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医学中的"天人相应"思想,与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同理,是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认识,《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这一思想贯穿在《黄帝内经》全书中,是中医整体观的主要内容,而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过程中整体观念是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基本遵循,其内涵和精髓自然也是中医藏象理论模型构建中的必要途径。尝试探讨从整体观角度构建脾藏象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以"脾主运化"基本生理功能为核心,包含了脾-神系统、脾-精微系统、脾-气血系统、脾-津液系统和脾-肉系统五大模块,形成了以"脾主运化"为核心的,以神、精微、气血、肌肉、津液等脾所主功能为要素的脾藏象理论模型,完整保留和诠释了中医脾脏的功能特点和内涵,为中医脾藏象理论的系统、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了结构层次较为清晰、功能内涵较为丰富的理论模型,有助于中医藏象文化特色优势在中医脾藏象理论研究中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发"肾藏精"藏象理论的概念体系,传承和创新肾藏象理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学术水平。方法:采用4部关于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标准化学术著作,整理"肾藏精"藏象理论的相关概念(不包括相关中药、方剂),并依据中国先进的文化基因和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实践,研究"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的层次结构,并加以解析。结果:"肾藏精"藏象理论的相关概念185条,分为三个层次结构,即"道""象""器",形成概念体系。"道"属于哲学层次,以规律、法则为重点,属于抽象逻辑范畴。"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之"道",即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核心所构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法则。"象"属于理性层次,反映和认知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属于理性认识范畴。中医肾藏象理论即肾的"天人合一"之象、"形神合一"之象、"体用合一"之象,肾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正是在"象"的理性层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器"属于物质层次,包括以肾为中心的脏腑、形体、官窍以及生命物质的肾系统。结论:"肾藏精"藏象理论是具有中国文化基因、层次结构明晰、概念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中肾的重要生理功能,因而"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重要内容。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概括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学的系统。因此,中医"肾藏精"理论中的肾不仅包括肾的解剖学概念,还包括了肾的生理病理功能。文章通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用系统论的原理讨论肾与精之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脾藏象理论发生发展的背景切入研究,在厘清古代环境、自然科学及医学实践对藏象理论体系形成的共性影响基础上,深入揭示中医脾藏象理论原创思维的来源、方式和发展,以为发展创新脾藏象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肾藏象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思路。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探寻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内涵,并通过对"治未病"概念内涵的认识理解,探讨肾藏象相关疾病的危害及防治意义。结论:"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疾病预防的理论核心,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减轻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肾藏象相关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从中医治未病角度探讨肾藏象相关疾病防治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脏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脾脏藏情主要是指脾藏意主思而言,其命题早在《内经》[1,2]中已提出。脾脏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笔者整理"脾藏意"、"脾主思"、"思伤脾"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旨在对脾与情志相关的藏象理论进行初步解析,以期找到健脾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相关疾病主要治法之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亓涛 《光明中医》2016,(2):181-183
目的基于系统思维对脾藏象内涵进行分析。方法利用系统思维的四个基本原理: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组织原理,对脾藏象及其内涵做系统性探讨。结果脾藏象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古代医家应用了系统思维的方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结论系统思维可以作为中医研究脾藏象的思维方式,进而解决复杂性问题,以期对当代中医基本理论的思维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是藏象学说中一个较有特色的理论,通过对表里概念的诠释,试述"肺与大肠相表里"内涵及其在温病治疗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指出中医藏象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提出今后对中医藏象研究的建议,包括加强藏象理论的中医药文化研究,以重新建立中医思维和自觉使用符合中医学术特点的语言;利用发生学研究中医藏象,以还原其各种理论的"原生态",建立符合中医学术特点的概念体系;现代实验研究应遵循中医学术特点,使中、西医理论有机融合以及藏象理论研究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石,脏腑相关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回顾整理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内涵,结合现代对肝、脾藏象本质研究成果,将现代医学脑-肠互动理论引入肝脾相关的研究,提出了肝脾相关理论与脑肠轴学说的关联假说。  相似文献   

11.
框架是科学理论体系传承、发展的核心内容,统编规划教材是当代中医药学术界理论共识的集合体,不同版本中医学教材的更替反映了当代中医理论体系动态历史演变过程。藏象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有着集中阐述。收集第一至第九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关于脾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纵向整理不同时期脾藏象理论框架及具体内容的差异、变迁,并阐述社会思想文化氛围、西医学知识成果的融入等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分析当代中医脾藏象理论框架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构建《黄帝内经·素问》脾藏象理论相关咳类疾病知识本体,探索中医经典古籍知识传承新方法.方法:提取《素问》中涵盖脾藏象理论的相关语段并抽提与咳疾病相关部分,在语段中获取元知识,简化并归纳形成领域概念,结合本体构建及扎根理论方法,构建领域概念间语义关系.结果:获取脾藏象理论咳类相关疾病术语49个,建立术语关系63...  相似文献   

13.
在《黄帝内经》里面,存在着"脾不主时"和"脾主时"两种不同的理论,这两种理论长期并存,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脾在五藏中地位的不同认识,在脾胃藏象系统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脾不主时"的理论内涵和临床指导意义进行讨论,进一步认识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以及该学说对中医临床运用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肾藏精"是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的核心。文章深入剖析"肾藏精"概念科学内涵,对传承、发展和创新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古今历代医家的著述,进行理论诠释。笔者认为,可以赋予"肾藏精"基本概念的内涵是:肾藏精,以藏为主,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防止精气无故妄泻;同时,藏中有泻,肾所藏之精又可流溢脏腑、布散体表、充养骨髓脑髓、化生血液、溢泻精气等;藏精起亟,对精气为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应急机体需求,调节阴阳平衡,发挥重要效应。  相似文献   

15.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其理论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脾藏象理论的研究,不是缺乏理化指标,而是缺乏对理化指标的正确解读,缺乏发现相关指标隐性关联的方法,缺乏构建整体有机的脾藏象理论体系的思维方式。通过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脾藏象理论的相关内容,探讨脾藏象内部深蕴的整体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层次性、自组织性等原则,从而揭示脾藏象理论与系统论思想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6.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十月太阳历是目前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历法,这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尚存明显印记,藏象中的脾胃理论更是如此。"土"居中位照应四方的"重土"和顺时左旋理念是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为人体气化、气机活动枢纽,也是脾"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等理论的文化源头,由此建构的脾胃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内经》脾藏象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是中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现从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论述解剖学与《内经》脾藏象理论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解剖学对《内经》脾藏象理论某些观点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构建"大脾胃"概念,明确其内涵是包括了胰、脑在内的,以消化为主,涉及免疫、神经、内分泌、血液等多系统、多功能的综合单位,其特点是以脾为核心主导地位和以脾为枢的调衡机制,而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观思维、中心核心思想以及调衡自和的中庸思想贯穿了其构建的始终。"大脾胃"概念的提出对于突出中医思维特色,深化对脾胃藏象理论的认识,强化脾的核心主导地位,在疾病的防治中重视脾气的枢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该文章运用哲理思维,提炼脾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因素、建构过程及建构方法,旨在全面深入揭示脾藏象理论的基本范畴、内在特征和本质规律,进而为系统阐释理论内涵,继承创新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46-1347
涎液是唾液中清稀的部分。现代医学表明,唾液与中医脾脏密切相关,唾液中相关物质为研究"脾主四时"季节性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免疫学和时间生物学依据。探讨"脾主涎"与"脾主四时"的相关性不仅有助于还原中医脾藏象的原貌,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亚健康状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测定依据,有利于充实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