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流行病学现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DR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36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同时测定患者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武汉地区老年糖尿病患者DR发生率为18.1%,患者年龄越大,发生DR可能性增高,DR患者平均收缩压高于非D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患者与非DR患者HDL-C、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高于非DR患者(P0.05),患者血清中Hb A1c水平与VEGF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3(P0.05)。结论武汉地区老年糖尿病患者DR发生率较高,应积极控制患者血压、血糖,维持患者体内血脂正常,从而降低患者DR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社区管理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普陀区10个社区在册管理的408例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收集人口学信息及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08例T2DM患者,其中男性186例(45.59%),女性222例(54.41%),平均年龄为(66.86±6.97)岁。合并高血压者占61.27%,合并血脂异常者占60.05%,超重或肥胖者占56.62%。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为(7.43±1.52)%。血糖(Hb A1c7%)、血压(140/80 mm Hg)、血脂达标(LDL-C2.6 mmol/L)的患者分别为48.77%、26.23%和26.72%,只有2.70%的患者Hb A1c、血压、LDL-C同时达标。T2DM病程大于10年者,Hb A1c达标率最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血糖达标的独立因素分别为吸烟、病程长、BMI高,影响血压达标的独立因素为睡眠时间≥7 h/d、超重/肥胖、腰臀比(WHR)高,影响血脂达标的独立因素为女性、腰围大。【结论】普陀区社区管理T2DM患者中,血糖、血压、血脂综合防治达标率不尽如人意,应加强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综合管理情况及其达标的影响因素,为T2DM患者血糖管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4-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住院的191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及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综合管理情况。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以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是否达标(7.0%)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血糖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1例T2DM患者,患者总体Hb A1C达标率为28.3%。坚持长期饮食控制者占60.7%,规律运动者占50.8%,规律血糖监测者占83.8%,接受过糖尿病知识学习者占75.4%,规律服药者占76.4%。急性并发症患者Hb A1C均明显高于无急性并发症患者,合并低血糖患者病史明显长于无急性并发症患者,酮症患者发病年龄明显低于合并低血糖及无急性并发症患者,酮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急性并发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并发症的患者糖尿病史及年龄明显大于无慢性并发症患者,饮食控制不达标的比例明显低于无慢性并发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饮食控制水平、急性并发症为住院糖尿病患者Hb A1C达标的主要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2.078、0.611和4.160)。结论天津市住院T2DM患者血糖达标水平欠理想,应加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运动、糖尿病知识学习等方面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情况对血糖控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连续收集2014年10月~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学情况,糖尿病诊断、治疗、自我管理及近期血糖控制情况,有否其他代谢异常疾病。主要分析该人群的自我管理水平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325例2型糖尿病患者,人均糖化血红蛋白(Hb A1c)(7.5±1.5)%,总达标(7%)率40.3%;(2)本研究中60%的患者接受过糖尿病教育,52.3%的患者能坚持严格、长期规律的饮食控制,46.8%的患者能长期坚持运动治疗,56%的患者能坚持较规律的自我血糖监测;(3)单因素分析,Hb A1c控制达标率接受糖尿病教育的患者(45.1%)高于未接受糖尿病教育者(33.1%,P=0.006);严格、一般和未行饮食控制的患者(分别为75%,46.9%和25.8%)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有运动治疗者高于无运动治疗者(48%和33.5%,P=0.022);(4)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长、饮食控制差是该组人群Hb A1c控制不达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是患者能否良好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控制对于血糖控制有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2006年第2次残疾人调查,视力残疾的患病率为1.53%,推算盲人(视力较好眼最佳矫正视力<0.05至无光感)约661.2万人,低视力者(视力较好眼最佳矫正视力<0.30且≥0.05)约1 342.3万人;与1987年第1次调查相比,盲人增加40%,低视力增加380%[1]。1998年调查表明,50岁以上人群的低视力的患病率,广东省斗门县为19.9%,北京顺义县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活动性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PDR)的临床特征及玻切手术的疗效。方法收集IPDR患者21例(40眼),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直间接眼底镜、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所有患者均行23G或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中仔细观察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情况。根据复查情况,于术后3~6个月行硅油取出和/或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随访末期所有患眼视网膜贴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02~0.4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视力提高11眼(占27.5%),视力稳定26眼(占65.0%),视力下降1眼(占2.5%)。结论 IPDR均发生于全视网膜光凝术后,眼底表现较为"安静"且具有一定特征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视功能,但手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术结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DR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47眼)和研究组(40例,50眼)。对照组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雷珠单抗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及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变化,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结束6个月后,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视网膜光凝术结合雷珠单抗治疗可有效降低DR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提高视力水平,疗效满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代谢指标与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80例初诊T2DM患者,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依据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视网膜病变组(DR组)和未发现视网膜病变组(非DR组),再将DR组分为增殖期DR组和非增殖期DR组。比较DR组和非DR组之间,以及增殖期DR组和非增殖期DR组之间临床资料、FPG、2hPG和HbA1c水平的差异。结果 DR检出率为17. 78%(32/180)。DR组和非DR组之间,以及增殖期DR组和非增殖期DR组之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DR组FPG、2hPG和Hb A1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R组(P <0. 01)。增殖期DR组Hb A1c水平显著高于非增殖期DR组(P <0. 05),但两组FPG和2hP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初诊T2DM患者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DR者,对于FPG、2hPG水平较高,尤其是Hb A1c> 9%者应当同时进行DR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天津大港油田地区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现状,并分析其与慢性并发症、合并症的关系,为加强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市海滨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并行糖尿病并发症检查的2 4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尿微量白蛋白(AC)、血脂等生化指标及感觉震动阈值、眼底照相、骨密度检查结果。以Hb Al C7%为血糖达标标准进行血糖达标率分析。结果 2 459例成人T2DM患者平均Hb A1C为7.6%±1.5%,血糖达标率为39.8%。性别、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BMI)、微血管病变、血脂异常对平均Hb A1C及血糖达标率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压、大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与无家族史及上述合并症者相比较,血糖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10年患者微血管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骨质疏松、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病程10年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Hb A1C未达标患者比较,Hb A1C达标的T2DM患者中,微血管病变、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糖尿病病程、BMI、舒张压(DBP)、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高血压、肌酐(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血糖达标存在明显相关。结论天津大港油田地区成人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较低,但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应加强对糖尿病病程长、Hb A1C未达标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其慢性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和筛查GDM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12月于海门市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产检)的孕妇109例,入选者均于妊娠24~28周进行GDM筛查,均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结果将孕妇分为两组:GDM组(66例)及正常糖耐量(NGT)组(43例)。测定并比较两组孕妇血清Hb A1c及CRP水平。结果 GDM组患者血清CRP及Hb A1c水平明显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1、89.48,P0.05)。GDM危险因素中孕前体质指数(BMI)、有无糖尿病(DM)家族史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血清CRP水平相关(t=16.87、10.12、11.10,P0.05);孕前BMI、有无DM家族史、不良孕产史及PCOS与Hb A1c水平相关(t=5.83、5.21、2.73、12.68,P0.05);GDM组患者血清CRP与Hb A1c的秩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存在正相关(r=0.51,P=0.025)。结论血清CRP和Hb A1c联合检测可作为GDM早期诊断和筛查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中Hb A1c与细胞抗氧化水平、脂质过氧化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糖尿病患者和20名健康正常人分为:组1:正常对照组,组2:患者Hb A1c7.0%,组3:患者7.0%Hb A1c9.0%,组4:患者Hb A1c9.0%。测定血糖、Hb A1c、SOD、GSH-Px、LPO等指标。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四组研究对象的血糖[(5.15±0.45)、(6.12±0.38)、(7.99±0.57)、(10.84±1.06)mmol/L]、SOD[(1 954.2±126.1)、(1 766.8±117.6)、(1 598.3±106.2)、(1 304.1±101.8)μ/g]、GSH-Px[(30.8±4.6)、(27.2±3.2)、(24.9±4.5)、(21.0±3.1)μ/g]、LPO含量[(10.5±1.4)、(11.2±1.2)、(13.0±0.9)、(15.8±1.1)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2.08、54 906.42、497.30、515.90,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任2组血糖比较,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2,组3,组4与组1的SOD、GSH-Px活性及LPO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2、组3与组4的SOD、GSH-Px活性及LPO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 A1c与血糖、LPO含均呈正相关(r=0.944、0.662,均P0.05);Hb A1c与SOD、GSH-Px含量均呈负相关(r=-0.752、-0.639,均P0.05)。结论 Hb A1c可以反映细胞内外的氧化和抗氧化状态,这在临床及分子水平预示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不同分期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ACR)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4例2型DN患者为调查对象,按照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分为尿蛋白正常组(47例)、微量蛋白尿组(51例)和大量蛋白尿组(26例),观察比较各组ACR变化情况,并对ACR与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ACR、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酸(uric acid,UA)、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UAE的增加,ACR、FPG、Hb A1c、TG、FIB、UA、BUN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PG、Hb A1c、TC、TG、FIB、Scr、UA、BUN均与ACR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DN患者ACR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ACR水平升高受FPG、Hb A1c、TC、TG、FIB、Scr、UA、BUN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常熟市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吸烟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常熟市目前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4 157例男性T2DM患者,按吸烟情况分为大量吸烟组、少量吸烟组、戒烟组和不吸烟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和疾病信息;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等,计算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实验室检测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比较各组患者一般情况和血糖水平的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了解吸烟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及影响程度。结果大量吸烟组与少量吸烟组、戒烟组、不吸烟组相比,FPG均偏高(均P0.05),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量、少量吸烟组与戒烟组、不吸烟组相比,Hb A1c均偏高(均P0.05),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日吸烟支数是Hb A1c的影响因素(β=0.07,P0.05)。开始吸烟年龄与FPG、Hb A1c不存在相关性(均P0.05);每日吸烟支数与Hb A1c存在正相关关系(r=0.06,P0.05),但与FPG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吸烟对常熟市男性T2DM患者血糖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加强健康教育,进一步降低男性居民吸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在不同季节、性别和年龄间的差异。方法收集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管理信息系统2015年7月—2016年6月间报告的16 535例就诊患者全血Hb A1c数据,采用现况研究分析季节、性别和年龄对Hb A1c的影响。结果不同月份之间Hb A1c具有统计学差异(F=4.488,P0.01),4和5月高而8和9月低。各年龄组之间Hb A1c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43,P0.01)。不同性别之间,女性Hb A1c比例显著低于男性(F=9.072,P0.01)。不同性别人群不同年龄组之间Hb A1c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Hb A1c水平呈现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深圳市龙岗区就诊人群Hb A1c水平与季节、年龄和性别相关,提示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在制定糖尿病患者Hb A1c治疗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对Hb A1c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糖代谢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38例T2DM患者,测定所有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糖代谢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在甲状腺激素水平、糖代谢指标及血脂指标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FPG升高,TSH、T3等激素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SH水平升高,FPG、2h PG、Hb A1c、Ho MA-IR、TC和T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与BMI、FPG、2h PG、Hb A1c呈负相关(r=-0.153、-0.122、-0.321、-0.161,P0.05),FT3、FT4和TSH与Ho MA-IR呈正相关(r=-0.561、0.601和0.246,P0.05),TSH与Hb A1c呈负相关(r=-0.122,P0.05),TT3和TT4与BMI、FPG、2h PG、Hb A1c、Ho MA-IR、TC和TG无相关性(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患者糖代谢水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120眼)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数(SE)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数之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近期疗效较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耐量受损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受损患者164例,根据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进一步分为第1~第4四分位数组,每组41例。另取同期糖耐量正常的冠心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HOMA2-IR)指数;记录冠脉病变支数,根据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联合会(ACC/AHA)标准评定冠脉病变形态学特征,定义B2/C型为复杂病变。结果第1~第4四分位数组患者2 h PBG、Hb A1c、HOMA2-IR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4四分位数组多支病变、B2/C病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1.7%、41.5%,高于第1四分位数组和对照组,单支病变、A/B1病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4.1%、58.5%,低于第1四分位数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和第4四分位数组Gensini评分高于第1和第2四分位数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 h PBG、Hb A1c、HOMA2-IR是冠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 Alc、HOMA2-IR是多支病变和B2/C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水平与糖耐量受损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形态学特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高血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慢性心衰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的相关性,便于指导临床用药,改善预后,对高血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慢性心衰患者和妊娠期糖尿病慢性心衰患者共316例为研究对象,按疾病类型不同分为合并高血压组(158例)和未合并高血压组(158例),选取同期健康孕妇1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入组孕妇Hb A1c、CRP及BNP水平,并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Hb A1c与CRP及BNP水平波动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合并高血压组的Hb A1c、CRP及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高血压组及对照组(P<0.01);未合并高血压组的Hb A1c、CRP及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Hb A1c水平与CRP及BNP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Hb A1c水平与CRP及BNP呈正相关,且3者水平越高越容易诱发高血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慢性心衰,同时检测Hb A1c水平有助于预测、评估及诊断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1月收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47例(62眼),依据患者眼轴长度分为A、B、C3组,其中A组(22眼)27.00~29.59mm,B组(20眼)29.60~32.19mm,C组(20眼)32.20~34.70mm。住院期间均采用超声乳化技术摘除白内障,并给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视力以及屈光度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7例患者术后柱镜、球镜屈光度以及最佳矫正视力均得到改善。最佳矫正视力≥0.5者56眼(90.3%),其中A组21眼(95.5%),B组18眼(90.0%),C组16眼(80.0%)。治疗及随访期间出现后囊破裂2眼,角膜水肿4眼,暂时性眼压升高4眼,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可有效解除光传导通路障碍,矫正屈光不正,显著改善患者视力,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 BNP)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T2DM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所有患者入院时的Hb A1C、空腹血糖(FPG)及NT-pro BNP,记录入院24 h内的心脏超声指标。按照Hb A1C的控制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A组为Hb A1C7.0%(54例),B组为7.0%~8.0%(29例),C组为8.1%~9.0%(23例),D组为9.0%(20例);同时将所有患者NT-pro BNP水平按照中位数(本研究中NT-pro BNP水平的中位数为2 225.1 pg/ml)分为2组:Ⅰ组(NT-pro BNP2 225.1 pg/ml)、Ⅱ组(NT-pro BNP≥2 225.1 pg/ml),每组63例,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从A组到D组糖尿病病程依次延长,分别为(14.1±3.2)、(15.9±3.6)、(18.3±4.0)和(21.1±4.4)年,FPG及NT-pro 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逐渐增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逐渐降低,4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Ⅱ组患者的Hb A1C、FPG[分别为7.9%±1.7%、(9.4±2.4)mmol/L]高于Ⅰ组[分别为6.6%±1.3%、(6.5±1.5)mmol/L],糖尿病病程[(18.1±3.7)年]长于Ⅰ组[(15.5±3.0)年],Hb A1C水平控制情况亦差于Ⅰ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Hb A1C水平、FPG和LVEDD与NT-pro BN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6、0.412、0.389和0.274,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 A1C水平、糖尿病病程、LVEF和FPG是影响NT-pro BNP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 A1C水平控制情况与T2DM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密切相关,临床应当积极控制Hb A1C水平进而提高心衰患者血糖达标率,对延缓心功能恶化,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