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伤寒论》对"水气病"的治疗分散六经病各条文中,其治疗方法看似言简,实则甚为详备,如解表蠲饮法、温阳(心阳、脾阳、肾阳)利水法、温胃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解表利水法、辛热逐水法、和胃消痞法、调畅气机法、攻逐水饮法、温阳止利法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祛除水邪的常用之法,现在临床应用亦屡屡显效。《伤寒论》治水法则、经方在临床肾病治疗中行之有效,应学习仲景治水思想的精髓,并结合现代临床、实验、药理研究,不断加深对经方的学习及研究,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依据医经医论、名家学说,从形躯部位、运气脏象、六经方证三个方面,简析《伤寒论》含"心下"条文,探究"心下"蕴含六经方证机理,谋求贯通《伤寒论》理法方药体系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伤寒论>>“衄”机因以四方面进行了论述。1衄以代汗汗血同源;2太阳见衄,当别虚实;3阳明见衄,气血之辨;4阴血不足,衄家禁汗。治疗上,惟程度有轻重之分,外理方法亦不尽同。  相似文献   

7.
因水邪所致诸疾,谓之水气病。水邪为患,浩浩然莫之能御,故水气病于临床,变化多端。兹就《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水气病辨析如下:一、水痞痞者,闭也,是言气机不畅,闭塞于心下;痞者,满也,又谓心  相似文献   

8.
浅谈《伤寒论》水气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气病是《伤寒论》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试从脏腑入手界定其范围 ,确定其分类 ,以水饮运行的相关脏腑为纲领 ,把“温药和之”与脏腑特点有机结合 ,综合分析相关条文 ,以期《伤寒论》水气病的论述能够进一步系统化 ,以便于临床的区别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 《伤寒论》关于水气病的论述有27条,载方16首,用药35味。综观其辨证治疗,可归纳为表寒里饮,水结胸胁,水阻中焦,下焦阳气不化,水热郁阻几个方面。表寒里饮(水)宜解表化饮。如伤寒表实兼水饮咳喘证,用小青龙汤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相似文献   

10.
11.
张晶  张宗明 《中医药学刊》2005,23(1):142-142
主据《伤寒论》“心下”病证有关内容,主从虚、实两方面予以辨治探析,示明心下空、满、濡为虚。实、痛、硬为实,其不仅从本质上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过程、特点及预后,从而不仅示明中医对心下病证虚实辨治的具体方法及补虚泻实遣方用药的基本治则,丰富了中医腹诊的辨治内容,实对进一步提高中医临证辨治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邱红  周正华 《河南中医》2014,(4):577-578
心下痞病在胃脘部,与胃气的升降密切相关。心下痞可分为寒热错杂痞和热痞,寒热错杂痞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热痞应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在治疗时心下痞时,要先辨证论治,分清寒热虚实、表里有无,如此则气机顺畅,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心下见证颇丰。包括痞、满、硬、痛、悸多种症侯。其病机复杂多端,用药各不相同,因病位均在心下,有其内在联系,故合而论之,辨析其因机证治之规律,与广大同道共勉。1辨心下痞满痞,满、痞塞、满闷之意。二者都是患者的自觉症状,且常共见。仲景亦云:...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记叙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条文有六,后世谓之“阳明三急下证”与“少阴三急下证”。观六者其治虽同,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则各有差异,实为异病同治之范例。分析其有关条文的实质内容,对学习和辨治急证方面有所启发。一、热灼肾水,急下救阴第320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试问,《伤寒论》少阴病多属阳衰阴盛之候,本条仅言“得之二三日”,证只“口燥,咽干”,其实热何在,又何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相似文献   

15.
侯晓燕  黄金玲 《河南中医》2011,31(12):1340-1341
仲景临证使用下法时既非"下不厌迟",又非盲目早下,而是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若表证未解,即使有可下之征,也不可单纯使用下法,否则易使病邪深陷于里,导致病情恶化,而应先解表后攻下或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大椎第一间”析大椎第一间,出自《伤寒论》第142条。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的孔穴名称有大椎、肺俞、肝俞、期门、风池、风府等七个穴位,唯对大椎第一间,历代医家多所注释且不统一、有谓肺俞,有言陶道,有疑指商阳者,有曰在脊骨第一节上,有论在第七...  相似文献   

17.
中医脉诊,是一种复杂的诊断形式。不仅应该知道切法、脉象、脉理等基本内容,对于兼脉、脉部、脉势亦应当有所认识,如此方能适应临床需要,《伤寒论》对此作了较为充分的阐发,兹浅探如下:兼脉之辨疾病的成因往往是多种的,病理反应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脉象时常是十分复杂的。至于二脉乃至数脉兼见,理当首先辨析清楚,方不至误诊,《伤寒论》垂示范例,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全书共有条文397条,其中论及小便诸症状者56条,方后注者2条,治法5条,共约60余条。有的作为主症或兼证进行论治,有的以之作为鉴别诊断或疾病予后的依据。《伤寒广要》云:“医者欲知病人脏腑,必要问其从内走出者,凡病当验二便。……故治病以二便定人寒热,以二便定人燥湿,以二便定人虚实”。后世医家把问“二便”作为常规,列入“十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所讨论的“厥证”,从病因、病机、临床证型、表现特点及治则治法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总结出:因阳虚寒盛而致之寒厥,因邪热炽盛而致之热厥,因气郁而致之气厥,因血虚受寒而致之血厥,因痰、食积滞而致之痰厥和食厥,因阳郁不伸而致之阳郁厥,因蛔痛而致之蛔厥,因真阳虚衰而致之脏厥,因水气内停而致之饮厥,因脉道不通而致之脉厥等十一类厥证。为研究《伤寒论》和临床工作者提出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伤寒论》中有关"热"的条文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热"的轻重有无在临床上对立病名、察病位、辨属性、审病势、定诊治和测预后等几个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