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Epley手法复位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行Epley手法复位,同时结合家庭自我训练,然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经1次复位,18例症状完全消失,好转7例,无效2例;好转或者无效的患者进行家庭自我训练,6个月时随访,治愈23例,好转2例,无效2例。结论 Epley手法复位结合自我训练可以有效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灸法结合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和灸治疗.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治愈率治疗组为93.34%,对照组为7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9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百会、风池能明显提高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痊愈率.  相似文献   

3.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系器质性损害的重要临床表现,具有特发、头位改变诱发、短暂眩晕等特点,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从耳石存在的位置上来分,又可分为后半规管性良性发作性眩晕(P—BPPV)和水平半规管性良性发作性眩晕(H—BPPV)等几种。临床上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为64/10万,约占眩晕疾病的24%。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Epley手法复位辅以中医干预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采取Epley手法复位,A组为手法复位后辅药物治疗;B组为手法复位后辅以中医干预治疗。结果:治疗1周后,治愈率B组高于A组(P0.05)。结论:Epley手法复位辅以中医干预治疗单纯Pc-BPPV早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泽泻汤配合Epley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确诊的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4例,治疗组给予加味泽泻汤+盐酸倍他司汀+Epley复位法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Epley复位法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不同时间点PSC-BPPV疗效、复发率、中医证候疗效、生存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比较均较治疗前减低(P﹤0.05);且治疗组在眩晕昏蒙、视物旋转、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评分、机体功能、生活情感、躯体活动度评分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3.7%,对照组为8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8,P=0.040)。结论:加味泽泻汤配合Epley复位能够明显减轻PC-BPPV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动静结合针刺法配合手法复位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PC-BPPV患者随机分为手法对照组、针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各30例。手法对照组采用Epley复位法进行手法复位治疗,针刺对照组在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给予普通针刺治疗,试验组在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给予动静结合针刺治疗,两针刺组均选取百会、印堂,健侧的三间、中渚、后溪、外关,患侧的晕听区、风池,针刺每日1次,留针30 min,每6次为1个疗程,1疗程后休息1 d, 3组均治疗2个疗程。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评价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的眩晕程度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效后的DHI评分、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与针刺对照组、手法对照组比较,试验组DH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手法对照组比较,试验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手法对照组、针刺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83.33%、86.67%,...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Epley法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佛山市中医院诊治的137例PC-BPPV患者行Epley法进行治疗。结果:128例经1次治疗后症状消失;3例经2次、2例经3次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经多次治疗后眩晕减轻,2例无效。总治疗成功率98.54%(135/137)。随访3个月,135例痊愈患者中7例复发,复发率5.19%(7/135)。复发者再次行Epley法治疗仍有效。结论:对确诊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行Epley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半规管耳石复位与中医药结合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秋 《四川中医》2007,25(4):94-94
目的:观察经半规管耳石复位后与中药金纳多结合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方法:根据(Epley1993)所描述的CRP方法将脱落的耳石复位后采用中药金纳多口服治疗。结果:治疗1-2个疗程后,43例病例优31例(72%),总有效率93.5%。结论:准确的手法复位与中药金纳多结合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眩晕的25%.其特点为眩晕发作持续短暂,通常数秒至l min,与头部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BPPV的年发病率为64/100 000,男女比例为1∶2,发病高峰期在40~50岁.本病容易被误诊,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作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单纯手法复位与晕听区针刺结合手法复位对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比较,探索晕听区针刺结合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病例来自本附属医院,共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晕听区结合手法复位治疗,主穴取晕听区、百会穴配合对症选穴;手法复位采用Gufoni法(向健侧)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治疗前DH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天、7天,两组DH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天、7天两组间情绪评分、功能评分及DHI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天两组间躯体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两组间躯体评分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晕听区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针刺晕听区为主结合改良Epley法手法复位与单纯应用改良Epley法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改良Epley法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刺晕听区、百会、情感区、太阳为主,每天1次,6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34/37),高于对照组的83.3%(25/3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01);观察组在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针刺晕听区为主结合改良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改良Epley法手法复位。  相似文献   

13.
眩晕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之一,其年发病率为约64/10万[1],国内对BPPV的认识较为滞后,其易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病、颈椎病等.故本次研究旨在体位复位法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发挥中医药的特长,缩短急性期病程以及改善其植物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发病率最高的外周性眩晕,临床表现为头位相关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短暂眩晕,单纯经过手法复位患者往往遗留"残余头晕"症状,行走不稳感,易反复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笔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Epley复位治疗后半规管(PC)-BPPV65例,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改良Epley法与传统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120例确诊的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60例和传统组60例,改良组予以传统Epley法联合向健侧甩头复位,传统组予以传统Epley法复位,评定2组疗效(观察首次复位30 min、1 d后的疗效,若复位未成功,再重复同前的复位法治疗,每组最多予3次复位,每次观察疗效均在复位30 min后进行),同时观察复位成功后的残留症状。结果改良组首次复位成功56例(93.3%),高于传统组45例(75.0%)(P=0.006)。经过3次复位,改良组有59例(98.3%)复位成功,传统组有55例(91.6%)复位成功,2组总体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改良组的复位成功所需循环次数为(1.07±0.31)次,传统组为(1.22±0.54)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改良组复位成功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占比为16.6%(10/60),传统组为33.3%(20/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改良组中合并2种残余症状的患者比例为3.3%(2/60),传统组为13.3%(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改良Epley法较传统Epley法提高了首次复位成功率,减少了复位成功所需循环次数,而且残留症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经Epley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82例一次性Epley法复位成功的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予针刺晕听穴、太阳穴、风池穴为主,1次/天,6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在成功手法复位后不予任何额外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的得分。结果:治疗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DHI评分在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可有效缩短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Epley法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并显著改善患者残余头晕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何乾超  刘永辉  陈风华 《山西中医》2010,26(5):31-31,58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蒙型内耳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将65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以手法复位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32例,有效率为91.43%,平均病程为(7.76±2.79)天;对照组有效27例,有效率为90.00%,平均病程为(10.55±3.24)天。治疗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比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手法复位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内耳良性位置性眩晕,能明显缩短病程,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李氏复位法、管石复位法和嵴顶耳石解脱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89例随机分为3组:A组63例采用李氏复位法治疗,B组63例采用Epley法治疗,C组63例采用Semont法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3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复发情况。结果 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低于A组与B组(P均0.05)。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李氏复位法、管石复位法和嵴顶耳石解脱法均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中嵴顶耳石解脱法的治疗效果最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手法复位结合超激光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用耳石复位手法治疗,研究组加用超激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90.00%、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超激光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