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东巧 《河南中医》2003,23(5):15-15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 ,其组成为 :黄芪四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具有益气温经 ,和营通痹之效。主治 :血痹证之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一首振奋阳气、温运血行、调畅营卫的方剂 ,其主证特点 ,各家论述颇多 ,临床运用也较广泛 ,除血痹之肌肤麻木不仁外 ,大凡中风后遗症之手足无力、肢体麻木不仁者 ,或筋骨萎软等均有效。笔者将该方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凡是气血两亏、阳气不振、营卫不和者 ,即使没有典型的血痹症状 ,加减使用亦收效甚佳 ,现举数案如下。1 痛经某女 ,32岁 ,无明显…  相似文献   

2.
戴云波,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已故名老中医。行医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痹证尤有独到之处。阳虚为本痹阻为标戴师认为:人身卫气乃拒邪之藩篱,其源于阳气,阳气旺盛,则内能养脏腑,外能拒虚邪贼风入侵肌体,虽感受风寒湿气也不会形成痹症。必因阳气内虚,风、寒、湿气乘虚而入,导致气血阻滞,脉络痹塞,而痹症方可形成。因此,阳气内虚是形成痹症的根本原因。只有阳虚在先才可使风、寒、湿气乘虚而入,阻痹脉络而产生顽麻、不仁、疼痛、肿胀等症;而脉络阻痹,气血瘀滞又可影响阳气的化生及运行,形成恶性循环,使痹症逐渐加重,缠绵难愈。因而治疗痹症的关键在于振奋和固  相似文献   

3.
邱新萍 《北京中医》2010,(9):678-679
痹证是由于正虚邪滞,阳气失于宣达,不通则痛所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运动障碍的病证,其本质是阴证。因此人体气机的畅通和阳气的温煦功能对于痹证的发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诸多的治痹方剂中非常重视阳气在体内的通达的作用。包括两层含义:一要通阳,使表里内外痹阻之阳气得以宣通,畅行无碍;一要达阳,使内外虚弱之阳气得以振奋,充沛盈满。阳气通达则经脉通利,邪气易除;阳气通达则正气充足,机体抵御风寒湿邪的作用强,能更好地濡养四肢关节,从而达到治愈痹证的目的。《金匮要略》"通达阳气"的治法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着痹证的临床。  相似文献   

4.
风湿病,在《内经》称为痹,在《金匮要略》既称痹,又称风湿,又名历节病。《内经》首先提出风寒湿痹和热痹,而《金匮要略》则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疗方药,这些对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价值。《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明,故为痹热。”痹热,即热痹;阳遭阴,是指病人阳气素盛,而遭受阴寒之气,但阳气多,阴气少,阴气不胜病气,所以成为热痹。以上痹症的分型及其主证、病因和病机,和《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的分类也是一  相似文献   

5.
读了白小红同志的文章,对我们帮助很大,但反复研究,我们仍有如下看法与之商讨。一、拙作所指的“痹症”是根据《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也。”很明显这里所指的痹症就相当于现代称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肌纤维炎。而不是泛指所有的“痹症”。因为《内经》还有什么肺痹、肝痹之说;《金匮》还有血痹之称。后者医家所称的痹症基本上都  相似文献   

6.
王兴  于铁成  张婵娟 《陕西中医》2013,34(4):484-484
<正>痹症[1],即现代医学所指之风湿病,以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累及脏腑。痹症之"痹"最早见于《内经》,除了《素问.痹论》[2]和《灵枢.周痹》[3]对其有专门论述外,其他篇幅也多处提及,现就《内经》中有关痹症理论简单探讨,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论痹     
“痹”有闭塞不通的意思。凡身体某部或某些部分,由于营卫不利、气血凝涩而致肢体、关节、经络、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以及屈伸不利等病证均称为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者闭也”。《素问·痹论》这篇简要的论述,揭示了痹症的病因分型和病理。痹症现代医学称为风湿病、风湿热。“风湿”之名、祖国医学早就有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有“此名风  相似文献   

8.
从"六经为百病立法"之说入手,结合古今医家的阐释和临床应用分析《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六经辨证不独为外感病而设,亦可指导杂病的辨证治疗。故以痹症为例,通过系统梳理《伤寒论》六经病证相应的理法方药,结合痹症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初步探讨痹症的六经证治规律。痹症初起多见邪在三阳之证,可按三阳证相应之法治疗:风湿在表,治以发汗散邪;邪郁化热,治以清热宣痹;少阳气郁,治以调气和血。若痹症日久从阳入阴,正虚邪恋,则取决于中焦脾胃的功能状态,以及肝肾阴血、阳气充盛与否,分别治以调补脾胃、温肾养肝、养血通脉,即按六经病三阴之证治疗。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所论之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新陈代谢病的痛风 ,以症状辨之 ,在祖国医学则统于痹门、风门中论及。痹症极为复杂 ,其法甚多 ,含义亦广 ,诸如风寒湿所致之周身及关节疼痛 ,肌肤麻木 ,均以痹症言之。《素问·痹论篇》之“风寒湿之气杂至 ,合而为痹”。又云“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以痹症之证候而言分为行痹 (痛处行而不定 ) ,痛痹 (掣痛苦楚 ) ,着痹 (定而不移 )。以邪侵部位之深浅 ,而分别之 ,则有骨痹 ,筋痹 ,脉痹 ,肌痹 ,皮痹等。以病因辨之则有 ,风痹、湿痹、寒痹、热痹、血痹等…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它的组成共有九味药。用桂枝、麻黄、附子、生姜、防风之辛温,有较强的温通经络,驱散风寒的作用;知母之苦寒清热,具有镇痛作用;配白术、白芍、甘草化湿缓急止痛。是治疗痹症的绝妙良方。其之妙,就是妙在寒温并用。《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因此,临床上常以风、寒、湿邪之偏胜,痛处游走不定、痛有定处、疼痛重着之不同特征,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并对关节红肿疼痛者,称为热痹。《内经》提示痹症的病机是正确的,奠定了本病的理论基础。但是痹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我们不  相似文献   

11.
陈一峰 《新中医》2012,(4):170-171
心主南方火,以阳为用,其病不外两端:一为阳虚,阳气虚衰,温运乏力,痰瘀内生,痹阻心脉;二为阳郁,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郁遏阳气,血脉痹阻。笔者多年深思其理,兹选阳郁验案3则,并述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答:温运药是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品,具有祛瘀生新、振奋阳气、疏通奇经的作用。盆腔炎亚急性阶段或慢性阶段,温运药的运用尤为重要。温运药在盆腔炎症中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素体阳气虚寒,经期复受寒湿之邪致使经带病变;2.病变迁延或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关节炎是北方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痹病”范畴,临床可按风寒湿痹辨治,其发病主要与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个人体质及抗病能力有关,《素问》认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济生方》明确提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之气而成痹也”。可见风湿关节炎除重受风寒湿等邪气之外,素体的强弱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虚阳气不足,腠理空疏,卫阳不固,风寒湿邪得以乘虚侵袭脉络,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沉、重着、麻木等。也有素体的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感受风寒湿之邪久治不愈,  相似文献   

14.
邱新萍 《北京中医药》2010,29(9):678-679
痹证是由于正虚邪滞,阳气失于宣达,不通则痛所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运动障碍的病证,其本质是阴证.因此人体气机的畅通和阳气的温煦功能对于痹证的发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诸多的治痹方剂中非常重视阳气在体内的通达的作用.包括两层含义:一要通阳,使表里内外痹阻之阳气得以宣通,畅行无碍;一要达阳,使内外虚弱之阳气得以振奋,充沛盈满.阳气通达则经脉通利,邪气易除;阳气通达则正气充足,机体抵御风寒湿邪的作用强,能更好地濡养四肢关节,从而达到治愈痹证的目的.<金匮要略>"通达阳气"的治法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着痹证的临床.  相似文献   

15.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贵要略,血痹虚劳篇》,即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组成。是治疗体质虚弱,阴阳气血俱虚,肢体局部麻木,营卫虚弱、气血不足,外感受凉的血痹症。本方是振奋阳气,促进血液运行的方剂。方中黄芪益气固卫,芍药养阴除痹,桂枝温通经络,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温阳行痹之效。根据本方的功能,笔者临床应用本方加味治疗内科杂病,每见疗效,现举例如下。感冒(气虚型)  相似文献   

16.
<正> 痹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病。痹症的发生,由于腠理空疏,营卫不固,风寒湿邪得以乘虚侵袭所致,所以《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但人体的素质各有不同,风寒湿邪也各有偏胜。风寒湿邪侵袭后,若偏于风胜者,为行痹;偏于寒胜者,为痛痹;偏于湿胜者,为着痹。如素体阳盛,内蕴化热,也可以成为热痹。痹证迁延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而侵及脏腑。即《内经》所谓“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的演变过程,故本病日久,除可出现心痹外,又通常存在着肝肾不足的证候,使病情较为顽固难治。  相似文献   

17.
以《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和《李可医案处方集》等书为依据,结合《黄帝内经》理论等从四个方面论述、总结了山西老中医李可临床治疗痹症的经验,认为其学术特色为痹症多寒湿,扶阳散寒除湿是基本治法;正虚邪伏是顽痹痼疾的一大特点,正虚为人体脾肾阳气的虚衰,伏邪多为寒湿瘀痰,治疗上要扶正、开表、透邪;方药应遵循仲景法度,量重、药峻、方复是疗效的关键;痹症的治疗尚要辨六经、别阴阳、明寒热、知调养、护脾肾等。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对认识与治疗各类退变性骨关节炎有悠久的历史 ,它归属中医“痹症”范畴。《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地之湿气 ,感则害皮肉筋脉。”明确的指出了痹症的形成乃风寒湿邪入侵肌表 ,留滞经络 ,阻遏气血 ,导致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酸楚、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其后 ,历代医家对其发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儒门事亲·痹论》曰“此疾之作 ,多在四时阴雨之时 ,及三月九月 ,太阳寒水用事之月…… ,或频水之地 ,劳力之人…  相似文献   

19.
"痹症"一名最早见于《素问·痹论》,是在人体元气亏虚的基础上,兼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僵直、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反复发作性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病。张仲景十分重视桂枝在痹症治疗中的配伍应用,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继承和发展,创立了多首应用桂枝配伍的治痹经方。本文从张仲景治疗痹症经方中的桂枝药对配伍的角度入手,以营卫、气血、肾阳、筋津、枢机等观点探讨桂枝配伍在痹症治疗应用中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朱章志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伤寒论》临床研究及教学多年,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病因病机上,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归属于现代中医消渴病痹症之范畴,从六经辨证分析上来说,与三阴(少阴、厥阴、太阴)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关键在于三阴阳气亏虚,温养阳气是治疗消渴病痹症的根本大法。治疗上常用合方(理中汤加吴茱萸汤加附子汤),以扶阳气、温脾土、暖肝肾散寒湿除痹痛。笔者有幸跟随朱章志教授学习,探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之道,为临床提供借鉴,造福更多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