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远位触液神经元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表达的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30 ~ 270 g,2~3个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24):假手术组(S组)和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组.CCI组采用CCI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14 d时取4只大鼠,测定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每个时点处死大鼠前48 h时侧脑室注射30%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3μl,然后处死,取中脑导水管所在的脑组织,采用四氨基联苯胺-钨酸钠显色的组织化学染色结合p-p38MAP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中缝背核远位触液神经元及表达p-p38MAPK远位触液神经元的计数.结果 与S组比较,CCI组CCI后1~14d时TWL缩短,CCI后5~14d时表达p-p38MAPK远位触液神经元计数升高(P<0.01),远位触液神经元计数及CCI后1、3d时表达p-p38MAPK远位触液神经元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位触液神经元p38MAPK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而不参与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触液核在大鼠慢性瘙痒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月龄,体重240~ 280 g.第一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大鼠分为3组(n=14):生理盐水组(C组)、丙酮组(A组)和恶唑酮组(O组).O组于颈背部涂抹0.5%恶唑酮15μl,C组和A组分别涂抹等容量生理盐水和丙酮,分别于给药后7、9、13、16、17、18、21、23 d重复上述处理,记录每次给药后30 min内搔抓次数,每组取6只动物,在最后1次涂抹恶唑酮后2h取脑组织,测定触液核c-Fos表达.第二部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3组(n=8):正常对照组(C1组)、慢性瘙痒组(CI组)和慢性瘙痒+触液核毁损术组(CI+ KA组),CI组和CI+ KA组采用上述方法制备慢性瘙痒模型,触液核毁损术于第8次给药后6h实施,并记录第9次给药后30 min内搔抓次数.结果 第一部分 与C组比较,A组T4-8时搔抓次数增多,O组T1-8时搔抓次数增多,A组和O组触液核c-Fos表达上调(P<0.05);与A组比较,O组T1-8时搔抓次数增多,触液核c-Fos表达上调(P<0.05).第二部分 与C1组比较,CI组和CI+ KA组搔抓次数增多(P<0.05),而CI+ KA组搔抓次数少于CI组(P<0.05).结论 触液核参与了大鼠慢性瘙痒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接触脑脊液神经核,简称触液核,是作者团队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和命名的一个独特神经核。与目前已知的神经核显著不同的是:触液核的胞体位于脑实质,突起伸在脑脊液中,专司脑-脑脊液的信息传递。本研究历时30余年,参与者超过100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0年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文章提供了90~400 g大鼠触液核中心点坐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曲马多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中脑远位触液神经元5-HT1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20~280 g,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随机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组(NS组)、曲马多组(T组)、神经病理性痛+生理盐水组(NP+NS组)和神经病理性痛+曲马多组(NP+T组).C组不行任何处理;NS组和T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或曲马多10 mg/kg;NP+NS组和NP+T组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模型制备后第7天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或曲马多10 mg/kg.除C组外,其余4组于腹腔注射曲马多或生理盐水前(T1)和注射后1 h(T2)时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于模型制备后第5天,左侧侧脑室注射30%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3μl以标记远位触液神经元,并测定远位触液神经元5-HT1A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NP+NS组中脑远位触液神经元5-HT1A受体表达下调(P<0.05),其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和T组比较,NP+NS组中脑远位触液神经元5-HT1A受体表达下调,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降低,NP+T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降低(P<0.05),中脑远位触液神经元5-HT1A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NS组比较,NP+T组中脑远位触液神经元5-HT1A受体表达上调,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升高(P<0.05).结论 曲马多可下调中脑远位触液神经元5-HT1A受体的表达,该作用可能是其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otch 1信号通路在调节小鼠触液神经元增殖中的作用.方法:(1)取出生24h内C57BL/6小鼠延髓组织,消化后提取细胞,经流式细胞分选得到触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CSF-cNs).将CSF-cNs悬浮培养并传代.(2)将CSF-cNs传至...  相似文献   

6.
接触脑脊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 contacting neurons,CSF-CNs)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内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细胞.依据其与室管膜的位置关系大致可分为室管膜上、室管膜下和远位触液神经元三类.近年来对触液神经元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的研究逐渐深入,为揭示神经体液调节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研究机体复杂的调节机制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素-3基因修饰许旺细胞(NT-3-SCs)与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移植对大鼠因脊髓全横断而受损伤的神经元存活及其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将NT-3-SCs及LacZ报告基因修饰SCs(LacZ-SCs)与NSCs联合移植到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处,60d后在脊髓横断处尾侧注射荧光金(FG)进行逆行标记。第67天,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测大脑皮质体感区、红核及脊髓横断处头侧FG标记神经元;大脑皮质体感区、红核和脊髓背核内存活的神经元以及脊髓损伤处再生的轴突。结果大脑皮质体感区、红核及脊髓L1背核内存活的神经元由多到少依次为NT-3-SCs与NSCs联合组、LacZ—SCs与NSCs联合组和实验对照组。NT-3-SCs与NSCs联合组和LacZ—SCs与NSCs联合组的大脑皮质体感区、红核和脊髓横断处头侧有FG标记神经元;脊髓横断处及其附近组织有5-HT、CGRP和SP阳性神经纤维。结论NT-3-SCs与NSCs联合移植能够促进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元的存活以及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正常和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脊髓损伤大鼠肛门外括约肌-脊髓、直肠-盆神经节-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方法 正常及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后截瘫的(以下简称模型组)雄性SD大鼠,用荧光金(FG)注射至肛门外括约肌(EAS)、直肠壁内、盆神经节(MPG),行逆行神经追踪;模型组大鼠,采用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作为顺行神经示踪剂,在大鼠脊髓左侧L4前角注入WGA-HRP。结果 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直肠壁注入FG后,MPG主体部可见大量标记神经元。正常组将FG注射入MPG后。FG标记神经元位于脊髓L6~S1骶髓副交感核(SPN)、后联合灰质核。正常鼠FG注射入肛门外括约肌后.标记神经元主要位于L5~S1脊髓的背内侧核(DM)区.背外侧核(DL)区可见少量标记神经元。模型组大鼠将FG注入盆神经节或肛门外括约肌后,左L4前角均可见FG标记神经元;左L4前角注入WGA-HRP后,肛门外括约肌和左侧MPG中均可见HRP阳性神经末梢。结论 正常大鼠盆神经节支配直肠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MPG主体部;脊髓内支配盆神经节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L6~S1节段SPN;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的运动神经元主要位于L5~S1脊髓DM区。建立人工反射弧后。大鼠L5~S1脊髓L4前根与L6前根吻合后所形成的“异类神经纤维”在MPG换元后,支配直肠壁和EA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鼠触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CSF-CNs)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在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 :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脊髓损伤组(24只),脊髓损伤组采用Allen′s打击模型(10g×3cm)在大鼠脊髓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分别于损伤3d、1周、2周、4周后进行取材;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暴露脊髓,不击伤脊髓。对各组大鼠运动功能行BBB评分,各时间点取材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取材前48h侧脑室注射霍乱毒素B亚单位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特异性标记触液神经元。处死大鼠后,取损伤的脊髓节段10mm,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触液神经元p75NTR的表达,ImagePro Plus计数目标神经元CB-HRP/p75双阳性细胞的数目。结果 :假手术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0±0;脊髓损伤组在术后3d、1周、2周、4周各时间点BBB评分分别为3.20±0.81、10.73±1.02、12.48±1.86、13.29±1.93,两组各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脊髓损伤组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和脊髓空洞形成。免疫荧光双标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可见少量CB-HRP/p75双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5.16±0.55、4.31±0.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组伤后3d、1周、2周CB-HRP/p75双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3.35±1.53、21.68±2.15、16.26±2.09,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周时,CB-HRP/p75双阳性细胞数为4.83±0.73,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75NTR可在大鼠脊髓触液神经元中表达,且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增加,触液神经元可能通过p75NTR参与脊髓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甲氧氟烷吸入麻醉诱导中枢神经系统c-fos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甲氧氟烷吸入麻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部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光镜观察Fos蛋白阳性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并计数。结果:大鼠吸入甲氧氟烷浓度为0.75-1.5%和2.0%麻醉1小时后,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可仁核族、弓状核、丘脑腹前核(AV)、终纹床核(BST)、中央灰质(PAO)、 内侧梨状核、下丘脑背内侧核、E-W核(EW)、脚间核(IP)、内外侧僵核(Hb)、外侧隔  相似文献   

11.
全身麻醉药(以下简称全麻药)的主要药理效应包括:可逆性的意识消失、镇痛、遗忘以及肌松作用, 其中意识消失是其最具特征性的表现。迄今为止, 全麻药通过何种机制介导意识消失与恢复仍不明确。近年来, 多项研究从神经网络调控理论出发以期阐明全身麻醉的调控靶点, 发现蓝斑核[1]、伏隔核[2]、中缝背核[3]、外侧下丘脑[4]等核团均参与全身麻醉的过程, 运用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等方法调控核团内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会影响麻醉诱导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 并伴有皮层脑电的同步变化。然而, 全身麻醉下通过兴奋或抑制某单个核团, 并不能呈现完整的意识变化, 提示全身麻醉致意识改变可能是神经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的结果。因此, 探索全麻药对不同神经通路的具体作用可能有助于解开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鼠中缝背核(DRN)中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下游投射特征和DRN中投射向不同脑区5-HT能神经元的解剖分布差异。方法将特异性顺向示踪病毒rAAV2/9-Ef1α-DIO-mCherry注射至Sert-Cre小鼠(3只)的DRN, 病毒表达4周后将小鼠灌注取脑, 并将全脑切成厚度为40 μm的冠状脑片, 进行全玻片免疫荧光成像扫描, 观察DRN中5-HT能神经元投射向下游的脑区分布。将特异性逆向示踪病毒rAAV2/retro-EF1α-DIO-BFP、rAAV2/retro-EF1α-DIO-mCherry和rAAV2/retro-EF1α-DIO-EGFP分别注射到Sert-Cre小鼠(3只)的伏隔核(NAc)、中央杏仁核(CeA)和腹侧被盖区(VTA), 病毒表达4周后将小鼠灌注取脑, 制备包含NAc、CeA、VTA和DRN的脑切片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标记的5-HT能神经元在DRN中解剖分布情况。结果 DRN的5-HT能神经元向全脑发出广泛投射, 包括梨状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NAc、基底前脑、CeA、外侧僵核、外侧下丘脑、VTA等。其中, 投射向NAc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安氟醚麻醉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Fos蛋白与脑啡肽(ENK)的表达及共存情况.方法成年SD大鼠(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只,雌雄不拘,体重195~223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实验组吸入2%安氟醚2h,对照组不吸入麻醉药,其余条件同实验组.经左心室灌注生理盐水100ml洗去全身血液,继之灌注含4%多聚甲醛的0.1mol/LPB500ml,固定90min,取全脑和脊髓冰冻连续冠状切片,双标记免疫组化染色,低倍光镜下观察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高倍镜下观察鉴别Fos染色免疫阳性(FLI)细胞,ENK染色免疫阳性(ELI)细胞以及Fos、ENK共同表达(FLI/ELI)细胞,计数神经核团一个高倍视野内的阳性细胞数目.结果对照组中,ELI神经元较多,FLI神经元少量、散在无规律地分布,FLI/ELI神经元极少见.实验组中可明显观察到ELI、FLI、FLI/ELI三种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外侧隔核、杏仁核、海马CA1区、丘脑室旁核、丘脑腹外侧核、僵核、下丘脑腹内侧核、视上核、网状结构、脚间核、中脑中央灰质及脊髓背角等神经核团,这些核团内FLI和ELI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P<0.05),在其它核团内无显著变化;Fos、ENK双标神经元约占FLI神经元的15%~42%.结论安氟醚可诱导Fos蛋白在某些神经核团内表达并使其内ENK增多;Fos蛋白可能作为脑啡肽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引起ENK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异氟醚、安氟醚诱导麻醉对大鼠边缘系统部分核团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的改变,探讨异氟醚、安氟醚麻醉诱导期的作用机制。方法 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安氟醚组、异氟醚组。对照组动物除不吸入麻醉气体外,其他条件均与两麻醉组相同。安氟醚组、异氟醚组大鼠分别吸入2%安氟醚或2%异氟醚至步态不稳、一侧肢体着地,即翻正反射即将消失时,移出麻醉箱,立即取标本。用NADPH-d组化法观察吸入2%异氟醚、2%安氟醚诱导麻醉对大鼠边缘系统部分核团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和灰度值的影响。结果 安氟醚组大鼠脑的外侧隔核、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周核、视上核、杏仁基外侧核和伏隔核等6个核团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和染色深度均低于对照组,异氟醚组在上述6个核团中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灰度水平也低于对照组,下丘脑室周核和视上核NOS阳性神经元数目有减少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核团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异氟醚、安氟醚诱导期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边缘系统部分核团NOS阳性神经元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鼠面神经不同致伤模式下面神经元变化的差异,为针对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同时为临床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建立大鼠面神经茎乳孔处压榨、切断、抽脱模型;根据取材时间的不同,分为术后1、2、7、14、28d组,行Cresyl Violet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受损侧面神经核团内神经元空间在形态学上的变化,比较不同模型中受损神经元的差异,对核团区ChAT阳性神经元进行计数,并以手术侧与对照侧阳性神经元总数的比值表达活性神经元比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压榨伤后,神经元并不表现出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仅在早期合成ChAT能力下降,随后又逐渐恢复.切断组和抽脱组的神经元功能为永久性失活,但切断组失活的神经元在28d内仅发生凋亡前形态学变化,并未类似于抽脱组彻底死亡.结论 面神经切断伤模型消除了靶器官对受损神经元的逆向性营养作用,且神经元在早期未发生彻底性死亡,而是进入功能上的"休眠"状态,更有利于研究面神经损伤后的核团因素.  相似文献   

16.
心肌缺血引发的心绞痛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受及其调制的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丘脑是机体内重要的痛觉调制、整合中枢,与急性心肌缺血相关的丘脑束旁核神经元脑啡肽表达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观察扎闭冠状动脉大鼠丘脑束旁核(Pf)痛敏神经元(PSN)的放电反应,并且以此为标志观察PSN脑啡肽表达的变化,探讨Pf脑啡肽对心肌缺血性伤害性感受(内脏痛)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intrathecal injection,IT)吗啡加可乐定对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A,PKA)催化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吗啡2.5μg组、可乐定5 μg组和吗啡2.5 μg+可乐定5μg组.按Yaksh法鞘内置管,按Brennan法制作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用机械缩爪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爪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观察疼痛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2h对照组大鼠的MWT明显降低,TWL明显缩短(P<0.01),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神经元胞浆内PKA催化亚单位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吗啡2.5μg+可乐定5μg组大鼠的MWT明显增加,TWL明显延长(P<0.01),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神经元胞浆内PKA催化哑单位表达明显减少(P<0.01);而吗啡2.5μg组和可乐定5μg组大鼠的MWT、TWL、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神经元胞浆内PKA催化亚单位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IT可乐定能增强吗啡的抗伤害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切口痛引起的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生长和雪旺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促损伤神经修复的机制.方法 制备神经生长含药血清;采用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及雪旺细胞体外培养,通过形态学分析,观察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采用MTr、BrdU标记和细胞计数法,观察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对雪旺细胞活力及其增殖的影响.结果 高剂量的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可有效地促进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生长;高、低剂量的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均能显著增加大鼠雪旺细胞的活力,促进雪旺细胞增殖.结论 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具有促进神经元生长、增强雪旺细胞活力、促进雪旺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鼠缺氧再灌注脑损伤时核因子-κB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包括神经元)核内的转录调节因子,在免疫、应激反应、炎症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NF-κB的活化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还是损伤作用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拟应用Western印迹分析技术检测缺氧再灌注后大鼠脑皮质内NF-κB的表达,并通过观察其下游靶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变化以期阐明NF-κB在缺氧再灌注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布比卡因中毒性心律失常诱导大鼠脑内c—fos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布比卡因中毒时诱发心律失常在中枢的调控部位 ,为进一步研究局部麻醉药中毒对心血管调控中枢的变化机理打下基础。方法 :用SD大鼠 12只 ,建立布比卡因中毒性心律失常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光镜观察Fos蛋白阳性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的分布。结果 :布比卡因中毒在外侧缰核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为 76± 13 ,外侧臂旁核 2 6± 8,孤束核 2 5± 6,三叉神经尾侧亚核 16± 4 ;而正常对照组这些核团内无F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两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结论 :布比卡因中毒性心律失常与中枢神经系统外侧缰核 ,外侧臂旁核 ,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和孤束核的机能状态有联系 ,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