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第一军医大学疟疾免疫研究室完成的恶性疟原虫保护性单克隆抗体等三项研究成果,最近在广州通过全军技术鉴定。 (一)恶性疟原虫保护性单克隆抗体研究本研究对获得的28株抗恶性疟海南株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进行了荧光特性及体外抑制试验等方面的鉴定。获得7株  相似文献   

2.
医学原虫所引起的原虫病,仍为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重点防治的六大热带病,其中三种为原虫病(疟疾、利什曼病和锥虫病)。近年来又不断有新的原虫病发现。因此医学原虫的研究,仍为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下面简要介绍近年来国内有关医学原虫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学诊断的研究。(一)医学原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1.疟原虫我国疟疾发病率近年来虽有下降,但某些局部仍有回升和暴发性流行。为了防治疟疾,国内外开展了疟原虫各个时期的体外培养,并在培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呈世界性分布,是一种常见的人和动物肠道内寄生原虫,与多种胃肠道疾病(如腹痛、腹泻、肠黏膜损伤)密切相关。体外培养人芽囊原虫对于临床诊断人芽囊原虫感染、建立人芽囊原虫动物模型、进行基因型和致病机制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高效经济的培养基为人芽囊原虫的生活史、形态分类、感染免疫等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培养基的状态、种类、血清浓度和培养条件等是影响人芽囊原虫体外培养的重要因素。本综述总结了人芽囊原虫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及不同物理状态下适合人芽囊原虫快速生长繁殖的培养条件,阐述了不同培养基之间的差异及影响人芽囊原虫体外培养的因素,旨在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 制备疟疾疫苗,进行疟疾有效免疫,以达到控制疟疾感染和流行,是当今防疟中期待解决的课题。体外培养疟原虫,做为疟疾抗原的来源,被认为系最好途径。许多学者设想在体外建立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培养系统,试图获得由配子体发育成有免疫原性的子孢子,用以制备子孢子疫苗。为此,国内外对猴疟、鸟疟和鼠疟等动物疟原虫进行了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5.
当前疟疾疫苗研究的突破点是如何获得足够纯化的保护性抗原,用具有保护性的单克隆抗体以亲和层析法提取相应的保护性抗原是获得高纯度保护性抗原的有效办法。因此,有些疟疾免疫的研究者已把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引用于疟疾疫苗的研究中。 Perrin、高敏新曾获得抗人恶性疟的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对原虫生长的抑制率分别在90%和60%以上,表明用保护性单克隆抗体获取人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期,Daniels CW曾报道欧洲人移居高度疟疾地方性流行区几年中多患急性和严重症状的疟疾,数年后其症状逐渐减轻。James SP(1920)证实该流行区婴儿和儿童的急性疟疾症状比成年人严重,且其原虫率和脾肿率亦较后者为高。许多科学工作者认为产生足够的疟疾免疫要在寄生虫-宿主间的密切和经常的接触中,此种获得免疫是一种伴随有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应用利什曼原虫抗原免疫CBA/T6小鼠,7天后取免疫小鼠的淋巴结经在体外抗原再刺激下培养一周后,分离得致敏的T淋巴母细胞,与T胸腺瘤株BW5147进行细胞杂交,获得几株具有利什曼原虫抗原特异性T辅助活性的T细胞杂交瘤。4B_(11)、4C_7和5D_7株表现两个亲代细胞的表面抗原特征Thy 1,1和Thy1,2。在B细胞抗半抗原斑点形成细胞应答过程中,T细胞杂交瘤的辅助活性仅接受利什曼原虫抗原的刺激信号,不应答其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琼中县和平疟疾试点1990~2001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在大劣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疟疾流行区修订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加速控制疟疾。方法:在试点区对疟疾流行病学、病原学、昆虫学以及人群疟防基本知识和个体防护等情况进行连续监测。结果:12年来区内的疟疾发病率从1990年的41.2‰下降至2001年的1.5l‰,居民原虫率从1990年的1.93‰降至2001年的0.73‰,结论:通过加强疟疾经常性管理和开展健康教育,可大量减少实施“两全”措施,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相似文献   

9.
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简便的疟疾诊断方法。方法:应用快速电泳法和快速薄层色谱法检测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P)诊断疟疾,并将两检测系统制成试剂盒。检测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不同分离株和疟疾病人全血中的LDH-P,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结果:应用快速电泳法和快速薄层色谱法检测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的敏感度分别为10-100个原虫/μl血和25-150个原虫/μl血;检测病人血样的阳性率分别为90.00%和80.00%,检测30份间日疟病人血样的阳性率分别为83.33%和76.67%;检测40份疟区非疟疾血样、非疟区40份健康人及30份其他寄生虫病人血样,仅快速电泳法检测出1份疟区非疟疾血样为阳性。结论:应用快速电泳法试剂盒和快速薄层色谱法试剂盒诊断疟疾,敏感、特异、简便快速,在临床及现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预测宾阳县疟疾控制后期流行趋势,为宾阳县实施全县消除疟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对本地、外地居民进行病原监测,计算疟疾阳性率,然后根据原虫阳性率对宾阳县的疟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5~2010年共进行本地居民发热血检36925人,未检出阳性;共血检流动人口3344例,检出阳性2例,阳性率为0.06%.宾阳县疟疾发病率除2008年为0.02/万外,其余均为0.本地居民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0,流动人口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0.06%.结论 宾阳县疟疾发病仍控制在1/万以下,疟疾传播阻断.主要继续加强疟疾监测,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在宾阳实现全县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作者采用经γ射线辐射的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体外感染巨噬细胞,选择出15,000rad剂量辐射虫体免疫动物,获得较好效果。用BALB/c鼠48只进行免疫实验,同种原虫攻击。按攻击部位损伤大小、病变结节重量及其内含原虫数等三项指标衡量免疫效果。免疫组与对照组自攻击感染6周后,三项指标均出现显著差异,说明免疫鼠具有明显的保护力,抗体滴度与保护力之间未出现吻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同虫株的体外培养。但是,有的研究者在试图建立新虫株的体外培养时也遇到了困难或失败了,因为从疟疾患者血中新分离的虫株最初阶段不易适应在体外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McAb浓度、PEC与RBC比例、原虫感染率和作用时间等影响体外检测疟疾McAb调理活性的因素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20%McAb浓度、1:20的PEC与RBC比例时,Mφ吞噬疟原虫作用最强;原虫感染率与Mφ吞噬作用呈正相关;作用时间以45min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与鉴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改进目前体外大量扩增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以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从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等方面给予鉴定.方法用20 ng/ml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诱导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变化,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FACS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结果培养10 d,可获得大量典型DC,经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达表面分子CD11C、CD80、MHCⅡ.结论本实验方法可以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5.
疟疾的大规模调查和监测手段已从镜检血中原虫,血清学试验检测抗体,免疫学试验检测抗原,发展到核酸分子杂交。核酸分子检测的特异性强,重演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样本,但国外学者应用恶性疟原虫DNA探针现场研究表明其敏感度中等,低原虫血症者假阴性率高。间日疟原虫是我国最常  相似文献   

16.
桂西南联防区近10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2000-2009年桂西南联防区疟疾防治效果,为制订疟疾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联防区各市县2000-2009年疟疾疫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数据,各种抗疟措施执行情况,疟疾联防区年度交叉检查和疟原虫镜检员考核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防区20市县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0.13/万下降至2009年0.03/万,10年常住人口发热病人血检1808364人次,平均原虫阳性率0.001%,其中2004-2009年未查见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平均阳性率0.69%,高于常住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原虫阳性率22倍。结论疟疾防治效果明显,防止输入性疟疾传播是联防区当前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正> 为了开展恶性疟疾的防治研究,需要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以便为研究恶性疟原虫的有性期创造实验条件。一、培养方法及结果 Row(1929)首先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培养出未成熟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自从Trager(1975)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获得成功后,为恶性疟虫原配子体体外培养提供了技术条件。Smalley(1976)从27例6个月到6岁的恶性疟患者静脉取血,用199培养基洗涤1次,再用下列培养基培养:199培养基含葡  相似文献   

18.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体外从人外周血中培养、鉴定树突状细胞。方法取正常健康人新鲜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取贴壁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体外培养第7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促进其分化成熟。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测定。结果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的单个核细胞经rhGM-CSF,rhIL-4和TNF-α联合培养,获得大量树突状细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高表达HLA-DR,CD83,CD80,CD86、HLA-DR CD83 及CD80 CD86 。结论用rhGM-CSF,rhIL-4和TNF-α联合培养可以从人外周血诱导培养出大量的树突状细胞且高表达HLA-DR,CD80,CD83,CD86、HLA-DR CD83 及CD80 CD86 。  相似文献   

19.
C.parvum 是寄生在人肠道上皮细胞的一种原虫。对免疫系统未受损者常引起腹泻、抽搐、恶心和厌食,对免疫受损者(如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感染 HIV 者)可导致病程延长。目前尚无治疗该原虫病的特效药。作者研究了橙酮、auronols 和α-吡喃酮类对该原虫的体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0.
最近十五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疟疾的免疫研究特别是自动免疫法取得了一定成果,这给人们防制疟疾提供了新的希望。现将这一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综合如下,供为参考。但要将此愿望变为现实还要进行更多的工作,以期达到消灭本病的目的。免疫的表现人类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这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清学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