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盐酸洛美沙星滴眼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所致家兔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取健康家兔40只,随机分为8个组,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和铜绿假单胞杆菌菌液分别注入角膜实质层,24h后,分别连续给药7d,采病变部位的角膜片进行细菌计数.结果接种细菌后外眼形态学观察24h可见明显炎症,其中36只兔表现为角膜病变3级,分泌物+++,充血+++,另4只兔角膜病变4级,分泌物+++,充血+++.给药后,除溶媒对照组外,其余兔眼至第7天后则无明显病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细菌计数溶媒对照组分别为(897±50.20)CFU/ml、(762±55.74)CFU/ml,明显多于给药组(1.2±0.84)CFU/ml、(0.8±0.48)CFU/ml.结论盐酸洛美沙星滴眼剂对于家兔细菌性角膜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而且能阻止角膜溃疡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可成为临床上一种有应用价值的滴眼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复方核黄素眼用即型凝胶的药效作用。方法 在钴蓝光下观察经荧光素纳染色后的复方核黄素眼用即型凝胶在新西兰兔眼表的滞留时间;采用眼刺激评分量表进行评分,考察复方核黄素眼用即型凝胶单次给药后1、24、48和72 h的眼表刺激性及多次给药后第7和14天对眼表造成的累积或持续损害;用0.25%氢氧化钠溶液复制角膜损伤模型,将1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组、滴眼液组和即型凝胶组,模型复制后每组兔右眼分别滴入相应的药物,左眼作为正常空白对照。分别在模型复制后第1、3、5、7天观察 兔的眼角膜损伤恢复情况,第7天将兔处死,取角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评估药物对角膜损伤恢复的疗效。结果 复方核黄素眼用即型凝胶眼表滞留时间(306.0±33.3)s比滴眼液的眼表滞留时间(9.67±2.52)s长(P?<0.05);即型凝胶对兔眼表无刺激性;模型复制成功后,即型凝胶组与模型组比较,损伤恢复状况在第5和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复制后第7天,与正常空白对照比较,即型凝胶组和滴眼液组的眼表损伤已逐渐恢复。结论 复方核黄素眼用即型凝胶能延长药物的眼表保留时间,不具有眼部刺激性,可促进角膜损伤恢复。  相似文献   

3.
黄克峰  俞平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6):132-133
目的 比较左氧氟卡波姆眼凝胶、氧氟沙星滴眼液及环丙沙星滴眼液对临床分离的86株眼部感染细菌的体外抗菌 活性,为眼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信息.方法 用双倍琼脂稀释法测定并比较3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计算出平均敏感率.结果 左氧氟卡波姆眼凝胶对眼部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的MIC50值均低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同.结论 左氧氟卡波姆眼凝胶对眼部感染的各类病原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戴良琛  经广纬 《九江医学》1998,13(3):145-147
目的:探讨妥布霉素对动物感染模型局部治疗作用。方法;分别采用0.3%妥布霉素,0.3%氧氟沙星滴眼液与生理盐水滴于家兔被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角膜上,观察炎症变化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兔眼,试验组和药物对照组应用第二天分级评分趋于零,细菌培养转为阴性,空白对照组无变化。  相似文献   

5.
吴洲 《黑龙江医学》2013,37(4):259-260
目的观察贝复舒眼用凝胶在角膜擦伤修复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角膜擦伤患者92例(9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6例(46眼),只滴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组46例(46眼)滴氧氟沙星滴眼液和贝复舒眼凝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局部刺激症状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贝复舒眼用凝胶能明显促进角膜擦伤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武建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3,(26):3443-3444
目的探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使用贝复舒眼用凝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对角膜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角膜异物患者118例(118只眼),将角膜异物剔除术后只滴用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作为对照组,共56例(56只眼);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滴用贝复舒眼用凝胶和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作为治疗组,共62例(62只眼)。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使用贝复舒眼用凝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贝复舒眼用凝胶对角膜异物剔除术后角膜创面有比较明显的加速修复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双眼大部分结膜和角膜可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支原体等)的感染,引发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和角膜炎。目前,临床主要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滴眼液来治疗细菌性结膜炎和细菌性角膜炎,包括加替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环丙沙星滴眼液等。比较上述滴眼液的确切疗效,以期指导今后的临床用药,对2010—2014年间广东省四会市人民医院120例细菌性结膜炎和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分组,采  相似文献   

8.
老鹳草滴眼液治疗实验性家兔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老鹳草滴眼液治疗兔实验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疗效。兔双眼角膜接种单纯疱疹I型病毒后,给予老鹳草滴眼液滴眼治疗,观察角膜病变,并作光镜检查角膜组织病理改变。老鹳草治疗组角膜溃疡范围较溶剂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病理形态学表明老鹳草滴眼液具有减轻角膜病理损害,保护易感细胞的作用。老鹳草滴眼液治疗兔实验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对细菌感染眼病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细菌感染眼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8例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对照组48例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比较两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平均痊愈时间.结果 一周内痊愈率、平均痊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治疗细菌感染眼病,老年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水凝胶角膜给药载体对大鼠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角膜炎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子印迹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与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P(HEMA-CO-MAA)水凝胶角膜给药载体组、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与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P(HEMA-CO-MAA)水凝胶角膜给药载体组、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PHEMA)水凝胶角膜给药载体组、加替沙星眼药水组、自愈组,每组各3只,分组进行饲养。比较各组角膜结膜情况并进行角膜细菌划线培养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角膜炎大鼠干预后48 h进行检测,自愈组划线细菌培养与干预前无明显差别,PHEMA组划线菌落培养少于干预前,而加替沙星眼药水组、P(HEMA-CO-MAA)组及分子印迹P(HEMA-CO-MAA)组划线菌落培养明显少于干预前。角膜冰冻切片行HE染色,各组均可见水肿,相对于眼药水组,P(HEMA-CO-MAA)及分子印迹P(HEMA-CO-MAA)水凝胶角膜给药载体组角膜基质水肿程度较弱,炎症浸润细胞较少。结论 P(HEMA-CO-MAA)和分子印迹P(HEMA-CO-MAA)水凝胶角膜给药载体比PHEMA水凝胶角膜给药载体杀菌效果强,更具有未来长效缓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几个热点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葫芦科植物的鉴别能力。方法 使用ITS2、rbcLmatKpsbA-trnH序列的通用引物对葫芦科植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成功率、种内和种间的变异、barcoding gap,并采取相似性探索BLAST 1和最近距离Nearest Distance 方法评价不同序列的鉴别能力。结果 ITS2序列对葫芦科33个属、90个物种、182个样本进行分析,其鉴定成功率较高,在属水平为100.0%,在物种水平为88.5%;psbA-trnH序列对201个样本进行分析,其鉴定成功率在属水平为93.0%,在物种水平为73.1%,但其可以补充部分ITS2不能分析的物种区域。结论 ITS2和psbA-trnH是适合葫芦科植物鉴别的一个较好的DNA条形码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以及KPC-2基因在克雷伯菌属中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两个阶段(2009~2010年和2012~2013年)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克雷伯菌属细菌。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CARB ChromID平板和改良Hodges试验检测碳青霉烯耐药表型,PCR检测细菌的KPC-2基因表达。质粒接合试验检测质粒传播性。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技术分别用于分析质粒和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第一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3株产酸克雷伯菌首先获得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第二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7株肺炎克雷伯菌出现相同的获得性耐药。PCR显示10株细菌均携带KPC-2型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显示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的质粒可以传递到受体菌,且与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的质粒具有同源性。ERIC-PCR结果显示7株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同源性。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KPC-2型碳青霉烯酶。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质粒,该质粒具有传递性且与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质粒相同。肺炎克雷伯菌中耐药株的传播形式为同一克隆传播,而在克雷伯菌属中不同菌种间耐药传播途径为同一质粒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支原体和肺炎克雷伯杆菌4种实验动物病原体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Gen Bank基因设计出特异性引物;经过多重PCR的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测,建立多重PCR体系。应用该PCR体系检测人工感染样本和实验动物的气管分泌物,并与传统方法做对比。结果多重PCR扩增出多杀巴氏杆菌(356 bp)、支气管鲍特杆菌(237 bp)、支原体(266 bp)和肺炎克雷伯杆菌(142 bp)的目的条带。肺炎克雷伯杆菌敏感性为10 pg,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支原体敏感性为1 pg,特异性检测未从其他病原菌中检测出目的条带。应用建立的多重PCR体系检测人工感染样本的不同组合,45只实验动物气管检测出15只多杀巴氏杆菌阳性,9只肺支原体阳性,但传统培养方法和血清学方法未检测出阳性标本。结论本文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实现对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鲍特杆菌、支原体和肺炎克雷伯杆菌4种实验动物病原体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重楼中重楼皂苷I、II、VI、VII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UPLC-ELSD)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Class色谱系统,ELSD检测器,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以体积流量0.45 mL/min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 ℃。结果 被测成分在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在98.36%~100.11%,RSD≤1.56%。结论 UPLC法分离效果及重现性好,且快速、简便,可作为重楼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宋金元时期《灵枢经》流传情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灵枢经>古称<九卷>、<黄帝针经>,系<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北宋时期到史崧本刊出之前的传本则多为<黄帝针经>或简称<针经>.对<灵枢经>在北宋、南宋及金元时期的流传情况进行了考查,并把金元时期医家著作中引用<灵枢经>及<针经>部分与现行史崧本<灵枢经>进行对照分析,认为<针经>自身可能有不同传本,今本<灵枢经>可能来自<针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中国西南地区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脊肌萎缩症(SMA)相关基因拷贝数变化频率,为SMA的临床诊断和分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2例临床诊断为SMA的无亲缘关系患者,以及5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多重连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分析运动神经元基因(SMN)和神经原凋亡抑制蛋白基因(NAIP)的拷贝数。 结果 62例患者中,SMAⅠ~Ⅳ型分别占30.65%(19/62)、41.94%(26/62)、16.13%(10/62)、11.29%(7/62)。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占98.38%(61/62),SMN1基因外显子8纯合缺失占82.26%(51/62)。SMAⅠ型患者中NAIP基因外显子5有68.42%(13/19)纯合缺失,26.32%(5/19)杂合缺失;SMAⅡ~Ⅳ型患者中NAIP基因外显子5有13.95%(6/43)纯合缺失,62.79%(27/43)杂合缺失。SMAⅠ型患者中68.42%(13/19)有1~2拷贝的SMN2基因,SMAⅡ型中84.62%(22/26)有2拷贝以上的SMN2基因,90.00%(9/10)SMAⅢ型和85.71%(6/7)SMAⅣ型患者有2拷贝以上的SMN2基因,且发现有5拷贝和6拷贝SMN2基因。结论 SMN1基因缺失是SMA的主要致病原因,SMN2和NAIP基因拷贝数变化可以影响SMA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枳壳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量,研究不同产地枳壳的质量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用磷酸调节pH值为3);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83 nm。结果 朱栾枳壳未检出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成分;江枳壳、川枳壳、湘枳壳和常山胡柚均检出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成分;陕西枳壳未检出新橙皮苷。江枳壳含7.5%柚皮苷、5.6%新橙皮皮苷,量均为最高。结论 朱栾枳壳与其他产地枳壳的成分有差异,不含有《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成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1、长散在核元件(LINE)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与人原发性肝癌( 简称肝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在肝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收集105例肝癌患者血浆和50例对照健康人血浆DNA,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了SFRP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和LINE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低甲基化的情况;分析两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曲线、对数秩检验及Cox多因素分析,分析SFRP1、LINE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肝癌患者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 105例肝癌患者血浆中SFRP1基因启动子区CpG 岛高甲基化阳性率为59.05 % (62/105),LINE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低甲基化率为66.67%(70/105),基因SFRP1高甲基化和LINE1低甲基化表达均阳性为43.81% (46/105),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有这两种基因甲基化;SFRP1高甲基化、LINE1低甲基化均与HBsAg是否阳性及甲胎蛋白(AFP)值相关(P<0.05);SFRP1、LINE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与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有关:SFRP1高甲基化阴性+LINE1低甲基化阴性组患者预后最好,而SFRP1高甲基化阳性+LINE1低甲基化阳性组患者预后最差。结论 SFRP1、LINE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联系,SFRP1和LINE1基因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潜在可靠的分子标记物对患者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5种马鞭草科药用植物的抗补体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细胞溶血法考察了千解草(Pygmaeopremna herbacea)、白花灯笼(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尖尾枫[Callicarpa longissima(Hemsl.)Merr.]、赪桐[Clerodendrum japonicum(Thunb.)Sweet]及臭茉莉(Clerodendrum philippinum Schauer var.simplex Moldenke)等5种马鞭草科药用植物提取物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抗补体活性。结果表明:千解草水提取物、白花灯笼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尖尾枫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赪桐醇提取物及臭茉莉醇提取物有较强的经典途径抗补体活性,对经典途径的抗补体活性(CH50)分别为0.092±0.008,0.074±0.008,0.088±0.006,0.134±0.017,0.123±0.010,0.380±0.080及0.200±0.015 g/L;仅千解草和尖尾枫水提取物及白花灯笼醇提取物具有旁路途径抗补体活性,对旁路途径的抗补体活性(AP50)分别为0.533±0.033,0.758±0.031和0.362±0.029 g/L。因此,5种植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补体活性,其中白花灯笼醇提取物抗补体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