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的表达及肿瘤血管形成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 1 1 0例乳腺癌标本应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其微血管数 ( MVC)和 VEGF蛋白的表达 ,分析 MVC和 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1 1 0例中 VEGF表达阳性率为 6 7.3% ,VEGF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脉管侵犯呈密切正相关 ( P<0 .0 1 ) ;乳腺癌的微血管数 ( MVC) X± S为 97.7± 4 2 .5个 ,MVC与淋巴结转移、肿瘤脉管侵犯呈密切正相关 ( P<0 .0 1 ) ;本组乳腺癌的 VEGF表达与 MVC呈密切正相关 ( P<0 .0 1 )。结论 乳腺癌组织由于 VEGF等血管形成因子的明显增加 ,肿瘤血管大量形成 ,微血管数显著增加 ,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故检测乳腺癌组织中 MVC和 VEGF的表达状况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 ,为指导乳腺癌术后综合治疗提供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VEGF及其促肿瘤血管形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马占龙  邓红 《江苏医药》2004,30(1):50-51
肿瘤新血管的形成,对于直径大于2mm的实体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恶性肿瘤组织可分泌多种促血管形因子,其中血管内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因子,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具有很强的促血管形成作用,能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多种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3.
血管形成和血管形成抑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血管形成的过程及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检索国外相关领域的文献 ,对血管形成的过程和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相关的疾病和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概括介绍。结果血管形成的过程是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互相调控的结果 ,异常的血管形成会引起一些病理状态 ,如 :肿瘤、炎症、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等。因而血管形成抑制剂是相关疾病治疗的候选药物。结论应用血管形成理论及其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 ,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小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模型。方法荷瘤小鼠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10%的胭脂红溶液,比色法测定肿瘤组织胭脂红含量,计算血管指数反映新生血管形成;应用此模型考察沙利度胺对肿瘤组织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血管指数可反映肿瘤组织新生血管形成,沙利度胺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肿瘤血管指数。结论小鼠肿瘤新生血管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新生血管模型。  相似文献   

5.
<正>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对肿瘤血管形成有重要作用。Mukhopadhyay等[1]和Fontanini等[2]认为,p53基因突变可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水平来影响肿瘤血管的形成。为了解突变型P53、VEGF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6.
内源性肿瘤血管形成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血管内皮细胞从现存的血管系统中分化、迁移而形成新的微血管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成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在伤口愈合、组织修复、妇女生育和月经期、胎儿发育等生理刺激下出现新生血管生成,属于生理性血管生成.此时在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严格控制和协调下,血管生成成为一个发生在有限时间内的有序生理过程,增生的内皮细胞很快恢复到正常的静止状态.只有当血管生成调节机制失控和血管生成过度时,血管生成才成为致病因素,导致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性或黄斑变性视网膜病变、婴儿血管瘤和恶性肿瘤等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内源性肿瘤血管形成抑制剂的研究将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新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VEGF) 在Graves病中的表达情况, 并通过检测微血管密度(MVD)探讨VEGF在Graves病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VEGF在65例Graves病和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同时免疫组化检测CD34衡量甲状腺组织的MVD。结果 VEGF在Graves病中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 0 01)。在Graves 病的甲状腺组织中, 随着VEGF 表达强度的增加, 甲状腺组织中的MVD也随之增加(P<0 01)。结论 VEGF在Graves病的血管形成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膀胱移行细胞癌新生血管形成基因分子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新生血管形成基因分子调控的机制,方法:利用术中取得的良性和恶性膀胱上皮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杂交方法检测微血管计数(MC)、血管内皮组织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反应素-1(TSP-1),Src mRNA蛋白表达量之间的关系。结论:膀胱癌组织Src mRNA表达水平越高则MC越高,VEGF也越高,Src mRNA表达水平与TSP-表达无关,结论:膀胱癌发展过程中Src原癌基因的激活有可能导致VEGF表达增高,从而促进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网络形成,TSP-1的减少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8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生存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同时用CD34标记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生存素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6%.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生存素蛋白的阳性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存素蛋白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直肠癌中生存素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浸润深度、Dukes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VEGF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部位、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直肠癌中生存素蛋白表达与VEGF蛋白和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生存素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上调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血管形成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抗肿瘤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生长依赖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类能促进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能诱导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调节内皮细胞的通透性。VEGF及其受体介导的肿瘤血管新生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VEGF及其受体的分类、作用机制及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大肠肿瘤演变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转移、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了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浓度及组织标本中微血管密度 (MVD) ,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 ,VEGF是大肠肿瘤形成过程中的密切相关指标 ,可作为大肠癌普查、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增殖并分化为成熟且有功能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多数的研究发现骨髓来源的EPCs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EPCs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新的靶点.现将EPCS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综述如下.1 新生血管对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姜黄素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局部血管形成的影响和抗血管形成作用。方法:制作Wistar大鼠EMs动物模型,4周后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及姜黄素高剂量组5组,持续用药28d,SP免疫组化法测定在位内膜和异位组织灶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测定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量的表达。结果:姜黄素治疗模型大鼠EMs,4周后异位组织中MVD和VEGF蛋白量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位内膜中MVD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姜黄素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EMs异位组织的增生。结论:姜黄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组织中MVD的表达和VEGF蛋白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姜黄素有望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抗血管形成治疗的新药。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thase,i NOS)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5 2例肺癌中 i 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 ,同时检测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显示 ,i NOS在肺癌中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但它可能不参与VEGF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 ,而通过另外途径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及80例胃癌组织中PTEN、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PTEN全部阳性表达,胃癌组织PTEN阳性率为52.5%(40/80)、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VEGF在正常胃黏膜阳性率为10%(2/20),胃癌组织阳性率为53.8%(43/8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VEGF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胃癌组织MVD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MVD(P〈0.01),MVD与胃癌组织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1),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VEGF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MVD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PTEN蛋白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胃癌PTEN基因失活可能通过增加VEGF的表达来促进血管形成,导致肿瘤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16.
内皮细胞与血管形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最近的研究表明 ,虽然病原性血管因子很多 ,但在释放或受体水平 ,抑制专一性血管形成因子这一策略 ,可能成为安全、有效地治疗由血管形成介导的疾病的方法基础。生理性血管形成对血管的再生、成长和修复是至关重要的 ;而病理性血管形成则维系着血管疾病、肿瘤和致炎性疾病的发展进程。血管形成因子的种类有多种 ,都间接或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 ,这就说明内皮细胞对血管形成的影响尤为重要 ,这一作用靶点为一些与病理性血管形成有关的人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目前 ,大量的临床实验已证明了这一靶标在诊断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一大样本的免疫组化研究,了解其血管形成的特点。方法 采用二步法,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对临床随机选取的海绵状血管瘤50例、对照组正常脑组织血管20例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染色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中VEGF和Flt-1的表达呈明显阳性(++),弥散分布,而所有正常脑组织血管中VEGF和Flt-1则无明显表达。结论 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存在血管形成因素的过度表达现象。  相似文献   

18.
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肿瘤介导的血管生成,阻断癌细胞的营养途径,就可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关键性促血管生长因子,它与特异性高表达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从而发挥生物学功能.因而以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为靶点的肿瘤血管靶向性治疗已成为近几年肿瘤治疗的新途径[1-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模型ECV304 -SKOV3和L929-H22 细胞 ,用免疫细胞化学测定促进血管形成因子的表达、RT -PCR测定其端粒酶活性 ,并与亲代细胞比较。结果 :ECV304 -SKOV3细胞和L929-H22 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强于亲代细胞ECV304、L929,分别为0.778±0.011、0.875±0.026、0.692±0.014、0.684±0.012(P<0.001)。ECV304 -SKOV3细胞表达血管形成因子MMP -9、bcl -2增强 (P<0.05) ,TN减弱(P<0.05) ;L929-H22 细胞表达MMP -9、TGF -β1、TN、bcl-2增强 (P<0.01) ;二者表达PCNA增强 (P<0.01)。结论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存活能力、血管形成因子表达增强 ,可能参与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是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为基础,近年来靶向肿瘤微环境成为治疗肿瘤的新途径。肿瘤微环境主要通过诱导新生血管形成、抑制免疫监视和免疫反应、孕育肿瘤干细胞等促进肿瘤发生及转移。理论上靶向肿瘤微环境的肿瘤治疗应有高效、低毒、广谱的特点。限于对肿瘤微环境的了解,目前以肿瘤微环境为靶成功治疗肿瘤的例子并不多。本文就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调控、靶向肿瘤微环境治疗肿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