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道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本文主要综述肠病型肠道T细胞淋巴瘤与不伴肠病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不同病变实体的病因学,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基因型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二者均以肠道溃疡形成为特点,瘤细胞多为中等至大细胞性,表达T细胞标记,TCR基因重排,但前者多见于欧美国家,中老年患者居多,以腹痛、贫血和肠梗阻为主要症状,预后较好,与麦胶病相关,瘤细胞源自黏膜上皮内CD8( )α/β细胞毒性T细胞。后者多见于亚洲国家,青壮年多见,以贫血,便血、B症状、肠穿孔为主要临床表现,预后差;与EB病毒高度相关,肿瘤前体细胞尚不确定。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其他病变实体尚需进一步定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其他疾病误诊为儿童炎症性肠病的原因,并总结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3例误诊为儿童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以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1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初诊均诊断为儿童炎症性肠病,误诊时间2~8个月。入我院后经详细询问病史、严格查体并结合相关医技检查,3例分别诊断为慢性肉芽肿病、阿米巴肠炎、淋巴瘤。慢性肉芽肿病患儿放弃治疗死亡,阿米巴肠炎患儿予甲硝唑治疗痊愈,淋巴瘤患儿予规律化疗生存良好。结论 为避免其他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误诊为儿童炎症性肠病,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儿童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详细询问病史,尽早完善相关检查,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2014年4月13例术后病理确诊为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13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20~30岁、40~50岁及60岁以上发病率较高,中位年龄为49岁,病变多位于空、回肠,结直肠少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发热、消瘦为主,部分患者并发肠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出血。13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10例行腹部CT检查,3例行肠镜检查,3例肠镜检查中1例提示肠道肿瘤,2例提示肠道炎性改变或息肉。1例小肠三维重建CT提示小肠淋巴瘤可能。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通过病理确诊,病理分型中外周T细胞型淋巴瘤5例,NK/T细胞型淋巴瘤5例,肠型T细胞淋巴瘤3例。免疫表型13例CD3及CD45-RO均呈阳性表达,Ki-67呈不同程度阳性。结论肠道T细胞淋巴瘤早期诊断困难,误诊和漏诊率高,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一些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内镜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是目前确诊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樊静  康文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228-5228
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上皮间T淋巴细胞的结外淋巴组织发生的恶性淋巴瘤。临床和病理诊断均有一定困难,极易和肠道其他恶性肿瘤,尤其是未分化癌相混淆。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本文收集肠病相关T细胞恶性淋巴瘤38例,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IV/AIDS合并阿米巴肠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HIV/AIDS合并阿米巴肠病的组织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HIV/AIDS合并阿米巴肠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临床表现以腹痛、发热为主。外周血HIV抗体(+),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小于参考值下限。电子纤维肠镜检查表现为肠黏膜的多发溃疡及黏膜隆起性病变。病理组织学表现为肠黏膜糜烂及炎性坏死,其内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阿米巴滋养体,核相对较小,呈圆形,有的可见核仁,并见滋养体吞噬红细胞现象。结论阿米巴肠病是HIV/AIDS患者不容忽视的机会性感染,与各类以腹泻为表现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内镜下所见不易区别,病理组织学活检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为确诊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软斑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分析1例结肠软斑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临床表现及肠镜结果疑为结肠癌,活检组织检查见大片组织细胞样细胞,细胞质丰富,局部细胞内外可见特征性呈靶环状或枭眼样的Michaelis-Gutmann小体,PAS和普鲁士蓝铁染色(+)。免疫组化:组织细胞样细胞CD68和CD163弥漫(+)。结论结肠软斑病比较少见,依据临床表现及肠镜结果容易误诊为肿瘤,熟悉并掌握其病理特征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typeintestinal T cell lymphoma,EITCL)是多发于小肠的一种特殊的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该类淋巴瘤少见,预后极差,由于其病理变化多样,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现报道2例EITCL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张秋波  黄开红 《新医学》2015,(2):127-131
NK/T细胞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中一类少见特殊类型,其恶性细胞来源于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该病多原发于鼻腔,而原发于鼻以外的NK/T细胞淋巴瘤则称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该文报告1例以发热、腹泻为初发症状的29岁男性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肠道NK/T细胞淋巴瘤多起病较急,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以发热、腹痛、腹泻、便血为主,重者可因出现肠梗阻、穿孔等急腹症而就医。  相似文献   

9.
1病例报告 男,21岁。反复腹痛、膜泻0.5a。0.5a前腹痛、腹泻,大便3~4次/d,稀黄便,无脓血,2个月后为7~8次/d,黏液脓血便,伴消瘦、纳差,无发热、盗汗;当地抗感染治疗无效,转省肿瘤医院肠镜、胸片及相关检查诊断炎症性肠病。6个月后腹痛加剧、黏液脓血便10余次/d,体重下降7kg,转诊我院肠镜提示:回肠末端5cm可见散在溃疡面,全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见散在溃疡面及息肉样增生,病检:克罗恩病。查体:T36.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 结果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6~78岁;光镜下均可见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在小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组织细胞的背景下,散在单个大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大细胞CD20阳性,小淋巴细胞CD3阳性。 结论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以在小T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组织细胞的背景下散在一定数量的不典型大B细胞为特征;临床及组织学表现均易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相混淆,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化方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对50例正常老年人及75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应用体表信号叠加心电图检测心室晚电位(VLP)的结果作了分析,进而探讨了 VLP 检测与心肌梗塞及/或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表:OMI 并室壁瘤患者的 VLP 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室壁瘤患者(5/12对11/63),OMI 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 VLP 检出率明显高于 OMI 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3/23对3/52),MI 患者作 VLP 检测,对于预报室性心律失节及判别高危病人确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孤立性盲肠溃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孤立性盲肠溃疡的诊断和治疗并复习相关献。结果:3例患均术前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术中见盲肠2例呈急性炎症改变。1例为慢性炎症改变,3例均行右半结肠部分切除,术后标本病理检查证实,溃疡基底为肉芽组织.有炎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巨纤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表现为急性和慢性炎症。结论:孤立性盲肠溃疡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少见疾病,钡剂灌肠或CT检查难以与盲肠癌鉴别,最终确诊需要对结肠镜活检标本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如无并发症可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下疳的误诊情况和误诊因素,方法:对162例硬下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2例硬下疳患者中,48例曾发生误诊,误诊率为29.6%,易与硬下疳混淆的疾病有龟头包皮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器肿瘤,毛囊炎及皮肤非特异性感染,侵蚀性阴部溃疡,白塞综合征,固定性药疹,疥疮结节,软下疳等,结论:硬下疳的误诊可由多种因素直起,其不典型表现(包括潜伏期过短或过长,非生殖器部位多个皮肤损害,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等)以及医师对硬下疳的认识误区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因素,诊断硬下疳仍然需要对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活检以及暗视野检查梅毒螺旋体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对3例被误诊的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进行分析。结果 3例均有惊厥表现,因忽略血糖检查,分别被误诊为宫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和癫痫。人院后常规行血糖检查发现低血糖,再进一步检查发现高胰岛素血症。结论 对于婴儿惊厥起病,应常规行血糖检查,持续低血糖,再行血胰岛素、尿酮检查,尽早发现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  相似文献   

15.
徐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9):1300-1302
目的 探讨脱落细胞形态学定量分析技术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 (A组 )和 4 0例恶性胸腔积液 (B组 )涂片做 HE染色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 NOR)染色 ,并用图像分析仪定量测定 :1A组间皮细胞和 B组肿瘤细胞形态学参数 (面积、周长、最大长径、最小长径、形状因子及核 /浆比 ) ;2 A、B两组 Ag NOR颗粒总面积 /核、形状因子及异形指数。以上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上述各参数测得值 B组均高于 A组 ,A、B两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0 1)。结论 脱落细胞图像分析结合 Ag NOR颗粒测定可为良、恶性胸腔积液细胞学鉴别提供量化依据 ,在其辅助诊断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子宫肉瘤误诊的常见原因。方法 对 1980~ 2 0 0 1年本院收治的 36例子宫肉瘤的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1研究组 ( 组 ) 2 1例 (5 8.3%)为初次手术时误诊 ,本组患者有 14例再次手术 ,5例 3次手术 ,近期复发率 70 %。初诊确诊为子宫肉瘤者为对照组 ( 组 ) 15例 (4 1.7%)。2 组患者中位年龄较 组轻 ,误诊为子宫平滑肌瘤而行局部切除 ,增加复发率和血行播散的机会。 3 组再次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较 组显著增加。结论 初次确诊并选择根治性手术方式是改善子宫肉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早期医学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医学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及转归。方法:7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采用综合康复疗法进行医学干预,并与同期未进行治疗的28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结果:6个月后进行功能评定,治疗组显效62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61%;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46.4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医学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可以减少残疾儿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胸外科1990-01-2009-08间收治的胸膜孤立性纤维瘤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胸闷、胸痛、咳嗽、咯痰、发热是SFTP的主要症状。诊断主要依据免疫组化分析,所有患者的CD34、vi mentin、bcl-2和CD99均阳性表达。随访5个月至19 a,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分析,根治性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对胸部疾病诊断价值。方法 38例患者接受了经颈纵隔镜检查术,术前未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纵隔疑难疾病16例,高度怀疑为肺部恶性肿瘤3例,已明确诊断肺癌且影象学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1.0cm)19例。结果 16例纵隔肿瘤或纵隔不明原因的肿大淋巴结经颈纵隔镜后经病理明确诊断为:结核3例.恶性胸腺瘤2例、纵隔淋巴结淋巴滤泡增生2例、肺炎性假瘤2例,转移性肺癌1例、转移性甲状腺癌1例、成熟性畸胎瘤1例、结节病1例和肺炎性假瘤1例,余2例未能确诊;诊断符合率为87.5%。3例临床怀疑为肺部肿瘤,经颈纵隔镜检查1例诊断为结核;2例未能确诊,后经胸腔镜和剖胸探查诊断,1例为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肺炎性假瘤。19例肺癌纵隔镜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100%。全组术后出血1例,无其他合并症。结论 纵隔镜对诊断纵隔肿瘤和对肺癌的分期安全准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近10 a来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21例诊治情况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胆管癌在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发生率为3.3%;术前诊断正确率61.9%;CA199阳性率为76.2%,术前诊断正确率B超为56.3%,CT为67.8%,MRI/MRCP为82.3%,根治性切除肿瘤42.8%,姑息性手术57.2%,根治性切除肿瘤1、2、3a生存率分别为91.3%、71.5%和50.7%;姑息性手术1、2、3a生存率分别为30.3%、18.4%和0.00%.结论 肝胆胆管癌患者中血清CA199升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对胆管癌的患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且血清CA199在监测术后复发中也具价值.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根治性手术能明显延长患者寿命,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