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太传统医药》2016,(8)
目的:观察活血灵方预防股骨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口服活血灵方治疗,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2周后行彩超检查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及术后1、3、14天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3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14天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活血灵方与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相当。结论:活血灵方对股骨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活血通脉汤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8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预防,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手术前1~2 h腹壁皮下注射5 000 IU,手术后每日腹壁皮下注射5 000 IU,连续7 d。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活血通脉汤,每日1剂,疗程14 d。每天观察DVT形成情况,计算两组DVT发生率;观察第7天和第14天伤肢肿胀程度;检查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结果:术后第7天,观察组DVT发生率为4.82%,对照组为14.2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4天观察组DVT发生率为6.02%,对照组为20.7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7天和第14天观察组肿胀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T和APTT与治疗前变化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FIB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活血通脉汤可预防骨科大术后DVT的发生,减轻肿胀程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剖宫产术后产妇240例,分为2组各120例,对照组予产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产科术后常规护理并服用中药益气活血通脉方。观察2组下肢彩色B超及临床症状判断血栓形成情况。结果:2组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观察组2例,对照组9例;彩色B超检查提示观察组2例均静脉不完全性栓塞,对照组9例中2例静脉完全性栓塞,7例静脉不完全性栓塞。经抗凝、溶栓、辨证内服中药、抬高患肢等综合治疗后痊愈,无出现并发肺静脉栓塞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产妇未发生下肢肿胀、疼痛,对照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共4例,提示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和服用益气活血通脉方可有效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观察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及服用益气活血通脉方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府逐瘀汤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太康济民骨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数字原则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术后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APTT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10 d、30 d的临床可能性预测量表评分(wells评分)≥3分高危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股静脉血栓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血府逐瘀汤,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活血通栓饮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将200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等抗凝溶栓、改善微循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活血通栓饮治疗,对比2组术后1周、1月和3月时的疗效。结果:术后1月、3月,治疗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拟活血通栓饮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能够明显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的骨科术后用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通脉活血汤内服外洗治疗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内服外洗通脉活血汤,对照组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7例,有效4例,显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显效率为64.2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脉活血汤治疗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川芎嗪结合低分子肝素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下肢发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结合组,随访3个月,根据静脉造影判断DVT的发生情况,根据出凝血情况和肝肾功能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191例完成随访,53例发... 相似文献
10.
11.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种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危及生命的深静脉血栓继发的肺栓塞,已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警觉,根据国内最新数字显示人工关节置换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高达47.1%,因此我科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开展了预防性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关节置换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治疗严重髋、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术方法而广泛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一直是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国外报道其发生率高达40%—70%,国内[1]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生率为47.1%。约有0.5-2%的患者发生肺栓塞,危及生命。且明显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2]。因此有效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仍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近年文献,综述如下:1发病机制150年前,Virchow就阐明了“静脉内”膜损伤、静脉血瘀滞… 相似文献
13.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2)
目的:探讨补气活血方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治疗组予补气活血方治疗,对照组予利伐沙班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及术前、术后第11天患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同时记录有无不良反应或事件。结果:与术后第1天比较,两组术后第10天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第11天患肢深静脉彩超结果提示,治疗组DVT发生率为16.67%,与对照组13.33%相当(P0.05)。研究全程两组均无不良反应或事件发生。结论:补气活血方能在术后10 d内有效降低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有效预防TKA术后DVT,临床有效率和利伐沙班片相当,使用安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11)
[目的]观察七厘散联合西药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方法]将75例住院患者病志号抽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38例七厘散,1剂/d,早晚温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5 d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下肢深静脉血栓形阳性率、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5 d),判定疗效。[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阳性率治疗组2. 63%(1/38)低于对照组16. 22%(6/37),(P <0. 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PT、APTT、Fbg两组均有改善(P <0. 05,P <0. 01),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PT、Fbg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5,P <0. 01),APTT两组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七厘散联合西药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7,(8):1047-1048
目的:分析总结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预防作用。方法:随机将100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以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者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者为治疗组,各50例。分析两组术后DVT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间APTT、PT、FIB、INR、D-D及水平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时,治疗组APTT、PT、FIB及IN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D-D低于对照组,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4周治疗时间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4周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有效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方预防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将90例TKA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利伐沙班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行TKA治疗,术后均进行抗凝干预。中药组于术后第1天给予益气活血通脉方口服治疗,利伐沙班组则给予利伐沙班口服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及术后24 h引流量、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的发生情况,评价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范围和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7、14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14 d后,中药组和利伐沙班组的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15.55%(7/45)和20.00%(9/45),以中药组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组术后24 h引流量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中药组术后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67%(3/45)和4.44%(2/45),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的22.22%(10/45)和20.00%(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4 d,2组患者的运动范围均有所提高,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组术后14 d与利伐沙班组比较,运动范围明显提高,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后2 d,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7 d和14 d,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评分均逐渐下降,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各观察时点,中药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后早期口服益气活血通脉方预防DVT发生的临床效果与利伐沙班相当,可明显减少患者双下肢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运动范围,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痛感,更利于促进患者TKA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7,(1):72-73
目的:探讨使用通脉益气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骨科进行人工膝、髋关节置换及髋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随机等分为通脉益气方组(A组,n=34)和对照组(B组,n=34)。方剂组患者术后采用通脉益气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两组患者术后DVT形成率,比较术后1d、2周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通脉益气中药方剂与低分子肝素钙均能预防患者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前者优于后者;与术后1d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周PT、APTT、FIB水平均有下降,且方剂组术后2周PT水平下降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1d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周IL-1、IL-6和TNF-α水平均有下降,下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通脉益气方预防骨科手术后患者DVT形成的疗效显著,且优于西药低分子肝素钙,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组方穴位定向透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皮下注射预防LEDVT发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组方穴位定向透药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4 d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FIB和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AT-Ⅲ水平和股总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LEDVT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肾活血组方穴位定向透药可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LE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工关节置换的方法,对骨折或肿瘤造成的髋关节破坏进行修复,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重建一个接近正常功能的关节,是近30年来矫形外科学中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其并发症的防护已倍受关注,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及其继发的肺功能栓塞(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