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掌握放射治疗场所改造和设备更新有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合理的放射防护设计方案。方法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拟改造的放射治疗场所及其拟安装的Truebeam加速器、Clinac加速器和192Ir后装治疗机为研究对象,依据GBZ/T 201.1-2007、GBZ 121-2002、NCRP No.151和IAEA No.47等国内外技术标准核算场所屏蔽,识别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拟订场所防护屏蔽与安全设施设计方案。结果放射治疗场所需要防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来源于治疗设备产生的贯穿辐射和辐射所致的有害气体。在保持场所原有主体屏蔽的基础上,按照加速器和后装治疗机的防护性能和设置要求初步拟订场所的局部屏蔽与防护改造方案;由此方案估算出场所外围辐射水平不高于剂量率控制值,相应关注位置工作人员所受年有效剂量低于2.0 m Sv,公众所受年有效剂量低于0.1 m Sv;场所的通风设计满足国家标准规定的换气率,安全防护设施满足防止潜在照射的控制要求。结论在原有放射治疗场所基础上进行局部屏蔽改造,可有效节约场地和资金,并更有把握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防护,但应注意场所局部屏蔽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医院现有预留旧加速器机房进行放射防护屏蔽改造以满足新购买的加速器的技术指标对机房的要求,以达到标准《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1部分:一般原则》(GBZ/T 201.1-2007)、《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GBZ/T201.2-201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第2部分:放射治疗装置》(GBZ/T 220.2-2009)的防护要求。方法依据国家标准《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GBZ/T201.2-2011),用新购置的加速器技术指标在现有旧机房的机房面积及高度尺寸,计算出有用束主屏蔽墙、与主屏蔽区直接相连的次屏蔽区、侧屏蔽墙、迷路外墙、迷路内墙、有用束主屏蔽顶、与顶主屏蔽区直接相连的次屏蔽顶的厚度,以及主屏蔽区的半宽度、机房大门的铅当量,再把计算出的数据与现有旧机房进行比较,不足的地方补足完善,由于迷路短,除机房大门及迷路内墙与其它加速器不一样,其余墙壁与正常迷路的都一样,这里就只讨论机房大门及迷路内墙。结果验收检测数据显示设计方案正确。结论短迷路加速器的设计重点在机房大门上,机房大门的设计又以迷路内墙、及迷道内口宽度相关联,该医院迷道内口宽度适当,只需考虑迷路内墙。迷路内墙需要提高剂量率参考控制水平值,以减少机房大门的压力,再提高机房大门的提高剂量率参考控制水平值,把这两点因素考虑进去设计出的防护方案就能满足防护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3部分:γ射线源放射治疗机房》(GBZ/T 201.3—2014)中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解析,为放射治疗机房的屏蔽估算和防护评价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GBZ/T 201.3—2014标准文本为主线,结合常规γ射线源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技术资料和屏蔽设计实例,阐释治疗机房屏蔽计算原则及屏蔽估算的考虑因素,剖析屏蔽估算方法相关技术指标。结果明确了常规γ射线源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估算方法。60Co远距治疗机房辐射屏蔽估算中应分别针对主屏蔽区、与主屏蔽区直接相连的次屏蔽区、侧屏蔽墙、迷路外墙和机房入口考虑辐射束;后装治疗机房的屏蔽估算应考虑治疗源4π发射的γ射线对墙和室顶的直接照射及其散射辐射在机房入口处的照射;头部γ刀机房屏蔽只需考虑散射辐射,某些体部γ刀机房屏蔽还需考虑旋转照射时单个源的有用线束,两者在屏蔽计算中应尽可能利用已有实测的机房内散射辐射剂量场数据。结论 GBZ/T 201.3—2014提出的γ射线源放射治疗机房辐射屏蔽估算方法是可行的,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屏蔽计算的基本原则,结合治疗装置的剂量学参数和治疗机房的具体物理模型以及辐射束类型等屏蔽计算影响因素,并对机房辐射屏蔽效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放射治疗模拟机房物理条件与设备剂量学参数的相互关系,设计并确定合理的机房屏蔽改造方案.方法:以某单位拟投入运行的1台放射治疗模拟机及其拟改造机房为研究对象,在设备调试性出束时使用451P高压电离室巡测仪和SG-102型X-γ环境剂量率仪测量机房外围关注点的辐射水平,并据此进行机房墙体的屏蔽改造方案设计.结果:该模拟机在125kV、1.8mA的最高透视条件下,东、西主束墙外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分别为14 μ Sv/h和4μSv/h,机房室顶上方最高剂量率为185μSv/h,据此初步确定了该模拟机房主束屏蔽的改造方案.结论:放射治疗模拟机房外在透视条件下关注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作为放射防护指标,根据其实测值设计机房的屏蔽改造方案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某医院拟新建192Ir近距离后装治疗机房辐射防护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辐射安全。方法依据国内外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按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对后装治疗机房辐射防护设计进行剂量估算和评价。结果近距离后装治疗机房各防护墙厚度均符合要求,防护门设计符合要求。后装治疗机房墙体计算厚度(混凝土)为:北墙595 mm,东墙595 mm,南墙479 mm,西墙595 mm,顶棚主墙2 282 mm,顶棚488 mm;防护门铅板厚度7 mm。结论后装机房各侧墙体、顶棚、防护门的屏蔽防护厚度均能够满足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水平,制订合理可行的辐射屏蔽与防护设计方案,为TOMO装置临床应用的辐射安全提供保障。方法以某医院的1台Tomotherapy Hi-Art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装置为研究对象,依据设备的性能参数,参照NCRP No.151报告和GBZ/T 201.2等技术标准以及AAPM No.148中相应的质量控制细则,确定TOMO机房的屏蔽与安全防护设计规划,并评估其防护效果。结果 TOMO机房屏蔽方案为:东、西防护墙和室顶为95cm重晶石;南墙为70cm重晶石;迷路内外墙分别为(70~30)cm重晶石和(30~70)cm重晶石;防护门为8mm铅。机房外围辐射水平估算结果表明,南墙外设备夹层通道的辐射剂量率最高为8.89μGy/h,其次为机房地下电缆沟处(3.25μGy/h);防护门外最高为1.6μGy/h。推算出机房外围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年剂量最高为0.27mSv,公众可能受到的最高剂量均不高于0.03mSv/a。结论 TOMO装置治疗机房可主要考虑对泄漏辐射的屏蔽设计,同时应根据装置实际的照射参数、工作负荷和治疗机房的场所条件进行相应的防护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赛博刀机房的屏蔽估算方法,为赛博刀机房屏蔽设计与评价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采用NCRP151号报告中放疗机房屏蔽的计算方法,对某一典型赛博刀机房关注点的剂量水平进行了估算,并参照最新颁布的《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GBZ/T201.1-2007中提出的治疗机房辐射屏蔽的剂量参考控制水平,对赛博刀机房防护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该机房屏蔽满足放射治疗机房外控制区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控制水平的要求,但不满足剂量当量率控制水平的要求;赛博刀因其自身治疗技术特点,防护设计时应重视泄漏辐射和有用束的剂量叠加。结论 对于赛博刀机房的屏蔽设计与评价,若只考虑累积剂量控制水平的要求,则必须考虑泄漏辐射和有用束的剂量叠加作用;若同时考虑剂量率控制水平的要求,可忽略泄漏辐射,累积剂量将远小于控制目标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FCC-7000型^60Co治疗机主要性能指标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对患者治疗的质量,并对^60Co机房的屏蔽及邻近环境进行辐射安全性评价,切实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方法依据国家相关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及规定的方法进行性能质控及安全性评价。结果FCC-7000型^60Co治疗机的主要机械性能指标符合各项技术要求,机头的漏射线、不对称性、半影以及不同照射野参考点的吸收剂量率均符合技术要求,其机房的屏蔽安全防护性能除机房顶中心部位辐射水平较高外,其余邻近环境检测均符合GB4792-84的要求。结论该FCC-7000型^60Co治疗机的主要机械性能指标符合验收技术要求,^60Co机房的屏蔽防护除机房顶中心部位辐射水平较高外,其余邻近环境对工作人员及公众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探讨将原加速器机房改建为射波刀机房的防护改造设计方案。方法收集该机房的基础资料,按照国家标准及医院剂量率控制水平要求,通过理论计算结合项目现场情况给出合理的改造方案。结果在保持机房原有主体屏蔽的基础上,原副屏蔽墙、迷路内墙以及迷路外墙部分墙体需增加屏蔽厚度,主屏蔽墙和室顶无需改造,预计按照改造方案施工后,机房放射防护效果可满足国家标准及医院剂量率控制水平要求。结论在原加速器机房基础上进行局部屏蔽改造为射波刀设备所用,可有效节约场地和资金,但应注意机房局部屏蔽的优化问题,此外改造方案在考虑经济成本前提下还应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空间利用、建筑承重、施工难度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螺旋断层放疗自适应治疗系统的机房进行放射防护设计,并对其防护效果进行验证。方法 根据螺旋断层放疗自适应治疗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综合考虑机房的几何参数、周边关系等因素,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得出螺旋断层放疗自适应治疗系统机房的墙体、地板和顶棚所需的辐射屏蔽厚度数据。通过对建设后加速器治疗机房四周的周围当量剂量率的监测,来验证机房的屏蔽防护设计方案。结果 螺旋断层放疗自适应治疗系统由于具有自屏蔽结构,其机房所需的屏蔽厚度明显小于同能量的常规加速器机房,机房外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各测量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结论 螺旋断层放疗自适应治疗系统机房的放射防护设计,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满足了屏蔽防护效果,实现了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医用电子加速器机房辐射屏蔽厚度的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医用电子加速器机房的辐射屏蔽厚度分别采用周工作负荷和焦点最大输出剂量率进行核算。结果 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虽有差异,但均满足放射防护要求,其中以焦点最大输出剂量率计算的结果导致防护过度。结论 以防护最优化原则,采用周工作负荷计算医用电子加速器机房的辐射屏蔽厚度是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放射治疗防护检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192Ir后装治疗机、^60Co治疗机和医用加速器放射治疗设备及场所的防护状况,探讨放疗防护和管理措施,方法:使用SG102X-γ环境剂量率仪、FJ-347A X-γ剂量仪、PTW-UNIDOS放疗剂量仪和水箱等常规检测工具,分别对不同放疗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安全防护性能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各放射治疗室外围辐射剂量水平在本底范围波动(个别点除外);4台加速器的技术指标合格率100%,^60Co治疗机不合格的技术指标主要是治疗床的等中心和辐射半影区;加速器机头和电子轨道以及床面2m圆内泄漏辐率,准直器的透过率、^60Co治疗机贮源泄漏辐射率检测合格率均为100%;各放疗场所防护设施功能正常,结论:经调试后的放疗设备的防护指标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完善放疗场所的防护设施,加强人员的防护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文化素养,是放射治疗安全防护保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X射线机房放射防护状况,保证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工作顺利进行。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利用FH40G-L型X-γ辐射剂量率仪,对X射线机房周围辐射剂量率进行监测。结果 辐射剂量率最高值出现的位置主要是机房的门、窗,全市130家单位的223台X射线机房,有22家单位,25台X射线机房屏蔽防护不合格。结论 南京市郊区(县)卫生服务中心的摄片机房屏蔽防护存在较多问题,加强对X射线机房放射防护的监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一座Varian 2100 C/D型加速器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一座Varian 2100 C/D型加速器放射治疗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加速器机房放射防护、加速器自身放射防护以及感生放射性等进行现场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进行估算,从而对该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该加速器放射治疗工作场所机房屏蔽设施外的最高辐射剂量率为2.5μSv/h;加速器泄漏辐射水平和治疗头处的感生放射性水平低于国家限值;放射工作人员的全身年当量剂量约为4.54 mSv。结论 该加速器放射治疗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效果达到了相关国家标准要求;高能量加速器感生放射性对工作人员的剂量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医科达生产的6、10、15 MV高剂量率医用电子加速器机房的主要屏蔽体防护核算进行探讨。方法根据《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GBZ/T 201.2-2011)等提供的有关方法进行防护核算。结果 10 MV 2200 cGy/min和15 MV 600 cGy/min X射线对某一加速器治疗室主屏蔽(如北墙)厚度应分别为2590、2624 mm;对副屏蔽(如南墙)厚度应分别为1240、1138 mm;散射角20°时,10、15 MV X射线经患者一次散射对北墙主屏蔽直接相连的次屏蔽区(厚度1840 mm)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4.89、3.05μSv/h;防护门应至少为110 mm含硼5%聚乙烯(内层)和17 mm Pb(外层)。结论对医科达生产的6、10、15 MV高剂量率某医用电子加速器机房,周围墙体和顶板主屏蔽防护可只对X射线15 MV 600 cGy/min进行核实;副屏蔽只对X射线10 MV2200 cGy/min进行核实(应注意患者一次散射散射角的影响,可适当调整至30°);防护门屏蔽核算则对15 MV 600cGy/min治疗状态下进行防护核算;不需要对6、10、15 MV 3种治疗模式逐一核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以下简称加速器)机房防护改造设计方案,并验证屏蔽效果。方法 收集该机房的基础资料,按照国家标准及医院剂量率控制水平要求,通过理论计算结合项目现场情况给出合理改造方案并现场检测验证其防护效果。结果 按照改造方案施工后,经现场放射防护检测评价,改建后的机房放射防护效果达到国家标准及医院剂量率控制水平要求。结论 在加速器机房设计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设备参数改变或施工变更时,应重新进行评价;机房改造方案在考虑经济成本前提下还应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建筑承重、施工难度、空间限制及方便使用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国产SL-IC放射治疗模拟机的性能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诊断及定位的准确性,并对模拟机房的屏蔽防护进行评价。方法 依据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和GBZ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进行质控检测与评价。结果 SL-IC放射治疗模拟机均达到质控技术要求。其机房防护屏蔽检测:工作场所及邻近环境辐射水平均小于0.5μGy/h。结论 国产SL-IC放射治疗模拟机的性能指标符合质控技术要求,机房屏蔽防护符合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室(简称后装治疗室)内辐射场剂量水平及其分布,为机房的防护设计和改造以及现场人员的放射防护指导提供科学决策。方法以北京市某医院1台RL-HZJ 18型192Ir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机(后装机)及其治疗室为研究对象,在实际放射源活度为254.7 GBq的情况下,使用AT1121型辐射巡测仪分别测量后装机贮源状态下治疗室内辐射场剂量水平和出束状态下迷路的剂量分布;使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患者治疗期间治疗室内关注点的辐射剂量水平。结果后装机贮源状态下距离设备表面5和100 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值分别为24.0和0.56μSv/h;照射状态下迷路拐口周围剂量当量率为5.4×10~3μSv/h,相应的辐射比率为3.8×10~(-2),迷路内接近入口防护门处为9.4μSv/h,相应的辐射比率为6.8×10~(-5);患者治疗期间治疗室内墙面关注点的辐射比率为(0.235~201.4)×10~(-6)。结论后装治疗室迷路具有明显的防护效果,迷路的设置和治疗室内辐射剂量水平的实时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一防护不达标的PEC-CT机房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防护改造方案,为建设单位制定施工方案提供参考。并对改造后的PET-CT机房的辐射防护效果进行了监测,验证改造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PET-CT机房所使用核素的种类及活度,综合现有的屏蔽状况及其它因素,通过理论计算方法,得出改造所需要增加的材料及厚度数据;并在PET-CT运行状态下,监测机房外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参考点的剂量率,评价改建工程方案的合理性。结果 防护改造效果比较理想,改造后工作场所的周围环境各参考点剂量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结论 对于具体的改造工程,结合辐射源性质和周围环境、工作场所的具体因素,采取合理的屏蔽措施,改造后的PET-位CT机房防护效果可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一钴-60治疗机房改建成6MV加速器治疗机房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建工程方案,为建设单位改建施工提供参考。并对改建后的加速器治疗机房辐射防护效果进行监测,验证改建工程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拟购置加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原钴-60治疗机房的设计参数,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理论计算方法,得出改建后加速器机房的墙体、顶、防护门的厚度数据和参考点剂量率;在治疗状态下,监测加速器机房外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参考点的剂量率,评价改建工程方案的合理性。结果 改建工程设计方案比较理想,改建后加速器机房外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各参考点的剂量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结论 对于具体的改建工程,结合加速器性能指标和周围环境、工作场所的具体因素,采取合理的屏蔽措施,改建后的加速器机房防护效果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