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2006-2016年宁波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完善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宁波市2006-2016年通过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6年宁波市共报告麻疹4 226例,年均发病率为5.16/10万,各年发病率在0.09/10万(2012年)-31.30/10万(2008年)之间。2007年麻疹发病高峰出现在夏季,其他年份的麻疹发病高峰则主要集中在春季。城区、县(县级市)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7.54/10万和3.57/10万。≥15岁病例占52.44%。散居儿童病例占43.23%。流动人口病例占43.02%。有、无、不详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免疫史病例数分别占13.20%、50.97%和35.83%。结论宁波市距离消除麻疹目标仍有差距,应加强适龄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扩大MCV的覆盖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阳泉市2005~2012年麻疹监测资料,为防控乃至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阳泉市2005~2012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2年阳泉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1 207例,年均发病率为31.42/10万~0.08/10万,呈明显下降趋势;发病形式由散发、暴发共存改变为单纯散发;麻疹发病率较高时期有明显季节性,3~7月占病例总数的90.16%~94.30%;随着发病率的下降,近年病例发生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区、矿区、郊区;2005~2012年麻疹病例以〈15岁年龄组为主,构成比为64.04%,3起暴发疫情中,年龄以6~19岁为主,占83.21%,中、小学生仍为高危人群;病例中尤其是流动人口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比例较高;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特异性考核指标多项不达标。结论 阳泉市消除麻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应继续加强免疫预防措施,提高麻疹监测质量,加强麻疹的防控工作乃至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01-2020年麻疹流行特征,总结麻疹流行规律,为消除麻疹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来源于《河南省疫情资料汇编》、中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麻疹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监测信息进行整理,同时根据麻疹防控策略的不同,每5年作为一个分析时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麻疹病例数和死亡数分别为66 697例和62例,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是3.47/10万和0.004/10万;发病率最高是2007年(10.41/10万),最低是2020年(0.02/10万);有9年无死亡病例报告。共报告暴发疫情522起,暴发病例4 273例,占病例总数的6.40%;暴发疫情最多的是2005年,报告144起;有5年无暴发疫情报告。以5年为一阶段,2006-2010年平均发病率和平均死亡率均最高,分别为8.02/10万和0.009 8/10万,有13个省辖市发病率超过6/10万;2016-2020年最低,分别为0.45/10万和0.000 2/10万。3-5月是发病高峰,占病例总数的60.39%;0~1岁、2~14岁和≥15...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6~2013年福建省麻疹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比较分析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2006~2008年)、强化免疫后(2009~2012年)和2013年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08、2009~2012年和2013年均发病率分别为4.60/10万、0.16/10万、0.82/10万。强化免疫后各地市发病率均较强化免疫前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为47.56%~99.19%。强化免疫前发病年龄以8月龄至14岁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5.28%;强化免疫后发病年龄发生改变,以<8月龄和≥15岁为主,2009~2012年占68.97%,2013年占69.38%。强化免疫前流动人口发病率(13.93/10万)高于本地人口(3.07/10万);强化免疫后发病率逐渐降低,2009~2012年流动、本地人口发病率已基本持平;2013年本地人口发病率(0.84/10万)已超过流动人口(0.72/10万).强化免疫前后有84%以上病例无免疫史,可见免疫空白仍然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保持高群体免疫力,应加强常规免疫、强化监测和应急处置,才能降低麻疹发病率,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召陵区2005—2012年麻疹疫情,评价防制措施效果,为持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系统、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等措施进行评价。结果 2005—2012年累计报告144例,年均发病率3.84/10万年;2012年无病例发生,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以青年乡发病率最高(8.26/10万);2-6月多发(86.8%);以散居儿童为主(45.1%),主要集中在1-9岁(54.2%);0剂次免疫者41.0%;麻疹排除病例年均报告率12.69/100万;除2006年外,2005—2012年麻疹发病率与疫苗接种率呈负相关。结论召陵区基本实现了消除麻疹目标,但仍需提高疫苗接种率及接种及时率、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2001~2006年广西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广西麻疹流行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1~2006年广西麻疹监测资料。结果2001~2006年广西麻疹发病率在1.81~13.32/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59/10万。发病高峰在每年的3~6月,4月份最多,9月份最少。男女之比为1.34:1,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10岁以下儿童发病占71.30%,其中0岁组发病率(85.61/10万)最高。暴发病例占总病例的29.54%。未免疫病例占36.28%,有免疫史的占32.52%,免疫史不详占31.20%。结论麻疹疫苗接种率低是造成发病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是控制广西麻疹的主要办法。  相似文献   

7.
1951~2006年三江县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951-2006年三江县麻疹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51-2006年三江县麻疹疫情资料.结果 1951-2006年发病率为0-2 646.17/10万,年平均发病率289.18/10万.发病以独峒、同乐等西部5个计免薄弱乡为主;发病高峰为上年12月和当年1-6月,3月份发病最高,10月份发病最少.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10岁以下儿童发病占73.29%.暴发病例占发病总数的79.70%;未免疫病例占57.79%,有免疫史的占20.15%,免疫史不详占22.05%.结论 疫苗的使用打破了原有的流行规律,发病率下降明显,但仍需做好麻疹高发甄别预测,切实提高麻疹2剂次接种率,从而有效控制和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麻疹监测系统运行情况,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3年龙岩市麻疹监测系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龙岩市麻疹发病率分别为0.38/100万、0.38/100万、0.76/100万,无暴发疫情。麻疹监测系统质量逐年提高,2012-2013年以县为单位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要求。结论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基础上,提高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应加强医疗机构监测敏感性及院感控制。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赵代虹  王伟军  王青  刘洋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22-2723,2725
[目的]掌握重庆市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对2001~2005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累计发生麻疹7558例,暴发病例占30.79%,发病率为3.69/10万~6.85/10万。麻疹流行仍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强度不均匀,存在明显计免薄弱地区。麻疹主要发生在14岁以下儿童,共6020例,占病例总数的79.65%。无免疫史1988例,8月龄~7岁以下儿童占52.06%。8月龄以下儿童麻疹呈上升趋势。麻疹监测系统运转质量不十分理想,敏感性和报告及时性较差。[结论]切实作好基础免疫、控制暴发、加强疑似麻疹及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是降低麻疹发病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湛江市1984~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湛江市1984~2004年麻疹流行状况,为制订加速控制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湛江市1984~2004年麻疹法定疫情报告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湛江市1984~2004年共报告麻疹21 651例,年发病率在0.63/10万~141.6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7.35/10万。1999~2004年麻疹疫情报告资料显示,每年3~5月为发病高峰,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50.10%(503/1 004)。1999~2004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906例病例中,0~7岁儿童发病622例,占68.65%;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仅占9.27%,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的占90.73%。2001~2004年开展麻疹监测以来,发生麻疹暴发疫情27起,病例数占四年病例总数的26.64%,流行呈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结论湛江市麻疹发病率已大幅下降。维持高的接种率和适时的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的必要措施;加强麻疹监测,及时处理暴发点是控制麻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重点落实低年龄组儿童接种是控制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2005-2009年广元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元市2005-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元市2005-2009年麻疹监测资料。结果共报告1 979例病例,年均发病率12.33/10万。3~6月发病数占全年的55.06%。男女性别比1.14∶1。〈15岁病例占79.81%。无明确免疫史的占23.10%,有1剂次免疫史的占10.52%,2次及以上免疫史的占11.55%,免疫史不详的占54.35%。采集合格血清标本834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占37.85%。暴发疫情病例占10.86%。结论 2005-2009年广元市麻疹年均发病率仍较高,且有暴发疫情发生,免疫接种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兴安县的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分析兴安县1988-2007年麻疹疫情及监测资料.结果 1988-2007年兴安县麻疹发病率在0~14.75/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2.75/10万.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2-8月,3月最多病例数为34例,占17.0%.男女性别比为1.15∶ 1,7岁以下病例共135例,占67.5%,15岁以下病例共165例,占82.5%,≥15岁病例35例,占17.5%.结论 兴安县的麻疹流行处于低发病水平.但距离消除麻疹的目标仍有距离,要实现消除麻疹水平,仍将要做好以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为主的免疫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2~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消除麻疹的策略与措施,为消除麻疹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国2012~2013年麻疹发病、麻疹监测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运转指标,以及采取的消除麻疹策略与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12年报告麻疹发病率为0.46/10万(6183例),报告死亡8例;2013年报告麻疹发病率为2.04/10万(27 646例),报告死亡24例。2013年报告发病率、病例数、死亡数分别较2012年增加343.48%、347.13%、200.00%。2012年未出现3~5月的麻疹发病季节高峰,但2013年较为明显。2012年和2013年,青海、广东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报告发病率均居全国前5位,2012年全国有1074个县(区、市、旗,下同)、2013年有1871个县有麻疹病例报告。两年均以8月婴儿麻疹发病率最高,其后依次为8~23月龄、2~6岁、15~34岁、7~14岁、≥35岁。2012年8月龄、8~23月龄、2~6岁、7~14岁、≥15岁麻疹病例分别占24.47%、33.92%、11.95%、2.41%、27.25%,2013年分别占30.81%、29.59%、10.34%、2.29%、26.97%。两年8~23月龄麻疹病例无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免疫史的均70%,2~3岁麻疹病例中约50%无MCV免疫史。2012~2013年MSS各项运转指标中,排除麻疹病例报告发病率均2/10万,疑似麻疹病例48h内完整调查率、散发疑似麻疹病例血标本采集率、血清学检测结果 7d内报告率均97%,麻疹爆发疫情病原学标本采集率80%。2012~2013年共报告了2009例麻疹病例基因型鉴定结果,H1a基因亚型所占比例均96%。结论中国消除麻疹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薄弱地区、薄弱人群,经过近年易感者的积累,麻疹疫情开始反弹。需要扎实地落实既定的消除麻疹策略与措施,包括以提高适龄儿童MCV及时、全程接种率为核心,重点地区必要时开展选择性或非选择性MCV补充免疫活动,加强麻疹监测,提高MSS敏感性,做好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并关注小月龄婴儿和成人易感者在麻疹病毒传播中的作用、探讨针对性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获嘉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麻疹疫苗(MV)应急免疫控制麻疹暴发流行的效果,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获嘉县2005年-2007年疫情网络直报和麻疹监测系统麻疹发病资料及2007年MV应急免疫接种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年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150例,2005年-2007年各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4.53/10万、4.74/10万和27.93/10万。疫情呈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2007年3月-4月份出现麻疹暴发流行。暴发疫情病例占总病例的49.33%,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段。麻疹发病以散居儿童、小学生、托幼儿童发病为主,〈10岁病例占总病例的74.67%;另外,〈8月龄和〉20岁的病例分别占总病例的14%和16.67%。8月龄-14岁儿童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祥占63.64%。实施MV应急免疫报告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接种率分别为96.38%、98.10%,应急免疫后麻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无MV免疫史致使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是造成麻疹疫情回升和暴发流行的根本原因。保持高质量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MV复种,同时在3年-4年后开展MV后续免疫,以及敏感的麻疹监测系统是加速控制麻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龙岩市2005-2012年麻疹流行特征,为控制麻疹流行和制订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麻疹疫情资料,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2005-2008年平均发病率为2.58/10万;2009-2012年平均发病率为0.05/10万,连续4年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的控制指标。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份。新罗,漳平,永定等三县(市、区)发病数较多,学生占58.98%,8~19岁占60.34%,主要影响因素是局部地区中小学校暴发麻疹疫情。结论龙岩市2009年以来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已基本达到消除麻疹控制指标。坚持高免疫接种率策略、提高麻疹监测工作质量、强化麻疹疫情应急处理能力是今后消除麻疹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德保县麻疹流行情况,为今后制定指导加速麻疹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德保县1990-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0-2006年德保县共报告麻疹6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24/10万.1990-1999年共报告53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75/10万;2000-2006年共报告1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80/10万,较1990-1999年的年平均发病率下降了69.52%.发病季节高峰在4-7月,占总病例数的71.52%(467/653),有明显的季节高峰.1994、1999、2000年分别发生麻疹暴发1起,共发病444例,占总发病例数的67.99%.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2.34%(603例).报告病例中有32.47%的病例(212例)未接种麻疹疫苗,33.38%的病例(218例)免疫史不详.结论 德保县1990-2006年麻疹发病由高发状态且以暴发为主转变为低发状态且以散发为主.今后在抓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适时开展大年龄组的儿童强化免疫,进一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许昌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许昌市2006~2011年麻疹疫情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1年全市累计麻疹发病648例,年均发病率为2.28/10万。年发病率,2006年为2.52/10万,2007年为3.09/10万,2008年为0.59/10万,2009年为3.92/10万,2010年为2.95/10万,2011年为0.63/10万。2006~2011年的648例麻疹病例中,男性占47.22%,女性占52.78%;0~7月龄占18.83%,8~11月龄占22.38%,1~6岁占39.35%,7~14岁占7.72%,15~19岁占3.40%,20~29岁占5.25%,30~65岁占3.09%;3~4月发病的占39.20%;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44.60%,无免疫史者占43.06%,免疫史不详者占12.34%。2006~2011年累计发生麻疹暴发疫情10起,合计发病63例。[结论]2006~2011年许昌市麻疹发病率总体水平较低,存在局部暴发、流行。少数儿童未能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成都市近几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策略进行分析。方法 2009-2014年成都市麻疹监测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运转指标,麻疹发病情况以及采取的策略与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4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51/10万,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8月龄儿童和≥15岁青壮年人群占68.00%;8月~15岁以下发病儿童存在适龄儿童未及时接种麻疹疫苗和免疫空白的问题。MSS各项指标中,除2009年外,2010-2014年疑似麻疹病例48 h内完整调查率、血标本采集率、血清学检测结果 7 d内报告率均90%,2013、2014连续两年排除麻疹病例报告发病率均2/10万。结论成都市MSS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麻疹发病降到较低水平,麻疹发病率与消除麻疹目标(低于1/10万)还有较大差距,存在薄弱人群和薄弱环节,还需要保持MSS运转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麻疹及时和全程接种率,开展流动儿童搜索和查漏补种,做好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加强医源性感染控制等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州2005~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和分析黔东南州实施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后两年来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 [方法]综合分析强化免疫后2年的麻疹监测系统的疫情资料. [结果]麻疹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35.11/10万,降至2005年2.89/10万、2006年2.81/10万,2005确诊发病率为0.62/10万,2006年确诊发病率为0.36/10万.2005-2006年每月报告疑似病例最多17例、最少为0例,且46.83%的疑似病例为风疹.目前55%的麻疹发生在8月龄~4岁,27.90%的麻疹发生在10岁以上大年龄人群,30.23%免疫史不详,20.93%无免疫史,无聚集性病例发生,学生和托幼儿童发病占42.86%、散居儿童发病占52.38%,其他发病占4.76%. [结论]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性分布,发病高峰仍为冬春季节,只有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服务质量、提高接种率,强化免疫或强化查漏补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继续开展下去,才能保证逐步降低麻疹发病率,直至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对2000-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0-2006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 34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52/10万.3~6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占总病例数的69.80%.以8月龄~14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4.24%,病例中有免疫史占27.56%,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72.64%.结论 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免疫覆盖率和高质量的监测是控制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