿童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②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调查6~11岁儿童593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③结果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1.47%,其中男性13.95%,女性8.20%.男性儿童体诉、分裂样、交往不良及多动等因子检出率较高,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因素包括家庭气氛、教养方式以及教养意见分歧程度等;女性儿童体诉、残忍及多动等因子检出率较高,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因素包括管理态度、教养意见分歧程度及学前所处环境等。④结论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