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CEUS参数成像在颈部淋巴结不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11例诊断为颈部肿大淋巴结的患者均接受CEUS参数成像。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反应性增生组、结核组、转移组及淋巴瘤组,比较4组灌注时相(动脉相灌注、动脉相及实质相灌注)与灌注均匀度(均匀灌注、不均匀灌注)。根据病理结果将反应性增生组与结核组合并为良性组、转移组与淋巴瘤组合并为恶性组;以动脉相灌注为良性,动脉相及实质相灌注为恶性,比较2组参数成像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4组灌注时相与灌注均匀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反应性增生组与转移组、淋巴瘤组,结核组与转移组灌注时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反应性增生组与结核组、转移瘤组,淋巴瘤组与结核组、转移组灌注均匀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良性组与恶性组CEUS参数成像的灌注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均匀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参数成像诊断的良、恶性淋巴结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尚可。结论 CEUS参数成像可为常规超声难以判定性质的淋巴结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IPNB)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腹部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IPNB患者,其中9例伴癌变(癌变组),7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增生或瘤变组);对比观察2组病灶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结果 16个病灶中,11个形态不规则并与肝内胆管相通,10个内部探及点线状血流信号;病灶内部回声可表现为囊性(单房/多房无回声)、囊实性及实性。组间病灶直径、形态、是否与胆管相通及病灶内是否探及血流信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部回声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灶CEUS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动脉期均以不均匀增强伴乳头状强化为主,增强模式及动脉期增强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PNB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声毛刺征部位胶原纤维增生程度与预后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60例乳腺癌,术前超声检查证实肿块周边毛刺征,并在超声引导下于毛刺处穿刺活检,根据胶原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将其分为胶原纤维轻度、中度和重度增生。分析乳腺癌超声毛刺征处胶原纤维组织增生程度与预后因素(癌灶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免疫组化分子标志物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毛刺处胶原纤维组织轻度、中度与重度增生患者间,组织学分级、癌灶大小、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增生患者肿瘤组织学分级较高、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者较多。乳腺癌毛刺处纤维组织轻度、中度与重度增生患者之间,雌激素受体(E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增生患者ER表达低,HER-2/neu表达高;而孕激素受体(PR)、Ki-67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乳腺癌毛刺处胶原纤维增生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胶原纤维增生严重提示乳腺癌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常规超声征象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820例女性乳腺癌共874个乳腺原发病灶的超声声像图,根据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转移组(n=334)和未转移组(n=540);对比2组乳腺癌病灶的超声特征(位置、形态、边界、边缘、有无钙化、最大径、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Alder血流分级);采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转移组与未转移组乳腺癌病理类型及原发病灶最大径、纵横比、内部回声、边界和Adler血流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原发病灶最大径>2 cm、纵横比 ≤ 1、内部回声不均、边界不清及Adler血流Ⅱ~Ⅲ级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571、0.571、0.512、0.588及0.579;联合以上5个超声特征构建预测模型,以0.407为截断值时,AUC为0.696,大于单一特征(P均<0.05),且与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0.702)。结论 根据乳腺癌常规超声征象构建的Logistic联合模型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病灶最大径>2 cm、纵横比 ≤ 1、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晰及Adler血流Ⅱ~Ⅲ级提示转移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超声多种技术比较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图像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05例,根据病理结果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51)和无转移组(n=54),比较2组患者的常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的图像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在肿瘤形态、大小、方位、边缘、有无毛刺征、分叶状态、剪切波速度平均值、达峰时间、达峰强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年龄、肿瘤部位、内部回声、有无钙化、有无高回声晕、后方回声以及血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常规超声图像多表现为瘤体较大,易非平行生长,形态更易不规则,边缘更易不光整,多呈小分叶及毛刺征,剪切波速度平均值较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更大,超声造影多呈现不均匀高/等增强,达峰时间早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达峰强度较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更高。  相似文献   

6.
三维超声鉴别颈部不典型良恶性淋巴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鉴别诊断颈部不典型良恶性淋巴结的价值。 方法 收集98例单发颈部肿大的淋巴结患者的资料,依二维诊断标准将淋巴结分为良性组(反应性增生)和恶性组(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行三维超声检查,运用VOCAL软件测量淋巴结髓质容积与淋巴结整体容积,计算容积比(Vm/Vt),观察淋巴结三维髓质形态及三维血流模式。 结果 良性与恶性组淋巴结的Vm/V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m/Vt、三维血流模式、三维髓质形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96、0.87;取0.13为评判淋巴结良恶性的最佳界值,敏感度80.40%,特异度67.30%,超声征象与病理表现吻合程度的Kappa值分别为0.47、0.92、0.74。 结论 Vm/Vt、三维血流模式、三维髓质形态对鉴别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原发灶的超声造影(CEUS)参数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术前接受CEUS检查的84例子宫内膜癌,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2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72例),比较2组CEUS参数[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强度(PI)]及临床病理特征(年龄、瘤体大小、肌层浸润程度、病理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及脉管浸润),对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T、MTT、瘤体大小(≥2 cm)、肌层浸润程度(≥1/2肌层)和脉管浸润(有)对盆腔淋巴结转移有所影响(P均<0.05);AT(OR=2.308,P=0.003)、MTT(OR=4.380,P=0.049)、瘤体大小(OR=1.575,P=0.032)及脉管浸润(OR=5.962,P=0.021)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子宫内膜癌CEUS参数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提示是否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术前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眼眶淋巴瘤与炎性假瘤的价值。方法 纳入18例单侧眼眶淋巴瘤(淋巴瘤组)和25例单侧炎性假瘤患者(炎性假瘤组),观察2组病灶常规超声特征及CDFI血流信号特点,比较其CEUS动态血管模式曲线(DVPC)和时间-强度曲线(TIC)特点及相关定量参数差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常规超声及CEUS鉴别诊断准确率。结果 常规超声诊断淋巴瘤、炎性假瘤准确率分别为38.89%(7/18)和36.00%(9/25)。淋巴瘤组DVPC多呈正负两相波形,TIC多呈快进快出模式;而炎性假瘤组DVPC多呈正向波形,TIC多呈快进慢出模式。CEUS诊断淋巴瘤和炎性假瘤准确率分别为55.56%(10/18)和52.00%(13/25);淋巴瘤组峰值强度(IMAX)明显高于炎性假瘤组(P<0.05),上升时间(RT)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均明显低于炎性假瘤组(P均<0.05)。常规超声联合CEUS诊断淋巴瘤、炎性假瘤准确率分别为72.22%(13/18)和68.00%(17/25)。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CEUS鉴别诊断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频超声术前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103)、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109)。分析2组淋巴结的声像图表现及转移性淋巴结的颈部分布区域。结果 颈部淋巴结转移组颈部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且淋巴门消失、回声增强,淋巴结长短径比<2,淋巴结短径>5 mm,淋巴结内多个点状强回声,淋巴结血流呈混合型或周围型,淋巴结血流丰富者分别占86.24%(94/109)、70.64%(77/109)、41.28%(45/109)、17.43%(19/109)、53.21%(58/109)、48.62%(53/109);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上述征象分别占16.50%(17/103)、2.91%(3/103)、11.65%(12/103)、1.94%(2/103)、17.48%(18/103)、16.50%(17/103),2组间各超声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以手术所见分区为标准,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术前超声对淋巴结分区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颈Ⅵ区57.58%(38/66)、颈Ⅴ区75.00%(3/4)、颈Ⅳ区81.25%(13/16)、颈Ⅲ区76.92%(10/13)、颈Ⅱ区70.00%(7/10)。结论 术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频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外科确定颈部淋巴结处理策略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分子亚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方法 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经病理证实的193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分Luminal A-like型(n=46)、Luminal B-like型(n=98)、HER-2过表达型(n=22)和基底样型(n=27)4种分子亚型。回顾性分析4种分子亚型乳腺癌的超声特征,包括肿块形状、边缘、方向、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血流及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93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4种分子亚型间,肿块大小(<2 cm、2~3 cm、≥ 3 cm)和淋巴结转移(有、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分级(Ⅰ、Ⅱ、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种分子亚型间6个超声征象(形状、边缘、方向、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 不同分子亚型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表现有其特征性,Luminal A-like型与Luminal B-like型超声声像图表现差异较小,鉴别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源CT的CT值、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评价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同源性的价值。方法 对90例病理分型不同的肺癌患者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获得碘基图和能量衰减曲线。比较鳞癌、腺癌及小细胞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的CT值、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结果 鳞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的CT值、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静脉期CT值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而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小细胞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动脉期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静脉期的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结论 动脉期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具有同源性,双源CT可用于早期鉴别诊断转移但尚未肿大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中碘含量及能谱成像在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资料的35例结肠直肠癌患者。将双源CT双能量扫描后动脉期100 kVp及Sn140 kVp两组薄层图像调入双能量工具软件中,选择"Liver VNC"模式测量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及腹部区域淋巴结碘含量;选取"Mono Energetic"模式对其能谱曲线进行分析。比较原发病灶、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结果 3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原发灶35个,共发现腹部区域淋巴结70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9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31枚。原发病灶与转移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碘含量分别为(1.67±0.82)mg/ml、(1.55±0.99)mg/ml、(2.59±1.04)mg/ml,曲线斜率分别为0.72±0.41、0.71±0.16、0.48±0.10,三者碘含量及曲线斜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仅原发病灶与转移性淋巴结间碘含量及曲线斜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动脉期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对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CEUS诊断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价值。方法 对79例乳腺癌患者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行前哨淋巴结经皮CEUS,采用目测法分析造影模式,利用时间-强度曲线获得相关参数,并将CEUS结果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9例中,32例存在前哨淋巴结转移(转移组),47例无转移(无转移组)。转移组前哨淋巴结增强模式以不均匀增强为主,无转移组以均匀增强为主(P<0.001);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灌注强度差、达峰强度及达峰平均强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及上升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皮CEUS对预测乳腺癌SLN转移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扫描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在诊断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术前接受双源CT扫描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资料,测量病灶及转移淋巴结碘浓度、Overlay值。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将胃癌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分为分化良好组(病理结果为高分化、中高分化、中分化)与分化不良组(病理结果为中低分化、低分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胃癌及转移淋巴结碘浓度、Overlay值;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及转移淋巴结的效能。结果 46例胃癌病灶中分化良好组15例,分化不良组31例;73枚转移淋巴结中分化良好组24枚,分化不良组49枚。分化不良组胃癌、转移淋巴结碘浓度为(2.12±0.72)mg/ml和(1.85±0.67)mg/ml,Overlay值为(37.32±13.18)HU和(32.24±12.10)HU,均高于分化良好组(P均<0.05)。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诊断胃癌分化程度的AUC分别为0.799、0.745(P=0.001、0.008),诊断转移淋巴结分化程度的AUC分别为0.787、0.733(P<0.001、P=0.001)。结论 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对诊断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及转移淋巴结有一定价值,可为术前评估其分化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4类及以上甲状腺皱缩结节(MTN)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价值。方法 纳入52例MTN、53个结节(MTN组)和47例PTC、48个结节(PTC组),比较组间常规超声和CEUS特征差异,评价MTN特异性超声征象诊断MTN的效能。结果 组间TI-RADS分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显示组间结节位置、纵横比、钙化形态、钙化位置、血流分布、囊壁塌陷征、同心圆征及声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节最大径及回声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结节CEUS增强模式和壁增强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常规超声囊壁塌陷征、同心圆征、黑白双晕及CEUS结节无增强、壁增强诊断MTN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为100%;无增强模式诊断MTN的敏感度、准确率与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指标及壁增强(P均<0.05)。结论 CEUS诊断MTN的效能显著优于常规超声,鉴别MTN与PTC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谱参数对定性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颈部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 选取PTC术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30例、共74枚肿大淋巴结,其中49枚为转移性淋巴结(转移组),25枚为非转移性淋巴结(非转移组)。另选30例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增生组(30枚良性肿大淋巴结)。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测量并比较组间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碘浓度(分别记为IC平扫、IC动脉、IC静脉)及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K)。结果 3组间IC平扫、IC动脉、IC静脉、NIC及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转移组IC平扫低于非转移组及良性增生组,IC动脉、NIC及K值均高于非转移组及良性增生组(P均<0.05);非转移组与良性增生组间IC平扫、IC动脉、IC静脉、NIC及K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源CT能谱参数可用于定性诊断PTC术后颈部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