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12年6月.2014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拟行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及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ESBD)组。ESBD组在先行乳头小切开后行球囊扩张;EST组按常规操作。观察两组病例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平均取石时间、碎石器使用率及早期并发症情况。结果EST组和ESBD组分别有46例(92%)及48例(96%)一次性取净结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机械碎石分别有8例(16%)和2例(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发生高淀粉酶血症4例,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1例;ESBD组发生高淀粉酶血症2例,急性胰腺炎1例,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4%和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45.3±13.0)min和(30.5±9.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括约肌切开术相当,但平均操作时间及使用机械碎石的机率与EST相比较低,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取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另一组采取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取石,对比观察两组的取石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5%和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分别为21.66%和17.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10mm的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笔者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胆总管结石直径≥10mm的患者152例,其中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组(EST组)51例、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组(EPBD组)51例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组(ESBD组)50例。对3组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机械碎石使用率、ERCP插管后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中,133例(87.5%)一次性取尽结石,17例二次ERCP取尽结石,1例残留结石较小(直径4mm)术后自行排出,1例结石巨大(直径23mm)转外科手术取石。ESBD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优于EST组和EPBD组(P=0.013);机械碎石使用率与ES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低于EPBD组(P=0.041);ERCP插管后手术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ESBD组胰腺炎和胆管炎的发生率低于EST组和EPBD组(P值分别为0.044、0.032);EST组出血和穿孔发生率分别为2.0%和3.9%,高于EPBD组和ESBD组(均为0),无法进行统计比较。结论 胆总管较大结石(直径≥10mm)ERCP手术方式中,ESBD较EST和EPBD,有较高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和较低的机械碎石使用率,且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十二指肠镜治疗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乳头扩张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经十二指肠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9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乳头扩张术(EPBD)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取石球囊、机械碎石等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率为97.9%(47/48),对照组成功率为95.8%(46/48),两组患者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4/48),对照组为18.8%(9/4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效果显著,相较于乳头扩张术安全性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网石蓝联合取石气囊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e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56例临床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 to graphy,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后行EST,根据结石数目及大小行网石、碎石或联合取石气囊取石治疗。结果:156例ERCP确诊胆总管结石154例,行EST并取石,成功151例,成功率98.05%。术后出现并发症出血2例,轻度胰腺炎7例。结论: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网石蓝联合气囊取石取净率高。  相似文献   

6.
魏文俊  潘宏年  汤海涛  郑传敏  李婷 《安徽医学》2012,33(12):1657-1659
目的比较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45例行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比较2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一次性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3.10%和93.33%(P>0.05);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术后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6.67%(P>0.05),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44%(P>0.05)。2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sEST+EPBD)与常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103例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sEST+EPBD组(n=47)和EST组(n=56)。比较两组患者取石效果:一次性取石成功率、结石完全清除率、机械碎石率、平均取石次数、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出血、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率等。结果:s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高于EST组(89.36%vs.71.43%,χ^(2)=5.063,P<0.05),sEST+EPBD组平均取石次数低于EST组[(1.11±0.31)vs.(1.39±0.68)次,χ^(2)=2.823,P<0.05],sEST+EPBD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高于EST组(14.89%vs.1.79%,χ^(2)=4.436,P<0.05),EST组术后出血率高于sEST+E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1%vs.0,P<0.05)。结论:sEST+EPBD与EST均是治疗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方式。sEST+EPBD一次性取石效果优于EST,但要警惕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直径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最大结石直径分成≤5 mm、>5~8 mm、>8~<12 mm、12~<14 mm、≥14 mm组,分别行单纯小切口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小切口EST的不同直径EPBD,气囊直径分别为8 mm、10 mm、12 mm、14 mm,观察各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及随访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取石成功率均为100%,近、远期并发症中除胆管积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根据胆总管结石大小选择适当大小直径的气囊扩张联合小切口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需谨慎选择直径 >15 mm气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对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插管成功率的影响及其对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胆总管取石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82例ERCP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合并憩室患者与未合并憩室患者ERCP插管成功率、EST胆总管取石成功率以及发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有憩室组患者ERCP插管成功率与无憩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胆总管结石合并憩室组取石成功率明显高于胆总管结石未合并憩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胆总管结石合并憩室组并发症的发生与胆总管结石未合并憩室组比较,EST创口出血者增多,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其它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经内镜下取石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 )联合球囊扩张( EPBD )对较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直径≥10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8例随机分为EST+EPBD治疗组和常规EST治疗组各2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取石时间、采用机械碎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EST+EPBD组和EST组的一次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5.8%和8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EPBD组的取石时间显著短于EST组( P<0.05),使用机械碎石的比例也少于EST组( P<0.05)。 EST组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 EST+EPBD组出现腹痛1例。结论对于较大的胆总管结石,EST+EPBD术可以缩短取石时间和减少采用机械碎石的次数,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联合应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27例先行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后行EST,用取石囊、取石篮、碎石器等器械取出胆总管结石,并留置ENBD管.1~3 d后行LC术.结果:有25例患者共取出胆总管结石45枚,取石成功率93%,另2例未成功,其中1例胆总管狭窄段大于2 cm,另一例结石嵌顿,导丝无法通过.1例EST后合并轻度急性胰腺炎,经积极治疗后仍行LC术,LC成功率100%,25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8±3)d.结论:LC术前联合应用EST,ENBD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EST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odscope sphincterotomy;EST)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nstome pancreatitis,AGP)的治疗价值。方法对医院2001年1月-2003年4月收治的34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EST治疗。结果31例治愈,3例EST后取石失败而中转手术。结论EST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类疗效确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方面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间277例肝外胆管结石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EST的168例,行EPBD的109例,分别对EST组和EPBD组病例的基本情况、结石直径、取石方法、手术时间、结石一次取净率、术后住院天数、近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比、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T组结石直径为(11.3±6.2)mm,EPBD组结石直径为(10.1±5.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 6);EST组和EPBD组不同取石方法构成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EST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为(21.2±3.1)min,EPBD组为(20.7±2.5)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 1);EST组结石一次取净率为95.2%,与EPBD组的9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 8);术后住院天数EST组为(4.1±1.9)d,EPBD组为(4.1±2.0)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EST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1%,EPBD组为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 2);EST组中出血的发生率为3.6%,EPBD组为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8.3%,EST组为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和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各有利弊,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无须局限于结石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 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因胆总管结石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 的≥60岁患者资料240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EST组和改良sEST+EPBD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取石情 况、不同时间点血淀粉酶水平、术后并发症。结果 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顺利完成ERCP手术患者230例,手 术成功率为95.83%(230/240)。其中sEST+EPBD组插管成功83例,EST组插管成功147例。EST组12例因结石 过大、过多一次取净困难行胆总管塑料支架置入,sEST+EPBD组25例因结石过大、过多一次取净困难行胆总管 塑料支架置入。sEST+EPBD组手术时间、机械碎石率、术中出血率较EST组低(P <0.05)。sEST+EPBD组术后 6 h血淀粉酶水平较EST组高(P <0.05),而术后24 h较EST组低(P <0.05)。sEST+EPBD组术后并发症总数较 EST组少(P <0.05)。结论 对于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而言,sEST+EPBD术式可以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机 械碎石使用率、术中出血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联合术中十二指肠纤维镜括约肌切开术(intraoperative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IOEST)治疗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疾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LC联合IOEST治疗18例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疾病临床效果.结果 LC联合IOEST治疗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疾病手术成功率为94.44%(17/18),取净结石率88.89%(16/18).因十二指肠乳头狭窄无法插入乳切刀致失败1例,术中转剖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并发症:术后因胆总管残石再次行EST取石2例(11.12%)、轻度急性胰腺炎1例(5.56%)、漏诊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5.56%)、胃潴留1例(5.56%).手术时间110~200(141.66±26.40)min;术后住院时间1~9(2.66±1.14)d.结论 LC联合IOEST可安全、有效治疗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总管炎、胆总管结石疾病,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167例最大直径≥15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EST组和sEST+EPBD组,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术中X线透射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影响取石成功率和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EST组和s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1.5%和92.7%(P =0.076);EST组X线透射时间长于sEST+EPBD组(P < 0.01);术后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6.9%和10.4%(P =0.221),EST组术后乳头出血发生率高于sEST+EPBD组(P =0.018);EST和sEST+EPBD两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分别出现12例(16.9%)和6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两组术后急性胆管炎分别出现5例和1例(P =0.039);Logstic回归分析提示,胆总管结石大小是影响取石成功率、内镜后胰腺炎发生的因素。结论  EST和sEST+EPBD方法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成功率较高,两组术中X暴露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应该权衡利弊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胰疾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建  韦爱昌  关航  廖远庄  陆兆炯 《广西医学》2004,26(12):1772-177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胰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OlympusJF2 4 0型电子十二指肠镜、OlympusPSD 2 0型高频电发生器、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治疗胆胰疾病的系列器械 ,对具有适应证的胆胰疾病患者 ,实施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并进行相应治疗。结果 共治疗胆胰疾病患者 2 5例 ,其中胆管结石 10例、胆总管癌 3例、胰头癌 1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 2例、Oddi括约肌功能不良 2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6例、胰管结石 1例 ,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有 3例并发轻症急性胰腺炎 ,无穿孔及明显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对具有适应证的胆胰疾病患者 ,实施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并进行相应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对照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各32例,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引流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理想手术方式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肠胆反流(DBR)的发生因素.方法 在2012年9月至2016年2月选择在该院消化科进行住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9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十二指肠乳头EST,判断术后DBR发生情况,调查发生因素,同时进行奥狄括约肌(Oddi括约肌)功能的测定与远期并发症的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EST,198例患者平均胆总管直径为(2.24±0.24)cm,平均胆总管结石数量为(3.63±1.12)个,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为(1.02±0.19)cm.EST术后出现DBR 12例,发生率为6.1%,平均放射性活度为(3.39±0.89)MBq.EST术后Oddi括约肌收缩压高峰值和收缩频率分别为(31.49±4.22)mm Hg和(3.78±0.53)次/min,都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Oddi括约肌基础压和胆总管压力分别为(8.23±1.03)mm Hg和(3.32±0.45)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术前术后Oddi括约肌收缩频率差值、结石数量、结石最大直径为EST术后DBR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发生远期并发症18例,发生率为9.1%,其中反流性胆管炎4例,胆管狭窄6例,乳头狭窄4例,结石复发4例.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EST术后DBR比较常见,可导致Oddi括约肌功能下降与远期并发症的增加,需要积极加强预防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