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同居中州,五行属土,己戊各异,而有阴阳之分。盖脾属已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属戊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安,此阴阳之离合也。土为万物之母,居于转枢之地,上承心肺,下启肝肾,升降之机具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此升降之序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乾运不行,食不消化;纳机不旺,胃厌食入,此脾胃纳运有分工也。脾为脏,脏宜藏,以静守为顺;胃为腑,  相似文献   

2.
[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为胃行其津液,即脾为胃运化水谷之精气。这里所谓“津液”,指水谷之精气而言。 1.脾胃相互关系:组织结构上,脾胃相邻,以系膜相互联系;脾胃又有相互表里、经脉络属关系。生理机能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转输水谷之精气;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病理变化上,脾病可及胃,胃病亦可  相似文献   

3.
朱襄君先生,治学严谨,学验俱丰,长于内妇儿各科,尤擅脾胃病的治疗。1963年,笔者有幸随师侍诊,亲聆教诲,受益颇深。现仅举胃病一证,以窥其学术思想之一斑。1 健脾益胃贵在运化朱师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升一降,胃喜润而恶燥,脾喜燥而恶湿,二者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临证指南医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润自安”,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受纳、运化、排泄等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脾气升、胃气降,脾主运,胃主纳,二者密切配合而…  相似文献   

4.
1 治胃必求脾 脾胃同居中焦,相为表里,胃喜润恶燥而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而主升清。胃主受纳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消磨水谷,合而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上相合互助,病理上也必相互影响。临床上常见因脾失健运而表现为脘痞腹胀、纳少、倦怠、消瘦的脾胃虚弱证,治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和胃。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致湿阻中焦出现纳果腹纳、呕  相似文献   

5.
世谓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然东垣之论,详于脾而略于胃,详于阳而略于阴。香岩叶氏,独具慧眼,力倡养胃阴之说,补东垣之不逮,却详于胃阴而略于脾阴,遂使后之学者泾渭不分,混以脾阳统胃阳,以胃阴统脾阴。愚以为脾之与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截然有别,不容混淆。遂不揣浅陋,试探脾阴胃阴之殊,不当之处,望明哲者正之。一、言生理,脾胃之阴有别《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凡脏腑均有阴阳二方面,脾胃也然。脾者,太阴湿土,主升主运,喜燥而恶湿,胃者,阳明燥土,主降  相似文献   

6.
脾喜刚燥辨     
世之医谓“脾喜燥恶湿”。脾主运化,湿邪内阻可阻遏脾气的升清、损伤脾阳,而致脾的运化功能更为低下。治疗时,当燥湿健脾。但这并不能说明“脾喜刚燥”,笔者下面进行简要阐述。1 “脾喜刚燥”的来源 世人很少谈及脾阴,以胃阴统脾阴,脾阳统胃阳。叶天士虽脾胃分治,但未言及脾阴,只是偏于论述胃阴,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水之制在脾,牌在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转输的重要作用。湿邪是在牌土虚弱的基础上产生的病理产物。《医方考·脾胃门》云:“湿淫于内者,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内生也。”湿性重浊粘腻,燥性干涩,二者恰好相反。加之临床脾湿证常见,且治疗时多用辛燥药,故尔形成  相似文献   

7.
脾胃气虚与升降失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亚琴 《河南中医》2004,24(9):75-76
脾胃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受纳且主降浊,脾主运化且主升清;其性也异,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二者纳化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主化育。由于二者位居中焦,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因而脾胃被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此如《医圣心源》所言:“脾升则肝肾亦升,故乙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之善运也。”正因于  相似文献   

8.
杨杰 《福建中医药》2006,37(5):56-57
1历史渊源胃阴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内经,倡于东垣,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加以完善。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以来,大多以补益脾阳为主,他主张脾胃合治,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后世受其影响,往往以治脾而笼统治胃,弊端甚多。至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才最终纠正了这一弊端。滋养胃阴其实古已有之,如内经中已提出燥者濡之,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用麦门冬汤滋养肺胃,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火咳喘。此外,仲景创立的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都以滋养胃阴立方。此后,刘河间提出胃润泽论,李东垣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张元素认为脾喜温运,胃宜润降,朱丹溪主张清和之法养脾胃,喻嘉言强调保护胃中津液,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叶天士。但真正系统的提出胃阴学说应首推叶天士,他秉承内经,主遵仲景,继承东垣,又博采众家,创立胃阴学说。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纳食物主胃,运化主脾。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太阴湿润土,得阳始运;阳明躁土,得阴自安。这些观点说明了脾胃的不同生理特点和治疗原则,因而脾胃当分开而论,明确了脾胃分治的思想,为胃阴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脾胃者,仓廪之官”,为后天之本。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体阴而用阳,胃体阳而用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两者具有阴阳、气血、运纳、刚柔、燥湿等一系列性能和体用的不同,为此,在研究脾胃的时候,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本文试就胃  相似文献   

10.
养胃阴一法,是叶氏一个发明。其立论如“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阴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等,都具创见。举凡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出现舌红、咽干、口燥、肌热、不饥不纳、烦渴不寐、便不通爽等症,最适于用养胃阴的法则来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脾胃五行属土,位居中宫,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胃气主升;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脾为五脏之一,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脾胃的阴阳组合,实现了后天水谷的化气取汁,运化转输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试论脾喜燥恶湿杨宝元(唐山卫生学校附属医院063000)“脾恶湿”之说,源出于《索问·宣明五气论》。张景岳注“牌属土,其应湿,湿胜则伤肌肉,故恶湿”。脾虽主湿,但湿过多,必损伤肌肉四肢,发生痿、水肿等症。因而牌之运化不及,则又缘湿之过盛。“脾喜”之说...  相似文献   

13.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基于《内经》,别户于东垣,发扬于诸家。《内经》提出脾胃主纳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李东垣本《内经》“土者生万物”之旨,强调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治重升发脾阳,立“甘温除热”大法,著《脾胃论》,被后世称为“补土派”。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叶氏擅长柔润养阴之法,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善。历代医家治脾胃多从补虚立论,而张子和善用  相似文献   

14.
任维敏 《光明中医》2011,26(2):210-211
苦寒碍胃,有伤中之弊,已被古今不少学者所认同。苦寒伤胃,不宜用于脾胃病,特别是脾胃虚寒的病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苦寒药大多有清热燥湿,并有泻下之功,能耗气伤阴,《血证论》云:"苦寒药能大伐生气"。苦能燥湿,燥伤阴,阴伤则胃无以受纳,寒能伤阳,阳伤则脾的运化功能受损,脾胃功能失调则消化吸收不良,出现痞满、隐痛、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症状。  相似文献   

15.
张卫星  郭小平 《陕西中医》2007,28(9):1203-1205
1与脾胃关系密切 脾者,仓廪之官,主运化,喜湿而恶燥,其味甘,其色苍,至阴之类也。黄疽者,土湿而感邪也,太阴湿土主令,以阳明戊土之燥,亦化而为太阴之湿也。惑邪而卫闭,湿淫内生而不外达,脾土湮郁,水谷不消,谷气于浊,故有倦怠乏力、纳差、腹胀、食后尤甚、恶心厌油腻等脾胃症状。仲景曰:“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其辨脾胃,而“紧则为寒,食则为满”则是指病在脾,  相似文献   

16.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1 病因病机脾与胃互为表里,虽各有所司,但相互关联.脾主运化,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胃主受纳,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因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以及长期偏食等情况,必伤脾胃,胃阴伤则不思饮食,脾阳伤则运化失职,从而产生见食不贪、肌肉消瘦、面色少华等症,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三、和脾胃 1.意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冲脉隶属阳明,精微充盛、气血充沛,则经孕产乳正常。脾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胃主受纳降浊、喜湿而恶燥。脾胃互为表里、相互资生,有益气、生血、统血及运化转输之功。若脾胃失调,则易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健脾和胃亦为妇科所常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石磊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9):906-908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胃脘痞满,胀闷不舒,食后加重,痛、微痛或不痛,嗳气,食少不饥等为主要表现,属中医学“痞满”范畴。多年来,笔者运用中药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兹就个人运用中药临证辨治体会介绍如下,求正于同道。1 理气重调升降,谨防香燥伤阴  脾主升清,胃主和降,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临证指南医案》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胃土,得阴自安。以脾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