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制备负载热休克诱导凋亡的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DC),探讨其激发T细胞的作用。方法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来源未成熟DC,负载热休克诱导凋亡的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通过双荧光标记法流式检测DC表型、MTT法测定CTL活性。结果负载热休克脑胶质瘤细胞的DC具有良好的激活CTL作用及对胶质瘤的杀伤效应也显著高于负载冻融裂解脑胶质瘤细胞制备的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而增加。结论负载热休克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疫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微波消融后瘤体内注射树突状细胞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治疗肿瘤的效果。方法建立BALB/C小鼠皮下骨髓瘤模型。微波消融肿瘤后瘤体内注射同种异体树突状细胞,24 h后于注射树突状细胞相同位置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于治疗前1天、治疗后第3、5、7天测量肿瘤体积,第7天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肿瘤切片组织病理。与对照组比较免疫功能和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小鼠的外周血CD8+淋巴细胞比例比对照组和消融组增高(P〈0.05),并且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可见T淋巴细胞浸润增加;治疗组肿瘤体积比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结论恶性肿瘤经微波热消融后可以暴露肿瘤抗原,联合体外培养的功能完善的树突状细胞可以有效建立肿瘤细胞免疫应答,并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回输自体肿瘤冻融抗原致敏的自体树突状细胞(ADC)疫苗免疫治疗的处于Ⅱ/ⅢA期雌、孕激素受体双阴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反应和不良反应。方法利用自体肿瘤制备ADC疫苗。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患者63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共接受4次皮下ADC疫苗回输。比较两组患者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变化;测定实验组疫苗接种前后IFN-γ+/CD8+T细胞数量。结果实验组Th1辅助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升高,NK细胞数量增多,而CD3+细胞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疫苗接种后提高了IFN-γ+/CD8+T细胞数量,与疫苗接种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疫苗可以触发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制备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观察其对BALB/c小鼠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剂量为1000W/cm2×30 s的HIFU辐照体外培养的CT-26结肠癌细胞,获取肿瘤抗原,与体外培养扩增第5天的DC共孵育,制备DC瘤苗。正常BALB/c小鼠皮下接种活的CT-26结肠癌细胞,7天后分别经皮下注射HIFU辐照制备的DC瘤苗,一周后以相同剂量加强治疗。3周后处死老鼠,剥离肿瘤,测量肿瘤重量和肿瘤体积及祛瘤小鼠的净重,剩余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并设立反复冻融法致敏DC组(冻融组),单纯的DC细胞组(单纯DC组),以及等量的无血清培养液组(阴性对照组),比较各组是否有差异。结果 HIFU组、冻融组与单纯DC组、阴性对照组比较3周时肿瘤重量、肿瘤体积、祛瘤小鼠净重、小鼠中位生存时间等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或P均<0.05)。HIFU组与冻融组比较肿瘤重量、体积及小鼠中位生存时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HIFU辐照法制备的DC瘤苗对小鼠肿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优于反复冻融法制备的DC瘤苗。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Walker-256大鼠种植瘤模型,探讨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方法从大鼠骨髓细胞中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出DC,液氮冻融法提取Walker-256肿瘤细胞抗原后刺激DC制备负载抗原的DC疫苗。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L-12的浓度。雌性SD大鼠,皮下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制备种植瘤模型,成瘤大鼠按照体重配对,分为肿瘤治疗组和肿瘤对照组。10只体重分别相对应的雌性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肿瘤治疗组大鼠皮下注射负载抗原的DC细胞悬液,肿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等量PBS。分别检测大鼠血IL-12浓度和肿瘤最大径。结果得到大量具备典型光镜和电镜形态特征的DC,表达大鼠DC特异性标志OX62、OX6。负载抗原前后DC产生IL-12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肿瘤治疗组大鼠肿瘤最大径显著小于肿瘤对照组(P〈0.01)。肿瘤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12明显下降(P〈0.05),肿瘤治疗组与肿瘤对照组比较,IL-12明显上升(P〈0.01)。肿瘤治疗组的肿瘤最大径与IL-12呈显著负相关(r=-0.826,P〈0.01)。结论增强Th1介导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可能是树突状细胞疫苗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人免疫重建荷人结肠癌皮下种植瘤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模型,研究DC/结肠癌融合疫苗对人转移性结肠癌的发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腹腔注射法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注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u_PBL)免疫重建后,皮下注射法建立荷人结肠癌皮下种植瘤模型。应用聚乙二醇(PEG)制备DC/SW620融合疫苗。将DC/SW620融合疫苗于左、右后足底、尾根部皮下三点注射在人免疫重建的SCID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人IgG含量;通过直接测量法观察人结肠癌皮下种植瘤成瘤性和小鼠生存期。结果融合疫苗治疗组的皮下肿瘤体积生长速度慢于其他各对照组;融合疫苗治疗组生存期为(109.00±17.17)d,明显长于单纯制模组(55.67±12.03,P〈0.001)、免疫重建组(81.83±9.06,P〈0.001)、肿瘤细胞疫苗组(87.33±12.85,P〈0.01)。结论 DC/SW620融合疫苗可抑制肿瘤生长,改善预后,DC/SW620融合疫苗比肿瘤细胞冻融物免疫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PD-L1抗体能否增强树突状细胞疫苗对小鼠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H22肝癌细胞接种于C57BL/6J小鼠左侧腋窝皮下。5 d后,小鼠被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抗PD-L1抗体治疗,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抗PD-L1抗体治疗,以及未治疗组。肿瘤接种后28 d,处死小鼠,提取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并分析其活性。通过测量肿瘤大小来判定抗肿瘤效应。[结果]与未治疗组相比,各治疗组T细胞活性显著增加,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结论]抗PD-L1抗体能够增强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小鼠肝癌的效果,可能于T细胞的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8.
的:观察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HSP70)对肿瘤细胞裂解物(TCL)免疫原性的影响,为TCL相关肿瘤疫苗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冻融法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裂解物B16TCL,将BCGHSP70与B16TCL在体外混合制备BCGHSP70-B16TCL。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BCGHSP70-B16TCL组、PBS组、BCGHSP70组和B16TCL组,分别于第1和14天皮下免疫BCGHSP70-B16TCL、PBS、BCGHSP70和B16TCL。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处死小鼠,MTT法观察不同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在B16TCL体外刺激后的增殖情况,计算刺激指数(SI)。结果:应用冻融法能够使B16细胞完全裂解,所制备的B16TCL中含有丰富的蛋白成分。与PBS组、BCGHSP70组和B16TCL组比较,BCGHSP70-B16TCL组免疫小鼠脾脏明显增大;BCGHSP70-B16TCL免疫组SI高于PBS免疫组(P=0.00)、 B16TCL免疫组(P=0.01)和BCGHSP70免疫组(P=0.00)。结论:BCGHSP70 能够增强B16TCL的免疫原性,提示BCGHSP70可能作为有效的免疫佐剂用于TCL相关肿瘤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RNA致敏树突状细胞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肿瘤RNA致敏树突状细胞(DC)治疗颅内荷瘤小鼠,观察DC疫苗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探讨免疫反应的机理,为DC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用G422胶质母细胞瘤RNA冲击致敏DC制成DC疫苗,检测DC疫苗的CTL活性,瘤内和皮下两种途径注射荷瘤小鼠以进行免疫治疗,观察小鼠生存期,并与PBS、单纯DC组进行比较,同时检测血清IFN-γ、IL-2、IL-10、IL-4等细胞因子,并行病理检查。结果:DC疫苗的CT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种途径注射DC疫苗,治疗组小鼠生存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血清IFN-γ显著升高(P<0.01),IL-10明显下降(P<0.05),病理提示肿瘤出现坏死。两种注射途径间以上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RNA冲击致敏DC注射荷瘤小鼠具有明显的免疫治疗作用,能显著延长动物生存期,并能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其机理主要是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且免疫反应的程度与注射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文中观察肿瘤冻融抗原体外冲击的DC对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的治疗作用. 方法 反复冻融法制备肿瘤抗原,Lowry法测定肿瘤抗原蛋白浓度,小鼠重组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培养扩增小鼠DC,肿瘤抗原体外冲击制备DC瘤苗,DC瘤苗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LDH释放法测定CTL的杀伤活性,小鼠皮下接种Ranca细胞荷瘤后72 h皮下接种DC瘤苗,1次/周,共接种3次,荷瘤后4周取瘤体称重. 结果 小鼠RCC Ranca细胞冻融抗原体外冲击制备的DC瘤苗具有典型的DC形态特征与免疫表型特征,在体外能有效诱导肿瘤特异性CTL生成,对于小鼠RCC Ranca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体内接种DC瘤苗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较等渗盐水对照组及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v,LAK)细胞治疗对照组明显缩小, DC瘤苗治疗组小鼠的瘤体重较等渗盐水对照组(P<0.01)及LAK细胞治疗对照组(P<0.05)显著减小. 结论 肿瘤冻融抗原体外冲击的DC瘤苗对小鼠RCC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为DC免疫治疗复发、难治性RCC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干细胞抗原负载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人胃癌干细胞,冻融法制备抗原,将胃癌干细胞负载DC-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干细胞和DC、CIK细胞表型;将胃癌细胞与DC组、DC-CIK组、胃癌细胞抗原组、负载胃癌干细胞抗原组联合培养,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不同组别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经胃癌干细胞抗原刺激的DC细胞,DC表面成熟标志CD83和CD86表达明显增加,CD83和CD86表达率为80.4%,高于DC组、DC-CIK组、胃癌细胞抗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检测结果显示:负载胃癌干细胞抗原组、胃癌细胞抗原组、DC-CIK组、DC组对胃癌细胞杀伤率分别为(80.6±0.8)%、(72.3±0.6)%、(58.4±0.2)%和(49.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干细胞作为抗原刺激DC细胞,可增强树突状细胞免疫原形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提高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顺铂(DDP)诱导卵巢癌细胞株(SKOV3)获得的肿瘤细胞裂解物以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 ells,DCJ诱导的O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分离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Dc,分为三组。顺铂组:用顺铂诱导卵巢癌细胞株获得细胞裂解物致敏Dc;冻融组:用冻融法获得细胞裂解物致敏Dc;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成熟的Dc与T细胞混合培养获得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Iymphocyte,CTL)。流式细胞仪(flowcyLometry,FCM)检测三组Dc表型,CTL亚群比例,MTT检测CTL对SKOV5的杀伤效果。结果顺铂组Dc的分子表面标志cD86、cD40表达分别为(76j5±j99)%、(7120±686)%,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而与冻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Dc诱导的特异性CTL,其亚群cD8+T、GD矿T比值[(8(]42±46I)%、(955±224)%]明显著于空白组(P〈0.05);帧铂组诱导的CTL对SKOV3的杀伤率随着E/T比例(20:1,40:1,80:1)的增加而逐步渐增高,杀伤率[(4566±3.16)、(5016±344)%、(5882±406)%]显著高于冻融组[(39.71±477)%、(4700±402)%、(5376±478)%]与空白组[(3794±374)%、(41¨±504)%、(4808±377)%]。结论DDP诱导SKOV3来获得的肿瘤裂解物致敏DG能有效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提示化疗与生物治疗联合治疗可能是治疗卵巢癌潜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常用化疗药物紫杉醇(TAX)对人树突状细胞(DC)生物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化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抗肿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体外实验:分别在紫杉醇5 ng/mL(b组)、10 ng/mL(c组)、20 ng/mL(d组)、40 ng/mL(e组)的浓度下及不加紫杉醇的条件下(a组)培养DC细胞,检测各组DC细胞的存活率、细胞成熟标志物及细胞因子分泌量,探究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同时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测定与紫杉醇处理的树突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肺癌A549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测定紫杉醇对树突细胞抗原呈递作用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肿瘤组织块,皮下接种于裸鼠腋下,建立裸鼠肺癌模型.2d后将30只裸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A组(对照组):细胞株A549+盐水(NS);B组:细胞株A549+DC+CIK;C组:细胞株A549+CIK+TAX;D组:细胞株A549+TAX;E组:细胞株A549+TAX+DC+CIK.每3天检测1次肿瘤大小、裸鼠存活时间.结果 体外实验:在共培养6d的前提下,b、c组第6天存活率与第0天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第6天存活率与第0天存活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组存活率仅为17.5%.c组和e组CD86、CD40、MHCⅡ的表达以及IL-12的分泌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增加(P<0.05),d组除了CD86,其他检测指标较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中只有MHCⅡ较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0 ng/mL紫杉醇处理的细胞在效靶比5∶1和10∶1的情况下,杀伤效果明显高于未经紫杉醇处理的细胞.其中紫杉醇处理组的细胞在效靶比为10∶1的情况下,杀伤活性已经到达(91.37±5.24)%.体内实验:B、C、D、E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33.0、34.0、31.8、41.8 d,明显高于对照A组(23.8 d)(P< 0.05).E组平均存活时间大于41.8 d,明显高于B、C、D组(P< 0.01),其中E组中,45 d仍有3只存活,D组在前25 d体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25 d后瘤体增长速度增加,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中浓度的紫杉醇可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并提高其抗原呈递能力.高浓度紫杉醇可杀死树突状细胞,抑制其免疫活性.中浓度紫杉醇能促进树突状细胞分泌白介素12.紫杉醇、DC、CIK联合应用可提高荷瘤裸鼠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负载胶质瘤细胞肿瘤疫苗治疗脑胶质瘤母细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传统的手术及术后放化疗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树突状细胞负载胶质瘤细胞肿瘤疫苗联合术后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放化疗后,实验组完全缓解者17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病变4例,有效28例,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完全缓解者13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病变11例,有效21例,有效率为65.6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67,P=0.0389),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68.9%,对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52.7%,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4.231,P=0.014);实验组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34.38%,对照组3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790)。结论采用树突状细胞负载胶质瘤细胞肿瘤疫苗联合术后放化疗治疗脑胶质瘤患者疗效较好,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丸对乳腺癌化疗相关性疲劳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NC)组和待处理组。将待处理组小鼠建成荷4T1乳腺癌小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肿瘤对照(TC)组、紫杉醇(PTX)组、补中益气丸(BZYQ)组、补中益气丸+紫杉醇(BZYQ+PTX)组。BZYQ1.5g/kg灌胃给药,每天1次;PTX10mg/kg腹腔注射,每2天1次。给药21d,观察小鼠体重、肿瘤体积、力竭游泳时间指标的变化,并检测肌肉SOD、MDA水平。结果与实验开始前比较,给药后第3周时Nc组和BZYQ+PTX组小鼠的体重明显增加(P〈0.05)。与Tc组比较,给药第9d开始,BZYQ+PTX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变小(P〈0.05),给药第18d时,PTX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变小(P〈0.05);BZYQ+PTX组和PTX组两组小鼠的瘤重均变小(P〈0.05~0.01)。与NC组比较,vrx组小鼠的平均力竭游泳时间则在给药后第1、2、3周均明显下降(p〈o.05~o.01),PTX+BZYQ组小鼠的平均力竭游泳时间仅在给药第1周时下降(P〈0.01),第2、3周时较PTX组小鼠明显延长(P〈0.01)。与Tc组比较,PTX组SOD值明显降低,而BZYQ+PTX组的SOD值较P1x组明显升高:PTX组MDA浓度明显升高.而BZYQ+PTX组的MDA浓度较PTX组明显降低。结论补中益气丸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发挥抗乳腺癌化疗相关性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乳腺癌组、乳腺良性病变组、对照组的血清GH、IGF-I水平。结果:①乳腺癌组、乳腺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血清GH、IGF-I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IGF-I表达乳腺癌组绝经前高于绝经后(P=0.005);③GH表达与肿块大小和雌激素受体(ER)表达有关(P=0.002,P=0.006),IGF-I表达和肿块大小有关(P=0.010)。④IGF-I表达与肿块〉2cm呈负相关(r=-0.393,P=0.022),血清GH、IGF-I表达与乳腺癌年龄和ER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GH、IGF-I的表达可能与乳腺癌增殖和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mAFP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诱导的靶向性细胞毒性T细胞(以下简称靶向性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用构建的mAFP基因转染的DC瘤苗免疫C57BL/6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诱导CTL,LDH非放射性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其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用ELISA法检测CTL诱导过程中TNF—α和IFN-γ分泌变化规律。结果:AFP基因转染的DC瘤苗免疫小鼠后能诱导具有较高抗肿瘤活性的靶向性CTL,这种靶向性CTL对AFP分泌性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瘤活性,且在CTL诱导过程中TNF-α和IFN-γ分泌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AFP基因重组腺病毒修饰的DC瘤苗免疫C57BL/6J小鼠,能诱导出针对AFP抗原的靶向性CTL,并也能通过分泌TNF-α和IFN-γ实现对AFP分泌性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PS)联合顺铂(DDP)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复制H22肝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将40只接种H22肝癌细胞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其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ASP组、DDP组以及APS+DDP组,观察小鼠的毒副反应以及生存质量。实验19d后,处死全部小鼠,剥离皮下肿瘤,称小鼠肿瘤重量,计算出抑瘤率。结果:APS单用组的H22肝癌平均瘤重为(1.29±0.29)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73)g(t=3.9746,P〈0.001)。APS+DDP组的H22肝癌平均瘤重为(0.52±0.31)g,均明显低于APS单用组(t=9.9351,P〈0.001)和DDP单用组(t=4.1970,P〈0.001);其抑瘤率达72.0%,明显高于APS单用组(χ2=17.3756,P〈0.001)和DDP单用组(χ2=5.0794,P〈0.05)。APS+DDP组小鼠毒副反应明显低于DDP组,生存质量优于DDP组。结论:黄芪多糖和顺铂合用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并能降低顺铂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乳腺癌患者(观察组)和5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瘦素水平[(19.25±8.6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6.25±4.2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作为一个发病率高且危害较大的恶性肿瘤,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在乳腺癌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从而为乳腺癌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