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拟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假卒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卒中中心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269例的临床资料,经溶栓治疗后诊断AIS 240例(89.2%),假卒中29例(10.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溶栓治疗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发病形式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9月我科收治的发病24h内2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梗死灶分布、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卒中病因分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率、机械取栓率、脑出血转化率。结果:28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醒后卒中68例(23.94%),两组患者高脂血症、房颤、mRS评分>2分比例、TOAST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脑卒中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NIHSS评分、静脉溶栓率、机械取栓率、脑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后卒中患者高脂血症、房颤、心源性卒中比例较非醒后卒中更高,两组有相似的疾病严重程度、梗死灶分布、超早期治疗方案及出血转化风险。  相似文献   

3.
胡亮  李欣  李雯 《吉林医学》2013,34(22):4424-4426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18例,其中静脉溶栓14例,动静脉联合溶栓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小时、24小时、3天、7天、21天(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小时、3天、7天、21天(出院时)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静脉联合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均有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指导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一般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采用多模式MRI指导下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 d、1周与3周,观察组美国国卫院脑卒中评估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1个月与3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模式MRI指导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延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时间窗,扩增尿激酶溶栓治疗人群,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而且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抽取72例作研究对象,并参考临床结局Rankin评分分预后良好组(n=36)、预后不良组(n=36),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估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之间糖尿病病史、起病到治疗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以及年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2)本病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与其溶栓前收缩压、糖尿病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溶栓前血糖水平相关(P0.05)。结论年龄、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等均可作为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独立因素,而缩短患者溶栓时间窗、改善其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韦潋滟  徐冬娟 《浙江医学》2019,41(15):1625-1628,163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技术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68例在本市5家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中242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226例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2h、7d、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后12h、7d、14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出现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病例并未作特殊处理,14d后予CT检查发现出血均被吸收。观察组泌尿道出血和牙龈出血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反应较低。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应积极推广rt-PA静脉溶栓技术,改善临床疗效和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多模式MRI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保证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多模式MRI检查结果指导静脉溶栓治疗。不符合静脉溶栓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的静脉溶栓患者作为治疗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 h、24 h、7 d的NIHSS评分,治疗7 d后评价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结果 根据PWI/DWI的不匹配性,治疗组55例符合静脉溶栓,对照组47例不符合静脉溶栓。2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卒中史、合并症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6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为8.52±4.77、6.14±4.07、3.90±2.23,均显著小于对照组(t=1.775、2.875、2.024,P均<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64% (46/55),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264,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4%(5/47),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7/5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7,P>0.05)。 结论 多模式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每组各37例。观察1组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观察2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1周、2周的NIHSS(脑卒中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94.6%,与观察2组患者的9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动脉溶栓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均可获得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CT与多模式MRI指导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差异,明确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和心电图,以及溶栓后CT与MRI检查等,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标准予以病因分组.结果:共113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平均年龄:(66±12)岁,男性74例,占65.5%,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2.4±6.5,发病至溶栓时间:(259.7±131.7)min;溶栓后24h复查发现,34例(30.1%)出现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9例(8%)为症状性出血.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模式MRI指导下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明显减少(OR=0.599,95%CI:0.373~0.962;P=0.034).结论: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相对于CT筛查,在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指导下轻型卒中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9月本院住院的60例轻型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予以多模式MRI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m RS评分、死亡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溶栓前,两组的NIHSS评分与m 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10 d、3个月后,试验组的NIHSS与m 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现象;两组脑出血、其他部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多模式MRI指导对轻型卒中rt-PA静脉溶栓具有显著效果,死亡率与出血转化率无明显增加,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时间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探讨时间管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n=74)及无效组(n=124),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按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157)及预后不良组(n=41),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同时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间从发病至用药的各段时间的差异,评价时间管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及冠心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是疗效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的血糖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史、房颤史、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GC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时间管理上,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主要是由发病至就诊时间的差异(P<0.01)导致的.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预示rt-PA静脉溶栓疗效良好,溶栓前NIHSS评分低预示静脉溶栓预后良好.降低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血压变异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过程中血压波动幅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期间的血压管理,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在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198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73例,年龄22~91岁,平均年龄(67.6±12.8)岁.根据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监测静脉溶栓开始及溶栓过程中血压变化水平,评估指标包括均值(mean)、极大值(max)、极小值(min)、极差(max-min)、标准差(SD)、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SV)等.在各基线资料的校正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压参数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溶栓前NIHSS分值、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平均溶栓前收缩压(So)、平均溶栓前脉压(P0)以及在静脉溶栓过程中最大收缩压(S.)、收缩压连续变化(SsV)、最大收缩压连续变化(Ssvmax)、舒张压最大值(Dmax)、舒张压连续变化(DSV)、最大舒张压连续变化(DSVmax)等为影响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病至治疗时间短、溶栓前NIHSS评分低、溶栓前收缩压值低,溶栓过程中连续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率低为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静脉溶栓预后与溶栓开始时的收缩压、脉压及溶栓过程中血压变异率直接相关.血压的变异率越大,即血压的波动越明显,对预后越不利.维持稳定的血压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卒中预警综合征(SWS)的临床特征及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SWS患者11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 11例SWS患者都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其中7例有高血压病、4例有糖尿病、2例有高脂血症、1例有痛风。症状发作分型:7例为单纯运动型,4例为运动感觉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最终10例患者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病灶部位在内囊后肢、壳核、苍白球、放射冠、脑桥;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未见大血管狭窄。治疗3个月后9例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1分、1例为2分、1例为3分。结论 穿支病变是SWS发病的主要机制;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阻止SWS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8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3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泌尿系出血)和卒中相关病死率的差异性并分析合并重度牙周炎的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24 h及7 d NIHSS评分水平明显下降(P0.05)。3个月时远期预后溶栓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之间的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内的不良事件中,溶栓组发生牙龈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泌尿系出血。[结论]尽管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会增加牙龈出血,但并未使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增加,而且,静脉溶栓还能够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为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但此病极易复发,有2%~20%的患者在卒中后短期内复发,目前各大指南均将病前3个月有卒中病史列为禁忌证,从而使这些患者无法进行溶栓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此类患者仍能通过静脉溶栓获益。本文就对近年来对3个月内有卒中史或溶栓史的复发性卒中患者进行再次溶栓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6.
高艳  刘悦  叶斌 《安徽医学》2023,44(3):245-251
目的 探究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n=20)和非出血组(n=72)。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年龄、房颤和舒张压)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预测方程,检测方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效度,用分层回归分析差异变量舒张压在年龄和是否出血转化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存在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072,95%CI:1.007~1.142)、房颤(OR=12.980,95%CI:1.701~99.026)、舒张压(OR=1.076,95%CI:1.030~1.123)是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0.692,P=0.003,诊断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隐源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51例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 51例患者中男41例,女10例;年龄为21~84岁,平均年龄为(53.92±14.83)岁。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示46例患者有新发梗死灶,包括单发梗死灶20例(43.5%)、多发梗死灶26例(56.5%);26例多发梗死灶患者中15例(57.7%)仅累及1个动脉供血区,11例(42.3%)累及2个及2个以上动脉供血区(双侧前循环4例、前后循环7例)。37例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检查,发现31例(83.8%)可见空气微泡栓子信号,其中4例空气微泡栓子信号呈雨状或帘状。50例患者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49例(98.0%)合并PFO。9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18例患者接受单联抗血小板治疗、12例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8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13例行PFO封堵术+单联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随访单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中再发缺血性脑卒中1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中再发缺血性脑卒中2例,PFO封堵术患者无再发脑卒中事件。结论 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梗死灶可累及1个或多个动脉供血区;cTCD和TEE检查诊断PFO阳性率高;选择性抗栓或PFO封堵术治疗患者脑卒中再发风险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94,95%CI:0.991~0.997,P < 0.01;OR=0.989,95%CI:0.983~0.995,P < 0.01)。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结论: 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不伴感染症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21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应用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于静脉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nkin Scale(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160)和预后不良组(n=40)。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史(包括高血压、卒中、糖尿病、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入院时NLR、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对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NLR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吸烟比例、有高血压史比例、有卒中史比例、有糖尿病史比例、有心房颤动史比例、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比例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年龄[比值比(OR)=1.044,95%置信区间(CI):1.009~1.082,P<0.05]、NIHSS评分(OR=6.966,95%CI:2.801~17.327,P<0.001)和NLR(OR=1.165,95%CI:1.018~1.333,P<0.001)是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NLR评估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6,最佳界值为 3.3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7.5%、75.6%。结论 入院时NLR是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评估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