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续名医类案》中历代名医治疗真寒假热证和真热假寒证的医案,研究其临床辨证要点和鉴别思路,认为寒热错杂证是病位的矛盾,寒热真假证是病性的矛盾,其中真寒假热证常误诊为阴虚火旺证或阳热证,真热假寒证常误诊为阳虚证或阴寒证。此类寒热真假证容易引起误诊的主要原因为:未真正做到四诊合参、诊断思维的固化、寒热症状同时出现时忽略了寒热真假的情况。当真假难辨时更要立足于整体观念,尤其注重脉诊、二便情况、腹部触诊,还可以采用服药试探法推断疾病本质,以期在临床中避免寒热真假证的误诊。  相似文献   

2.
寒热真假的正确判断在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均是重点难点所在,本研究在对寒象与热象、真象与假象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的病机、临床表现和证候本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寒热真假的重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3.
<正>真寒假热证为中医学中一个极为特殊的证候类型,因该证候既有寒证表现,又有热证症候,但其中的热证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寒证才符合疾病的本质,故称为真寒假热。《中医诊断学》中认为寒热真假只有"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才能发生,常见于"病人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1]。吾师郭立中教授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急难症研究所所长,于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真寒假热证并非只有在疾病危重关头才出  相似文献   

4.
在"证候真假"中,无论真象抑或是所谓的"假象"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之所以言证候"真假",是为了提醒医者绝不能仅仅凭单个症状或舌象、脉象来判断病情下诊断,必须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证候真假"中"寒热真假"的实质是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虚实真假"的实质是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证候真假"再次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寒热药物并用,是《伤寒论》方剂配伍的重要内容之一。论中113方,寒热药物并用者就达半数以上。其应用有外寒内热证、上热下寒证、寒热错杂证、寒热往来证、阳气不足邪热有余证、真寒假热证等等。以上各证,虽同属寒热互见,但因寒热的部位、轻重、多寡、真假的不同,寒凉药与温热药的配伍,也随之有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其寒热药物的配伍规律,陈述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郑钦安《医法圆通》中阳衰阴盛的60个疑难、危重症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中真寒证31个,假热证29个。并详细阐述每个症状形成的病机和辨证规律,可提高肾阳虚真寒假热证的临床辨证水平。  相似文献   

7.
寒热真假证的辨别,是《伤寒论》辨证论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寒证和热证是疾病过程中人体正气盛衰或病邪进退在临床证候上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寒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正气衰减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所表现的证候。这种寒热证还是比较容易辨别的,但是,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临床上往往见到一些症状与疾病性质不完全相符,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尤其  相似文献   

8.
寒热真假证候的鉴别研究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良 《河南中医》2010,30(12):1152-1154
中医临床的危重疑难病证莫过于寒热真假、阴阳疑似之证,而临证最多见之误诊误治莫过于阴阳误判、寒热混淆,因此加强寒热真假证候鉴别理论的研究非常具有必要性。中医学经典医藉在中医学理论原则和临证思辨方面的内容博大精深,其对于寒热真假辨证的论述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故应加强对经典理论中寒热真假理论的提炼与总结,提高临床对寒热真假病证的鉴别水平,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9.
治热九法     
火证和热证是指具有温热性质的证候,热多外感,火常内生,本文将热(火)证据其发病病机分为实热、虚热,集合了历代医家治热(火)证之法,详述热者寒之、导邪外出、火郁发之、祛邪清热以治疗实热证;滋阴制阳、补脾益气、养血除热、引火归元以治疗虚热证;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治疗寒热错杂证。  相似文献   

10.
《小儿药证直诀》在中医证候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古代对证候的症征、方药认识常与现代不一致,故从寒、热证候与寒、热症征相关性角度,探讨《直诀》证候的特点。首先提取寒、热证候和寒、热症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寒、热证候与寒、热症征的相关性。发现:1热证与寒证比较,有热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热症征的频率均明显增加,有寒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寒症征的频率均明显降低;2热证与非寒热证比较,有热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热症征的频率均明显增加,有寒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寒症征的频率均明显降低;3寒证与非寒热证比较,有寒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寒症征的频率均明显增加,有热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热症征的频率均明显降低;4大多数的热证和寒证不出现寒、热症征。以上说明热证候与热症征具有正相关关系,寒证候与寒症征具有正相关关系,同时说明热证候与热症征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寒证候与寒症征的正相关关系还较弱。  相似文献   

11.
王玉珠 《光明中医》2000,15(6):28-29
刘国安老师是甘肃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行医三十余载 ,学验俱丰 ,遣方用药多法兼施 ,标本兼顾 ,寒热并调 ,对胃肠疾病治疗研究有素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尤对寒热错杂证的研治更具有独到之处。笔者每日侍诊师侧 ,受益匪浅 ,现将其治疗寒热错杂证的理论、经验总结如下 :1 寒热错杂证的舌、脉、症特点寒热错杂证是病人个体在同一时间既有寒证表现 ,又有热证表现 ,寒证与热证混杂而成的一类证候群。它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肝热脾寒、胃热肠寒、胃热脾寒 ,是机体脏腑组织阴阳失调的结果。其主要证候表现以自觉症状为主 ,如四肢厥、腹痛、…  相似文献   

12.
王付 《中医杂志》2016,(6):524-526
关节疼痛以寒证最为多见,此外,还可见热证及挟瘀、挟痰、挟虚等兼证。辨治时需辨别关节疼痛的病因、病性,审明证候之间的挟杂与变化。治疗多以乌头汤、半夏泻心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乌头汤与半夏泻心汤联合应用一方面可温通关节、和利筋脉、寒热平调,另一方面还可起到固护胃气,避免长期用药对脾胃的损害,适用于寒热错杂证及部分单纯寒证、热证的关节疼痛。并举临床案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主观性头晕(CSD)的病机与证候分布。方法:采集125例CSD头晕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对年龄、性别、症状、证候、证素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结果:CSD患者以青中年为主,男女比例1.0∶1.6。男女平均年龄、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症状除头晕沉、头痛、自觉走路不稳或晃动等,尚包含眠差、急躁、心烦等精神症状及易疲乏、健忘、心慌等躯体症状。证候以阴虚证、痰热证、瘀热证常见,三组证候年龄分布、证候性别分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虚证相比,痰热证、瘀热证皆以≤44岁青年人居多(P<0.05),与瘀热证相比,阴虚证以45~59岁中年人较多(P<0.05),在≥60岁年龄段,三组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证、瘀热证以女性为主(P<0.05),痰热证以男性为主(P<0.05)。结论:CSD病位在心,为形神共病,神病为主导。邪扰神躁、清窍不利、形神失和为其主要病机,阳躁不宁、火热内扰是其发病基础。常见证候不外虚实之分,实证责之因郁化热、阳动神躁,虚证责之阴虚热扰、阳旺神浮。临证治疗CSD,当分析病因,明晰体质,随证施治,总以恢复脏腑气化,神安形合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李文龙 《河南中医》2011,31(10):1088-1089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辨治规律。真寒假热之证,当辨明疾病本质,治宜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上下;内外寒热并见之证,当分清表里虚实,治宜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上下寒热错杂之证,当分清病位病性,治宜寒温同施,上下兼顾;寒热互结中焦之证,当明辨痞满虚实,治宜寒热并用,通上下交阴阳。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严世芸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独特的临床思维及经验。以证候要素组合法为治疗思路;善调阴阳(尤其肾阴、肾阳);善调气血,常用补气活血和行气活血等治法,重视虫类药物;善调情志;重视扶正,尤其注重脾胃;疑难杂病采用经方"寒热气血补泻融为一炉"而治等。并列举医案。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六经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太阳病就是其中之一,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但其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发热恶寒的症状如疟疾发作和少阳病中寒热往来的证候非常相似,但实质不一样,前者为邪在表,表证未解,后者为邪在半表半里,所以使用汤证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郭淑云 《中医杂志》1998,39(5):266-267
李统华老师为我省名老中医,幼承家传,谙熟医理,临证40余年。现将其论治真寒假热证的临床经验归纳整理如下。1 详审病机论治真寒真寒假热证为寒极似火之证。其因不外有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或起居不慎,屡感寒邪;或劳倦伤脾,房室不节;或误服寒凉,误下误汗;或年至五旬,感寒伤阳;终致肾阳亏虚,阴寒内盛,逼阳浮越而成。该证假热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面  相似文献   

18.
病往往虚实寒热错杂互见,因之,辨证论治立法遣药也较困难,方书最早详于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两书内容丰富,辨证论治精当,今天仍有重要实用价值。兹择其部分寒热错杂证候,立方寒热并用者,试述个人粗浅休会。一、表容里热证治表寒里热证,系指肌体寒邪外束与内有实热二证同时存在的证候,治疗大法以辛温散表寒,寒凉泄内热并用。外寒有表虚表实之不同,里热有在肺、胃、大肠之异。表寒里热孰  相似文献   

19.
由于疾病自身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与表征的多样性、模糊性,决定了证的兼杂、真假在临床中普遍存在,且辨之尤难。文章指出,证的兼杂包括证的相兼与错杂,证的真假分为寒证和热证的真假、实证与虚证的真假以及其他证的真假;临床只有厘清证与证之间普遍存在着相兼、错杂关系以及真假难辨的现象,才能对病情作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挖掘“半表半里”证-症-药规律研究。方法将半表半里相关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数据库,采用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取类等方法,分析“半表半里”的证-症-药规律。结果收集半表半里医案213个,涉及中医疾病53种、中医证候34个、症状253个、中药219味。从证候频次来看,少阳病证、热入血室证、热证、肝郁证、肝火炽盛证等出现频次较高;从症状频次来看,出现较多的症状为头汗、脉弦、脉数、寒热往来、发热等。从药物频数分析来看,甘草、柴胡、半夏、黄芩、生姜等出现频次较高。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得半表半里证常用药对为大枣+生姜、生姜+柴胡、黄芩+柴胡、半夏+柴胡+生姜、黄芩+柴胡+生姜,挖掘得到潜在药物组合3组,分别为谷芽_青蒿_佩兰_焦山楂;紫石英_刺蒺藜_肉苁蓉_白芍_熟地黄_川芎_当归;黄柏_苍术_藁本_萆薢。潜在症状组合1组为腰痛_身痛_脉浮_脉数_脉弦_头痛。结论小柴胡汤虽是半表半里的主要治疗底方,但不能将半表半里证等同于小柴胡汤证,半表半里证比小柴胡汤证范畴更大,病机涉及气血,病性寒热错杂,所治脏腑以中焦脾胃及肺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