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hy—Drager综合征(SDS)又称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为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多系统萎缩的症状。其病因不明,临床较为少见,且症状为非特异性,常易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2.
Shy—Drager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探讨(附2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y-Drager综合征是中年以上起病的多系统变性疾病,广泛侵犯脊髓侧角,小脑、橄榄核、锥体外系等;临床表现以直立性低血压为主征的自主神经症状,伴有共济失调、肌僵直、步行障碍等运动系统症状为特征.本病国内文献累积已达100例以上.作  相似文献   

3.
Shy—Drager综合征的确切病因未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等植物神经症状。现报告4例。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44~64岁;病程1~3年。主要表现为头晕,走路不稳,尿、便功能障碍,阳萎,呛咳,打鼾及反复发作的下肢荨麻疹。  相似文献   

4.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进行性萎缩的变性疾病或综合征。病理上主要累积纹状体黑质系统(纹状体黑质变性)、橄榄脑桥小脑系统(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和自主神经系统等。每种多系统萎缩综合征都有特征性临床症状,表现有体位性低血压、大小便功能障碍、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  相似文献   

5.
彭勃 《山东医药》2009,49(20):12-12
多系统萎缩(MSA)是神经系统多部位变性的一组综合征,本病病变部位广泛,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系统均可累及。根据主要受累部位和相应症状体征,MSA可分为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的小脑症状为主,Shy—Drager综合征(SDS)自主神经症状为主和纹状体-黑质变性(SND)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三型,现将我院1997—2006年收治的18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老年门诊病人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0%,75岁以上者高达30%。老年人的用药和疾病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决定因素之一。本文着重讨论直立性低血压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多系统萎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atrophy,MSA)又称多系统变性。此概念提出于1969年[1],它是指一组在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上具有很大相似性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均较低,疾病的病程中以神经系统部位受累的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经常以某一系统损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3例报告(附1例病理报告)济南市中心医院(250013)李玉华李云李庆红近年来,我们收治3例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现举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3岁。因行走不稳2年,伴头晕、耳鸣入院。入院前不久曾出现排尿障碍、尿潴留,有时尿失禁,体...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餐后低血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餐后低血压(PPH)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已有报道,近20余年来才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PPH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疾病。目前认为,PPH是一种与直立性低血压不同的一种疾病,两者可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在同一患者可合并存在。  相似文献   

10.
神经原性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主要原因,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及诊治等方面均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对体位性心运过速综合征及神经介导性晕厥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SDS),是一种植物神经系统及中枢广泛受侵的疾病。多见于中年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以晕厥发作开始的明显的体位性低血压,以及其它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可见锥体外系及小脑症状,现将我科搜集的9例(包括尸检1例)报道如下。 (一)资料分析男性7例,女性2例,男女之比为3.5:1,发病年龄为34~63岁,平均发病年龄45.1岁,病程平均5.3年,1例长达17年。 (二)首发症状以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最多见.共8例占89%,包括:直立性失神发作或直立性头晕2例,直肠或膀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又名Shy-Drager 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多系统中枢神经系变性病,症状多样,常易误诊。本院曾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病历摘要女患,50岁。因多次发作性体位性晕厥伴头痛、头晕、构音不佳、步态不稳入院。病人于入院前5年有失眠、多梦、皮肤少汗、头晕、眼花、构音不佳等症状,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近1年来出现多次  相似文献   

13.
直立性低血压(OH)又称体位性低血压,虽少见,但可导致严重后果。自1925年Bradhury等首先描述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FOH)以来,对其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已有较多了解。一、正常直立体位时的血液动力改变及生理调节直立位时,约有300~800毫升的血液迅速郁积于下肢,致使静脉回流减少,心排出  相似文献   

14.
直立性低血压综合征可能与内脏失去神经支配有关,可导致胃肠和泌尿系统的功能紊乱。本文分析了9例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伴胃肠综合征的研究结果。材料和方法 9例年龄39~71(平均53)岁,男4、女5例。3例患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1例 Shy-Drager 综合征,2例植物神经障碍综合征,2例原  相似文献   

15.
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峰 《胃肠病学》2009,14(4):218-220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一组以肝脏病理损害和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重叠综合征指同时具有其中两种疾病的临床和病理表现。重叠综合征相对少见,主要包括AIH—PBC和AIH—PSC。由于重叠综合征在临床表现、血清学和组织学方面综合了两种AILD的特点,其诊断和治疗有一定难度并存在争议。对其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对该病的认识和防治。  相似文献   

16.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建立在Asbury学病理研究基础上的,主要是炎症细胞浸润及原发性脱髓鞘。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的一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疾病。在我国多有季节性,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较高,为急性弛缓性对称性肢体瘫,以单侧下肢为主病例  相似文献   

17.
仰卧位高血压常见于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所致的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患者.仰卧位高血压促进夜间钠排泄,促进直立性低血压的形成,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研究以及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相关的小规模研究均表明,仰卧位高血压患者可能更易患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上述研究为治疗仰卧位高血压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仰卧位高血压的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老年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1例老年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效果、并发症和预后等。结果 101例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分别为79例和22例。79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44例有肾脏病理资料,前4位分别是膜性肾病、Ig A肾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22例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糖尿病肾病17例,其次是狼疮性肾炎和显微镜下血管炎。联合应用中等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病理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1%。原发性和继发性老年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均为感染、急性肾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结论老年肾病综合征中原发性所占比例较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Ig A肾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较为多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糖尿病肾病最多见。对于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联合应用中等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直立不耐受是由直立位引发的一系列症状组成的综合征, 患者表现为失去维持直立状态的能力。直立不耐受可分为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有学者认为直立性高血压亦属于此范畴。直立不耐受的最大危害在于引发跌倒, 造成躯体损伤和心理问题。现对直立不耐受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期望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规范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直立不耐受的主要病因构成和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方法筛选我科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上初步诊断直立不耐受患者133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后,行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的患者114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7例,统计分析直立不耐受病因及倾斜试验的特点。结果直立不耐受患者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53.5%,老年男性患者阳性率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7%vs 36.2%,P<0.05)。在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患者中,主要病因为直立性低血压(67.2%),其次为血管迷走性晕厥(16.4%)和直立性高血压(16.4%)。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中,80.0%既往有至少1次晕厥发作,其中的87.5%在硝酸甘油诱发试验后出现阳性结果。诊断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中,根据低血压发生的时间,迟发性低血压(3~30min)占41.5%,其次是经典型直立性低血压(30s~3min内)占36.6%,而21.9%的患者提示为早期低血压(30s内一过性)。结论直立倾斜试验是鉴别老年直立不耐受性疾病的重要辅助检查。老年人直立不耐受的主要病因包括直立性低血压、血管迷走性晕厥和直立性高血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