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类胰蛋白酶与2型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类胰蛋白酶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建模成功的Wistar大鼠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15只)、2型糖尿病心肌病组(DCM组,15只)、类胰蛋白酶抑制剂组(干预组,15只)。后2组通过高脂高糖饮食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干预组每只大鼠给予0.025%的酮替芬溶液1 mg/kg腹膜腔内注射,2次/d,连续注射8周,NC和DCM两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处死全部大鼠,称取体质量、全心重、左心室重量,测定全心指数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在光镜下对各组心肌组织进行观察分析,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类胰蛋白酶蛋白表达量。结果:全心指数和左心室重量指数:DCM组全心指数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高于NC组(P<0.05),干预组全心指数及左心室重量指数低于DCM组(P<0.05)。常规HE染色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DCM组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可见明显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心肌细胞肥大,细胞核边缘不清;干预组心肌细胞体积较DCM组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心肌细胞排列规则,断裂现象少见,细胞核大小尚均一。大鼠血清TNF-α水平:DCM组显著高于NC组(P<0.05),干预组低于DCM组(P<0.05)。类胰蛋白酶相对灰度值比较:DCM组高于NC组(P<0.05),干预组低于DCM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存在类胰蛋白酶的表达增强,经类胰蛋白酶抑制剂干预后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心肌病理改变减轻,类胰蛋白酶的表达降低。类胰蛋白酶表达的增强可能参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肥大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 DN)的一些临床病理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但确切病理意义仍有需进一步论证。文中通过检测肥大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含量最为丰富的丝氨酸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在DN患者尿液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DN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类胰蛋白酶和肥大细胞与DN肾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就诊的103例DN患者尿液,分为DN早期组(微量蛋白尿期,10例)、DN中期组(显性蛋白尿期,31例)和DN晚期组(肾功能不全期,62例),同时收集20例正常人尿液作为对照组;利用ELISA方法检测尿中类胰蛋白酶水平;比较分析对照组、DN早期组、DN中期组和DN晚期组尿液中类胰蛋白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尿液中类胰蛋白酶水平与患者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对照组中17人尿液中未检测到类胰蛋白酶(<1.0 ng/mg肌酐),而DN组尿液中类胰蛋白酶的水平显著升高,并表现为随DN的发展而逐渐增加的趋势早期组(11.6±10.5) ng/mg肌酐、中期组(29.7±19.2)ng/mg肌酐、晚期组(44.6±43.4)ng/mg肌酐。②相关性分析显示,DN患者尿液类胰蛋白酶水平与血肌酐(r=0.325, P<0.01)、血胱蛋白酶抑制剂C(r=0.391, P<0.01)、血尿素氮(r=0.27, P<0.01)、24 h尿蛋白(r=0.389, P<0.01)、尿C3(r=0.276, P<0.05)、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0.365, P<0.01)、尿溶菌酶(r=0.461, P<0.01),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r=0.568, P<0.01)、尿肾损伤分子-1(r=0.434, P<0.05)和尿IL-18水平(r=0.375, P<0.05)均具有相关性,而与年龄、性别、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三酰甘油浓度、高密度脂蛋白和低浓度脂蛋白浓度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肥大细胞在DN中具有重要作用,肥大细胞很可能是DN防治的有效新靶标。  相似文献   

3.
研究人员在利用胰蛋白酶对肥大细胞进行酶组织化学染色时发现,肥大细胞能够被染色,说明其中存在着具有胰蛋白酶活性的物质.人们对该物质纯化后发现,它是由肥大细胞释放的,并且其胰蛋白酶样活性90%以上来自一种酶,因此命名该酶为类胰蛋白酶(tryptase).由于该酶是肥大细胞含量最丰富的一种分泌性介质,且在多种疾病的进程中起到诱导作用[1],因此类胰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已经成为近年来炎症及其相关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类胰蛋白酶是肥大细胞的重要介质之一,在肥大细胞被激活后释出胞外,与其他介质一起参与过敏性炎症过程。类胰蛋白酶一方面对过敏反应症状的出现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标志物,在过敏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廖琳  董惠民 《医学综述》1995,1(7):330-332
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变,以往都被当作是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冠心病来处理,而忽视了微血管病变的存在。本文将以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障碍为中心,对糖尿病性心肌病进行论述。1 概念1960年,Blumenthal[1]等人在对糖尿病人的心脏进行解剖时,首次发现心肌内有微血管病变。1972年Rubler[2]等人在4例有充血性心衰冠状动脉而排除硬化,心瓣膜病、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及酒精性心脏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尸解时,发现其心肌内小血管狭窄心室壁及小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间质呈弥漫性纤维化,而室壁外的冠状血管无明显狭窄,Rubler称这改变为糖尿病情心肌病(di…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类胰蛋白酶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Pharmacia Unicap-100系统酶免疫荧光检测仪,分别对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29例正常人作类胰蛋白酶检测。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组类胰蛋白酶阳性率为72.0%,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0.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类胰蛋白酶可作为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肥大细胞激活的一个标志物,并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的延缓相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类胰蛋白酶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 方法采用Pharmacia Unicap-100系统酶免疫荧光检测仪,分别对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29例正常人作类胰蛋白酶检测. 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类胰蛋白酶阳性率为72.0%,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0.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类胰蛋白酶可作为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肥大细胞激活的一个标示物,并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的延缓相有关.  相似文献   

8.
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反应细胞。依据MC颗粒含有的蛋白酶和分布,将其分为T肥大细胞和TC肥大细胞两种类型。T肥大细胞内含有类胰蛋白酶,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和肠黏膜层T淋巴细胞的周围。TC肥大细胞颗粒内含有类胰蛋白酶和胃促胰酶,主要分布在结缔组织,如皮肤、结膜、滑膜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phase,MCT)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在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集未经任何治疗的临床诊断为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手术切除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的MCT进行定位,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半定量研究分析。结果MCT在增生性瘢痕中分布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P〈0.01),主要集中在各层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之间,以真皮浅层分布较多;RT-PCR半定量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中MCTmRNA有高表达,而且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中MCT在分布及基因水平半定量表达均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故有理由推论MCT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在慢性胰腺炎(CP)疼痛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制备CP模型大鼠,检测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胰腺标本中的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含量并进行比较;然后将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胰腺标本孵育上清分别注射于正常大鼠足底,观察注射后0.5、1、3、5、7h大鼠痛觉阈值变化;以模型组大鼠胰腺标本孵育上清注射正常大鼠足底,并给予H1受体阻断剂和蛋白酶抑制剂,观察其对痛敏的治疗作用。结果 CP模型大鼠的胰腺局部组胺及类胰蛋白酶分泌量较对照组增高(P<0.05),其标本孵育上清在注射后5h内有明显的痛觉致敏作用,且该作用可被H1受体阻断剂和蛋白酶抑制剂所逆转。结论组胺和类胰蛋白酶是CP顽固性疼痛发生维持中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性眼肌麻痹(OMP)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液流变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健康对照(HC)组48例、单纯T2DM组48例和T2DM+OMP组48例共144例研究对象进行隔夜空腹12 h血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2DM+OMP组除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T2DM及HC组(P<0.01)外,HbA1c、FBG、2 h-PG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T2DM及HC组(均P<0.01);T2DM+OMP组红细胞变形指数与FBG、HbA1c呈负相关(r=-0.56、r=-0.81,P<0.01),全血黏度(低、中、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血糖、HbA1c呈正相关(r介于0.35~0.88之间,P<0.05)。结论:高血糖、高黏血症是T2DM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对预防和治疗DM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为糖尿病性心肌病38例(糖尿病心组)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超声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心组心脏结构以及左心室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早期、无创、准确地反映心内结构和心功能改变,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糖尿病心肌病(DCM)患者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影响DCM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DCM患者(DCM组)74例、单纯糖尿病患者(T2DM组)71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NC组)70例,收集各组一般资料,采用ELISA检测PPARs水平并比较。结果 DCM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及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高于T2DM组和NC组(P?<0.05),T2DM组FPG、HbA1c及TG高于NC组(P?<0.05);DCM组PPARα和PPARγ高于T2DM组和NC组(P?<0.05),PPARβ/δ低于T2DM组和NC组,且T2DM组PPARα和PPARγ高于NC组,PPARβ/δ低于NC组(P?<0.05)。结论 DCM患者PPARα和PPARγ水平升高,PPARβ/δ水平降低,PPARs可能在DCM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吕冰  王立 《疑难病杂志》2013,(2):104-106
目的探讨糖化白蛋白(GA)在评估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11例,按HbA_(1c)水平分为3组:HbA_(1c)≤7%组24例,7%相似文献   

16.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指标、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在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2例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患者102 例作为糖尿组,健康体检者102 例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患者血糖指标、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参数。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病程长于糖尿病组(p <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 <0.05),糖尿病组FPG、HbA1c 高于对照组(p <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糖尿病组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原百分活动度(PT%)高于对照组( 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FIB 高于糖尿病组( 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糖尿病组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体积分布宽度(PDW)高于对照组(p <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LCR、MPV、PDW 高于糖尿病组( 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指标、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参数存在异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可能与血糖、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参数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阴虚火旺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阴虚火旺型糖尿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不伴有睡眠障碍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糖波动情况、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睡眠障碍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睡眠正常组,身体质量指数(BMI)、25-羟基维生素D[25(OH)D]低于睡眠正常组,P<0.05;对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进行比较,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HbA1c、PPGE、SBP、FPG及低血糖发生与阴虚火旺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有正相关性,P<0.05;25(OH)D与阴虚火旺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 阴虚火旺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不能得到有效积极的控制,血糖波动较大,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左旋卡尼汀(L—carnitine,L—CN)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浆游离肉碱(free carnitine,FC)浓度、血糖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用L—CN针剂治疗20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DM+EH),并以20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EH)为对照,测定治疗前后血浆FC浓度及血糖和血黏度的变化。结果:DM+EH患者治疗前血浆FC浓度[(50.59±13.41)μmol/L]低于EH患者[(63.32±1 5.23)μmol/L,P<0.05],经L-CN治疗后升高至(105.74±55.83)μmol/L,与治疗前相比,相差非常显著(P<0.01)。在L—CN治疗后血糖及血黏度也有所下降,并以全血低切黏度下降明显(P<0.05)。结论: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浆FC下降,外源性L-CN的补充可明显提高血浆FC浓度,降低血糖和血黏度,对改善糖尿病有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pH值、血糖水平与心肌酶、淀粉酶的相关性,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3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组,各45例。观察3组患者的血pH值、血糖、血淀粉酶、血脂以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并分析患者血pH值、血糖水平与心肌酶、淀粉酶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病情的加重,其血pH值逐渐降低,血糖水平逐渐升高;血清肌酸激酶(CPK)、肌酸激酶同工酶(CP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三酰甘油(TG)、血淀粉酶水平逐渐升高,总胆固醇(TC)水平逐渐降低,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pH值与TC、AST以及LDH水平呈现正相关(r=0.418、0.432、0.454,P均<0.05),与TG水平呈现负相关(r=-0.425,P=0.013);血糖水平与TC、AST以及LDH水平呈现负相关(r=-0.405、0.418、0.436,P均<0.05),与TG水平呈现正相关(r=0.432,P=0.012)。结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pH值与患者的血淀粉酶、LDH以及AST水平呈现负相关,血糖水平与血淀粉酶、LDH以及AST水平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心肌病变是一种以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包括心肌糖脂代谢紊 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及心肌微血管病变等。影响糖尿病心肌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 研究显示,血糖漂移亦可引起同样的病理、生理改变,且多项研究支持血糖漂移异常与心血管不良预后密切 相关。但血糖漂移如何导致心肌的损伤尚需进一步明确。该文主要从上述几个方面综述血糖漂移对糖尿病心 肌损伤的可能机制,为延缓糖尿病心肌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