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NISSEI DS250型无创伤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老年正常血压组(30例)、高血压病1级组(35例)、高血压病2级组(35例)、高血压病3级组(35例)的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结果 高血压病2级、3级组夜间平均血压接近或超过日问平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更容易损害靶器官,夜间舒张压越高,靶器官损害越重。  相似文献   

2.
3.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的相关因素。 [方法 ]  2 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靶器官损害组 (TOD组 )和无靶器官损害组 (NTOD组 )。对两组 2 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 )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 TOD组夜间血压下降率SBP和DBP分别为 4.0 %和 5 .6% ,明显低于NTOD组的 10 .9%和 11.2 % (P <0 .0 1) ,TOD组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者为 69.7% ,明显高于NTOD组的 3 9.2 % (P <0 .0 1) ,夜间SBP负荷值增高TOD组 68.3 %高于NTOD组 5 3 .6% (P <0 .0 5 )。 [结论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和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Objectives

Masked hypertension i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risks and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frequency of and risk factors of masked hypertension in Korean workers.

Method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121 employees at a hotel in Gyeongju, Korea, from December 2008 to February 2009. We measured blood pressure (BP) both in the clinic and using 24-hour ambulatory BP monitors for all subjects. Hypertension was defined independently by both methods, and subjec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true normotension, masked hypertension, white coat hypertension, and sustained hypertension.

Results

The frequency of masked hypertension in our study group was 25.6%. Compared with true normotension, the factors related to masked hypertension were male gender (odds ratio [OR], 10.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41 to 81.09), aging one year (OR, 0.88; 95% CI, 0.78 to 0.99), clinic BP 120-129/80-84 mmHg (OR, 8.42; 95% CI, 1.51 to 46.82), clinic BP 130-139 / 85-89 mmHg (OR, 12.14; 95% CI, 1.80 to 81.85), smoking (OR, 5.51; 95% CI, 1.15 to 26.54), and increase of total cholesterol 1 mg / dL (OR, 1.05; 95% CI, 1.02 to 1.08). In males only, these factors were clinic BP 120-129 / 80-84 mmHg (OR, 15.07; 95% CI, 1.55 to 146.19), clinic BP 130-139 / 85-89 mmHg (OR, 17.16; 95% CI, 1.56 to 189.45), smoking (OR, 11.61; 95% CI, 1.52 to 88.62), and increase of total cholesterol 1 mg/dL (OR, 1.05; 95% CI, 1.01 to 1.09).

Conclusions

The frequency of masked hypertension was high in our study sample.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sked hypertension, a known strong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risk, could improve prognosis for at-risk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5.
动态血压正常高限者的左室肥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为正常高限者的左室肥厚情况,为该患者群靶器官损害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病人分为3组:N组(正常血压组)、NH组(血压正常高限组)和H组(高血压组)。以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等,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H组(129±41)和NH组(115±32)的LVMI明显高于N组(97±23,P=0.00001和0.005),H组和NH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动态血压正常高限者左室肥厚程度明显重于血压完全正常者。对该人群亦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方法对116例妊高征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重度妊高征患者24 h平均血压和日、夜平均血压均明显高于轻、中度妊高征患者(P<0.05);中、重度妊高征患者非杓型改变比轻度妊高征患者明显增多(P<0.01)。重度妊高征24 h尿蛋白定量、生后1 m in Apgar评分<8分者比轻、中度妊高征明显增多(P<0.05)。结论轻度妊高征大部分有昼夜节律变化(呈杓型),治疗不必用药,以休息为主;中、重度妊高征患者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呈非杓型),夜间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应足量。ABPM对妊高征患者的诊断分度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广兰  何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2644-2645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24h血压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动态血压仪监测6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24 h的血压变化。其中妊娠期高血压15例,轻度子痫前期23例,重度子痫前期22例。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血压变化呈日节律性,中午和夜间血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下午时段(16∶00~20∶00)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上升,重度子痫前期组尤为明显,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胎儿脐动脉血流S/D比值的高低与夜间的收缩压(P<0.001)和白天的舒张压(P<0.05)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夜间的舒张压与24 h尿蛋白定量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P<0.001)。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血压变化呈日节律性,血压的变化和胎儿的宫内情况及尿蛋白定量密切相关。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判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情程度,指导临床医生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缬沙坦及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龄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并研究其24h动态血压的变化.方法 经过4周药物洗刷期,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缬沙坦160mg及缬沙坦160mg/氨氯地平5mg两组,治疗周期为24周.观察期间测定坐位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和心率,治疗结束后采用动态血压仪同时记录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变化,以总有效率及血压下降差值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联合用药组坐位DBP下降值为(12.3 ±5.9)mmHg,达目的血压占64.9%,总有效率为87.8%;单药治疗组坐位DBP下降值为(7.9 ±6.2)mmHg,达目的血压占34.8%,总有效率为64.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中总共83例完成24h动态血压监测,联合用药组和单药组的舒张压/收缩压(DBP/SBP)的谷/峰比率(T/P)分别为82.8%/75.7%和85.4%/78.8%(P<0.05).结论 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缬沙坦单药治疗,并有较少的代谢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策略.方法 选择476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 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均值收缩压(SBP)和血压均值舒张压(DBP)的波动曲线均呈“双峰双谷”状,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382例,杓型者94例.老年组和高龄组的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73.47%和91.21%,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在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高龄组的24 hSBP、dSBP、24 hAPP高于老年组的24 hSBP、dSBP、24 hAP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呈现非杓型高血压表现为主的异常改变,表现为以单纯收缩压增高为主、舒张压不高甚至降低、脉压增大;且随年龄增高,这些血压异常改变的特征更趋显著.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为不同血压波动类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更精细的个体化防治方案提供更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观察葡立胶囊与抗骨增生胶囊联用治疗颈椎病对血清SOD含量及疼痛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 对一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用葡立胶囊与抗骨增生胶囊联合应用治疗3个月,测定血清SOD含量及疼痛功能评分变化。结果 颈椎病患者治疗组血清SOD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疼痛功能评分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结论 葡立胶囊与抗骨增生胶囊联合应用可明显缓解症状,提高血清SOD活力,延缓颈椎间盘退变,对治疗颈椎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王纬 《现代保健》2014,(29):10-13
目的:探讨年龄对血压晨峰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查体的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60岁组148例和〈60岁组172例。所有患者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晨峰发生情况并分析年龄与血压晨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0岁组的年龄、甘油三酯、舒张压、动态血压参数均明显高于〈6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60岁组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发生率53.4%明显高于〈60岁组的41.9%,血压晨峰值(33.1±18.1)mm Hg明显高于〈60岁组的(27.1±15.5)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高血压患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是引起血压晨峰现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血压晨峰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监测24 h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玉叶 《现代保健》2010,(23):19-20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高血压病及危险度分层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本社区居民体检及住院的102例不同病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及50例正常患者的血浆,用ELISA法检测102例高血压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根据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标准分为低度危险组、中度危险组、高度危险组及极高度危险组,比较各组之间及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关系.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7.01,P〈0.001),各组之间及与对照组之间分析显示:极高危组、高危组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极高危组与高危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极高危组与高危组均与中度危险组、低度危险组及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因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较中度危险组、低度危险组及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又与靶器官的损伤有关,因此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高血压病严重程度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60mm Hg(1mm Hg=0.133kPa)组34例和脉压40~60mm Hg组51例,并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比较两组24h血压动态参数及血、尿β2-MG、尿mAlb、血BUN、Cr。结果脉压>60mm Hg组上述肾功能指标较脉压40~60mm Hg组者升高(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损害与脉压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期饮酒对男性高血压患者药物降压疗效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91例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饮酒情况分为饮酒组45例、戒酒组15例和不饮酒组31例。缬沙坦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和动态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前饮酒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高于不饮酒组(P〈0.05~0.01),治疗后各组血压均有显著降低(P〈0.001),但饮酒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低于不饮酒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收缩压负荷高于戒酒组(P〈0.05~0.01)。治疗后饮酒组非杓型血压比例减少(P〈0.05),人均缬沙坦和双氢克尿噻用量大于戒酒组和不饮酒组(P〈0.05~0.01)。结论长期饮酒可使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增加,降低疗效,增加药量,因此应加强高血压患者健康宣教,限制酒精的摄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方法评估本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控制状况,为降压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正在进行降压药治疗并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9例,按有无合并糖尿病分成A1组和A2组以及根据年龄分成B1组和B2组。对各组的ABPM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各组ABPM参数的达标率都大于60%,但是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血压下降率(nBPR)达标率相对较低。年龄分组各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糖尿病组(A1)各项参数较单纯血压高组(A2)稍差,其达标率下降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加强对夜间血压的控制,临床需重视动态血压监测对降压治疗时间和剂量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TOD)与动态血压监测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BP)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社区21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MBP分为:I组,MBP≥120mmHg,共108例;Ⅱ组,MBP〈120mmHg,共108例。每组再以脉压(PP)分为三个亚组:A组,PP〈60mmHg;B组,pP在60~80mmHg;C组,PP〉80mmHg。比较各组TOD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组的SBP、DBP、MBP均大于Ⅱ组(P〈0.05);随SBP增加,TOD发生率逐步增加(P〈0.05);而两组中相同亚组的TOD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TOD与PP关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老年高血压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68例老年高血压病ABPM各项指标,与老年对照组比较。分析老年高血压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ABPM相关预测指标。结果老年高血压24h收缩压(包括日间及夜间)均升高,24h平均压也升高,而舒张压则多数不高。24h收缩压负荷值为(43.2±16.9)mmHg,正常老年组为(15.6±14.5)mmHg,p<0.05,老年高血压组非勺型40人,占59%。老年高血压组24h平均脉压(mPP)为(68.8±9.3)mmHg,正常老年人组为(42.2±9.5)mmHg,t=2.08,p<0.05。以mPP60mmHg为界,老年高血压组大于此值者,冠心病23例占58.9%,其中心血管事件共17例占43.6%,而mPP低于此值者发生冠心病9例,占31%,心血管事件仅6例,占20.6%。二者心血管事件总的发生率比较2>1.98,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ABPM出现平均脉压增大,非勺型、超勺型血压、负荷血压增大等指标时,预示着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增加,要加强对这些指标的干预,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家庭远程血压监测在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探索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有效模式。 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6月在江阴市已确诊并建档管理的高血压患者1 3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90例)和对照组(682例),进行两个月的干预研究。对照组进行常规社区高血压管理,实验组采用家庭远程血压监测技术实时监测血压,社区医生根据患者血压及时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间血压控制、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和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的差异。 结果 两组入组前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高血压分级、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自身前后相比较,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组时实验组收缩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舒张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组时实验组血压控制率(42.0%)高于对照组(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9,P=0.005),且实验组的收缩压达标率(50.1%)高于对照组(49.9%)(χ2=13.356,P<0.001);经过两个月的干预,实验组的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和治疗原则两项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98.8%、98.6%)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7.5%、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生活方式相比较,实验组的经常锻炼人数比例(46.8%)高于对照组(43.8%,χ2=4.493,P=0.037)。 结论 家庭远程血压监测是一种有效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并能提高患者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和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在社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及24h血压昼夜变化、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168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单纯收缩压增高(SH)和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DH)两组,治疗药物分为长效和短效,在治疗开始和治疗2个月后做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24h动态血压波动曲线的变化进行总结,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H组患者与SH组比较,24h血压波动曲线的昼夜节律变化、靶器官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组应用长、短效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均不理想;SH组患者经过长效药物治疗,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比短效药物治疗组低(P〈0.05),24h血压变化曲线大部分可以恢复昼夜节律,血压负荷明显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少见。结论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血压波动曲线的变化规律,对指导患者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震荡(HRT)的特点,评估HRT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再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为3个亚组:杓型组17例,非杓型组22例.反杓型组19倒.选择体检健康者1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震荡初始(T0)和震荡斜率(TS),分析TO、TS与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0(%)[-7.1—6.8(-0.3)]〉对照组[-5.8— -0.1(-1.9)](P〈0.01),TS(ms)(7.53±4.05)〈对照组(10.01±3.72)(P〈0.05);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TO[分别为-6.7~6.5(-0.3),-7.1~6.8(0.5)]〉对照组[-5.8— -0.1(-1.9)](P〈0.05),非杓型组TS(6.79±2.99)〈对照组(10.01±3.72)(P〈0.05),反杓型组TS(6.51±3.71)〈对照组(10.01±3.72)(P〈0.01):TO与总体标准差(SDNN)呈负相关(P〈0.05);TO与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TS与SDNN、SDANN无相关性(P〉0.05);TO、TS与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HRT指标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HRT明显减弱。提示HRT在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