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血流动力学、脑血管自身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呼吸机制、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多种生化介质的异常改变。深入研究本病的发病机制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小儿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的原因。VVS病因复杂,其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直立倾斜试验(HUT)。目前有研究指出,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晕厥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HUT诱发晕厥时伴有异常的神经体液激活。VVS患儿内皮系统分泌的血管内皮素1、一氧化氮等在VVS晕厥发生前后存在血浆浓度改变,提示内皮系统参与儿童VVS的发生。文章综述关于血管内皮系统参与儿童VVS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不明原因晕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厥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心脏和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可能是引起这种晕厥的常见发病机制。直立倾斜试验是识别此类晕厥的一种有效方法,亦可作为评估疗效的手段之一,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类晕厥的发病机制。临床上常用β-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药、双异丙吡胺等治疗,亦可考虑应用起搏器。一般疗效良好,个别呈恶性经过。  相似文献   

4.
不明原因晕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厥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心脏和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可能是引起这种晕厥的常见发病机制。直立倾斜试验是识别此类晕厥的一种有效方法,亦可作为评估疗效的手段之一,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类晕厥的发病机制。临床上常用β-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药、双异丙吡胺等治疗,亦可考虑应用起搏器。一般疗效良好,个别呈恶性经过。  相似文献   

5.
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不明原因晕厥,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与触发Bezold-Jarisch反射引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生矛盾反射导致血管异常扩张、血压下降、心排血量减少、使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有关.目前认为VVS主要与患者年龄、性别、晕厥病史、晕厥家族史...  相似文献   

6.
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NMS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详,根据其在家族中有簇集性发病的特点,提示有遗传学机制参与。近年来,NMS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异常心血管反射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及其神经递质、血管活性分子等候选基因多态性、家族史研究和双胞胎研究方面等。  相似文献   

7.
小儿晕厥的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晕厥是由多种潜在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1] 。为了阐明发生晕厥的不同发病机制 ,把晕厥发生的原因分为心源性晕厥和非心源性晕厥 ,前者更严重 ,后者更常见。1 心源性晕厥是指心脏疾患所引起的晕厥 ,它是由于心排出量急剧减少 ,引起急性脑缺血所致。与其他晕厥相比 ,最为紧急和危险 ,轻者引起阿 斯综合征发作 ,重者导致死亡。心源性晕厥的典型表现是突然发生和突然结束。虽然任何体位均可发病 ,但卧位时发作更支持心源性晕厥[2 ] 。1.1 心脏通道的狭窄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 1)因为肺动脉瓣或主动脉瓣狭窄 ,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当患儿在运…  相似文献   

8.
直立倾斜试验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迷走性晕厥 (VVS)是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主要病因 ,直立倾斜试验 (HUTT)已广泛用于儿童及青少年VVS的诊断、发病机制的探讨及疗效的评估。目前普遍认为HUTT诱发VVS的机制是贝 亚反射 ,而肾上腺髓质激素、肌苷、内源性阿片肽等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药物诱导HUTT可提高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HUTT结果受晕厥诱因、先兆、年龄等因素影响 ,但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9.
直立倾斜试验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迷走性晕厥(WS)是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主要病因,直立倾斜试验(HUTT)已广泛用于儿童及青少年WS的诊断、发病机制的探讨及疗效的评估。目前普遍认为HUTT诱发VVS的机制是贝-亚反射,而肾上腺髓质激素、肌苷、内源性阿片肽等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药物诱导HUTT可提高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HUTT结果受晕厥诱因、先兆、年龄等因素影响,但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0.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涉及血流动力学、血管舒张功能、脑血流异常、神经体液因子改变等,而机体铁缺乏时亦可造成上述变化,该文综述血清铁缺乏与这些变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直立性高血压(OHT)是儿童晕厥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具有十分复杂的神经反射机制, 且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障碍、维生素D减少或缺乏等密切相关, 但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OHT发病率较高, 可能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但病因与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 深入探讨OHT十分必要。本文针对OHT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血管迷走性晕厥(VS)是指由多种因素触发神经反射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与心动过缓所致的自限性晕厥发作,发病机制与血流动力学、自主神经、激素等有关.目前有学者对胰岛素、C肽在自主神经调节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进行研究,提示其与、VS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胰岛素敏感性和C肽在VS前后的变化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3.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心脏受两者双重支配并保持平衡。目前普遍认为VVS存在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失衡。文章就VVS中心脏自主神经主要神经递质的作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指标及针对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指由多种因素触发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与心动过缓所致的自限性晕厥发作.WS患者在倾斜试验过程中可以检测到脑血管收缩,提示VVS患者可能存在脑功能变化.目前有不少学者对WS患者的脑功能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WS患者的脑功能变化,有助于深化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是短暂的脑血流灌注不足伴静脉血管床急剧扩张、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一种状态,可引起晕厥、疲劳、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临床表现.NMS是一种多因素参与其发病机制的疾病,遗传因素为其中之一,关于遗传与其发病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年龄、家族史、基因多态性等方面.性别、年龄、家族史与发病风险的关系、不同性别发病风险的差异、不同亚型的年龄分布、基因多态性与其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等研究越来越多,对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可能为今后开展新的诊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现综述目前NMS家族遗传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 ,可由许多原因引起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 0世纪 5 0年代为 71 9/ 10 5,到上个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则上升为 12 5 8/ 10 5。女性儿童比男性儿童发病率高 ,发病的高峰年龄为 15~ 19岁。其中有一些晕厥患儿反复发作 ,而常规进行的心脏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 ,因而称之为不明原因晕厥 (unexplainedsyncope)。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syncope ,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 80 %。VVS发生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患儿在站立时 ,由于过多的血液淤积在下肢和腹腔中 ,导致回心血量的减少 ,从而激发…  相似文献   

17.
晕厥的病因分析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晕厥病因组成特点,探讨以发病诱因及症状区分心源性与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可行性。方法对111例住院患儿病例进行综合评估,以规范的诊断步骤对确诊晕厥的患儿进行病因分类。总结导致晕厥的诱因、先兆症状及发作症状,对心源性及神经介导性晕厥患儿资料中行统计学处理,试图发现两种晕厥的特征性表现。结果非心源性晕厥者占60.4%,直立性低血压占18.9%,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心源性晕厥分别占18.0%和9.0%。非心源性晕厥中以神经介导性晕厥为主。心源性仅占全部晕厥患者的极小部分。晕厥发作前持久站立及恶心是神经介导性晕厥的特征性表现。心源性晕厥往往与运动相关。结论非心源性晕厥者占晕厥患儿的大多数,其中以神经介导性晕厥为主。运动相关的晕厥为心源性晕厥的特征。发作前直立体位、伴恶心症状的多为神经介导性晕厥。  相似文献   

18.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据统计在院外发生晕厥事件中,VVS发生率达40%。诱因包括持久站立、精神紧张、疲劳、疼痛、饥饿、处于闷热环境中等,发作时表现为头晕、恶心、黑朦、冷汗、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全身乏力、血压下降、心动过缓,难以维持自主体位,意识丧失,继而跌倒,躺平或平卧位后症状迅速缓解。预后大多良好,很少威胁生命,但如果发作频繁,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严重伤害,如跌伤、头颅外伤等。VVS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因此现将其研究进展简要介绍如下。一、血流动力学异常实验研究表明,轻度失血…  相似文献   

19.
心源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一种较常见的类型,发病时病情较严重,部分患儿预后凶险,甚至可发生心脏性猝死,因此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儿童心源性晕厥的常见病因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内血流不畅及排血受阻、心脏舒张受限或心肌收缩无力.心源性晕厥患儿常需通过各种化验检查才能最后确定具体病因.本文对引发小儿心源性晕厥的严重心律失常及某些心脏器质性病变的紧急处理做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由多种因素触发而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或)心率减慢,心排血昔减少、脑血流低灌注,导致一过性意识和姿势紧张丧失.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率为每年1.3‰~2.7‰,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近年来,许多学者对VVS进行了大量研究,但VV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亦尚未完全明了.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许多中枢和外周神经递质分子和血管活性分子在VV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我们通过建立模拟VVS动物模型,检测VVS过程中神经体液介质的浓度变化,探讨VV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