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义 《河南中医》2007,27(10):70-70
补中益气汤乃李东垣《脾胃论》之经典名方,具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治疗内科杂病每能获效,兹举例如次.  相似文献   

2.
用三则病案探讨补中益气汤在产后小便失禁、食后即便、盗汗等病症的临床疗效,显示补中益气汤对脾虚下陷,中气不足之病机所致的各种内科杂证均可应用.为临床合理准确应用补中益气汤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为补中益气之代表方.近年来,笔者临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宋芳芳  张博  董春红 《河南中医》2012,32(2):237-238
补中益气汤为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之代表方剂,适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食欲不振,气血两虚引起的各类疾病.笔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便秘、感冒、发热、呃逆,皆验.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为金代李东垣所创,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全方由黄芪、人参、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之功,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中气下陷证和气虚发热证.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且疗效显著.本文就近5年来补中益气汤在妇科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 古代医家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气升阳之功效.本方在临床应用甚广,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多可加减应用.笔者以补中益气汤治疗抗生素耐药性疾病,疗效较满意,现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7.
胡琼丹  程刘海 《河南中医》2012,32(2):241-242
张茂平教授应用补中益气汤临证时参入中焦升降之法,透悟阴阳虚实之至理,从无形之中契合气机,尽得补中益气之精髓,知其不独治“中气下陷”,临床应用灵活.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慢性病,如耳鸣、口腔溃疡、顽固性失眠、咳血等,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补中益气汤加栀子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1例的理法方药。笔者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补中益气汤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及应用,认为临床但见脾胃虚弱、阴阳升降失常之病机,即可使用补中益气汤治之。  相似文献   

9.
用三则病案探讨补中益气汤在产后小便失禁、食后即便、盗汗等病症的临床疗效,显示补中益气汤对脾虚下陷,中气不足之病机所致的各种内科杂证均可应用。为临床合理准确应用补中益气汤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乃李东垣《脾胃论》之名方,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此方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及其他病症每能获效,兹举例如下. 1 典型病例 例1 桥本氏甲状腺炎 葛某,女,40岁,2012年8月26日初诊. 颈部肿大4年余.患者自觉心慌气短,神疲乏力,月经2~4个月一行,量少色紫,每因劳作汗出较甚,大便或溏或干.曾经中西医诊治多次,化验检查甲状腺吸碘功能、T3、T4、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西医诊断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平素面色少华,舌胖色淡,脉细濡.辨证属气血两虚,气滞血瘀.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人参15 g,黄芪30 g,焦白术、当归、夏枯草、海藻各10 g,炙升麻、醋柴胡、制半夏、生甘草各6 g.每日1剂,水煎服.10剂后心慌气短减轻,余症如前.原方加枸杞子20 g,煅龙骨、煅牡蛎各30 g.7剂后,月经按期来潮,汗出明显好转.继宗上方化裁治疗3个月,颈肿明显减轻,诸症悉除,查T3、T4等均正常,继以补中益气丸、杞菊地黄丸服3个月,随访2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11.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是慢性肾脏病晚期常见的难治性并发症之一.中医理论认为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的病机以脏腑衰惫、三焦郁滞为本,风热浊瘀等内生之毒为标.据此确立补脏、通腑、解毒三大治则,临床上以健脾补脏、调补肝肾、通闭泄浊开郁、活血散瘀解毒、疏风通络解毒为法,创立补脏通腑解毒方,对临床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洪岳  杨兰芳 《光明中医》2014,(8):1767-1768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其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卓著,为临床各科所常用。只要辨证准确,用之疗效确凿,效如桴鼓。余近年在临床中应用,屡获良效,兹举几例。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首载于金元时期李杲(号东坦)的《内外伤辨惑论》,又见于《脾胃论》,是根据《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意而制,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治疗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历来就被推崇为调理脾胃的代表方。该方以黄芪、升麻、柴胡为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进行加减化裁,重用补脾益气药物,配伍举陷升提之品,方中仅八味药,补而不滞,又有升阳补气之效,众多医学大家都给予此方极高的评价。近年来,众多学者对补中益气汤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促进代谢、抗突变、抗肿瘤、抗缺氧、保肝等药理作用,并且该方有双向调节作用,在临床上可用于两种不同的病证,其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在内、外、妇、骨、男、儿、皮肤、五官等临床各科疗效确切。补中益气汤目前在临床上仍广泛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且现代剂型较多,临床用药方便,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补中益气汤作为经典名方,其加减方在临床应用亦十分广泛,现代医家在各领域均有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目前对于补中益气汤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故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后期该方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为治疗脾虚气弱、饮食乏倦、内伤寒热等症之要方.笔者临床习用此方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疗效亦著.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治内伤脾胃之著名方剂.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其温中而不伤阴,甘补而不呆滞的特性,使之被广泛应用.笔者于临床中,如遇病机符合气虚(不独脾气虚)之疾病,常以其加减应用,现举验案4则.  相似文献   

16.
论益气升阳举陷与益精升阴敛聚治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益气升阳法是李东垣所创,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其补中、益气、升阳之功卓著,为中医入门者皆所熟知,为临床各科所常用,只要辨证无误,用之确凿,效如桴鼓.而益精升阴之治法尚缺乏探讨研究,实际在临床应诊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受李东垣"益气升阳"学术思想的启迪及眼科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实际情况和先贤的有关论述,现将有关"益精升阴"治疗大法的研究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杜杰 《江西中医药》2007,38(10):55-55
补和泻是中医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即补法和泻法.但在针灸歌赋中的补与泻,有许多并不是指针灸治疗中的补法和泻法,而是另有其含义.如果我们以补法和泻法操作应用,那就差之厘毫,谬之千里了.在针灸歌赋中有"补"、"泻"、"针泻"、"针泻动"、"泻动"、"先补后泻"、"先泻后补"等不同论述,本人就此谈一下窥管之见.  相似文献   

18.
归脾汤由宋代严用和所创。在《济生方》中,严氏用以“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本方由党参、白术、黄芪、茯神、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明&#183;薛己加)、远志(薛己加)、甘草、大枣等12味药物组成,临床用以治疗“心脾两虚证”。它是“补益心脾法”的代表方剂。方中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补脾气,养心血;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强补心养血之效。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笔者现就20余年的临床实践,就其在血液系统中的“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19.
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临床多应用消化系统虚弱性疾病和妇科疾病,今取其温中补虚,调营和卫之意,用于现代人虚羸疲劳、虚烦失眠、虚人外感和感冒后心肌炎的治疗,扩大经方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简版:膜性肾病中最常见的是脾肾阳虚型,临床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附子可补一身之阳气,对治疗脾肾阳虚型膜性肾病有临床意义,可提高临床疗效。笔者从临床应用、相关配伍、实验研究等方面着手,整理附子在脾肾阳虚型膜性肾病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结果理论以及临床研究均表明附子治疗脾肾阳虚型膜性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