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转归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251例GCS评分5-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有否进行早期机械通气分为治疗组128例与对照组123例,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压(BP)、心率(HR)、GCS评分和预后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SaO2、PaO2、PaCO2、BP、HR、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7,14 d时两组间SaO2、PaO2.Pa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GOS评分、死亡率、预后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细胞缺氧状况,促进脑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早期机械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将7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及相应手术治疗外.对照组35例先予鼻导管持续吸氧.出现呼吸衰竭时使用机械通气;观察组39例伤后即刻应用机械通气。比较两组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较常规机械通气能更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3.
纤维支气管镜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意义. 方法 对2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肺部感染患者行43次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呼吸系统症状、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情况,判断纤维支气管镜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结果 所有患者24h内体温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或消失;X线胸片示肺部浸润阴影缩小或不张的肺叶复张/或部分复张;血气分析结果 示血PaO2、SaO2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肺部感染患者救治中应用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机辅助呼吸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0 ̄2004年来收治的14例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治疗组(A组),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14例);将1998 ̄2000年前收治的14例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给予低流量持续鼻部吸氧(14例)。对治疗组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前后呼吸监测结果、两组间呼吸监测结果及治疗效果行对比分析,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生存状况。结果A组患者应用呼吸机后较应用前及B组患者PaO2、PaCO2、SaO2等指标有明显改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A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B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呼吸机辅助呼吸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早期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并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疗效.方法 3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随机分为2组,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组(治疗组),常规机械通气PaO2<60 mmHg组(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2周后GCS评分、撤机时间,6个月后 GOS评分评定预后.探讨机械通气时机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2周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撤机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6个月后2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但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生存质量明显较对照组高.结论 NPE是继发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合理机械通气治疗是NPE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血气分析特点及高氧液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sTBI)血气特点及高氧液的疗效.方法 40例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高氧液1瓶加入500ml液体中,1次/d,共5d.输注前后分别作血气分析,观察pH、PaO2、PaCO2、BE、SaO2、P(A-a)O2值.结果 (1)输注高氧液前后pH、PaO2、PaCO2、BE,前2d SaO2无统计学差异,P(A-a)O2,后3d SaO2有统计学差异.(2)输注高氧液前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2.5%和12%,二者有显著性差异(χ^2=22.18,P<0.05);65例次低氧血症者输注高氧液前后PaO2均值分别为69.33±19.35、82.64±29.5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t=4.6291,P<0.05).(3)本组全部患者P(A-a)O2均明显高于正常.(4)酸碱失衡类型以呼吸性碱中毒最多见,输注高氧液后血气酸碱正常率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χ^2=8.87,P<0.05).结论 高氧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血气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2-01—2004-01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加氧对气道湿化给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氧装置给氧,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情况、痰液黏稠度及感染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PaO2、PaCO2、SpO2和呼吸频率治疗后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痰液黏稠度治疗后3d、5d、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吸氧装置气道给氧相比,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效显著,是明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配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致呼吸衰竭(呼衰)并气道误吸治疗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重型颅脑损伤致呼衰并气道误吸的患者于伤后3h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支持下经纤支镜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观察术前、中、后心率(HR)、血压(BP)、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吸气峰压(PIP)、吸氧浓度(FiO2)变化。结果32例患者均术程顺利,未发生并发症。术中HR、BP、PaO2、OI较术前无改变(P〉0.05),术后FiO2较术前显著减少,HR、PaO2、OI明显好转(P〈0.01)。经治疗无一例出现吸入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结论经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配合机械通气治疗,对防止吸入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的发生,预防和纠正低氧血症,保证脑供氧,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液体负平衡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情况、氧合状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10—2021-12收治的8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液体负平衡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机械通气情况[(吸入氧浓度(FiO2)、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机使用时间)],氧合状况[(治疗前后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排血量(CO)、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等临床资料。结果 脱机时,2组患者机械通气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aO2、OI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P(A-a)O2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后吸入性肺炎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吸入性肺炎的早期诊断、监护及治疗的意义。方法 58例严重误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呼吸功能监护同时,采取气道内抽吸、冲洗,早期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控制感染等措施。结果 本组痊愈39例,因呼吸衰竭死亡19例,病死率32.8%。结论 系统的呼吸功能监护、早期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治疗是纠正低氧血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脑出血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策略及疗效。方法重症脑出血并发ARD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机械通气。分析治疗前后呼吸指标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与机械通气前比较,各项指标包括呼吸频率(RR)、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出血并发ARDS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经皮微创气管切开(PD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6—2013-06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根据发病后行PDT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PDT组30例(发病后5d内)和对照组28例(发病后10d后)。评估2组患者2周后肺部感染评分(CPIS)、GCS评分、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等。结果早期PDT组2周后肺部感染评分(CPIS)、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D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各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下列指标变化:(1)血清C反应蛋白(CRP)、乳酸(LA)、内皮素(ET)水平、凝血指标;(2)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3)比较2组Cushing溃疡出血、肺部感染、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电解质紊乱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血必净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清CRP、ET、LA水平,保护凝血功能;对心、肝、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具有保护和改善作用;能减少脓毒血症、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提高临床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并发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情况。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均采取降压、吸氧、预防感染及降低颅内压、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A组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B组根据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情况采取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及病情程度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对2组治疗前和随访6个月后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水平、APACHⅡ评分及随访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预后指标(NDS、BI、FCA)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B组治疗后及随访6个月后的上述指标监测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并发呼吸衰竭较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减轻其低氧血症,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颅脑损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3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对其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43例患者经抢救治疗,存活30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69.8%.结论 ARDS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1年6月~2004年12月间收治的4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或术后即给予机械通气辅助氧供并同时冰毯降温,观察治疗前、后PaO2,GCS评分,lung injury score(LIS评分),acute lung injury(ALI)指数,颅内朦(ICP)变化。结果 49例患者经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全组死产8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率(包括自动出院)20.41%。出院病人39例获随诊半年。恢复良好31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3例。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可控制和预防低氧血症,改善脑缺血,减轻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对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呼吸功能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系统的呼吸功能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意义。方法 对87 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 分)行系统的呼吸功能监测( 包括血气分析、经皮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据此对持续低氧血症48 例行气管切开,28 例随后再行机械通气治疗。将其疗效与无系统呼吸监测的传统治疗组(94 例) 比较。结果 监测组有呼吸功能障碍的56 例中死亡18 例(32-1 % ) ,传统治疗组有呼吸功能障碍的69 例死亡32 例(46-4 % ),前者病死率明显降低( P<0-05) 。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者系统的呼吸功能监测有利于及早发现呼吸功能障碍,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对于降低此类伤员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人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发病率在19%~35%[1],与TBI的预后不良及病死率增加有关。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对改善病人临床症状与预后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肺保护性通气(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LPV)技术被广泛应用。由于肺脑之间辩证关系的存在,在进行通气时常顾此失彼,难以达到最佳的平衡点。如何达到良好的平衡,以提高这类疾病的治疗,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本文就肺保护性通气技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ARD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3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肺部啰音、RR、SpO2、PO2及PaCO2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治疗2h后,30例患者肺部啰音明显减少,甚至消失,RR、SpO2、PO2及PaCO2改善明显(P0.05)。结论合理应用机械通气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提高对重型颅脑创伤后MODS的认识及掌握俯卧位通气联合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重型颅脑创伤后MODS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重型颅脑创伤并发MODS的诊治经验。本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ICU经气管切开、脱水、神经营养和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平稳,转入普通病房后出现重症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度);经俯卧位通气及敏感性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控制;入院第22 d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结果患者虽经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最终因急性肾衰竭及MODS死亡。结论重型颅脑创伤后MODS的死亡率高,发生重症肺炎及ARDS后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效果不佳者,应立即改为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控制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的肺部感染;持续性颅内压监测可指导脱水剂的合理有效使用,避免经验性使用甘露醇,最大限度降低肾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