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医学的“八风”之说由来甚远,早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凌家滩文化便出土了刻有四方的玉版,据考证当时就有对于四方四维的认识。殷代甲骨文的材料证实,殷人具有明确的四风观念,此为八风之滥觞。“九宫八风”继承了《周易》的八卦学说,发展成为《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独特  相似文献   

2.
理论术数化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式之一,本文通过考察《黄帝内经》中术数理论相关内容与同时期历史、社会背景等发现,《黄帝内经》中术数相关内容涉及人的身体、疾病、诊疗等多个方面;具有以天地为法纪,以数为媒介,以推演为目的等基本特点;其形成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并受到同时期术数之学与政治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的术数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和认识由术数的世界观所支撑的中医理论大厦,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创新性意义。本文从医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的主要术数范畴-阴阳、五行、六律、九宫八风、运气干支等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术数的有关方面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采用术数作为理论的底层去解释生命现象的思想,阐述了术数理论和方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索和认识由术数的世界观所支撑的中医理论大厦,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创新性意义。本文从医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的主要术数范畴-阴阳、五行、六律、九宫八风、运气干支等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术数的有关方面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采用术数作为理论的底层去解释生命现象的思想,阐述了术数理论和方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分析"和于术数"的含义,认为"术数"不是指养生技术,而是指《汉志》"术数略"的相关技艺和观念,涉及天文、历法、算术、地理、气象等多个方面。由此认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养生法存在三个层面:"道"即为"知道";"术"即调节食饮起居、精神内守、及时避时邪等具体养生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则是上承道、下启术的重要中间环节,"阴阳"代表了天道,"术数"是了解和实践阴阳之道与沟通天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灵枢·九宫八风》具有特殊的藏象学内涵。九宫起源于洛书,八风起源于四风和八卦。九宫八风是先秦式占的理论形态。九宫八风理论把时间、空间、人体、气象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藏象学意义。该理论结构糅合了八卦、六气和五行学说,脏腑内部关系注重对称、互藏和相冲,引申推论若干,可见后世中医若干重要理论,总之九宫八风理论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老子楚简《太一生水》中太一藏于水、行于时的研究和对《道德经》关于道的反复运动的研究,从医道混沌的角度阐述了《黄帝内经》中终而复始、终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和于术数,也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法则之一,主要讲的是养生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以下分释之。 和于术数的出处与含义 出处:和于术数,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相似文献   

9.
10.
《素问》“术数”之我见柴中元浙江省上虞县医科情报站(312300)主题词《内经》;术数;中医名词;考证《中医词释》:“术数出《素问·上古天真论》。①调养精气的方法。②大自然或自然事物的规律。③占卜以测定人事的吉凶祸福之术。”这样释词,不能使人满意,所...  相似文献   

11.
《素问》“术数”浅释河南省汝州市人民医院(467500)张全兴关键词素问,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何谓术数,迄今为止,未见有较为满意的注释。《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谓:“术数,调养、锻炼身体的方...  相似文献   

12.
大气,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概念之一,大气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学说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成熟与完善的。中医学对大气的认识历代都有发挥与论述。本文就《黄帝内经》(下文简称《内经》)中出现的大气一词进行探析,以追本溯源,为正确理解大气理论提供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3.
刘锋  刘浩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370-2371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正邪"理论的挖掘整理,探讨了《黄帝内经》中"正邪"概念,指出"正邪"伤人非常隐蔽,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以及"正邪"发梦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素问》“术数”小议翟福兴,翟林海河南省辉县市第三人民医院(453621)主题词《素问》,中医名词,注释《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里“术数”和阴阳相提并论,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可见其意义非同一般。但究竟“术数...  相似文献   

15.
徐丽萍 《光明中医》2016,(11):1534-1535
肠鸣,又称腹鸣,为肠中鸣响之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后散见于后世医著之中,在《黄帝内经》中关于肠鸣的病因有较为详细的论说,概言之,一因于脾虚,二因于水湿痰饮,三因于热,四因于寒。在现代临床上,关于肠鸣的治法方药尚无系统性,常以兼症论治,但临床中不少患者常以肠鸣为主诉进而就诊。可见,整理和分析关于肠鸣的病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故将之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的身体是医学与文化的复合体,既有医学实践的观察,又有大量的文化加工重塑,因而传统中医学围绕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身体理论;这些理论又不断被历代学者加以援引,用以说明人与天地之理的和谐。透过《黄帝内经》中的身体,我们可以发现早期数术之学对宇宙时空的探讨,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医学对身体构造与功能的理解,对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成熟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一书是现存最早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书籍,也是现存最早注释《黄帝内经》的书籍。《黄帝内经》一书的出现,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研究《太素》的医学思想不仅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根据《黄帝内经》重视道的思想和经络调治的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救治萌芽、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四个层次对应的认识和实践做出有序、系统的论述,使治未病思想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的"咸入肾"理论揭示了五味之咸与五脏之肾的密切关系。生理上,"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咸,先走肾","咸生肾";病理上,"五味入胃,各归其所攻","咸先入肾","夭之由也";治疗上,后世多用盐引药气入肾脏以治其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古今对毒与药的认识,解析《黄帝内经》中之"毒",分析古今中医学对"药"与"毒"的认识关系的演变,浅述其应用范围及含义,重点探讨此中"毒"义对临床辨证治疗,指导用药配伍思想的理论价值,指出将药物称为"毒药",其实是《黄帝内经》对后世用药治疗疾病的警醒,在药物配伍使用时产生多种多样的作用时,要更注意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尤其是在认识中药学"十八反""十九畏"方面应从中药学理论的源头探讨其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