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林英忠  王风  徐广马  刘伶  林虹 《广西医学》2003,25(11):2112-2113
目的 :观察经肱动脉途径冠脉造影 (CAG)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自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10月 ,我院经肱动脉途径共对 2 0 3例患者行CAG ,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的 5 0 0例患者比较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冠状动脉造影时间、X光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 98 5 %和 10 0 % ,X光透视时间为 (6 5± 3 5 )min和(5 9± 3 6 )min ,并发症发生率为 1 4 8%和 5 2 % ,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31 5± 16 2 )min和 (30 2± 15 7)min。两组手术成功率 ,X光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肱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 (P <0 0 1)。结论 :经肱动脉行CAG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我院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3年 12月住院 18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病人分成股动脉 (5 5例 )和桡动脉 (12 5例 )两组 ,比较其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成功率分别为 98 18%和 99 2 0 % (P >0 0 5 ) ,血管并发症分别为 30 91%和 4 8% (P <0 0 1) (不包括疼痛和导尿等非血管并发症 )。结论 :本研究提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不需卧床 ,手术成功率高 ,病人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节省费用 ,减少X线照射时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作者推荐使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3.
多功能导管经肱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使用多功能导管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 ( CAG)的可行性。方法 :将经肱动脉途径行 CAG的 2 0 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用多功能造影导管 ( n=1 0 0例 ) ;另一组选用 6F Judkins型造影导管 ( n=1 0 3例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 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多功能导管组手术成功率为 98% ,不成功的 2例患者均因头臂干动脉有斑块 ,导管不能通过 ;Judkins导管组手术成功率为 99%( 1 0 2 /1 0 3) ,1例因锁骨下动脉畸形 ,J型导丝及超滑导丝均不能进入 ,改行右股动脉径路造影。两组造影透视时间分别为 4.5 2± 2 .42 min和 6.6± 4.7min,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2 6.3± 1 0 .1 min和 32 .7± 1 9.3min,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使用多功能导管经肱动脉途径行 CAG安全、可靠、减少 X线照射时间、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王东方  苗云江  杨波 《海南医学》2002,13(11):73-74
目的 :随着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普遍开展 ,介入器材的进步 ,各种规格造影导管的使用应予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常规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12月到 2 0 0 2年 10月我院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14 0例 ,其中男性 12 0例 ,女性 2 0例 ,平均年龄 5 6.2±10 .3岁 (2 4-83岁 )。入选患者术前均行Allen′s试验 ,阳性者 (<10sec)入选。在桡动脉穿刺成功后 ,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 6F桡动脉鞘管和 6FJudkins造影导管抑或首先选用 5F或 6F桡动脉鞘管和 5F桡动脉径路专用的供左、右冠状动脉插管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 (日本Terumo公司生产BrachialType)分为 6FJudkins型导管组—A组 (3 0例 )和 5F共用型导管组—B组 (110例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X光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使用的导管数。结果 :1、A组 3 0例中 ,2 7例 (其中 1例改为肱动脉径路 ) (90 .0 % )经桡动脉径路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 ,3例 (10 .0 % )经桡动脉径路仅完成部分操作 (左或右冠状动脉造影 ) ,后改为股动脉径路补充完成全部造影操作。B组 110例中 ,10 6例 (其中 5例改为肱动脉径路 ) (96.4% )经桡动脉径路行左、右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5.
经桡动脉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从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共对2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PCI治疗,其中经桡动脉途径112例,经股动脉途径109例。结果:两种冠脉介入途径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具有可比性。血管穿刺时间桡动脉组为(4.5±3.4)min,股动脉组为(3.8±3.6)min(P>0.05)。导管室支架置入时问桡动脉组为(41±20.7)min,股动脉组为(38±19)min(P>0.05)。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率桡动脉组为94.3%,股动脉组为95.1%。桡动脉组有1例桡动脉闭塞,1例肱动脉损伤渗血前臂肿胀,无其他严重局部并发症发生,股动脉组有2例假性动脉瘤形成,应用不同方法治愈,11例有出血并发症,其中2例有严重出血并发症。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桡动脉途径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治疗的优选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老年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成功率、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时间以及X线曝光时间,与对照组股动脉穿刺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在造影时间、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可行,且易止血,术后无须卧床,并发症少,创伤小,可作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疗效。方法:对146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经桡动脉途径64例,股动脉途径82例。结果:血管穿刺时间桡动脉组为(3.8±1.5)min,股动脉组为(3.6±1.1)min(P>0.05)。心肌获得再灌注时间桡动脉组为(38±16)min,股动脉组为(36±14)min(P>0.05)。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经桡动脉PCI组为0例,经股动脉PCI组6例(7.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桡动脉组中3例因血管扭曲或痉挛严重,指引导管不易到位改行股动脉途径,已归入股动脉组。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在充分掌握经桡动脉PCI技术的前提下,两种入径的急诊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桡动脉PCI组出血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因此,经桡动脉入径可作为AMI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3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48例,其中87例经桡动脉途径,61例经股动脉途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平均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及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率97.7%,与经股动脉组(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平均曝光时间、造影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桡动脉途径组并发症发生率(2.3%)较经股动脉途径组(22.9%)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劣。评价经桡动脉途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07年6月~2008年12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动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306例,股动脉组68例。观察两组间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7.91%和100%(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56.70±14.22)min和(44.1 2±9.30)min(P〈0.05);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桡动脉组少于股动脉组(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股动脉组多于桡动脉。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依从性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门诊病人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观察45例门诊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病人的冠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加压包扎时间以及留院观察时间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为97.7%,平均冠脉造影时间为18.6±6.7min,加压包扎时间为4.2±0.6h,留院观察时间为6.6±1.8h.1例出现左右桡动脉严重痉挛而改为股动脉途径,余无血管并发症.随访1个月均无桡动脉搏动消失或手部缺血.结论 对门诊病人行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王东方  苗云江  杨波 《海南医学》2002,13(11):63-6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 2 0 0 1年 12月到2 0 0 2年 10月住院、Allen’s试验阳性病人 3 0例 ,使用 6F桡动脉鞘行PTCA、支架植入。结果 :3 0例中发现病变 41处 ,对其中 3 4处进行了治疗 ,单纯PTCA4处 ,3 0处病变植入支架 3 5枚。经统计学处理 ,提示术前狭窄 87.4%± 7.9% ,术后无残余狭窄。平均桡动脉穿刺时间为 2 .8± 1.6分钟 ,一次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90 % ,术前和术后 2 4小时Allen’s试验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并发症少。结论 :本研究提示 ,经桡动脉途径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血管并发症少、无需限制体位 ,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首选血管途径。  相似文献   

12.
报告小儿特发性肺动脉扩张6例,男1例,女5例,年龄5~10岁。6例均无症状,听诊胸骨左缘 2~3肋间有 2~3/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1例有舒张期杂音;均有 P_2明显分裂;3例心底部有收缩早期喀喇音。胸片均显示肺动脉段明显隆凸。心电图正常。Doppler 和超声心动图显示肺总动脉明显增宽。4例作了右心导管检查,3例进行了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未发现左向右分流,各腔室压力正常,4 例均显示肺总动脉显著扩张,无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蝶腭动脉以及相关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治疗鼻腔后部出血时蝶腭动脉结扎术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术中出血以获得满意的手术视野、选择合适的术式、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方法:干性半侧颅骨标本30侧,观察蝶腭孔的位置,测量蝶腭孔的相关数据,测量筛前孔至前鼻棘的距离、筛骨嵴至下鼻甲水平部的垂直距离及筛骨嵴至腭骨水平板的垂直距离。手术显微镜下对15具(30侧)外观无异常、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未区分性别)的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及翼腭窝进行详细解剖,观测蝶腭动脉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结果:筛骨嵴和蝶腭孔是经鼻腔定位蝶腭动脉的重要的标志;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走行,分支类型有个体差异,其翼腭窝部分为Y型、中间型、M型3型。上颌窦后壁入路可以对蝶腭动脉进行主干结扎,不会损伤上颌动脉下颌段和翼肌段分支。结论:蝶腭动脉的相关解剖对于蝶腭动脉结扎术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前必须熟悉与其定位有关的解剖结构。经中鼻道上颌窦后壁进路进行蝶腭动脉主干结扎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经鼻腔可结扎蝶腭动脉的分支。上颌动脉翼腭段在翼腭窝内变化较大,手术时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 2 0 0 1年12月~ 2 0 0 2年 6月住院、Allen′s试验阳性病人 2 2例 ,使用 6F桡动脉鞘行PTCA、支架植入。结果 :成功 2 0例中发现病变 33处 ,对其中 2 9处进行了治疗 ,单纯PTCA 4处 ,2 5处病变植入支架 2 7枚。经统计学处理 ,提示术前狭窄 87 4 %± 7 9% ,术后无残余狭窄。平均桡动脉穿刺时间为 2 8± 1 6min ,一次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90 % ,术前和术后 2 4hAllen′s试验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并发症少。结论 :本研究提示 ,经桡动脉途径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安全可行 ,手术成功率高 ,血管并发症少 ,无需限制体位 ,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首选血管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取桡动脉的技术。方法 回顾总结494例取桡动脉的经验,介绍取桡动脉的技术和体会。结果 在使用取桡动脉的技术中,所有病人无前臂感觉和活动的障碍,无前臂缺血的并发症。结论 当术前评价证实手部桡动脉供血区域有合适的侧支循环时,桡动脉是最好的桥血管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17具(34侧)成人尸体的枕动脉。对枕动脉在枕动脉沟至穿深筋膜点之间的行程、长度、管径、及其与椎动脉第三段的距离,以及椎动脉第三段的管径进行了观察测量,旨在为临床作枕动脉与椎动脉第三段吻合术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各项化验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Gensini积分值表示,对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多因素线性回归证实: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0),而性别、年龄、空腹血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家族史及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确相关.结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e macro-micro-anatomy of the lingual artery of 25 adult cadavers wasstudied.The origin of the artery is rather concentrated and the greater cornu of thehyoid bone can be used as the indicator.The entrance of the artery into the hyoglossusmuscle is almost constantly along the posterior border of the muscle,where the artery issuperficially located and easily to be exposed,and has a const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vein and hypoglossal nerve.Thus the lingual artery can be used as the artery of a recipientarea in case of tongue reconstruction.The deep lingual artery has two types ofbranches;the short ones mainly supply the muscles of tongue while the long ones mainlysupply the mucosa by forming a submucosal network.In the muscles of tongue,minutearterioles run tortuously along the muscular fibers with abundant anastomoses betweeneach other,but no anastomosis is found to cross over the rnidline of the tongue.Be-neath the mucosa,there is an arterial network spreading all over the whole tongue notlimited to one side.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rterial architecture to the structure and thefunctions of the tongue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椎动脉型颈椎病系椎动脉第2段受压,作者采用近年来国外倡用的椎动脉—颈动脉旁路术治疗3例。术前检查包括颈椎 X 线摄片、Doppler 血流流速测定、脑血流图、椎动脉造影等。手术显露椎动脉第3段及颈动脉,切取同侧大隐静脉5~8cm 桥式吻合,重新恢复椎动脉灌注,以纠正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讨论了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防止脑缺血的措施。作者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