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姗  李娟  焦文芹  霍蕊  蔡艳 《淮海医药》2015,(2):204-205
目的观察两种营养液输注方式用于胃癌患者手术后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复尔凯肠内营养输注泵进行泵入,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输住泵管滴注营养液的方法。2组于患者手术后第2天开始使用肠内营养液1周。并使用加热器进行加热,保持营养液温度在37℃~41℃。结果观察组患者腹泻、腹胀、呕吐、堵管(滴注不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胃癌患者手术后,采用胃肠营养泵匀速泵入法并使用加热器进行加热,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薛蓉  张艳秋  吴伟  赵伟  程焱 《天津医药》2008,36(7):515-517
目的:研究神经内科ICU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将62例不能进食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肠内营养组)32例和匀浆膳组30例,比较入院时及2周后各项营养指标。结果:2周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较入院时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匀浆膳组TP、ALB、PA较入院时增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对比,治疗后的TP、ACB、PA在肠内营养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匀浆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匀浆膳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肠内营养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陆合明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781-1782
目的探讨同步化放疗对晚期舌根癌口咽功能保护作用和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晚期舌根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接受调强放疗,第1、4周采用PF方案同步化疗。功能评价采用“头颈肿瘤行为状态评分”。结果中位随访期38个月,4年局部控制率、局部区域控制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00%、72%和66%,主要急性毒性反应为黏膜炎。所有患者的功能评估问卷得分为优(〉75分),公开场合进食能力平均得分72分,饮食正常平均得分为70分.说话可理解性得分为92分。结论同步化放疗对于晚期舌根癌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肿瘤长期控制.同时还有助于对患者的口咽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脑外科患者手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脑外科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未应用肠内营养的脑外科术后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1d、第1周及第2周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氮平衡,术后第2周患者上臂肌围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变化,分析患者的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2周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氮平衡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臂肌围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脑外科手术的营养状态,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和吞咽障碍,需长期鼻饲肠内营养来实现营养的供给;但长期鼻饲的患者因其体位不当、咳嗽、进食后吸痰、一次注入量过多或过快、输入的温度过低等,往往会发生腹泻、恶心呕吐、反流、吸入性肺炎、胃潴留和堵管等诸多并发症,其中腹泻为最常见并发症,约占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并发症的5%~30%[1].肠内营养泵是一种由微电脑控制输液的装置,以精确控制肠内营养液的输注[2].具有定时定量,空管报警,堵塞报警、断流、限制量等多种报警提示功能,为危重患者定向、定量、定时地营养输注提供保障.并可模仿胃的蠕动节律,间断向肠内或胃内输送营养液.我科采用肠内营养泵与注射器推注方法行肠内营养支持,现比较两种方法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早期给予生态免疫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25例SAP患者在入院3~5d时放鼻空肠螺旋管.在到达空肠后.进行肠内生态免疫营养支持。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营养状况、免疫功能、TNF-α、IL-10的变化及并发痖的发生率等:结果25例患者均成功置管到达空肠.2例置管第4天时在X线透视辅助下置入空肠,3例在置管第4天时在内镜辅助下进入空肠。所有患者对早期肠内生态免疫营养耐受良好,无胰腺炎复发.而且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开始后1-2周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与营养支持前比较明显好转,TNF-α较肠内营养前显著降低(P〈0.05).IL-10较前显著升高(P〈0.05).且无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的发生。结论对SAP早期给予肠内生态免癌营养支持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能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损伤昏迷者应用两种不同鼻饲方法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比较。方法将脑损伤昏迷者置入鼻胃管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利用肠内营养泵将营养液持续泵入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用一次性注射器分次注入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营养后第1周、第2周的营养状况评价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血清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脑损伤昏迷者应用肠内营养泵持续泵入营养液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增加营养的吸收,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用方便,较一次性注射器推注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颅脑疾病的单纯肠内营养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颅脑疾病完全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43例颅脑疾病患者在入院早期进行经鼻胃管完全肠内营养支持.直到患者能经口进食停止.观察患者的体重、血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副作用,以评估其安全性和效果。结果 6例患者的血浆蛋白指标下降.其余患者保持原有水平或不同程度的增高;体重较入院时没有明显下降;9例(20.93%)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4例(9.30%)在营养支持第1、2天出现食管返流,改用泵入后好转;2例(4.65%)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结论肠内营养混悬液作为肠内营养制剂在颅脑疾病患者早期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肠内营养在胃肠道大手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胃肠道大手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187例胃肠道大手术后患者术后第一日经鼻(胃)肠营养管开始行肠内营养,对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营养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7例患者2例自动出院,其余185例治愈出院,排气时间(68.1±12.3)h,排便时间(81.4±7.2)h,住院时间(13±5)d。腹胀或腹泻5例,切口感染6例,吻合口瘘3例,胃瘫2例。结论胃肠道大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是必要的,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GH)加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术后颅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2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1例):术后第2d开始肠内营养(EN)支持。同时每天联合应用GH。连用1周;对照组术后第2d开始胃肠外营养(TPN)支持。观察两组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心脏并发症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心脏并发症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心脏并发症和电解质紊乱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激素联合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还可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常规营养的对照组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组,比较其术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的术后营养指标,且降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高蛋白组和标准组,每组22例,高蛋白组以瑞高作为肠内营养制剂,标准组以瑞素作为肠内营养制剂,全部患者均于发病早期(5天内)开始肠内营养,营养支持时间不少于2周,测定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第1周、第2周多项营养指标,并监测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营养支持第2周,高蛋白组ALB及Hb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第1周及第2周,高蛋白组TC、TG、LDH明显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两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均被纠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蛋白营养制剂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胃肠道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预防作用.方法:14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二组,一组为抑酸剂 肠外营养组,一组为抑酸剂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组.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例数.结果:二组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抑酸剂 肠外营养组29.2%,抑酸剂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组9.09%.抑酸剂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组明显低于抑酸剂 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的防止高血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时机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措施。方法将符合条件的72例重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6例,按传统方法,早期禁食,72h后留置胃管,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36例,按照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在入院后6~24h,呼吸、循环稳定后,留置胃管,予肠内营养支持。分别对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出现的并发症较对照组低,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肠内联合肠外营养(EN+PN)支持在危重症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将60例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的危重症病例随机分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EN+PN)支持组、完全肠内营养(TEN)支持组和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组,每组20例,对比观察营养支持前1d及营养支持后d7患者的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且每天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营养指标比较:经EN+PN支持后,血清前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亦有升高(P<0.05);而TEN和TPN支持后,各指标结果无显著差异.三组对比,EN+PN支持组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EN组和PN组(P<0.05),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比较:EN+PN支持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EN组和PN组(P<0.05).结论:EN+PN支持更符合生理状态,有更好的代谢效应,能改善危重症病例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的危重症病例,应尽量早期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EN)与肠外营养(EPN)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早期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营养支持后观察组Ig G、Ig A、Ig M水平,CD_3、CD_4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CD_8百分比与CD_4/CD_8比值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1=21.445,t_2=27.186,t_3=19.187,P<0.05);(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62,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早期康复,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7.
不同营养方式在胃癌根治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联合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58例,随机分成TPN组和PN+EN组,各29例。2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肠外营养或者肠内营养支持。于手术前ld和手术后第8天检测体质量、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体质量、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N+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少于TPN组(P〈0.05),感染发生率少于TPN组(P〈0.05)。结论2组营养支持均可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营养状态,但是,EN与PN相比,对患者肠道的康复和减少感染发生率有好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食管癌术后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与非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明确食管癌患者是否从序贯性营养支持疗法中获益。方法 将92例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组(46例)和非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组(46例),比较两组临床结局指标(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肠内营养耐受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和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等)。结果 与非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组相比,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缩短,首次自然排便和肠内营养耐受性良好例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指标、人体成分、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内营养耐受性的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法 65例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均在术前将胃管和鼻空肠管经由鼻孔插入胃内,术中在消化道重建后由术者将鼻空肠管调整至十二指肠降部,术后24 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先用生理盐水试滴,后用瑞素并逐渐加量;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调整,输入时间为4~6 d。结果 61例患者完成肠内营养输注,21例(32.8%)出现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经调整输注速度或输注时间后,18例(85.7%)患者得到缓解,继续完成肠内营养。术后平均4~6 d患者可进流质饮食,逐渐过度到普通饮食,期间肠道功能得到恢复,营养状况得到改善。1例患者术后12 d,肠道功能才得以恢复。全组无肠漏发生。结论在重视胃癌手术后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情况下,个体化营养方案的实施在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