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研究"、"李振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中,"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报告之外感热病学术思想部分,略作修改补充。根据李振华老师的讲授和指导,进行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国医大师李振华经多年临证实践经验提出了外感热病学术思想:(1)伤寒的病理基础是损阳伤正;(2)重脾胃是《伤寒论》的重要思想:(3)温病的基本病理是损阴伤正;(4)温病治疗是用阴阳理论来解决阳证问题。同时阐述了李老外感热病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辨证方法.方法 根据文献学习及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邪正盛衰在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伤寒、温病的关系,提出以正邪为纲,脏腑气血、六淫为纬统一外感热病辨证,将外感热病的临床证候分为邪犯卫表证、正邪俱盛证、邪盛正伤证、正气衰竭证、正虚邪恋证5种证候类型.结果与结论 以正邪为纲的辨证方法,基本上切合临床实际,能较全面地概括外感热病辨证的全貌,从理论上较完善地统一了外感热病辨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窍"理论的研究,认为外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门,内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主,开窍法的实质为恢复人体因邪气侵袭所致的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状态。结合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从开窍法的角度对外感热病的发病、诊治思路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开窍法在外感热病中的运用,体现了重视畅毛窍、通清窍、利浊窍的顺性祛邪,予邪以出路的理念,反映了谨护神明,防邪之内陷的思想,以使人体诸窍畅达而表里气机出入有常,升降有序,谨防热邪内陷或郁闭。  相似文献   

4.
文章总结陈乔林主任医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证经验。陈乔林主任医师认为外感热病的基本病理机制实指阳郁为病,治疗重点是透邪外达和泄越其热,"加味葛根芩连汤"是其治疗外感热病的常用经验方,文章举验案一则以明其运用。  相似文献   

5.
高洪欣  刘爱芹  王凯 《光明中医》2007,22(11):77-79
持续性植物状态(PVS)在中医学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神昏",并同时具备中风、类中风、脑外伤、外感热病、毒邪犯脑等后遗证候.  相似文献   

6.
安徽中医学院王乐匋教授,对于外感热病,既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又有丰富的临症经验。他认为伤寒和温病是不同时代对外感热病的命名,两者根叶相连。如判定阳厥常可与闭证伴随而至,而阴厥往往可以成为脱证先兆;主张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顾阳气;创制一些邪正合治与寒温并用之方等。今择其在外感热病治疗中运用附子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素问·热论》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所说的并不是"皆伤寒病也"而是"皆伤寒之类也"陈乔林认为外感热病所感受的外邪是多样性的,非独指"寒"邪,《热论》是把多样性的急性外感热病,归属于伤寒一类,而非独指单一的伤寒。外感热病具有感受外邪,毒力强暴,受邪后,邪正互动,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严重,后果转归不良等特点。外感热病的病机实指阳郁为病。外感邪气,皮肤收引,腠理密闭,气行不畅,郁而生热。此时,正邪对峙,正气欲拒邪外出而未能,相争于表为表郁,相争于里为里郁,表里俱相争为表里皆郁,阳气怫郁、阻遏,乃至壅塞,化火毒而败经脉、脏腑。汗、泄法是外感热病的治疗大法,"汗"不是单纯的"发汗",实质是"透邪外达","泄"不是单纯的"泄下",实质是"泄越其热""汗""泄"的主要目的是顺正祛邪,扫除障碍,宣通壅遏,激浊扬清,破郁为通,以解决外感热病"阳郁"的核心病机。"汗""泄"追求的是依据邪正互动态势宣散透解邪毒,因势利导,因机立胜,并不以单纯的追杀邪毒为目的,简介陈乔林治疗外感热病常用经验方"加味葛根芩连汤"以明其理。  相似文献   

8.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间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临床实际,结合温病学理论,综合各家之言提出目前治疗外感热病初期多重视苦寒清热解毒方药,但该法易致寒凝闭滞,外邪不易透达。明确提出外感热病初起多为外邪从口鼻而入,易侵袭肺卫致肺失宣降、表气郁闭,辨证属邪郁肺卫证。采用清解宣透肺卫方药随证加减可有效治疗该病证,所研制的清解宣透肺卫方药银花平感颗粒(金银花、生麻黄、杏仁、生葛根、虎杖、生甘草)治疗外感热病邪郁肺卫证具有安全有效特点。系列研究明确提出清解宣透肺卫法是治疗外感热病邪郁肺卫证的重要治法,可达到标本兼治,提出外感热病初起诊治的新证型、新治法和新方药。  相似文献   

10.
唐宋教授擅治失眠,汲取众家所长又兼有创新,辨证用药,具有"证分虚实、方兼标本"的鲜明特点。失眠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之别,或三者夹杂存在,临证补虚与安神并重。失眠实证有痰饮、湿阻、实热、气滞、血瘀之异,临证注重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先。虚实夹杂者,常根据虚实不同,兼顾祛邪、补虚、安神,标本兼治:实邪较甚者,以祛邪为主,稍佐补虚安神之品;正虚为甚者,以补虚、安神为主,稍佐祛邪之味。通常失眠一症以虚实夹杂者居多,临证须把握整体。  相似文献   

11.
小儿外感热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薛伯寿教授师从杰出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继承创新其辨治小儿外感热病的原则,临证60载,拓宽思路,启迪临床,根据小儿脏腑特点、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运用解表透邪、辛透和解、因势利导、引邪外出等方法,灵活辨证,加减用药,临床效果卓著,屡收一剂热退,三剂病已之功。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学中的多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都属于外感热病的范畴。本篇通过"寒热病"与"热病"在六经分证、辨经论治、选穴配伍、针具选择等各各方面的比较,提出阳热之邪,重在泻之,针刺善"泻",在临床上应广泛应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新中医》1972,(4)
外感发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而引起发热等证候及其变化的疾病(包括大部分急性传染病在内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的总称。对于外感发热病的诊治,过去有两种学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这两种学说所讨论的治疗对象,同是外感发热病,只不过伤寒学说强调外感寒邪,详于治“寒化”之证;温病学说认为外感以温热发病为多,故详于治“热化”之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今天应以一分为  相似文献   

14.
脓毒症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毒邪侵袭是引起脓毒症的原因,邪正交争、毒损脏腑是其核心病机。剧烈邪正交争是脓毒症产生严重机体损伤的原因,毒损脏腑是脓毒症的结局,若病邪不能得到及时清除则易引起正虚衰败之证。通腑清热活血法治疗外感热病历史悠久,伤寒学派立通下法祛邪外出,河间学派择清热法清解热邪,温病学派以活血法祛瘀通络,通腑—清热—活血的治疗思路成熟连贯。后“截断扭转”的思想为脓毒症的治疗所引入,并在机制及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治疗脓毒症的关键在于截断扭转病势,减轻脏腑受损,抓住干预时机是实现截断扭转的关键,毒邪侵袭,正邪交争而正气尚充之时是截断扭转病势的最佳干预时机,脏损正气未脱仍有逆转病势的机会。通腑清热活血法是实现脓毒症截断扭转的主要手段,临床需根据病机、表现不同审证治之。  相似文献   

15.
<正> 山东中医学院附院原院长、主任医师吕同杰对外感热病的辨治有独到的见解,临证建树颇多。他集多年之经验,提出“治热首当救阴”的理论,对临床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吕老认为,外感热病多因感触温热疫毒之邪所得,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极易出现热势炽盛或高热稽留,主要责之于湿热毒邪消烁阴液、迫津外泻,致水亏不能制火之故。若任其肄虐则邪愈盛阴愈耗,津愈亏火愈炽,终必形成虚虚实实之势。因此,机体阴津之存亡是病邪进退、病证机转的关键。正如吴鞠通所云:“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耗之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以敛,必气绝而死矣”。  相似文献   

16.
<正> 补中益气汤出自东垣《脾胃论》,为历代名方。功效补中升阳、益气解表。主治内伤发热、气虚外感、内脏下垂,脾虚失血等。现就临证所得,举例如下: 一、支气管肺炎 1.支气管肺炎大多感受外邪所致,一般属外感热病范围。但临证亦有虚实互见者,病因或是素体虚弱,因虚致病;或是迁延时日,因病致虚。治疗时须分清邪正虚实、轻重缓急。若正气尚未衰败,均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倘正气不支,导致阴精耗竭、阳气外脱者,宜扶正为先、兼顾祛邪。患者缪某,男,53岁,1983年4月11日初诊。十余天前感受外邪,高热,T39.7℃,头痛头昏,恶风怕冷,咳嗽胸闷,汗出,曾用抗菌素治疗旬日,发热减、咳嗽胸闷未减。  相似文献   

17.
魏文浩  焦扬 《环球中医药》2010,3(5):371-373
热病是指以发热为特征的急性外感性疾病或传染病,是由于人体感受了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所引起的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包括伤寒、温病、温毒、湿温、瘟疫等。姜老师在辨治外感热病中,特别强调祛邪。由于疾病是患者感受外来邪气所致,一般发病急,病情重,传变快,病程短,多属正盛邪实。因此,只有将所感受的邪气尽快驱除于体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感热病邪袭肺卫证的临床主症以及痰热清注射液从证论治的量-效比较。方法对106例外感热病邪袭肺卫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并随机分为痰热清30ml观察组56例与20ml对照组50例,两组均静滴用药,观察5d;记录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统计分析106例外感热病邪袭肺卫证患者的临床主症;观察组痊愈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发热恶寒、咳嗽、口渴、无汗、头痛、咯痰、咽痛、小便黄、舌红或边尖红、苔黄、脉浮数是外感热病邪袭肺卫证的临床主症;痰热清30ml静滴能明显提高痊愈显效率。  相似文献   

19.
热病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与疫疠之邪而引起的热性疾病,又称外感热病.祖国医学研究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有三部专论,是极为重要的,它们是《素问·热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叶天士的《温热论》.这三部专论,都是划时代的代表作,它们标志着外感热病理论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三大里程碑.一、《素问·热论》开创了热病辨证理论的先河.《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指出热病是属于伤寒的范畴,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伤于寒"所致.显然这里的"伤  相似文献   

20.
赵兰才 《中医杂志》2011,52(13):1087-1089
将疾病视为体内与体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观念称为内外相因疾病观,此观念溯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学说。内外相因疾病观的主要内涵为正虚邪乘,气有定舍;内外合邪,同气相求;邪有从化,正气为本。这一观念是中医整体恒动观在病因发病学的具体体现,用以指导外感热病的辨证,可较全面地认识外感热病的病因,辨别外感热病的病性、病势和病机转化,从而更好地指导立法处方,此观念对弥补和融合伤寒与温病学派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偏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