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药在一首方剂构成中占重要地位,《方剂学》中对君药的定义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而这一定义会造成初学者理解上的困惑和模糊.中医的病和方证相应在层次上不能对等,不能反映病机,使君药的选择和确定缺乏针对性.方剂的主治证病机往往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很难确定主证和兼证,而君药针对的往往是病机的主要方面,因此提出从病机的角度确定君药,君药是针对疾病病机的主要方面发挥作用这一定义易于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学丰富的诊法中,脉诊是其中重要内容,自古以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伏脉代表自然界在冬季不能把太阳辐射的能量封存在水系统之中,或能量物质不能正常释放而造成的病态现象,伏脉代表了气内实,即热深与痰闭,又代表了气内虚,阳气不升,阴气内闭。临床上见伏脉多与沉、数、迟、弦脉相兼出现,均以有力无力、脉诊合参,判断实证与虚证。笔者通过临证16年,对伏脉的脉象和机理、主病辨析、现代研究与临床意义进行了总结,凡得伏脉,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转化,易患急危重症及疑难病,应高度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傅青主女科妊娠病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青主女科》下卷的妊娠与小产门所述妊娠病证大多为临床常见,病因病机分析精炼,立法用药切合实际,文章仅对《女科》中妊娠与小产门作以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4.
万事万物都受时间及空间制约,所谓春弦、夏钩、秋毛、冬实,无太过与不及均为四时主脉,代表了太阳永远沿这条不变的黄道运转,产生了生物圈,及24节气转换产生了四季,四季生长化收藏的大气圆运动能量循环,是自然界的科学原理在人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肾藏精主骨生髓"的理论最早源于《内经》。从肾的病理生理角度剖析该理论的主要内涵,并以理论指导临床,深刻理解肾在骨学理论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同时揭示"肾""精""髓""骨"之间联系。生理上,骨与骨髓的生长、发育依赖于肾中精气化生与滋养,病理上肾虚精亏累及于骨髓,把骨组织的变化与整个机体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而更好地将该理论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发挥中医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刘美珍  孟聪 《新中医》2010,(10):123-124
<正>中医学关于心主神明理论的研究,至今还不能通过实证手段,运用现代医学客观指标来阐明其本质,加之"脑为元神之府"(李时珍)、"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王清任)等一些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傅青主女科》的学术特点。方法: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来阐述傅氏对产后病的认识。结果:认为“辨证详明,别出心裁;以虚为本,大补气血;以瘀为标,生化汤为主方;复感外邪,标本兼治”为其论治特色。结论:傅氏积累了丰富的论治产后病的临床经验,并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下病上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诊疗思路,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傅青主对此多有发挥。在其医书中阐述了淋证、小便不通、遗精滑精等疾病与心的关系,便秘、阳强不倒、下肢诸疾与肺的关系,介绍了清心通淋、润肺通便、交通心肾、滋肺泄肾、清肺起痿等治法,列明方药并专开一章节"病在下而求诸上"以归纳及强调该观点。另外,他还拓展了上治法的内涵,指出凡是作用于人体上部或者引病上行者均为上治之法。笔者按内科病、男科病和下肢疾患等诸方面,将傅青主"下病上治"法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作浅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傅青主女科>的学术特点.方法: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来阐述傅氏对产后病的认识.结果:认为"辨证详明,别出心裁;以虚为本,大补气血;以瘀为标,生化汤为主方;复感外邪,标本兼治"为其论治特色.结论:傅氏积累了丰富的论治产后病的临床经验,并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傅青主根据痛经症状及月经先后关系,将痛经分为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经水未来腹先疼、行经后少腹疼痛、经前腹痛吐血、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治疗上注重肝在月经调节中的作用,兼顾脾肾,其用药平和,多入肝、脾、肾经,不主张峻补峻泻。  相似文献   

11.
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专列血崩七类,治方七首,其治疗血崩独具特色。一是重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如因阴虚火旺、气血亏虚、瘀血内停、肝郁气滞、肾精不足等多种病因引起的崩漏,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二是不专止涩,寓补于摄。三是选择用药有法可循,机杼自出,如药寡量多,巧用经药,重视药物的炮制;四是强调摄生养性,节欲保身。本文就血崩病的治疗特色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舌尖主病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舌诊历史悠久,是中医诊断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舌尖望诊,是舌诊必不可少的部分。首先论述了舌尖的脏腑分部,然后探讨了舌尖望诊的临床意义,最后指出舌尖望诊既要注重舌尖局部的舌象特征改变,也要和整个舌体的舌象特征改变结合起来分析。认为对舌尖主病的研究,既要有文献整理和临床观察的研究方法,又要有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舌尖主病,对深入研究舌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阴交穴的主病,以《针灸聚英》和《针灸大成》收录较全,二书同载:“三阴交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呜,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内廉痛,小便不利,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呵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元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小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赢瘦,(?)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去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脾肠病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脾肠病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中药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6%,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内科脾肠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五腧穴的名称,散见《内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本输》:“五腧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腧”。这些腧穴临床应用广泛,如能配伍,施术恰当,则收效迅速,疗效可观。本文仅就五腧穴的主病规律及其临床运用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肾主生殖的理论源流、内涵以及在人类孕育上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认识肾主生殖,认为临床应重视肾主生殖这一功能,应用此理论指导不孕不育的治疗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濒湖脉学》首创"四分法"以归类27种脉象,即八阳脉(浮数实长洪紧动促)、十五阴脉(沉迟涩虚短微缓革濡弱散细伏结代)、三种阳中之阴脉(滑芤弦)、一种阴中之阳脉(牢脉)。比晋·王叔和《脉经》的24种脉象多出了3种脉象:长脉、短脉、牢脉。《中医诊断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认为比李士材《诊家正眼》的28种脉象少1种脉象:疾脉,其实在濒湖脉学所附的四言诀中已提及疾脉。探讨其中主要的浮沉迟数脉以及相似脉,其创新点是描述脉象具体形象,独取寸口,并把浮沉迟数四种脉象概括为众脉的一个提纲,加以分析,以了解病症在表在里,属阴属阳,从而能引申而触类旁通。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整理归纳《黄帝内经》中脉诊相关的文献记载,探析早期中医脉诊的独到之处。《黄帝内经》中多处记载了凭脉识病,根据其脉象出现的部位及情况,即可判定疾病的类型,并指出了许多疾病的常见脉象;确定病位,通过脉象浮沉以及搏动的大小对比等情况诊断疾病病位;推求病因病性,通过不同脉象搏动的特征,阐释相应病证脉象的形成机理以推求病因、阐述病机;以脉象指导治疗以及根据脉象搏动的程度及至数的变化,判断病情深浅轻重及预后善恶。这些记载内容都展现了《黄帝内经》脉诊方法的广泛、准确、巧妙等特点,进而强调其为当今中医脉诊理论与临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即有"肺主皮毛""心部于表""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等论述,可见主表者非独肺也。故从肝主卫、肝与风的密切关系、肝主气机气化、现代医学有关研究进展等方面对"肝主候外"理论的合理性加以论证,并分别从肝论治外感伤寒及温热病、皮肤疾病、过敏性疾病、毛发疾病等方面论述"肝主候外"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心肾主病论     
人身坎水实根于离之真阴,故人不能节欲则肾水亏,肾水亏必至心阴亦亏,心阴亏则水失其主而无以镇阳光。由是火炎烁金而成咳嗽之症。且心生血者也,真阴亏而不能制火,则所生之血不随心阴下降,反随炎火上升之性,由吐咳而出矣。且心之真阴不特为肾水之根,而渚脏之阴皆根于此。此处一亏,则相火无不俱动,在肝则无水以滋木而火炽,在肺则无水以四布而金烁,在胃则无水以存津而土燥。诸脏亦无不有血,既为邪火煎熬,则津液之未化血者熏蒸而为痰涎,已化血者亦随火动而上逆妄行,此咳血吐血之所必至也。人身离火实根于坎之真阳,故人或思虑劳倦则离火不足,离火不足,必至肾阳亦不足,肾阳不足则火失其原而无以消阴翳,由是水泛土湿而成中满泻痢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