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首届全国名老中医王辉武教授对《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在历代诸家认识的基础上有新的认识,认为是"病由心生之"的总括,强调《内经》"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的论断,简述如下。1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认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历代医家对其观点主要有三:其一,认为原文有误。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将此经文改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高士宗在《素问直解》认为本条与"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其"心"、"火"二字互易,将其改为"诸热瞀瘛,皆属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  相似文献   

2.
正"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为"病机十九条"之一。对于此句含义的理解,历代医家意见不一。其分歧主要集中在:1认为"心"为"火"之误,刘完素等医家将此经文改为"诸痛痒疮,皆属于火"~[1];2认为原文无误,因"心主血脉"之故,但对痛、痒、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或认为痛、痒作为疮之症状,或认为痛、痒、疮作为3种独立的病症。对此,笔者现通过临床三则病案就以上分歧提出个人观点,以期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3.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历代医家 ,各抒己见 ,意见不一 ,其分歧主要有二 :其一 ,认为“心”为“火”之误 ,金·刘完素将此经文改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素问玄机原病式》) ,后世诸家多宗之 ,高士宗将其改为“诸痛痒疮皆属于火”;其二 ,对痛、痒、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 ,有以痛、痒作为疮之症状者 ,有以痛、痒、疮作为三种独立的病症者。笔者以为诸家所论 ,各有道理 ,但又难免失之偏颇 ,未尽经意。导师张珍玉教授通过一典型病例 ,使本条文之经义昭然若揭 ,笔者顿觉释然 ,辨析如下。1 病案…  相似文献   

4.
正《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认为心与皮肤疾病关系密切,从而奠定了从心论治皮肤病的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进一步强调痛痒、疮疡类皮肤疾病皆责之于心火。至清代,高士宗在《素问直解·卷八》中直接提出"诸痛痒疮,皆属于火"。由此清  相似文献   

5.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吴谦认为"火郁"则应"发之".发者,发扬、散解之义.凡火郁之病,为寒束也,宜以辛温散之,以辛甘扬之,以辛凉解之,以辛苦散之,但使火气发扬解散,皆治火郁之法.凡是使用轻清芳香、辛散疏利的药物,以宣发肌表,透达募原,通利二便,调和气血,使郁而内伏之火热,由里达表,驱之外出,皆属"火郁发之"之法.火为热之极,温为热之渐,性质相近,治从其类,"火郁发之"乃中医学温热病重要治疗法则之一.现将我们对其理解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6.
章恪 《陕西中医》2006,27(5):638-638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十九条病机示例中的一条.对于此句火热病机所导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病证,历代医家在注解中有的含混其辞,有的则认为是指痈肿疮疡一类的病证.例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就说:"皆为疮疡月付肿之类,是火之实也."这种认识一直延续至今.如现行高校教材亦解释为"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1],其意明显也是指痈肿疮疡.然而,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其意为多种疼痛、瘙痒、疮疡肿毒的病证,大多与心有关.韩斐教授为儿科专家,善从心经论治小儿疮疡肿痛类疾病,多获效验,现述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8.
"舌体下卷"为症状性疾病,确属少见.<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舌为心之苗窍,下通于肾,舌上卷属脏风,舌下卷属腑寒,且见胃脘疼痛喜按,畏寒肢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就是说,如果阴的成分过重,就会打压阳气,使其呈现病理状态,阴胜的时候就表现出"冷"的特点.舌下卷为"冷"的一种表现,治"冷"要治本,脾肾施补是重点.但还要提醒的是,补讲究的是温补,不能急于求成,动不动就上大热的补品,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欲速而不达.  相似文献   

9.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间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10.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属于"病机十九条"之一,对后世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影响颇深,至今还广泛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在中医归属"头痛""眩晕"范畴,究其病情,风、火、痰、虚为患,其病机在于脏腑阴阳失调,制约关系失常.<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云:"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晕>云:"无虚不作眩"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头痛、眩晕的病因、病机.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高血压病的中西药物选用颇有心得.进行分型辨治.  相似文献   

12.
訾明杰 《北京中医药》2005,24(6):349-350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1],撷<灵枢>、<素问>之精华,采百家之古训,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灸并施,辨证灵活准确,用药精巧恰当,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清代医家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亦包括了针灸疗法.针灸治病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提出:"凡用针者,虚者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相似文献   

13.
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黄帝内经>对火热病之治则又提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陈士铎对此论领会颇深,他运用大剂量玄参治疗狂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赵淑敏 《国医论坛》2004,19(6):48-49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是《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一 ,对本条注解 ,各家见解不一。《素问直解·卷八》注 :“火 ,旧本讹心 ,今改。诸痛痒疮 ,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 《类经·疾病类·一》注 :“热甚则疮痛 ,热微则疮痒。心属火 ,其化热 ,故疮疡皆属于心也。”《素问吴注·卷二十二》曰 :“热甚则痛 ,热微则痒 ,疮则热灼之所致也。故火燔肌肉 ,近则痛 ,远则痒 ,灼于火则烂而疮也。心为火 ,故属焉。”笔者认为 ,根据《内经》其他篇章对痛、痒、疮病机的论述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当理解为 :多种疮疡及其与之相关的痛、痒 ,大都因血脉壅塞…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心神失调是皮肤病的病机之一“病机十九条”原文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一条。对此,后世治家皆从心主火、热方面联系,认识到心之火、热亢盛乃皮肤病的疾机之一。更有金元刘完素,率改之为“皆属于(心火)”(见《素问玄机原病式》);清代高士宗则判“皆属于心”系“皆属于火”之错讹,并发挥曰“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见《黄帝素问直解》)。现今通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人体的血脉经络,流通全身各处,内贯五脏六腑,外濡肌肤腠理,运行气血津液,滋润灌溉全身.<灵枢·决气>:"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视其外应,以察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经>:"魂、魄、谷、神,皆见寸口".从以上经典论述可治,脉象已成为反映机体综合信息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7.
中医典籍言"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纵观<内经>谈及心肾开窍时,未见此说,只有"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主耳……在窍为耳."'耳者,肾之官也.""心主舌,开窍于耳."唐·王冰注:"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素问·缪刺篇>:"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相似文献   

18.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7):485-488
脾与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书中皆有论述.到了南宋时代,医学名家李东垣深研 <内经>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写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医学论著棗<脾胃论>, 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为中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今遵<内经>和李东垣关于脾胃的论述,结合后世诸家之说,谈谈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脾胃学说的肤浅体会,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9.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染易"一词,其中"染易"之"易"字,历代<内经>注家多缺解,因该篇属<素问>之<遗篇>,乃由宋·刘温舒所补入,故历代注家多未载而无注.至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问世,始渐有注释但高士宗之注释属随文串解,"易"字之叉不明.经过参阅历代医籍及相关文史书籍考证后认为,"染易"之"易"字系"传染、传染病"之义,并例举了"易"字与其他有"传染"之叉的相关字,如:延、转、换、传、注(疰)、染、移等,组成"延易、转易、换易、传易、注(疰)易、染易、移易"等名称,表示传染或传染病.另外,易,通"疡",乃古今字,亦表传染之义,一并给予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20.
<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属于"病机十九条"之一,对后世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影响颇深,被诸多医家用作"动摇、眩晕、抽搐"等风证的辨证纲要,至今还指导着临床实践。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浅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诸"字,不是"凡是"或"所有"的意思,只作"多数"或"大多数"解。诸风,指多种风证。风,这里用以概括掉眩病证具有风类特点。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