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独血液灌流与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序贯血液净化)对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心肌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入北京朝阳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伴心肌损伤的患者80例,接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单独血液灌流组(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的患者, n=41)和序贯血液净化组(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的患者, n=39)。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血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平均昏迷时间、阿托品人均用量以及平均住院天数,血液净化对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心肌损伤的疗效,包括入院第1、2、3、5、7天心肌肌钙蛋白I的变化和入院24 h内与血液净化治疗结束后24 h内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序贯血液净化组患者平均血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平均昏迷时间、阿托品人均用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单独血液灌流组患者[(87.6±8.8) h vs.(113.8±13.3) h;(57.3±11.7) h vs.(100.5±10.8) h;(284.5±61.4) mg vs.(476.6±93.1) mg;(10.2±2.3) d vs.(14.6±3.9) d,均P<0.01];序贯血液净化组患者的入院第2、3、5和7天心肌肌钙蛋白I以及血液净化治疗结束后24 h内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低于单独血液灌流组(均P<0.05)。结论序贯性血液净化对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心肌损伤的疗效优于单独血液灌流,可作为存在心肌损伤的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的首选血液净化方式。  相似文献   

2.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按收治时间分为灌流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洗胃、补液、利尿、激素等常规治疗;灌流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灌流组死亡15例,死亡率68.18%;对照组死亡18例,死亡率90.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灌流组中存活病例服毒剂量低于死亡患者(P〈0.01),首次灌流治疗时间也早于死亡患者(P〈0.01)。结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床边血液灌流对毒鼠强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床边血液灌流治疗(治疗组)毒鼠强中毒1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血液灌流治疗后患者血液毒鼠强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脑电图明显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意识转清及抽搐停止时间分别为(24.4±6.6)h、(48.6±26.5)h和(1.9±0.7)d、(17.9±10.2)d,均P<0.05。结论:床边血液灌流治疗毒鼠强中毒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效果。方法将64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取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措施,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通气时间(72.45±6.78) h、阿托品用量(142.65±16.2) mg、昏迷时间(6.15±1.34) h、胆碱酯酶恢复正常时间(4.36±1.08)d、住院时间(8.16±2.36)d、死亡率(3.12%)、并发症发生率(15.6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加强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急性中毒的疗效.方法: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2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0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14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灌流是抢救急性中毒患者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血液灌流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将87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及相应护理措施;对照组(42例)例按常规治疗及护理。结果治疗组治愈44例,死亡1例;对照组治愈37例,死亡5例(P〈0.05)。治疗组病程缩短、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及阿托品累积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血液灌流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且护理措施得当,可显著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李冬梅 《临床医学》2014,34(10):57-59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夏邑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84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84例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应用内科保守治疗联合普通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应用内科保守治疗联合血液灌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通气改善时间、呼吸机麻痹发生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的通气改善时间为(4.2±3.8)d,住院时间为(12.5±2.5)d,呼吸肌麻痹发生率为0,病死率为0;对照组的通气改善时间为(10.6±4.3)d,住院时间为(19.6±3.6)d,呼吸肌麻痹发生率为57.14%,病死率为52.38%,治疗组的通气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呼吸肌麻痹发生率、病死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可明显缩短通气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可降低呼吸机麻痹及死亡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治疗急性中毒的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根据患者家属是否同意行HP治疗,将急性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P组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尽早进行血液灌流术,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非HP组进行常规救治和护理。结果HP组患者的意识清醒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有机磷中毒患者的胆碱酯酶(ChE)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结论对急性中毒患者进行HP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可以有效治疗急性中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辅助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广州新海医院肾内科和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肾内科2010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2例根据家属意见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按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病例的治愈率、阿托品用量、昏迷到清醒的时间、血液灌流前后全血胆碱酯酶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90.0%(27/30)与对照组的89.6%(28/32)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阿托品的总用量、昏迷至清醒的时间分别为(97.2±36.3)mg、(398.4±118.3)mg和(11.6±7.6)h、(29.2±1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血液灌流后的全血胆碱酯酶水平(1184.4±386.2)U/L显著高于血液灌流前的(576.1±522.3)U/L(P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全血胆碱酯酶水平(728.7±481.2)U/L(P0.05)。结论在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有条件时应及早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血液灌流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和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1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依据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结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阿托品总用量、昏迷到清醒时间等指标以及患者治疗前后全血胆碱脂酶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有36例治愈,治愈率为90%,死亡4例,死亡率为10%,对照组治愈30例,治愈率为75%,死亡10例,死亡率为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阿托品总用量88.5±23.6mg,少于对照组的178.5±36.7mg,从昏迷到清醒的时间为11.7±7.5h,快于对照组患者29.3±11.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全血胆碱酯酶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胆碱酯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积极采用血液灌流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快速发挥药效,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全血胆碱酯酶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卡维地洛治疗小儿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自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临床诊断为EFE的患儿46例,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2个月至4岁8个月,平均(6.2±3.5)个月。其中对照组(n=25)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洋地黄及利尿剂治疗,治疗组(n=21)在对照组药物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评价心脏大小、心脏功能、死亡率、不良反应等。结果 46例患儿中死亡5例,对照组4例,治疗组1例。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41.7±6.5)mm vs.(47.0±6.7)mm;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EF:(55.6±13.2)%,(59.6±11.2)%vs.(29.1±12.9)%;FS:(29.9±6.2)%,(31.9±6.2)%vs.(15.2±8.3)%;P均<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8%vs.16.0%,P<0.05)。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使用卡维地洛治疗EFE,能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初始治疗时心功能分级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有机磷的清除及血清抵抗素、内脂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有机磷中毒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以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活性炭HP联合CVVH治疗组30例(HP联合CVVH治疗组);HP组30例;CVVH治疗组30例;各组均在治疗0、12、24、48、72h时留取血样3ml。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循环中血清抵抗素、内脂素含量水平。结果各组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前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治疗前抵抗素和内脂素含量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72h治疗,各组患者抵抗素和内脂素水平均明显降低。常规治疗组经过72h治疗,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水平降低缓慢(P〈0.05);HP联合CVVH治疗组治疗后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含量逐渐降低,治疗48h后已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72h后降低更为明显(P〈0.01);CVVH和HP组治疗后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含量逐渐下降,治疗24h后已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48h后又明显升高;治疗72h后下降缓慢。有机磷中毒患者抵抗素和内脂素浓度呈正相关(r=0.76,P〈0.01)。结论 HP联合CVVH治疗可有效清除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抵抗素和内脂素,改善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同时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的检测,为临床观察HP联合CVVH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ASOP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ASOPP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4),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HP联合CVVH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观察组治愈患者的昏迷时间、脱呼吸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胆碱酯酶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P联合CVVH治疗ASOPF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和心功能影响。方法以81例重症AOPP并中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HP;治疗组41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HP+CVV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开始前及治疗24 h、48 h、72 h,各时间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机械通气天数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47.6±9.9)%vs.(47.4±10.1)%,P>0.05]、BNP[(516.3±285.4)pg/L vs.(534.4±301.9)pg/L,P>0.05]及cTnI[(0.61±0.26)ng/ml vs.(0.58±0.23)ng/ml,P>0.05]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有可比性。(2)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LVEF均增大[(52.8±7.5)%vs.(47.6±8.4)%,(55.2±5.2)%vs.(50.9±7.2)%,(60.1±6.4)%vs.(53.6±5.4)%,均P<0.05],BNP均减小[(321.7±182.8)pg/L vs.(495.9±269.9)pg/L,(254.7±117.8)pg/L vs.(382.7±167.5)pg/L,(125.4±62.7)vs.(293.8±121.1)pg/L,均P<0.05],cTnI均减小[(2.16±0.48)ng/ml vs.(2.79±0.36)ng/ml,(5.37±3.79)ng/ml vs.(8.35±4.51)ng/ml,(3.01±1.26)ng/ml vs.(8.41±5.45)n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LVEF均增大[(52.8±7.5)%、(55.2±5.2)%、(60.1±6.4)%vs.(47.6±9.9)%,均P<0.01],BNP均减小[(321.7±182.8)pg/L、(254.7±117.8)pg/L、(125.4±62.7)pg/L vs.(516.3±285.4)pg/L,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对照组治疗后24 h与治疗前比较,LVEF、BNP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48 h、72 h与治疗前比较,LVEF均增大[(50.9±7.2)%、(53.6±5.4)%vs.(47.4±10.1)%,均P<0.05],BNP均减小[(382.7±167.5)pg/L、(293.8±121.1)pg/L vs.(534.4±301.9)pg/L,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组较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7.4±2.9)d vs.(10.7±4.1)d,P=0.001],病死率下降(12.2%vs.30.0%,P=0.048)。结论 HP联合CVVH能够减轻AOPP的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蛋白联合呋塞米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两组入院时均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白蛋白20 g,Bid,静脉滴注及呋塞米20mg,Bid,静脉注射,连续使用至腹痛、腹胀缓解,恢复肛门排气、排便为止.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和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4.8±3.2)d&(7.5±2.7)d和(4.2±1.5)d&(7.5±2.8)d,(7.4±2.3)d&(11.5±3.3)d和(9.2±1.7)d&(12.6±2.8)d,P均<0.05;平均住院日显著缩短(13.5±2.8)d&(21.3±3.7)d,P<0.05.结论:在常规保守治疗基础上加用白蛋白联合呋塞米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明显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和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16.
血液灌流救治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价值。方法:百草枯中毒患者22例,分为HP组14例和非HP组8例,均给予常规0.9%氯化钠溶液洗胃、20%甘露醇导泻、补液、对症等综合治疗,HP组在此基础上尽早给予HP治疗,对比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HP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非H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毒后6h内与6h后行HP者治愈率统计学意义(P〈0.01);HP组ARDS和MOF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非H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病例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非HP组,死亡病例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高于非H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是救治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有效方法,尽早应用HP可明显提高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而且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急性肺损伤( ALI )患者排痰的效果。方法将115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AL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干预组患者实施呼吸训练、痰液诱导及胸部叩击疗法为一体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按传统的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急性肺损伤常规排痰护理,比较两组排痰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排痰后血氧饱和度为(96.58±2.31)%,高于对照组的(92.53±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4,P<0.01);干预组患者排痰后PaO2为(81.05±1.23)mm Hg,高于对照组的(77.18±1.37)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45,P<0.01);干预组有效排痰时间、憋喘缓解时间、痰鸣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监护时间分别为(3.57±1.25)h,(5.26±1.53)h,(3.52±1.63)d,(5.32±1.65)d,(7.52±1.67)d,均少于对照组的(5.72±1.52)h,(9.57±2.05)h,(5.93±2.15)d,(7.82±1.87)d,(11.65±2.3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291,12.792,6.781,7.605,11.001;P<0.01);干预组有效排痰后呼吸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8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6,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促进了痰液排除,提高了气体交换效能,改善缺氧状态,缓解憋喘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急性重症中毒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多种血液净化(BP)模式抢救急性重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急性中毒并ARF患者,其中9例行血液透析(HD)治疗,11例行HD串联血液灌流(HD+HP)治疗,10例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各组均给予综合性治疗,比较单纯HD组、HD+HP组、CVVHDF组之间治疗效果。结果:CVVHDF组治愈率高,肾功能恢复优于其他血液净化组(P〈0.05),昏迷者的清醒时间快,住院时间缩短(P〈0.05),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CVVHDF、HD+HP血液净化治疗抢救各种急性中毒并ARF患者成功率高,对急性重症中毒伴多器官功能障碍者,提倡早期行CV—VHDF治疗,同时重视洗胃、营养支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以利于急危重症中毒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对ARDS患者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机械通气治疗且无俯卧位机械通气禁忌证的ARDS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俯卧位通气组和仰卧位通气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气变化,治疗3d后平均气道压、平台压、气道阻力,机械通气时间和急诊科住院时间。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P、MAP、PaCO2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TCO2、pH值、PaO2、PaO2/FiO2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T、P、PETCO2、MAP、pH值、PaO2、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组患者在俯卧位治疗3 d后PaO2/FiO2为(282±177;22),高于仰卧位通气组治疗3 d后的(245±17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P<0.01)。治疗3 d后,俯卧位通气组患者平均气道压、平台压、气道阻力分别为(6.8±177;0.5)cmH2O,(17.1±177;2.0)cmH2O,(14.9±177;1.2)cmH2O/(L±183; s),仰卧位通气组分别为(8.5±177;0.9)cmH2O,(20.6±177;2.3)cmH2O,(21.1±177;0.8)cmH2O/(L±183;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8,5.13,18.83;P<0.01)。俯卧位通气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急诊科住院时间均短于仰卧位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007,6.379;P<0.01)。结论俯卧位通气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氧合指数,纠正低氧血症,同时对患者气道影响较小,是较为理想的通气体位。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12例KD患儿急性期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及其临床表现。将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KD患儿按冠状动脉Z值的大小分为4组,无扩张组(ND)415例、小冠状动脉瘤组(SCAAs)133例、大冠状动脉瘤组(LCAAs)47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组(GCAAs)17例,比较各组患儿间性别、年龄、典型病例比例、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及其Z值变化。结果 ND组KD患儿发热天数为(7.75±3.12)d、SCAAs组为(8.50±4.12)d、LCAAs组为(8.57±3.58)d、GCAAs组为(11.88±4.33)d,各组KD患儿发热天数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大有逐渐延长的趋势(F=22.375,P<0.05)。各组KD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6、1.116、0.121,P均>0.05);但各组KD患儿血小板数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增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GCAAs组患儿的血小板数量最高(F=22.029,P=0.000)。与急性期比较,ND组的患儿在恢复期冠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34)mm vs(2.33±0.36)mm,t=1.926,P>0.05],但其Z值的比较(0.41±0.82 vs 1.17±0.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5);并且SCAAs组(1.32±0.89 vs 3.40±0.62)、LCAAs组(3.12±2.27 vs 6.20±1.28)、GCAAs组(11.88±6.77 vs 20.4±9.70)冠状动脉内径Z值均比急性期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3、4.579、3.480, 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径Z值是经体表面积校正的标准值,消除了病程中患儿年龄增长的因素,可准确反映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恢复期变化过程。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大小准确定量冠状动脉内径对KD管理及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