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病例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再次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合免疫组化、血清学方法对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病例进行检测.结果6例病理随访均呈慢性化改变,3例为慢性肝炎轻度(G2S2),1例为慢性肝炎中度(G3S3),2例为肝硬化.血清学检测2例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全阴,免疫组化肝细胞中仍见丙、乙型肝炎病毒抗原;4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其中1例与急性期相比较无变化,免疫组化肝细胞中除见有乙肝病毒抗原外尚有丙肝病毒抗原,另3例与急性期相比较ABeAg阴性、抗-HBe阳性,免疫组化肝细胞中只见乙肝病毒抗原.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病例慢性化改变,除与本来病毒持续感染有关外,尚与感染其他肝炎病毒有关,同时病毒本身变异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嗜肝细胞病毒,我国为病毒性肝炎高发区约10%以上患者转为慢性肝炎,部分演变为肝硬化同时乙肝病毒也是原发性肝癌的诱发因子。前S1抗原和前S2蛋白均和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有关。前S1抗原持续存在表明病毒复制,前S1抗原持续阳性提示感染慢性化和疾病处于活动期。因此血清前S1抗原检测可作为免疫清除HBV抗病毒治疗及疾病预后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纤维化的病理改变与血清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彩色B超定位下穿刺取活体肝组织299例,作苏木素-伊红(HE)、网织纤维(RT)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分级、分期。血清标本用放射免疫测定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人前胶原(HPCⅢ)、IV-型胶原(IV-C)。【结果】慢性肝炎轻度97例,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升高不明显。慢性肝炎中度126例,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慢性肝炎重度29例、肝硬化47例,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均显著升高。299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的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期与血清学纤维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和血清学的变化随临床病情的变化而改变。肝组织活检结合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纤维的病理改变与血清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彩色B超定位下穿刺取活体肝组织299例,作苏木素-伊红(HE)、网织纤维(RT)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分级、分期。血清标本用放射免疫测定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人前的(HPCⅢ)、IV-型胶原(IV-C)。结果 慢性肝炎轻度97例, 清学纤维化指标升高不明显。慢性肝炎中度126例,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慢性肝炎重度29例、肝硬化47例,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均显升高。299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的炎症活动和纤维化分期与血清学纤维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 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和血清学的变化随临床病情的变化而改变。肝组织尖检结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115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肝活检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肝组织病理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15例临床诊断AsC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肝功能、血清HBV-DNA检测及肝活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在115例AsC中肝组织无明显病理变化者(G0S0)10例,占8.7%;表现为慢性肝炎34例,占29.6%,其中G0~1S0~1、G2S2和G3S3~4分别为24例、5例和5例;肝硬化2例,占1.7%。免疫组化检测HBsAg&及HBcAg均阳性者71例,占66.96%,仅HBsAg阳性者44例,占33.04%。结论肝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AsC的明确诊断,并对AsC是否治疗或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临床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 84例 ,对照组72例。两组病例内科基础治疗相似 ,治疗组加用人工肝治疗支持系统 ,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电解质、乙型肝炎病毒滴度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ALT、AST、TBIL明显改变 ,P <0 0 1。钾、钠、氯等电解质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乙型肝炎病毒滴度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 ,不仅能使肝功能明显改善 ,同时能使乙肝病毒滴度明显下降 ,对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肝功能及病毒复制的影响 .[方法 ]分别检测了 3 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抗 巨细胞病毒IgM、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抗 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及生物化学指标 ;另选择 2 0例健康人 ,检测其抗 巨细胞病毒IgM ,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作对照 .[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中抗 巨细胞病毒IgM阳性率为 4 1% ,慢性丙型肝炎病例中抗 巨细胞病毒IgM阳性率为 4 0 % .血清抗 巨细胞病毒IgM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及肝功能复常天数均明显升高或延长 ,并伴有发热、呕吐、黄疸、肝大症状或体征的加重 .[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好发于免疫虚损的宿主 ,又可抑制宿主免疫功能 ,有利于病毒复制 .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加重肝功能障碍 .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一步探讨TTV的致病性、传播途径及其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TTVDNA,并同期检测其它类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毒学指标。结果:46例TTVDNA阳性患者的分布是急性肝炎21例,慢性肝炎14例,重型肝炎3例,肝炎肝硬化8例。10例为单纯感染,其中有6例为急性肝炎,36例为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的病毒种类主要是乙肝病毒。3例患者有血制品应用史,2例患者为同一家庭成员。结论:TTV感染可能与肝细胞损害有关,可以引起肝脏的急、慢性损伤;感染的模式以混合感染为主,尤其与乙肝病毒混合最为多见;传播的途径可能类似于乙肝病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CV、HDV、HGV3种肝炎病毒抗原表达与肝细胞损伤及不同年龄组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病理组织化学方法对3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穿活检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肝组织中3种病毒抗原在各年龄组的检出率依次为青壮年>老年>儿童。在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中,病毒抗原表达不同。结论 3种病毒抗原表达随患者年龄和肝细胞损伤程度不同而变化。但病毒抗原阳性的肝细胞数量与肝细胞损伤程度没有平行关系,在肝小叶大块坏死及新鲜坏死区内较少看到病毒抗原表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8例急性、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甲型和乙型各9例)肝细胞坏死与肝内淋巴细胞浸润关系的观察,探讨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细胞坏死的机理,认为除与 T 淋巴细胞直接侵入,杀伤带有病毒抗原的肝细胞外,尚可能与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对此从五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有关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肝炎)肝细胞坏死的机理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是由于 T 淋巴细胞杀伤带有肝炎病毒抗原的肝细胞所致。因此从理论上讲肝小叶的坏死区内应看到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表面接触及侵入肝细胞内的现象,肝细胞的坏死程度应与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相一致。但在实际观察重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脏切片时,发现有些病例在广泛坏死的肝叶内仅见很少的淋巴细胞浸润。为此,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肝炎所致肝细胞坏死的机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血清学、肝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PCR等方法,对8例急性、亚急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存活病例的肝炎病毒标志物、HCV—RNA、HBV—DNA及前C区变异情况进行随访检测,以观察其远期预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53例经临床与肝活检病理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肝炎病例,采用美国Abbott试剂盒检测甲肝IgM抗体,乙肝表面抗原、抗体,e抗原、抗体,核心抗体及其IgM抗体;同时用英国“NOCTCH”试剂盒检测Delta抗原、总抗体及IgM抗体。发现甲肝病毒感染2例(4%);乙肝病毒感染最多,27例(51%);丙肝病毒次之,21例(39%);丁型肝炎病毒1例(2%);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及CMV病毒所致各1例。  相似文献   

13.
血清学标志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CH  Xu XY  Tian GS  Wang QH  Zeng Z  Xu JH  Wang T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36-1839
目的了解血清学标志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特征。方法对62例血清学标志阴性反复肝功能异常的肝炎患者进行血清肝炎病毒学检测、肝穿刺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查,对其中乙肝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结果62例患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3.2%,慢性肝炎轻度的符合率较高为69.1%。62例患者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示28例(45.2%)HBsAg和/或HBcAg阳性,可确诊为乙型肝炎。28例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均有炎症病变,其中G1最高占13例(46.4%),其次G2占10例(35.7%),G4最少占2例(7.1%);肝纤维化分期S0占12例(42.9%),S1占7例(25%),S4最少占1例(3.6%)。28例患者中10例(35.7%)检测血清HBVDNA阳性,平均(3.3±2.2)×10^3拷贝/ml,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各组之间血清HBV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乙肝患者和非乙肝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学标志阴性HBV感染仍是我国原因不明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且多为慢性肝炎,HBVDNA仍低水平复制,临床表现轻,炎症分级和纤维化程度较轻,但仍可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14.
王芝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38-4139
目的:探讨本地区不同人群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状况及不同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对肝炎患者病情与预后影响。方法: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抗HAV-IgM、HBV-M、HCV-IgM、IgG等均采用ELISA法。结果:302例病毒性肝炎,单纯HAV感染43例,单纯HBV197例,HCV感染21例,HEV3例,HBV合并HAV感染24例,HBV合并HCV混合感染8例,HAV合并HCV感染3例,HBV-HDV重叠感染1例,HAV-HBV和HCV混合感染2例。结论:年龄21岁~69岁,男性221例,女性81例,HBV单纯感染和混合感染所致病毒性肝炎占所有肝炎总数77.1%(233例),重型肝炎占18.91%,慢性肝炎占45.03%,急性肝炎占36.09%,重型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均远高于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患者。这说明病毒感染类型对肝炎的发展及预后有很大关系,混合感染是慢性肝病患者发展成重型肝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IL-18的表达状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以抗IL-18单克隆抗体对102例肝穿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石蜡包埋组织中的IL-18进行了检测,部分病例采用原位杂交证实。结果:IL-18在Kupffer细胞、巨噬细胞及肝细胞胸浆表面,其中肝细胞与Kupffer细胞的表达相关。HBsAg及IL-18免疫组化双标记检测显示Kupffer细胞仅有IL-18的表达,部分肝细胞胸浆中有HBsAg和IL-18的双表达。Kupffer和肝细胞胞浆交信号证实了免疫组化结果的可信性。在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肝炎轻度以及慢性肝炎中、重度和慢性肝炎轻度无论是Kupffer还是肝细胞中IL-18的表达程度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急性和慢性肝炎中、重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IL-18的表达程度与肝组织炎症、组织损作程度及不同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已知病毒性肝炎至少可由5种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即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和戊肝病毒。所有这5种病毒均可可起急性肝炎,但只有3种(乙肝、丙肝、丁肝病毒)能导致慢性肝炎。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弄清其病因分布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为此我们对各型肝病患者进行血清甲、乙、丙、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指标的检测,结果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429份血清标本来自429例因肝病住院的患者。其中包括:急性肝炎(AH)125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9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170例,肝硬化(CI)35例,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及其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48例乙型急性肝炎(包括乙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HBV携带者及其它非乙肝肝炎)进行前S1抗原和抗体检测,同时检测HBV标志物和HBV DNA。前S1抗原、抗体和HBV标志物检测用ELISA法,HBVDNA检测用PCR法。结果:在HBV复制标志物中,前S1抗原与HBeAg、HBV DNA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前S1抗原阳性与HBV DNA阳性的符合率为80.4%;前Sl抗原比HBeAg更敏感,在648例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检测率为60.2%,HBeAg阳性检测率为41.0%。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前Sl抗原检出率分别达66.2%、76.6%和63.6%。结论:前S1抗原、抗体检测对乙肝的早期诊断、病毒复制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意义,在慢性HBV感染中,前S1蛋白持续阳性提示病情进展和恶化。  相似文献   

18.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HCV)是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因。全世界约有3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大部分在亚洲地区。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但较易进展为慢性肝炎。清除肝炎病毒是慢性肝炎治疗的关键,病毒被清除可防止肝内病毒感染健康的肝细胞和进行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本文介绍有关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HBV进入肝细胞后,HBV-DNA停留于肝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锁环状DNA(cccDNA)并与核小体相结合,复制HBV释放入血,一部分(HBeAg等)在肝细胞膜上表达,与肝细胞膜上的H…  相似文献   

19.
龙辉  赖春颜  梁敏锋  孙婧  罗红涛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1):1261-1263,1288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探讨肝脏病理改变和肝细胞内病毒抗原的表达类型与PegIFNα-2a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68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45例,通过肝组织病理检测,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和肝细胞内病毒抗原的表达类型与PegIFNα-2a治疗后血清HBV DNA的阴转率、HBeAg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之间的关系,并随访48周,观察持续应答情况.结果 HBsAg的阴转在不同的炎症活动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BeAg阳性患者中,G1组的HBeAg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与G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炎症活动度高的病例经治疗后48周的持续应答率高于炎症活动度低的病例(x2=4.311,P<0.05);肝细胞内HBcAg浆型表达者HBeAg阴转、HBeAg转换率、HBV DNA的阴转率均高于HBcAg核型表达者(P均<0.05).结论 肝组织病理改变和病毒抗原在肝细胞的表达类型可能成为PegIFNα-2a抗病毒疗效的潜在预测因素.炎症活动度高、肝细胞内HBcAg浆型表达者可能对PegIFNα-2a的治疗应答更好.  相似文献   

20.
对106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检测。结果表明:各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者LPO高于正常人,尤以及重型肝炎明显。慢性肝炎SOD低于正常人,提示:LPO升高与肝细胞损伤密切相关;SOD下降可能是肝炎慢性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