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能量CTA(DU-CTA)在颅内多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DU-CTA征象,并将原始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处理。结果 27例患者检出动脉瘤个数60个,其中动脉瘤个数为2个者22例,3个者4例,4个者1例。其中以动脉瘤个数为单位,位于颈内动脉系52个,位于椎-基底动脉系6个。结论 DU-CTA是一种无创、快速、安全、对多发动脉瘤检出率高的影像学方法,可作为首要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的双能量头部CT血管造影(CTA)在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A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07年以来26例经介入治疗或手术证实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双能量CTA影像学资料,双能量CTA处理后图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 26例在我院经介入治疗或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发现动脉瘤33个,其中19例为单发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2例为4个动脉瘤。双能CTA共检出动脉瘤27个,漏诊6个,其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1.82%、81.82%及100%。结论双能量CTA作为一种快速、无创性检查技术,能帮助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降低受检者和操作者的检查难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能谱纯化技术(selected photon shield,SPS)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对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19~75岁,平均51.2岁。使用具有能谱纯化技术(SPS)的DE-CTA进行扫描,参考电压为80 k V和sn150 k V,参考电流为100 m As和60 m As,并在1周内行DSA造影或介入治疗,评价具有能谱纯化技术的DE-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对瘤体形态、数目及大小的准确性。结果 82例疑似颅内动脉瘤中,DE-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例数及数目是68例(72个),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例数及数目是68例(75个)。以DSA为标准,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病例数及动脉瘤数的准确性分别是100%、100%和96%。DE-CTA诊断颅内动... 更多  相似文献   

4.
5.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A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其检查技术及常规后处理技术已比较成熟。随着多层螺旋CT设备的发展,新的后处理技术(如数字减影CTA和3D动态CTA)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与瘤体特征表现的检测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同时,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在更新发展,但各种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均有其各自的长处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是采用CT增强扫描,利用最大密度投影或三维重建技术显示颅内血管的一种新的检查手段。我们自1999年9月~2002年12月,对1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颅内CAT检查,发现出血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117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间隔2周内头颈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  相似文献   

8.
减影CTA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减影CTA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作用。方法:对120例临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CT检查,重建技术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手术及部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标准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结果,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减影CTA检出动脉瘤122个,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阴性似然比为0.000 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119个,漏检3个颈内动脉床突下的动脉瘤,敏感性为97.5%,特异性为100%,阴性似然比为0.025 0。结论:减影CTA技术对颈内动脉床突下动脉瘤的检出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CTA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34例患者行CTA检查,其中8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均完成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处理,并对照手术或介入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34例患者经CTA检出动脉瘤36个.2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2个),32例为单发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23 mm,最小直径2 mm.8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7例DSA所见与CTA结果一致,1例DSA发现了CTA漏诊的1个动脉瘤.2例动脉瘤瘤颈DSA未显示,CTA显示了全部动脉瘤的瘤颈.结论 多排CTA检出动脉瘤准确率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尤其适合于急诊情况下.特别在显示动脉瘤瘤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利用CTA进行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的情况,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35~76岁,平均(49.23±11.77)岁,所有患者均利用CTA进行术前定性、定位,并进行三维重建,开颅夹闭动脉瘤,再利用CTA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快速诊断并治愈患者41例,死亡1例,重残2例。结论 利用CT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快速诊断及手术治疗,具有准确、省时、经济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DS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术前定性及定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A与MR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比较.方法 方便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月经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行CTA检查,B组行MRA检查,观察两组CTA、MRA影像学特征,以DSA结果为准,计算CTA与MRA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并对比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AN)诊断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疑似AN患者,分别采用3D-CTA和3D-DSA检查,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检查结果、检查结果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 72例疑似AN病例中,经3D-DSA检查后确诊为AN有66例,共检出82个瘤体灶,AN瘤体最大直径为(5.52±2.48)mm,瘤颈径为(3.81±1.18)mm;3D-CTA检查确诊为AN有68例,共检出76个瘤体灶,以3D-DSA检验结果为“金标准”,3D-CTA诊断准确率为95.83%,误诊率为4.17%,漏诊率为8.33%,两种检查方式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为0.647,一致性较高;3D-CTA与3D-DSA检查瘤体最大直径和瘤颈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检出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椎动脉部位的瘤体检出率均为100.00%,检出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基于AI的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共9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通过AI后处理技术(AI组)与人工后处理技术(手动组)分析CTA数据,并记录两组后处理时间以及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和径线测量结果。以DSA为金标准,计算两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并分别与DSA动脉瘤测量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96例患者中,经DSA确诊71例,共计92个动脉瘤。(1)后处理时间:手动组为380(342~434) s, AI组为3.05(2.79~3.2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检出效能:以患者为单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AI组分别为88.73%、80.65%、91.66%,手动组分别为91.55%、80.00%、96.87%;以动脉瘤个数和位置为单位,AI组误诊及漏诊个数多于手动组。(3)定量分析:与DSA测量数值对比,AI组在瘤颈宽度的测量数值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动组在瘤颈宽度的测量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64排螺旋CT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TA的临床应用是脑动脉瘤(AN)影像学诊断的一大进展,它已被证明是显示脑AN的一种快速、简单、无创及可靠的方法[1~3].随着多排螺旋CT特别是64排螺旋CT的应用,它甚至能发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未显示的一些微小动脉瘤.我们利用64排螺旋CT在三维成像方面的技术优势并结合临床特点,探讨头颈CTA在指导脑动脉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玮  刘科  朱政鸣  程凯敏  邹胜伟  黄涛  邓永兵  黄警锐  许毅  邓建平 《重庆医学》2011,40(24):2418-2419,2422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TA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44例(46个动脉瘤),45个动脉瘤经介入栓塞治疗,对栓塞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例中43例栓塞过程顺利(1例有2个动脉瘤的只栓塞了其中1个),1例(1个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CTA可作为临床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17.
CTA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兰军  钱令涛  李乃玉  谢军 《河北医学》2011,(10):1279-1281
目的:本研究评价CTA及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病例.比较CTA及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细节上的优劣性.结果:利用CTA方法共检出颅内动脉瘤41个,CTA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8.89%,特异...  相似文献   

18.
CTA和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脑血管造影(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分别行CTA及3D-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确诊率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 3D-DSA对动脉瘤确诊率为100%,CTA为87.3%.3D-DSA对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能力亦优于CTA,差异有显著性(χ2=7.10~14.53,P<0.01).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中3D-DSA较CTA 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特征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的9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发生动脉瘤破裂(破裂组),44例患者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未破裂组)。患者于1周内同时接受CT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指标。结果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的符合率较高,对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颈动脉段、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检测符合率均达到100%,对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检出率均达到90%以上;通过CTA与DSA测量两组动脉瘤的瘤颈、动脉瘤最宽径、动脉瘤最长径测定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颈内动脉颅外段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Ⅳ型占比及颈总动脉迂曲指数、颈内动脉迂曲指数、椎动脉迂曲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N)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检查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疑似IAN患者的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影像资料。以DSA结果为“金标准”,以动脉瘤个数为单位计算AI辅助下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采取Kappa检验,对AI辅助下CTA或DSA检测到的IAN位置和长短径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经DSA确诊IAN 33例,共48个动脉瘤。以DSA诊断动脉瘤个数为“金标准”,AI诊断<3 mm动脉瘤、3~5 mm动脉瘤、>5 mm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3.33%、57.58%和56.25%,76.19%、96.30%和87.50%,83.33%、97.22%和93.75%。AI自动识别动脉瘤的位置与DSA人工识别一致性较好(κ=0.788)。AI自动测量<3 mm瘤体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