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苏省自然人群乙型脑炎抗体血清学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江苏省正常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免疫状况。方法采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对2006-2009年收集的0~20岁血清标本3258份进行乙脑抗体检测。结果乙脑抗体总的阳性率为70.35%,GMT为1:13.56。结论江苏省3岁以上人群乙脑抗体有保护作用,其阳性率及效价随年龄增加而增加,0和1岁组抗体水平较低,应该加强该年龄段人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2—2015年江苏省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水平。方法在苏中(扬州、南通市)、苏北(淮安、徐州市)8个监测点,采集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2 669份血清标本,采用蚀斑减少中和实验测定乙脑抗体水平。结果乙脑抗体阳性率为66.47%,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2.71;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GMT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P<0.05);不同年龄组、年份、地区及免疫接种次数乙脑抗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江苏省>15岁人群乙脑抗体水平具有保护作用,乙脑低滴度抗体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扬州市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抗体水平,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6月乙脑流行季节前,分7个年龄组,每组随机抽取50名健康人,采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法检测乙脑中和抗体。结果共检测356人,乙脑抗体阳性率为60.11%,GMT为1∶10.36。抗体阳性率、GMT<8月龄组最低,>20岁组最高,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8,P<0.05;F=23.82,P<0.05);有乙脑疫苗免疫史人群抗体阳性率高于无免疫史人群(χ2=27.68,P<0.05;F=16.19,P<0.05),且随着免疫剂次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性别抗体阳性率、GM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P>0.05;F=1.25,P>0.05)。结论扬州市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主要受疫苗接种及由流行季节造成的隐性感染影响,2岁儿童乙脑抗体水平较低,建议增加6岁儿童复种1剂次乙脑疫苗的接种程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9年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方法采用蚀斑减少中和实验,选择两个监测点,分7个年龄组测定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结果共检测741人,乙脑抗体阳性率为74.76%,GMT为1∶13.54。阳性率最高为20-岁组(94.00%),最低为1-岁组(49.50%),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监测点阳性率分别为67.26%、83.14%,GMT分别为1∶10.80、1∶1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年龄组儿童乙脑抗体阳性率较低,应重点加强这部分儿童的乙脑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提高其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2年北京市密云县健康人群乙型脑炎抗体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密云县10个行政村(居委会)作为调查点,选择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健康人群共268人,采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方法测定乙脑中和抗体,抗体滴度≥1∶10判断阳性。结果健康人群乙脑抗体监测阳性率为68.28%,其中0岁~组抗体阳性率最低为12.00%,1岁~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00%,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31,P=0.000);不同户籍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2.06%和64.39%;不同免疫次数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19,P=0.000)结论该县有可能发生乙脑流行,主要是因为0岁~,25岁~年龄组的抗体水平偏低,此结果提示应探讨育龄期妇女及成人乙脑疫苗免疫策略,同时应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防止乙脑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杭州市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IgG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年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2020年选择杭州市11个年龄组健康人群采集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乙脑IgG抗体,分析抗体阳性率。结果 调查对象乙脑IgG抗体总阳性率为61.62%(411/667);各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在28.33%(20-29岁)-88.52%(3-4岁)之间(χ^(2)=46.37,P<0.001);0剂次、1剂次、2剂次、≥3剂次、不详乙脑疫苗免疫史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7.06%、75.68%、74.21%、62.50%、48.91%(χ^(2)=46.37,P<0.001)。2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免疫史人群免疫后<1年、1年、2-3年、4-5年、≥6年乙脑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2.73%、97.06%、77.27%、83.72%、60.26%(χ^(2)=19.80,P<0.001)。结论 杭州市2019-2020年儿童乙脑抗体水平较高而青少年和成人偏低,抗体水平随乙脑疫苗免疫后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需探讨青少年和成人乙脑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4年北京市顺义区健康人群乙型脑炎抗体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顺义区7个乡镇街道作为调查点,选择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健康人群共243人,采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方法测定乙脑中和抗体,抗体滴度≥1∶10判断为阳性。结果健康人群乙脑抗体监测阳性率为83.9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1,P0.05)。1岁组乙脑抗体阳性率最低,不同年龄组乙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53,P0.05);民工、家务及待业者乙脑抗体阳性率最高,不同职业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081,P0.05)。结论顺义区已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不易发生乙脑流行。但随着北京市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媒介蚊虫的活动范围可能发生改变,人群自然感染机会下降,同时应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防止乙脑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福建省健康人群乙型脑炎抗体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在闽东、南的2个县,采集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流行季节前和后血清样本,用ELISA法检测乙脑病毒IgG抗体。[结果]健康人群抗体平均阳性率为83.1%(919/1 106),流行前抗体阳性率为76.6%(453/569)低于流行后的86.8%(466/537);闽东地区的抗体阳性率较闽南低;≤5岁高于5岁;女性高于男性;免疫后抗体阳性率提高。[结论]福建省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主要受疫苗接种及由流行季节造成的隐性感染影响。闽东地区的乙脑疫苗接种工作有待加强,5岁及以上未接种人群需要适当补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南通市外来从事规模种植业农民、砖窑厂工人及渔船民0~7岁子女免疫规划相关疾病免疫水平,为制订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法,对南通市9个县(市、区)外来人口集聚地流动儿童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乙肝抗-HbsAg阳性率76.17%;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96.11%、97.28%、94.94%和1∶439.43、1∶295.34、1∶93.613;白喉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T分别为76.71%、1∶10.836;百日咳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分别为22.41%、15.976IU/ml;破伤风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T分别为67.87%、1∶33.644;麻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分别为94.74%、1 105.1mIU/ml;A群流脑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T分别为64.78%、1∶11.522;乙脑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T分别为62.89%、1∶11.704。结论脊灰、麻疹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均较高,对这部分人群的保护较好。而乙肝、白喉、百日咳、破伤风、A群流脑、乙脑阳性率偏低,显示本市上述行业流动儿童免疫覆盖水平不足,易受到相关传染病的侵袭,预防接种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2007年健康人群乙型脑炎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007年天津市健康人群乙型脑炎抗体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天津市采集7个年龄组,各30名以上调查对象,于2007年5月份和1 1月份分别进行调查并采集血清标本,应用ELISA法对乙脑特异性IgG抗体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天津市健康人群5月份乙脑抗体阳性率为40.46%,11月份为38.46%,流行季节前后抗体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O.05).不同年龄组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7岁以下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7岁及以上年龄组(P<0.001).免疫前后抗体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天津市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主要受疫苗接种影响,由流行季节造成的显隐性感染有限.乙脑疫苗接种是我市预防乙脑疫情最有效的途径,在抓好适龄儿童乙脑疫苗接种工作质量的同时,适时开展针对7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可降低高危人群的易感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天津市2014年健康人群乙脑流行季节前后抗体水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10个年龄组在乙脑流行季节前(3月-5月)和流行季节后(11月-12月)各采集600份血样标本,应用ELISA法对乙脑特异性Ig G抗体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共检测1 238份,平均抗体阳性率为88.53%,其中2~岁组最高(96.30%),60岁~最低(73.68%),不同年龄组乙脑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6,P0.01),并表现为年龄与抗体水平呈负相关性(r=-0.768,P0.01)。作为病例地区的静海县乙脑流行季节后抗体阳性率(94.77%)高于流行季节前(8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06,P0.01)。宝坻区乙脑流行季节前后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7,P=0.2720.05)。结论天津市不同地区乙脑免疫水平的影响因素不同。建议在乙脑流行区开展病毒性脑炎的症状监测,提高乙脑监测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流行季节前后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检测,分析影响人群抗体水平及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简称比值)的因素.方法 根据既往乙脑发病率选取发病高、低两个地区,在每个地区采取整群抽样;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结果 在流行季节前乙脑发病高、低两个地区(安康、铜川)乙脑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81.32%(1∶27.84)、24.07%(1∶3.04),流行季节后分别为82.78%(1∶36.82)、27.31%(1∶3.28).在乙脑高流行地区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在低流行区无此趋势,经过一个流行季节两个地区人群抗体的阳性率均无明显升高,但在乙脑高流行区抗体滴度升高;抗体阳性率为98.20%的安康地区的人群中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为115∶ 111,抗体阳性率为23.40%的铜川地区的人群比值为5∶ 944,随着抗体水平的提高比值迅速提高.结论 自然感染是影响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的重要因素,在乙脑高发地区是主要因素.人群抗体水平是影响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的重要因素,比值随人群抗体水平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淮安市清浦区乡镇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评价乙脑疫苗接种效果。方法2009—2011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采样,采用空斑减少中和实验法进行检测。结果共采集合格标本1 092份,乙脑抗体阳性率为67.58%,抗体几何均数(GMT)为1∶11.89,各年度、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清浦区健康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小年龄组儿童抗体阳性率不高。对2岁以内儿童应及时给予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同时做好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贵州省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中和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乙脑流行季节采集6个市(州)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血清共960份,应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法检测乙脑中和抗体。结果 960名调查对象中乙脑中和抗体阳性率为64.69%,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30.32。男、女性乙脑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9.82%、68.77%(χ2 = 8.364, P = 0.004);不同年龄乙脑中和抗体阳性率在52.50%~84.17%之间(χ2 = 35.893, P<0.001),GMT在1∶20.00~1∶41.40之间(χ2 = 22.207, P = 0.002),其中中和抗体阳性率最低为< 1岁组,最高为>40岁组,GMT最低为11~15岁组,最高为>40岁组;不同地区乙脑中和抗体GMT在1∶18.62~1∶43.66之间(χ2 = 56.581, P<0.001)。结论 贵州省健康人群乙脑中和抗体水平总体较低,应加强乙脑监测,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尤其是应加强对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评价其流行危险度。方法随机抽取南山区0岁~、5岁~、10岁~、15岁~、20岁~、30岁~、40岁~等年龄组各80~90人,采集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抗体。结果检测南山区健康人群血清631份,乙脑IgG抗体阳性218份,总阳性率34.55%。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有差异,20岁以上成人组乙脑抗体阳性率较低;男女性别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南山区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较低,一旦有输入性病例,暴发和流行的危险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制定正常人群的乙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蚀斑减少中和实验,对泰州市乙脑监测点健康人群的乙脑抗体水平进行监测。结果共调查364人,乙脑抗体阳性率为63.46%,7~岁组阳性率最高,为92.16%;0~岁组阳性率最低,为10.64%。不同年龄组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正常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必须全面落实适龄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的乙脑免疫接种,同时加强人群抗体水平监测,以有效预防与控制乙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部分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水平的血清学监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解上海市目前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免疫水平,采用血凝抑制试验,于1998年9月~1999年2月,对上海市区和郊县的部分人群乙脑抗体水平进行了血清学监测,并与80年代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县乙脑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88.15%和87.46%.未接种过乙脑疫苗的1岁以下儿童抗体阳性率较低,1~9岁儿童和20岁以上成人抗体阳性率较高.表明上海市人群中乙脑抗体的阳性率较高,原因是20多年来小儿接受高度覆盖的乙脑疫苗接种.在大年龄组,70年代以前的乙脑流行在血清学监测中得到反映,也可能存在自然感染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8.
温州市瓯海区健康人群免疫针对性疾病免疫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温州市瓯海区常住和流动人群免疫针对性疾病免疫水平,评价免疫规划工作的成效,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3个调查点的常住和流动人群中随机调查〈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7个年龄组各15~20人,共719人。结果抗-HBs和HBsAg阳性率分别为68.71%、3.20%。麻疹H1抗体阳性率为87.90%,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9.007。白喉抗毒素阳性率为61.75%,几何平均浓度(GMC)为0.0627IU/ml。破伤风抗毒素阳性率为67.45%,GMC为0.7611IU/ml。百日咳凝集抗体保护率30.60%,GMT为1:67.04。乙脑IgG抗体阳性率为57.58%。甲肝IgG抗体阳性率为30.60%。结论麻疹抗体人群中和乙肝抗体在小年龄组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已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流动人群抗体水平普遍比常住人群低。另外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脑、甲肝等人群抗体水平比较低,存在疾病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9.
王云婕  刘新利  曹丽 《现代预防医学》2014,(10):1903-1905,1912
目的了解铜川市乙脑发病特征及人群抗体水平,为有效防控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铜川市乙脑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在铜川市宜君县随机抽取健康人群采集静脉血检测乙脑中和抗体。结果铜川市1960-2012年共报告乙脑病例649例,死亡59例,年均发病率为2.07/10万,死亡率为0.19/10万,病死率为9.09%。发病呈明显的季节特点,近年来职业分布上以农民、民工为多,15岁以上人群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3.10%,年龄别发病率以60岁以上人群最高;共采集健康人群血样216对,乙脑流行季节前,健康人群中和抗体阳性率24.07%,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1∶3.04;流行季节后,健康人群乙脑中和抗体阳性率为26.39%,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1∶3.29,流行季节前后中和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脑疫苗接种是铜川市预防乙脑最有效的途径,铜川市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主要受疫苗接种影响。在做好适龄儿童免疫接种的同时,对成人也应开展乙脑疫苗强化免疫,建立整个人群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江苏省2007年正常人群乙脑免疫水平进行监测,为正常人群的乙脑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蚀斑减少中和实验,测定正常人群的乙脑抗体水平。结果:2007年共调查1 065人,乙脑抗体阳性率为69.95%,GMT为1∶14.44。阳性率最高的为20~岁组,为93.42%;低滴度抗体≤1∶10占44.98%,0~岁组最高,占85.81%;高滴度抗体≥1∶80占19%,0~岁组最低,占2.58%。3个监测点无锡江阴阳性率为79.24%,GMT为1∶18.93;宿迁宿豫阳性率为75.34%,GMT为1∶19.27;泰州姜堰阳性率为55.14%,GMT为1∶8.15。结论:乙脑低滴度抗体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应加强儿童免疫。3个监测点以苏中免疫水平较低,应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