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研究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neuro-pathic vesicourethal dysfunction of diabetic,NVUDD)是糖尿病引起的泌尿系统并发症 ,又称糖尿病膀胱病 (diabetic cystopathy) ,40 %~ 80 %的糖尿病患者可并发此症 ,即使经治疗控制了高血糖症 ,仍有 2 5%的发生率。NVUDD的发生率与性别和年龄无关 ,与病程和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和程度有关 ,但由于其病因并不十分清楚 ,且症状具易变性及非致命性 ,故而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经常被忽视。然而 NVUDD不但给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还可诱发泌尿系逆行感染及肾病并发症〔1〕。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道扩大膀胱成形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采用膀胱次全切除、回肠扩大膀胱成形术治疗7例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结果:2例术后排尿通畅,剩余尿消失;3例术后曾有排尿困难,经尿道膀胱颈电切后排尿通畅,无尿失禁,最大尿流率分别为27、16和18ml/s;1例术前曾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无效,行本手术后剩余尿消失,但仍有尿失禁,后在超声引导下于尿道周围注射硅酮后,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余1例术后仍有排尿困难。结论:该手术方法对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首要两大目的即保护上尿路功能,获得或保持最恰当的尿控能力,但目前缺乏完美的治疗方法.为评价经尿道内括约肌切除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及长期效果,行本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经尿道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的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8例,年...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至2006年4月我科对3例逼尿肌无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可控膀胱造瘘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4(46~59)岁,平均病程6.7(2~10)年。均以进行性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1例10年前因外伤致T12~L2压缩性骨折导致截瘫,1例有糖尿病史11年、脑梗塞4年,1例10年前患格林巴利。1例查体可触及胀大膀胱,1例查体下腹部饱满,膀胱顶脐下3指,1例留置导尿中。3例均行超声检查,其中1例膀胱尿潴留,1例膀胱内小结石,前列腺钙化,残余尿132m l。1例行CT检查示膀胱多发憩室,前列腺钙化。1例血糖为20.4 mmol…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尿动力学改变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Neuropathic vesicourethral dysfunction of diabetic。NVUDD)症状多样,因病情发展阶段而不同,主要表现为排尿量、排尿次数改变、排尿困难、残余尿增多与尿潴留,以及上尿路损害及尿道感染。NVUDD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泌尿系统并发症,因诱发尿路逆行感染以及肾脏并发症,给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NVUDD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通过治疗促进其改善,是目前的热点课题。本文对之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分析回肠膀胱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10月,对 7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回肠膀胱术治疗。其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27岁(17~56岁)。平均随访15个月(2~30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有无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结果 随访期内,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生活质量较术前提高。结论 回肠膀胱术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安全、有效、可接受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8.
肛裂是肛门部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多以便血、疼痛、排便困难而就诊。而接受手术治疗多是因疼痛、排便困难,而疼痛、排便困难是由于内括约肌部分痉挛,且内括约肌痉挛又是肛裂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肛裂无论哪种方法,其目的均是松解痉挛的内括约肌达到治愈。我院2001年6月至2003年6月,采用小切口内括约肌环分离切断治疗肛裂126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非神经源性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告5例原发性膀胱颈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排尿时膀胱颈开放不良,病变为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可命名为非神经源性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提示其诊断标准:(1)有下尿路功能性梗阻;(2)排尿时膀胱颈开放不良,膀胱内压-膀胱颈内压梯度异常;(3)无影响膀胱尿道功能的神经系疾患。同时对此症的发病机理和治疗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侧方内括约肌切断要性肛裂的效果及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1985-2000年140例患有慢性肛裂并施行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LIS)的疗效。结果:在切断内括肌的1.0-1.5cm范围内,LIS的长度相关于治疗效果。并发症有切口血肿16例;区原性肛瘘4例;内痔脱出嵌顿3例;暂时性大便失禁11例。结论:经过长期的随访后发现,LIS治疗慢性肛裂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类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8年6月间,我们对18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了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分析不同神经病变所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脑卒中患者均未发现上尿路改变和反流,71% 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60% 伴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29% 为逼尿肌无反射(DA).脑外伤患者中70% 为DO不伴协同失调.7例帕金森病患者均表现为DO.1170例骶上损伤患者91% 为DO,83% 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223例骶髓及以下损伤患者73% 为DA.共有12% 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出现上尿路积水改变,4% 表现为膀胱输尿管反流.脊髓发育不良患者81% 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86% 膀胱顺应性下降,55% 有上尿路积水改变,31% 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2% 为逼尿肌无反射,88% 膀胱顺应性基本正常.糖尿病膀胱患者81% 膀胱感觉减退,76% 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力低下.结论 不同神经病变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特点不同,应根据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尿动力学检查选择逼尿肌无反射性膀胱患者8例,通过手术将膀胱置于腹直肌及其前后鞘之间,观察手术后患者症状、排尿情况及残余尿量的改变。结果:手术后62.5%的患者可自行排尿,症状好转或消失;手术后残余尿量较手术前有显著性减少。结论: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逼尿肌厚度(DWT)在评估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诊治的78例因脊髓损伤引起的成年NB患者为病例组,以40例正常成年人群为对照组。超声测量DWT、尿动力学检测最大膀胱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残余尿量(PVR)及逼尿肌漏尿点压(ALPP)等指标。统计学分析比较DWT与MCC、BC、PVR及ALPP各指标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膀胱容量分别在50、100、150、200、250、300、400、500 mL时测得的DWT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人群(P<0.05)。与低DWT组相比,高DWT组BC明显较低,而DLPP明显较高(P<0.05),组间PVR、M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WT与BC呈明显负相关(r=0.635,P=0.001),与DLPP呈明显正相关(r=0.621,P=0.003),而与PVR、MCC无相关性(r=0.422、0.331,P=0.158、0.341)。结论NB患者DWT增加,DWT与膀胱顺应性呈负相关,而与DLPP呈正相关。应用超声评估NB患者DWT有助于反映NB下尿路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管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时疼痛加剧,便后出血,大便燥结,裂口久不愈合,可并发哨兵痔,肛乳头肥大,裂口皮下瘘,合称肛裂四联征,1985~1998年,我们采用单侧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00例中,男性90例,女性210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6岁。疗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2 治疗方法患者取左侧位,选膀胱截石位3点位,左侧中点位,用左手食指摸清内括约肌间沟,并用左手食指固定在3点位间沟,右手持尖手术刀,从食指固定处纵形切开1cm…  相似文献   

15.
用小针刀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150例,治愈率92.7%,有效率100%,讨论了该术式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文中还对肛裂常用的几种内括约肌切断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常排尿活动是由脊髓、脊髓上反射中枢及交感、副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完成。任何与排尿有关的中枢和周围神经受到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即为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其病因包括:①外周神经病变:糖尿病和感染性疾病;②中枢神经病变:神经脱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症)、老年性痴呆、基底节病变、脑血管病变、额叶脑肿瘤和椎间盘疾病压迫脊髓,等;  相似文献   

17.
陈旧性肛裂的治疗.绝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切断部分括约肌的方法。我国流行的侧方括约肌切断术,疗效较好,复发率也低.然而,术中应切断的是内括约肌,还是外括约肌?由何处切断最合理?至今仍有争论。认为;外括约肌是主要的,应切断的是外括约肌皮下部及内括约肌下部表层增厚的肌纤维.以侧位挑出切断为佳。同时具体介绍了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讨论了本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常的排尿活动由脊髓反射中枢及脊髓上反射中枢和交感、副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完成。任何与排尿有关的神经受到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即为神经源性膀胱。随着影像学诊断和尿动力学检查技术的进步,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已无困难,但临床治疗仍无一个比较完美的方法。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很多,有Nesbit法、Bors法、Herschom法、Wein法等。无论哪一种分类方法,对于治疗的指导目的,都是正确评估危险因素,确定恰当的治疗策略,因为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正确诊断是准确治疗的基础。治疗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肾功能,其次是改善排尿症状以提高生活质量。其…  相似文献   

19.
神经源性膀胱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排尿活动由脊髓反射中枢及脊髓上反射中枢和交感、副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完成.控制排尿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所引起的下尿路储尿及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所有可能累及有关储尿和/或排尿生理调节过程的神经系统病变,都有可能影响膀胱和/或尿道功能.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必须有明确的相关神经系统病史.  相似文献   

20.
病例1 男,20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最初为1次/2h,后渐加重出现排尿无力,1年前出现夜间遗尿。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行膀胱颈口电切术,术后症状无改善。患者有腰痛史。查体:马鞍区皮肤感觉减弱,股四头肌、胫骨前后肌、小腿三头肌肌力5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阴性。腰椎MBI示:T12I10水平髓外硬膜内占位(图1)。术中见肿瘤位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