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瑞  金桂兰 《新中医》2008,40(3):99-100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是其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脾胃一伤,五乱互作"的观点,认为脾胃之强弱关乎五脏,故培土为第一要义,并首创"甘温除热"治法.其组方用药,偏于升阳补气,擅长运用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等升阳风药,认为此类药物既可升阳,又可与甘温补气药或苦寒泻火药配伍扩大功效范围,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在治疗内伤病的过程中常常运用风药,其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多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加用风药,以升提下陷之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证,以甘温益气升阳药配大量风药,以发越内外之郁火,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治疗脾胃气虚,湿邪内困诸证,采用益气利湿药配合风药,以化解内外之湿邪,代表方剂升阳除湿汤。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运用祛风药寓意探析甘肃730900白银市西北铜加工厂职工医院郭宇鹏主题词李杲祛风药/治疗应用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理论,擅将解表祛风之防风、羌活、白芷、葛根、柴胡、升麻等药用于内伤脾胃所致诸病的治疗,究其寓意有四,浅识如下。...  相似文献   

4.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倡导"独重脾胃"的辨证体系,形成了脾胃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李东垣在临证组方中尤重视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文章旨在探析"脾胃"之特性与风药的功效特点,对李东垣的"风药健脾"之理论机理及其临证运用经验予以分析、总结,体悟其中方药运用之理,以期为后世临床运用"风药健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风药的运用是李东垣的一大特色。其立足于脾胃内伤学说,将风药创造性的应用于各种内伤病证,创立了一系列名方,至今仍广泛使用。从其著作中可以发掘出风药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风药应用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风药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倡“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之理论 ,擅长将解表祛风之升麻、柴胡、防风、羌活、白芷、葛根等药用于内伤脾胃所致诸病的治疗。所谓风药 ,一则取义于《内经》中“阳之气 ,以天地之疾风名之”的说法 ,二则因辛散药力可起醒脾散滞 ,疏肝解郁之效 ,而肝为风木之脏 ,故以“风药”之称来说明这些药物在舒发条达下焦肝肾阳气方面的作用。兹就其用量及配伍分述于下。1 风药应用剂量李东垣所用风药在味数与用量方面 ,具有一定的规律。凡用以升散祛风 ,发越郁火、升清胜湿者 ,每每多味风药同用 ,并用量要稍大些。如治头风痛的川芎散就…  相似文献   

8.
<正>风药是一类具有袪风通络、疏散外邪作用的药物。金代张元素根据药的气味厚薄、升降补泻不同,将防风、羌活、独活、葛根、威灵仙、白芷、桔梗、藁本、细辛、薄荷等归为风升生类。李东垣秉承其学术思想,阐发升降浮沉之理,倡甘温益气、升阳散火之术,开风药应用之滥觞。兹就风药应用之剂量和配伍特点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用风药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用风药机理初探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12)蔡胜彬,王敬琪【关键词】李东垣,《脾胃论》,风药李东垣著《脾胃论》,开脾胃学说之先河,以“内伤脾胃”立论,倡“升阳益气”之法。临床用药,自是以补益脾胃为重。然于补脾之中又善用风药,笔者不揣愚陋。...  相似文献   

10.
从文献角度梳理了风药使用的历史,重点阐述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重视风药应用的学术思想:重元气,倡后天养先天;重脾胃,倡甘温补中;重升降,倡少阳生发;重风药,倡风药升阳.  相似文献   

11.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精研《难》、《素》推家至理而求效于临床,所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倡“人以胃气为本,”立“甘温除热”大法,为后世脾胃病的证治首开先河,而其中东垣之善以“风药”治疗脾胃病别具特色,引人注目。笔者不揣愚陋,仅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2.
结合《脾胃论》中具体方药,从发散外邪、升阳举陷、散化湿邪、调理气机、发散阴火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脾胃论》中风药的应用并浅述其用药禁忌。为避免其不良反应,遂提出“动静结合、法于阴阳”的风药配伍法则,以期将“风药”在临床中得以继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胡臻  董飞侠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11-1812
明代医家王纶云:"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对李东垣临床用药,做了生动的概括.这也是李东垣学术思想在临床用药中的体现.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上力主用甘温之药以内养元气,用风药升阳除邪.纵观李东垣诸卷,考其升阳诸方,可以看出李东垣非常重视升阳风药的运用,临床中或单独运用,或相配伍而施,均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世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4.
胡臻  董飞侠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11-1812
明代医家王纶云:“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对李东垣临床用药,做了生动的概括。这也是李东垣学术思想在临床用药中的体现。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上力主用甘温之药以内养元气,用风药升阳除邪。纵观李东垣诸卷,考其升阳诸方,可以看出李东垣非常重视升阳风药的运用,临床中或单独运用,或相配伍而施,均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世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李东垣及其学派风药运用规律,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以期可以继承和发展其学术思想.方法 收集和整理李东垣作品中使用的风药,整理原始资料,利用数据统计和挖掘软件,如SPSS 22.0,Modeler 18.0,xMiner进行数据挖掘.通过使用风药的频率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核心药物网络分析和因子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脾胃论》中使用了七个含有巴豆的处方,详细阐释了胃肠寒冷积滞及虚证实证均可使用巴豆治疗。巴豆七方涵盖了巴豆众多传统炮制方法,核心在于制熟减毒,并根据临床需要配伍辅料。巴豆配伍人参、白术治疗虚中积冷;配伍干姜、丁香等温里药温下扫邪;配伍木香、陈皮调畅气机;配伍黄连、大黄、百草霜制约巴豆辛热燥烈峻下之性;配伍三棱、莪术、神曲活血祛瘀、行气消积。通过对巴豆的炮制、灵活把握服用剂量以及经验配伍,达到峻药缓投、攻药虚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师从张元素,尽得其传。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论述到:"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1]此为"风药"一词的最早出处。张氏认为"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故把常用药物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2]。李东垣继承和发展了张氏的"风药"思想,对"风升生"类药物(荆芥、薄荷、柴胡、防风、羌活、升麻、独活、藁本、川芎、蔓荆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风药应用中升麻与柴胡配伍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系金元四大家之一,擅长从脾胃论病,主张保护元气,开创了内伤脾胃学说及补土派的先河,其代表作《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资料。其弟子罗天益说“东垣先生之学,医之王道也”。其脾胃学说的理论,为历代许多名家所继承,后世之张景岳、叶天士等人,无论在理论研究或治疗实践中,都景仰李氏学说并有新的建树。  相似文献   

19.
介绍王睿琦老师临床运用风药治疗疾病的经验。风药是具有祛风解表、发散风邪作用的药物,此类药物味辛气薄,其性走散,除能解表,尚有疏通经络、通达气血、轻扬上浮、发散祛邪之功效。老师擅于运用风药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广泛运用于治疗外感病、内伤杂病、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运用巧妙,配伍精准,是其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风药之名首见于李东垣著作,是中药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药物。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此类药物范围的外延也不断扩大。其功效,既能疏达气机使人体一气周流运行,活血化瘀使人体气血周流不滞,又可温收涣散阳气使之顺达肝木之性,其运用着眼于人体气机周流的升发部分,而临床运用广泛。其中典型的风药蝉蜕、荆芥、桂枝、川芎、水蛭、黄芪等,临床也可灵活运用于各种病症,效果比较满意。继承先贤对风药的认识经验,并积极探索风药的证治规律,才能真正发展风药,从而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